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藿香

山藿香

《中药大辞典》:山藿香

拼音注音
Shān Huò Xiānɡ
别名

血见愁、血芙蓉,野石蚕、野薄荷、仁沙草、苦药菜、假紫苏,皱面草、方枝苦草,肺形草:"味淡,性寒。
"

②《福建中草药):"苦微辛,微温。
"

功能主治

凉血散瘀,消肿解毒。
治吐血,肠风下血,跌打损伤,痈肿,痔疮,流火。

①《生草药性备要》:"凉血,解热毒,去瘀生新,理压伤,敷痔疮,治蛇咬,消肠风下血,煲肉食;洗白泡烂疮,消乳痈。
"

②《广东中药》Ⅱ:"散瘀,止血,凉血。
治肺费吐血,跌打损伤,利小便。
"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疗疮疖肿。
"

④《福建中草药》:"活血行气,消肿解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捣汁或研末。
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复方

①治跌打:山藿香,九层塔、透骨消、黑心姜,煎服。

②治睾丸肿痛:山藿香叶一至二钱,研末,冲酒服。

③治关节风湿痛,流火:山藿香煎汤,先熏后洗。

④治肺痈,咳血,吐血,衄血:山藿香一至二两,冰糖一两,水煎服。

⑤治感冒发热咳嗽:山藿香一至一两五钱,水煎服。

⑥治狂犬哎伤:山藿香一斤,加少许开水捣烂绞汁,一次炖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山藿香

拼音注音
Shān Huò Xiānɡ
别名

血见愁、血芙蓉、野石蚕、野薄荷、仁沙草、苦药菜、假紫苏、皱面草、方枝苦草、肺形草、假午菜、粘毛石蚕、冲天泡、土红苏、皱面风、杰草、消炎草、四方草

英文名
Herb of Viscid Germander
出处

出自《峨嵋药植》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血见愁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ucrium viscidum Bl.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
茎高30-70cm,上部被混生腺毛的短柔毛。
叶柄长约为叶片长的1/4;叶片卵状长圆形,长3-10cm,宽1.5-4.5cm,两面近无毛或被极稀的微柔毛。
假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顶生者自基部多分枝,密被腺毛;苞片全缘;花长不及1cm;花萼筒状钟形,5齿近相等;花冠白,淡红色或淡紫色,筒为花冠全长1/3以上,檐部单唇形,中裂片最大,正圆形,侧裂片卵状三角形;雄蕊伸出;花盘盘状,浅4裂;花柱先端2裂。
小坚果扁圆形,合生面超过果长的1/2。
花期7-9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30-50cm。
根须状。
茎方柱形,具分枝,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被毛,嫩枝毛较密;节处有多数灰白色须状根。
叶对生,灰绿色或灰褐色,叶片皱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矩圆形,长3-6cm,宽1.5-3cm,先端短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下延,边缘具粗锯齿,叶面常皱缩,两面均有毛,下面毛较密;叶柄长约1.5cm。
间见枝顶或叶腑有淡红色小花,花萼钟形。
小坚果圆形,包于宿萼中。
花、叶以手搓之微有香气,味微辛、苦。

以叶多、色灰绿、气香者为佳。

化学成分

全草含山藿香素、皱面草、方枝苦草、四方枝苦草

来源

为唇形科石蚕属植物藿香Teucriumviscidum Blume,以全草入药。
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荒坡、田边或靠近石灰岩半阴的草丛中。
我国南部各省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
茎四棱形,下部常伏地生根,上部直立,有分枝,嫩枝被疏毛。
叶对生,具长柄;叶片纸质,卵形或矩圆形,长3~6厘米,宽1.5~3厘米,边缘有粗锯齿,两面有毛,下面毛较密,叶面有皱折,故又称“皱面草”。
夏、秋开花,花成对,轮状排列成腋生或顶生的总状花序;花萼钟形,被腺毛,齿裂小圆齿状;雄蕊4个,二强。
小坚果,圆形,包于宿萼中。

化学成分

全草显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的反应。

性味

苦、微辛,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腹痛;外用治跌打损伤,淤血肿痛,外伤出血,痈疖疔疮,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Processed in 0.045811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