乌蒜、老鸦蒜、蒜头草、龙爪花、蟑螂花、野蒜、一枝箭[江西]、避蛇生[湖北]
为石蒜科石蒜属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 Herb.的鳞茎。
秋季挖出鳞茎,选大者洗净晒干入药,小者做种。
野生品四季均可采挖,鲜用或洗净晒干备用。
辛、甘,温。
有毒。
石蒜碱有强力催吐作用,故有用石蒜治食物中毒者,催吐用3~5钱。
除此之外,一般不作内服。
消肿,杀虫。
外用治淋巴结结核,疔疮疖肿,风湿关节痛,蛇咬伤,水肿,灭蛆、灭鼠。
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石蒜碱接触皮肤后即红肿发痒,进入呼吸道会引起鼻出血,操作时应注意。
如内服中毒,症状为:流涎,呕吐,下泻,舌硬直,惊厥,手脚发冷,脉弱,休克,甚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急救方法:早期可洗胃,用浓茶或1~2%鞣酸,高锰酸钾亦可;导泻,饮稀醋酸、糖水及淡盐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
对症治疗:有痉挛用解痉剂;休克嗅氨水,保温,针刺“人中”、“合谷”穴位及注射苯甲酸钠咖啡因或尼可刹米。
老鸦蒜,乌蒜,银锁匙,独蒜,九层蒜、鬼蒜,龙爪草头。
《本草图经》
为石蒜科植物石蒜的鳞茎。
秋后采收,洗净,阴干。
生于山地阴湿处或路边、林缘。
分布河南、陕西及华东、华南、西南各地。
石蒜,又名:水麻,酸头草,一枝箭,蒜头草、婆婆酸,蟑螂花,龙爪花、新米夜晚花、毛蟹花、野水仙、红花石蒜、三十六桶。
多年生草本,鳞茎阔椭圆形,或近球形,外被紫褐色鳞茎皮,直径通常1.4~4厘米。
叶丛生,线形或带形,长14~30厘米,宽1~2厘米,肉质,上面青绿色,下面粉绿色,全缘。
花茎在叶前抽出,实心,高约30厘米,伞形花序,有花4~6朵;苞片膜质,棕褐色,披针形;花两性,通常红色,或具白色边缘,长约3.5厘米,无香味;花被下有短管,上部6裂片排成2列,狭倒披针形,长约4厘米,向后反卷;雄蕊6,长约为花被裂片的2倍;子房下位,3室,花柱纤弱,很长,柱头头状。
蒴果背裂,种子多数。
花期9~10月。
果期10~11月。
干燥鳞茎呈椭圆形或近球形,长4~5厘米,直径2.5~4厘米,顶端残留叶基长可达3厘米,基部着生多数白色须根。
鳞茎表面有2~3层黑棕色的膜质鳞片包被;内有10多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片,着生在短缩的鳞茎盘上;中央部有黄白色的芽。
有特异蒜气,味辛辣而苦。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鳞茎中含多种生物碱,主要的有高石蒜碱、石蒜伦碱、多花水仙碱、石蒜胺碱、石蒜碱、伪石蒜碱和雪花莲胺碱。
还含雨石蒜碱、去甲雨石蒜碱、去甲基高石蒜碱、小星蒜碱、表雪花莲胺碱、条纹碱和网球花定等生物碱。
此外,含淀粉约20%;又含两种有抑制植物生长和抗癌作用的成分石蒜西定醇、石蒜西定。
叶和花瓣中含糖类和糖甙
同属植物紫花石蒜鳞茎中的生物碱成分与本品基本相同,另含紫花石蒜碱。
辛,温,有毒。
①《本草图经》:"辛,温,有小毒。
"
②《纲目》:"辛甘,温,有小毒。
"
体虚,无实邪及素有呕恶的患者忌服。
祛痰,利尿,解毒,催吐。
治喉风,水肿腹水,痈疽肿毒,疔疮,瘰疬、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黄疸。
①《本草图经》:"主敷贴肿毒。
"
②《纲目》:"疔疮恶核,河水煎服,取汗,及捣敷之。
又中溪毒者,酒煮半升服,取吐。
"
③《纲目拾遗》:"治喉风,痰核,白火丹,肺痈,煎酒服。
"
④《中国药植图鉴》:"治肋膜炎、腹膜炎的蓄水症。
"
⑤《陕西中药志》:"祛痰,催吐,利尿,消痈肿。
主治小便不利,咳嗽痰喘,食物中毒。
"
⑥《闽东本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治痢疾。
"
内服:煎汤,0.5~1钱。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①治双单蛾:老鸦蒜捣汁,生白酒调服,呕吐而愈。
②治痰火气急:蟑螂花根,洗,焙干为末,糖调,酒下一钱。
③治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鲜石蒜五分至一钱,煎服催吐。
④治水肿:鲜石蒜八个,蓖麻子七十至八十粒。
共捣烂罨涌泉穴一昼夜,如未愈,再罨一次。
⑤治疔疮肿毒:石蒜适量捣烂敷患处。
⑥治便毒诸疮:一枝箭捣烂涂之。
若毒太盛者,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愈。
⑦治对口初起:老鸦蒜捣烂,隔纸贴之,干则频换。
⑧洗痔漏:老鸦蒜、鬼莲蓬。
捣碎,不拘多少,好酒煎,置瓶内先熏,待半日汤温,倾出洗之,三次。
⑨治产肠脱下:老鸦蒜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洗。
⑩便毒诸疮。
用石蒜捣烂涂搽。
毒重者,把石蒜洗净,以生白洒煎服,汗出为好。
⑾产肠脱下。
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处。
⑿小儿惊风,一叫而绝。
用麻线把手心脚心缠住,又在胁下缠一圈,然后以灯火照灼手足心。
同时,用石蒜、车前子,等分为末,水调匀贴手心。
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处以灯火照灼,可使病儿复苏。
老鸦蒜、乌蒜、银锁匙、独蒜、山鸟毒、九层蒜、鬼蒜、山蒜、溪蒜、龙爪草头、红花石蒜、野蒜、秃蒜、朋红、三十六桶、壁蛇生
出自1.《本草图经》:水麻,生鼎州。
其根名石蒜,九月采。
又金灯花,其根亦名石蒜,或云即此类也。
2.《纲目》:石蒜,处处下湿地有之。
春初生叶如蒜秧及山慈姑,叶背有剑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于平地抽出一茎如箭干,长尺许,茎端开花四、五朵,六出,红色,如山丹花状而瓣长,黄蕊长须,其根状如蒜,皮色紫赤,肉白色,此有小毒。
一种叶如大韭,四、五月抽茎开花,如小萱花,黄白色者,谓之铁色箭,功与此同。
二
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石蒜或中国石蒜的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ycoris radiata Herb.[Amaryllis radiata L'Herit.] 2.Lycoris chinensis Traub
采收和储藏:秋季将鳞茎挖出,选大者洗净,晒干入药,小者做种。
野生者四季均可采挖鲜用或洗净晒干。
生态环境:1.石蒜生长于山地阴湿处或林缘、溪边、路旁,庭园亦栽培。
2.中国石蒜生于山坡阴湿处。
资源分布:1.石蒜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
2.中国石蒜分布于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1.石蒜,多年生草本,鳞茎宽椭圆形或近球形,直径约2-4cm。
外皮紫褐色。
秋季出叶,叶基生;叶片狭带状,长15-40cm,宽0.4-1cm,先端钝,全缘;中脉明显,深绿色,被粉。
花葶在叶前抽出,实心,高25-60cm;总苞片2,披针形,长约3.5cm,宽约4mm,干膜质;伞形花序,有花4-7朵;花被裂片6,红色,狭倒披针形,长2-4.5cm,宽3-7mm,广展而强度反卷,边缘皱波状;花被管绿色,长3-7mm;雌雄蕊显着伸出于花被外,长约为花柱的2倍,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近喉部,子房下位,3室,花柱纤弱,柱头极小。
花期8-10月。
2.中国石蒜 本种与石蒜的主要区别为:春季出叶,叶带状,绿色,长达35cm,宽约2cm。
雄蕊与花被近等长或略伸出于花被外;花黄色,花被裂片无红色条纹。
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物学特性 喜半阴,也耐曝晒,喜湿润,也耐干旱。
北方稍加覆盖可以在田间越冬。
有夏季休眠习性。
各类土壤均能生长,但以腐殖丰富的砂质壤土最好。
栽培技术 以鳞茎自然分球繁殖为主。
春季叶刚枯萎时或秋季花茎刚枯萎时,将鳞茎挖起分栽。
掘起时要防止损伤须根,否则要影响当年开花。
栽植地应施足基肥,开沟,将鳞茎每隔9-12cm排放在沟内,栽植深度8-10cm。
石蒜有伸缩根能自动调节鳞茎的深度。
育种时采用种子繁殖,秋季种子成熟时即播于露地冷框内,翌春幼根萌发并形成小球,秋季幼叶萌发出土,实生苗培植5-6年后开花。
田间管理 石蒜适应性强,很少有病虫危害,一般园土栽植不必施肥,夏季花前如天气干旱,要充分浇水,以利花茎出土。
性状鉴别 石蒜 鳞茎呈广椭圆形或类球形,长4-5cm,直径2.5-4cm,顶端残留叶基,长约3cm,基部生多数白色须根。
表面有2-3层暗棕色干枯膜质鳞片包被,内有10-20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片,生于短缩的鳞茎盘上,中央有黄白色的芽。
气特异而微带刺激性,味极苦。
中国石蒜 与上品相似,不同处为鳞茎卵球形,直径约4cm。
以个大、均匀、肉质鳞片肥厚、少须根者为佳。
显微鉴别 石蒜 鳞片横切面:表皮为1列细小的薄壁细胞。
叶肉组织由薄壁细胞组成,细胞内充满淀粉粒,呈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20-40μm,脐点裂缝状或星状;并有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100-150μm。
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散列于叶肉的内侧。
1.狗口服或注射石蒜碱,均可引起呕吐。
作用比依米丁强而不及阿朴吗啡,催吐作用为中枢性。
氯丙嗪及利血平对它有止吐作用。
二氢石蒜碱亦可引起呕吐,但较石蒜碱轻得多。
石蒜总生物碱有用作祛痰剂者。
石蒜伦碱则不引起呕吐。
家兔口服或注射石蒜碱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泻。
犬皮下注射30mg/kg时引起呕吐、腹泻、衰竭,最后死亡。
持续给予大鼠石蒜碱,则体重减轻、出血、牙齿及骨发育障碍,肝、肾、肾上腺、睾丸及卵巢等脏器抗坏血酸含量降低,并能抑制肝脏酪氨酸氧化酶及尿酸酶的活性,如同时给予抗坏血酸则不出现上述变化;石蒜碱对动物及植物均能抑制抗坏血酸的合成;对大鼠,石蒜碱能对抗三氯叔丁醇引起的抗坏血酸合成的增加。
但在急性试验中,抗坏血酸反而增加石蒜碱引起小鼠死亡率。
连续给予石蒜碱的大鼠,还可引起外周血液中红细胞及白细胞数降低,后者更加显着,主要是中性细胞的减少。
也能抑制幼年大鼠生殖细胞的分裂,使睾丸、卵巢重量减轻,雄性成熟大鼠则不受影响。
由上可见,石蒜碱在消化道不易吸收而石蒜胺碱则较易吸收。
2.石蒜所含各种生物碱对小鼠半数致死量为:石蒜碱123、117、112.2、130、42、145、344、230、171;石蒜伦碱270;石蒜胺碱112、103、131、16.65;盐酸石蒜碱130、334、50;盐酸二氢石蒜碱220、482;伪石蒜碱110;加兰他敏0.958;加兰他敏氢溴酸盐14、17。
1.石蒜 鳞茎含果糖,葡萄糖,蔗糖,伪石蒜碱,去甲雨石蒜碱,去甲高石蒜碱,石蒜碱,高石蒜碱,雨石蒜碱,石蒜伦碱,多花水仙碱,石蒜胺,雪花莲胺碱,小星蒜碱,表雪花连胺碱,条纹碱,网球花定碱,石蒜西定醇,石蒜西定。
又含对-羟基苯乙酸,O-去甲基石蒜胺即O-去甲基二氢雪花莲胺碱,前多花水仙碱,O-β-呋喃果糖基--O-β-D-呋喃果糖基-α-D-呋喃葡萄糖甙(O-β-D-fructofuranosyl--O-β-D-fructofuranosyl-α-D-glucopyranoside),O-β-呋喃果糖基-[-O-β-D-呋喃果糖基]3-α-D-吡喃葡萄糖甙(O-β-D-fructofuranosyl-[-O-β-D-fructofuranosyl]2-α-D-glucopyranoside),O-β-D-呋喃果糖基-[-O-β-D-呋喃果糖基]3α-D-吡喃葡萄糖甙(O-β-D-fructofuranosyl-[-O-β-D-frutofuranosyl]3α-D-glucopyranoside),O-β-D-呋喃果糖基[-O-β-呋喃果糖基]4-α-D-吡喃葡萄糖甙(O-β-D-frutofuranosyl-[-O-β-D-fructofuranosyl]4-α-D-glucopyranoside),石蒜-R-葡萄甘露聚糖。
2.中国石蒜 鳞茎含抗肿瘤化合物水仙克拉辛,石蒜碱,雪花莲胺碱,石蒜胺,表石蒜胺,高石蒜碱,文殊兰碱,网球花定碱,小星蒜碱,雨石蒜碱及石蒜伦碱。
1.加兰他敏:系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作用与新斯的明相似,亦能加强横纹肌收缩,使动物离体与在位肠管兴奋,抑制心血管系统及缩小瞳孔等。
经体外抗胆碱酯酶试验,对兔全血、肌肉以及脑匀浆的胆碱酯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对在体猫胫前肌及大鼠膈神经肌肉标本均有使肌肉收缩增强作用。
与新斯的明不同的是,它易透过血脑屏障,因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影响,对一些中枢性麻痹疾病也有一定治疗效果,如对脊髓灰质炎等引起的瘫痪、重症肌无力等的治疗效果,均比新斯的明好,而且毒性也低。
对小鼠有镇痛作用,丙烯吗啡对它没有拮抗,却有协同作用,氰胍哒嗪则能抑制其作用,故与一般镇痛剂不同。
2.粗提物及其他有效成分:2.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石蒜碱及多花水仙碱能加速小鼠运动性防御条件反射的形成,但石蒜碱对大鼠食物运动性条件反射则可延长其潜伏期,大量且使阳性条件反射部分消失。
石蒜碱2mg/kg腹腔注射,对小鼠有镇静作用,12mg/kg能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硫喷妥钠、戊巴比妥钠、眠尔通及水合氯醛等的睡眠时间。
二氢石蒜碱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但不能预防小鼠最大电惊厥。
石蒜碱本身没有或只有微弱的镇痛作用,但能加强延胡索乙素及吗啡的镇痛作用。
另报告认为石蒜碱注射对正常家兔体温无降温作用,亦有认为可降低,但对正常大鼠及人工发热大鼠与兔的体温均有降低作用。
石蒜碱12mg/kg对伤寒疫苗引起发热的兔有解热作用。
解热作用原理,主要是中枢性胆碱能神经作用的加强、呼吸增大、皮肤散热增加以及产热减少所致。
2.2.对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影响:石蒜胺碱是加兰他敏的二氢衍化物,也能抑制胆碱酯酶,但作用较弱;对M-及N-胆碱能受体的作用亦不及加兰他敏强,但对中枢性M-及N-胆碱能受体的兴奋作用则比它强。
对小鼠、兔和猫的急性毒性比加兰他敏小2-8倍,故治疗指数接近加兰他敏或更高。
石蒜碱对胆碱酯酶只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2.3.对循环系统的作用:麻醉犬、猫及家兔静脉注射石蒜碱有轻度降压作用,石蒜伦碱的降压作用则较显着而持久。
对呼吸两者均无显着影响。
石蒜碱的碘甲基衍化物的降压作用比较显着,与神经节阻断作用有关,毒性则比石蒜碱小得多。
二氢石蒜碱亦有降压作用,主要为阻止儿茶酚胺的释放;亦有部分中枢作用的参与,对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影响比较次要。
对离体蟾蜍心脏,石蒜碱为抑制作用,石蒜伦碱为先兴奋、后抑制,对兔耳血管灌流两者均为舒张。
2.4.对子宫和肠管平滑肌的作用:石蒜碱静脉注射可使兔肠蠕动剧烈增加。
石蒜煎剂及石蒜碱对豚鼠和兔的离体及在体子宫以及兔的子宫瘘,都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大剂量可使离体子宫呈强直性收缩。
石蒜伦碱的作用比石蒜碱更强。
对大鼠离体子宫,小剂量石蒜碱兴奋,大剂量则抑制。
对离体兔小肠,石蒜碱与石蒜伦碱均为兴奋,后者稍强。
2.5.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用小鼠胸腺萎缩法、兔肾上腺抗坏血酸含量降低法及蟾蜍嗜酸性白细胞减少等方法,证明石蒜碱有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此作用是通过垂体实现的。
对家兔甲醛性、大鼠蛋清性关节炎及家兔蛋白过敏性休克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也能促进兔垂体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2.6.对血糖的影响:兔或大鼠皮下注射小量石蒜碱,略有降低血糖作用,并能减轻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高血糖,但较大量反使血糖显着升高。
2.7.抗癌作用:在体及试管试验中,石蒜碱虽能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的无氧与有氧酵解,并可使癌细胞肿大、溶解,它和加兰他敏对腹水肝癌及吉田肉瘤也有作用。
石蒜碱也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抑制率40%-50%。
伪石蒜碱能延长Rauscher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时间,其作用高于环磷酰胺和长春新碱。
伪石蒜碱10-20mg/kg腹腔注射,连续7天,对大鼠瓦克癌抑制率为49%-76%。
但石蒜碱对几种动物肿瘤的实验治疗则均无效。
石蒜碱能抑制三羧酸循环中的脱氢酶活性,尤其是其中那些需要二磷酸吡啶核苷酸或三磷酸吡啶核苷酸的酶,此种作用可能与其细胞毒作用有关。
2.8.抗病毒作用:石蒜碱2.5、10、25μg/ml可抑制脊髓灰质炎、疱疹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生长,作用机制是由于阻断了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2.9.其他作用:石蒜碱能抑制药物代谢,与氰胍哒嗪-525A相似,但作用较弱。
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
石蒜碱静脉注射可控制乌头碱所致的大鼠心律不齐。
12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兔有抗利尿作用。
净制:将采挖之鳞茎,去掉泥沙,洗净,晾干入药。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粗粉10g,用乙醇50ml加热回流1h,放冷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10ml,加乙醇10ml使淀粉沉淀,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取少量浓缩物加乙醇溶解供点样用。
以石蒜碱、伪石蒜碱为对照品。
吸取上述2种溶液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为展开剂,展距6cm。
用蒸气显色。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处,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辛;甘;温;有毒
体虚,无实邪及孕妇禁服;皮肤破损者禁敷。
祛痰催吐;解毒散结。
主喉风;单双乳蛾;咽喉肿痛;痰涎壅塞;食物中毒;胸腹积水,恶疮肿毒;痰核瘰疬;痔漏;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顽癣;烫火伤;蛇咬伤
内服:煎汤,1.5-3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或煎水熏洗。
1.《本草图经》:主敷贴肿毒。
2.《纲目》:疔疮恶核,河水煎服,取汗,及捣敷之。
又中溪毒者,酒煮半升服,取吐。
3.《纲目拾遗》:治喉风,痰核,白火丹,肺痈,煎酒服。
4.《中国药植图鉴》:治肋膜炎、腹膜炎的蓄水症。
5.《陕西中药志》:祛痰,催吐,利尿,消痈肿。
主治小便不利,咳嗽痰喘,食物中毒。
6.《闽东本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治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