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膏

拼音注音
Shí Gāo
别名

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细理石

英文名
GYPSUM FIBROSUM
来源

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

性状

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
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
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
无臭,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

炮制

生石膏:洗净,干燥,打碎,除去杂石,粉碎成粗粉。
煅石膏:取净石膏,在无烟炉火中或坩锅内煅至酥松,取出晾凉,打碎即可。

鉴别

取本品一小块,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

取本品粉末0.2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溶液显钙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

归经

归肺、胃经。

性味

甘、辛,大寒。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

15~60g,先煎。

备注

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
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
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
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

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
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
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
在临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
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胃的功效。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石膏

拼音注音
Shí Gāo
别名

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
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生境分布

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原形态

单斜晶系。
晶体常作板状,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纤维状或叶片状。
颜色通常为白色,结晶体无色透明,当成分不纯时可呈现灰色、肉红色、蜜黄色或黑色等。
条痕白色。
透明至半透明。
解理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状光泽,纤维状者呈绢丝光泽。
片状解理显着。
断口贝状至多片状。
硬度1.5~2。
比重2.3。
具柔性和挠性。
常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

性状

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
全体白色至灰白色。
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
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
无臭,味淡。
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
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
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煅石膏。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
其中CaO为32.5%、SO2为46.6%、H2O为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
据北京医学院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微量的Fe++及Mg++。

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

炮制

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
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石膏,须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
"

②《纲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

③《药品化义》:"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
"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
"

②《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手太阴、手少阳。
"

性味

辛甘,寒。

①《本经》:"味辛,微寒。
"

②《别录》:"甘,大寒,无毒。
"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寒,味淡。
"

注意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
恶莽草、马目毒公。
"

②《药性论》:"恶巴豆。
畏铁。
"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
"

功能主治

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
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
煅敷生肌敛疮。
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

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亦可作浴汤。
"

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
和葱煎茶去头痛."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

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

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

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

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

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

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

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遣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默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②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生石膏二两,生粳米二两半。
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热,约可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巳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

③治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
为末。
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

④治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三钱,犀龟二钱,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

⑤治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仟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⑥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
上为细末。
煎人参汤,调下三钱,食后服。

⑦治热嗽喘甚者,久不愈:石膏二两,甘草半两。
上为末。
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残生姜汁、蜜调下。

⑧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石膏六两,大乌梅二十枚。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饮之。

⑨治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石膏半斤,粳米一合。
上以水五大盏,煮石膏,取二大盏,去石膏,用米煮粥,入葱白二茎,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热,空心食之。
石膏可三度用之。

⑩治偏正头疼,连睛疼:石膏、鼠粘子各等分。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食后用温酒或茶清调服。

⑾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疮,咽嗌肿痛:寒水石三两,辰砂三钱半,生脑子半字。
上为末,以少许掺患处,咽津,日夜数次用。

⑿治喉风:石膏一两,知母三钱,甘草一钱,元参五钱,天花粉三钱。
水煎服。

⒀治胃火牙疼:好软石膏一两,火煅。
淡酒淬过,为末,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五分,为末,日用揩牙。

⒁治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钱,猪肝一片,薄批,掺药在上,缠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股。

⒂治小儿伤热吐泻黄瘦:寒水石、石膏各半两,甘草一钱。
上同为细末。
每服一字,或半钱、一钱,食后,温汤调下。

⒃治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
为末,水和,煅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取汗,连服三日。

⒄治诸金刃所伤,血出不止:石膏、槟榔、黄连各一两,黄柏半两。
上为细末,随多少掺敷疮上,血定,便入水不妨。

⒅治汤火烂疮:石膏捣末以敷之。

⒆治乳痈:石膏不以多少,煅通赤,取于地上,碗覆出火毒,细研。
每服三钱,温酒下,添酒尽醉,睡觉再进一服。

⒇治疔疮渍破,能搜脓清热生肌:石膏九钱,黄灵药一钱。
共研极细末,瓷瓶收贮。
每用少许,撒于患处。

治痔漏:煅石膏一斤,冰片五克,共为细末,外敷患处。

临床应用

①治疗烧伤

用石膏粉处理烧伤创面,能很快结痂,减少分泌物渗出,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可以免除烧伤患者的换药痛苦。
用法:先将创面清洗干净,拭去污物,剪开水泡,除掉腐皮,再用2~4密普鲁卡因溶液涂布创面,然后将炒过的石膏粉装入纱布袋内均匀地撒布于创面上。
经1~2小时后,石膏粉干固;如创面分泌物较多,可继续撒布。
一般在12~24小时后即可形成石膏痂片。
痂片干固后不宣过早剥去,以免引起剧痛、出血及感染。
一般Ⅱ°烧伤经3~7天痴片即可脱落。
如痴皮过硬且感痛痒时,可涂2%普鲁卡因油或青霉素软膏。
如痂下感染,应将痂片除去,清洗干净后再撒上石膏粉或同时涂以青霉素软膏。
上述方法观察36例:其中Ⅰ°烫伤26例,Ⅱ、Ⅲ°混合烫伤11例;烧伤面积在10%以下者17例,11~20%者12例,21~30%者4例,31~40%者2例,90%者1例。
结果除1例小儿因合并麻疹、肺炎,1例小儿因烧伤面积在90%左右、入院时即出现严重中毒现象而死亡外,其余均获治愈。
但此项治疗方法尚存在如下问题:㈠冬天或天冷时常难以施行;㈡石膏痴皮干固后患者常有难忍的痛痒感;㈢Ⅲ°烫伤,石膏痂片仅可作为人工痂皮,暂时保护创面,尚不能代替早期的植皮。
此外,如将石膏粉用桐油或花生油调制成膏,外敷患处,对促进创面愈合亦有较好的效果。

②用于充填骨缺损腔

应用石膏充填,治疗骨髓炎、骨结核所致的骨缺损14例,其中12例经2~17个月的观察,均获痊愈。
在观察5个月以上的7例中无1例复发,X线检查骨缺损均愈合,有的已形成新的骨髓腔。
2例化脓,其中1例为急性骨髓炎,1例为跟骨结核,局部病灶较大,浸润明显,有窦道混合感染,软组织缝合困难,结果石膏完全流出而告失败。
治疗方法:术前以抗菌素控制感染,术中彻底清除炎性或结核病灶,凿成新鲜骨面,尽量保存骨膜及软组织,以混有青霉素及链霉素之淀粉石膏充填,致密地缝合创口。
术后患肢以石膏固定,同时注射抗菌素。
全部病例术后全身无任何不良反应。
实验及临床资料表明,石膏充填后,血钙在早期多数升高,骨痂出现丰富,骨化过程较快。
因此认为石膏充填可能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供应丰富的钙盐;二是起支柱作用,同时有生物学刺激作用。
这都是促进骨愈合的主要因素。
经验证明,采用石膏充填骨缺损的临床适应症应慎重选择。
慢性骨髓炎或骨结核,凡病灶较小,皮肤及皮下组织较丰富的,经抗菌素治疗及病灶彻底清除后充填石膏,可收到良好效果;对于急性骨髓炎已有脓肿形成,及病灶太大、皮肤不完整、皮下组织较少、术后无法致密缝合的病例,均不适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石膏

拼音注音
Shí Gāo
别名

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玉大石、冰石

英文名
Gypsum
出处

出自1.《本经》。

2.《纲目》: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
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微带青。
而文长细如白丝者,名理石也。
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
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psum

采收和储藏: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

资源分布: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原形态

单斜晶系。
晶体常作板状,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纤维状或叶片状。
颜色通常为白色,结晶体无色透明,当成分不纯时可呈现灰色、肉红色、蜜黄色或黑色等。
条痕白色。
透明至半透明。
解理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状光泽,纤维状者呈绢丝光泽。
片状解理显着。
断口贝状至多片状。
硬度1.5-2。
比重2.3。
具柔性和挠性。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
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
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痕白色;有的半透明。
上下两面较平坦,无纹理及光泽;纵面通常呈纵向纤维状纹理,具绢丝样光泽。
体重,质软,指甲可刻划成痕。
气微,味淡。
以块大、色白、纵面纤维状、有光泽、质松、无杂货石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晶形柱状或纤维状;低负突起,糙面不显着。
一组解理明显。
干涉色为Ⅰ级灰白色至黄白色;多为斜消光[平行面上],有时为平行消光[垂直面上]。
二轴晶;正旋旋旋旋光性;光轴角58°。
折射率Np=1.521,Nm=1.523,Ng=1.530。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含水硫酸钙不得少于95.0%。
杂质含量限制 ①重金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重金属不得过10%②砷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砷量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此外,药材中尚可见透明石膏、雪花石膏。
透明石膏 Selenite为片状或柱状晶体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板状,无色或白色;条痕白色。
透明,呈月白色反射佻。
雪花石膏 Satin-Spar为细粒或粉末集合体;呈不规则致密块状。
白色;条痕白色,不透明,光泽弱;有时碎粒呈透明状;具玻璃样光泽。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
其中Ca32.57%,SO3 46.50%,H20 20.93%,尚夹有砂粒,粘土,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
据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有微量的Fe及Mg。
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本品煎剂试验注射或天然石膏1:1煎剂,直肠给药4ml于消毒牛乳或三联菌苗而发热的家兔;证明有解热作用,但纯品石膏无解热作用,故认为天然石膏的解热作用与其中含有的杂质有关,退热作用与主成分钙无关。
大鼠口服或注射,并无退热作用。
也有报告有退热作用者,但实际上不很显着。
石膏煎剂对白细胞致热原性发热有抑制作用,石膏的这个作用与中枢环核甘酸含量变化有关,石膏使脑脊液环单磷酸腺苷含量低于对照发热兔,而环磷酸鸟苷含量高于发热兔。
生石膏2g/kg灌胃,对大肠杆菌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有解热作用,对正常兔体温无影响。

2.消炎作用: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能增加血清钙离子浓度,可抑制神经应激能,减低骨骼肌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又能减少血管渗透性,故有解毒、镇痉、消炎的作用。

3.对免疫的影响:石膏煎剂1:4浓度4ml/只灌胃,可使烧伤大鼠,脾与腹腔巨噬细胞cAMP含量增高,也使血浆环单磷酸腺苷及前列腺素E2含量增高。
对烧伤大鼠,石膏煎剂尚可使T淋巴细胞数增加,淋转率也增高,并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强。

4.收敛作用:煅石膏外用收敛粘膜,减少分泌。

5.抗病毒作用:用斑点杂交法试验,石膏煎剂25%-100%浓度,有降低乙型肝炎毒脱氧核糖核酸含量的作用。
鸡胚试验初步证明,麻杏石甘汤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主要来自麻黄,与石膏无关。

6.其他作用:煎剂能减轻大鼠的口渴状态。
长期应用,可使各器官及血清中的钙含量较对照组为低,但脾脏及胸腺等的钙含量则高于对照组。
其意义尚待阐明。
在体外试验,煎剂无抑菌作用。

炮制

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
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

1.《雷公炮炙论》:凡使石膏,须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

2.《纲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3.《药品化义》: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

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2g,于140℃烘20min,加水1.5ml搅拌,放置5min,呈粘结固体。
取本品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
取本品粉末约2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
溶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溶液约2ml,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盐酸至恰 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不溶于醋酸,但可溶于盐酸。
②取溶液约2ml,加氯化钡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归经

肺;胃经

性味

辛甘;寒;无毒

注意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功能主治

解肌清热;除烦止渴。
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胃火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复方

白虎汤《伤寒论》:阳明气分之热;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伤寒解后、余热不清;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外感风邪、肺热咳喘。
双玉散《素问病机保命集》:痰热而喘、痰涌如泉。
玉露散《小儿药证直诀》:小儿伤热吐泻黄瘦。
石膏散《普济方》:热甚咳嗽者。

各家论述

1.《脾胃论》: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
石膏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

2.《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
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3.《纲目》: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
初虞世《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
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
《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
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
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
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

4.《本草经疏》: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故《本经》主中风寒热,热则生风故也。
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腹中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肌解热散汗出,则诸证自退矣。
惟产乳、金疮,非其用也。
《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咽热,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降手太阴之痰热,故悉主之也。
甄权亦用以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
《日华子》用以治天行热狂,头风旋,揩齿。
东垣用以除胃热肺热,散阳邪,缓脾益气者,邪热去则脾得缓而元气回也。
洁古又谓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哺潮热,大渴引饮,中暑及牙痛者,无非邪在阳明经所生病也,理阳明则蔑不济矣。
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故又为发斑发疹之要品。
若用之渺少,则难责其功,世医罔解,兹特表而着之。
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
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
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
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
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
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5.《药征》:《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
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己。
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6.《重庆堂随笔》:石膏,余师愚以为治疫主药,而吴又可专用大黄,谓石膏不可用,何也?
盖师愚所谓者暑热为病,暑为天气,即仲圣所谓清邪中上之疫也。
又可所论者湿温为病,湿为地气,即仲圣所云浊邪中下文疫也。
清邪乃无形之燥火,故宜清而不宜下;浊邪乃有形之湿秽,故宜下而不宜清。
二公皆卓识,可为治疫两大法门。

7.《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
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神农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
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
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
迨至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石膏煅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
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
夫石膏之质最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
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
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
《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
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
盖多年壁上石灰善止金疮出血,石膏经煅与石灰相近,益见煅石膏之不可内服也。

8.《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9.《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亦可作浴汤。

10.《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
和葱煎茶去头痛。

1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12.《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13.《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14.杨土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15.《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16.《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17.《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75311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