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乳香

拼音注音
Rǔ Xiānɡ
别名

滴乳香、熏陆香

来源

橄榄科乳香树属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B. sacra Fluek.]、药胶香树B. bhawdajiana Birdw.及野乳香树B. neglecta M. Moore等,以其树干皮部伤口渗出的油胶树脂入药。
春夏均可采。

性状

呈球形或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小块状,长0.5~2厘米;淡黄色,微带蓝绿色或棕红色,半透明。
质坚脆,断面腊样。
气芳香,味微苦,嚼之软化成胶块。
本品遇水变白,与水共研成乳状液。
部分溶于醚、乙醇及氯仿中。

炮制

捣成粉末,于锅内炒溶后,除净大量的刺激性浓烟,倒出待微冷后,切成小块即得。

性味

辛、苦,温。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
用于心腹诸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疮痈肿痛;外用消肿生肌。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配入散剂或膏剂,敷贴患处。

备注

熏陆香亦称乳香,商品也作乳香入药。
为漆树科植物粘胶乳香树Pistacia Lentiscus L.的树干经切伤后流出的树脂。
主产于希腊、土耳其及地中海南岸地区。
西医用为填齿料,并为制硬膏的原料,中医作乳香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乳香

拼音注音
Rǔ Xiānɡ
别名

熏陆香,马尾香、乳头香,塌香,西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浴香。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胶树脂
春、夏均可采收,以春季为盛产期。
采收时,干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并开一狭沟,使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沟中,数天后凝成干硬的固体,即可采取。
落于地面者常粘附砂土杂质,品质较次。
本品性粘,宜密闭,防尘;遇热则软化变色,故宜贮藏于阴凉处。

生境分布

分布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
主产于红海沿岸的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

原形态

矮小灌木,高4~5米,罕达6米。
树干粗壮,树皮光滑,淡棕黄色,纸状,粗枝的树皮鳞片状,逐渐剥落。
叶互生,密集或于上部疏生,单数羽状复叶,长15~25厘米,叶柄被白毛;小叶7~10对,对生,无柄,基部者最小,向上渐大,小叶片长卵形,长达3.5厘米,顶端者长达7.5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近心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的圆齿裂,或近全缘,两面均被白毛,或上面无毛。
花小,排列成稀疏的总状花序;苞片卵形:花萼杯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花瓣5片,淡黄色,卵形,长约为萼片的2倍,先端急尖;雄蕊10,着生于花盘外侧,花丝短;子房上位,3~4室,每室具2垂生胚珠,柱头头状,略3裂。
桉果倒卵形,长约1厘米,有三棱,钝头,果皮肉质,肥厚,每室具种子1枚。

性状

干燥胶树脂,多呈小形乳头状、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的小块,长0.5~3厘米,有时粘连成团块。
淡黄色,常带轻微的绿色、蓝色或棕红色。
半透明。
表面有一层类白色粉尘,除去粉尘后,表面仍无光泽。
质坚脆,断面蜡样,无光择,亦有少数呈玻璃样光泽。
气微芳香,味微苦。
嚼之,初破碎成小块,迅即软化成胶块,粘附牙齿,唾液成为乳状,并微有香辣感。
遇热则变软,烧之微有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
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
以淡黄色、颗粒状、半透明、无砂石树皮杂质、粉末粘手、气芳香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树脂60~70%,树胶27~35%,挥发油3~8%。
树脂的主要成分为游离α、β-乳香脂酸33%,结合乳香脂酸1.5%,乳香树脂烃33%。
树胶为阿糖酸的钙盐和镁盐20%,西黄芪胶粘素6%;此外,尚含苦味质0.5%。
挥发油呈淡黄色,有芳香,含蒎烯,消旋-柠檬烯及α、β-水芹烯,其主要的芳香成分未明。

炮制

乳香:拣去砂子杂质。
制乳香:取拣净的乳香,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稍见熔化点,略呈黄色,取出放凉;或炒至表面溶化时,喷洒米醋,继续炒至外层明亮光透,取出放凉。

①《品汇精要》:"凡使,置箬上,以灰火烘焙熔化,候冷,研细用。
"

②《纲目》:"乳香入丸药,以少酒研如泥,以水飞过,晒干用;或言以灯心同研则易细,或言以糯米数粒同研,或言以人指甲二、三片同研,或言以乳钵坐热水中乳之,皆易细。
"

归经

入心、肝、脾经。

①朱震亨:"入手少阴经。
"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少阴,兼入足厥阴经。
"

性味

辛苦,温。

①《别录》:"微温。
"

②《日华子本草》:"味辛,热,微毒。
"

③李杲:"味苦辛,热。
"

注意

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诸疮脓多时,未宜遽用。
"

②《本经逢原》:"胃弱勿用。
"

功能主治

调气活血,定痛,追毒。
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

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
""疗风瘾疹痒毒。
"

②《本草拾遗》:"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气,能发酒,理风冷,止大肠泄澼,疗诸疮令内消。
"

③《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心腹痛。
煎膏止痛长肉。
"

④《证类本草》:"治不眠。
"

⑤《珍珠囊》:"定诸经之痛。
"

⑥《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妇人难产,折伤。
"

⑦《本草从新》:"治癫狂,止泄痢。
"

⑧《要药分剂》:"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无不效。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凋敷。

复方

①治心气疼痛不可忍:乳香三两,真茶四两。
为末,以腊月鹿血和丸,弹子大。
每温醋化一丸服之。

②治急心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钱,为末,男用姜汤下,女用当归汤下。

③治气血凝滞,痃癖症瘕,心腹疼痛,腿酸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当归五钱,丹参五钱,生明乳香五钱,生明没药五钱。
上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

④治产后瘀滞不清,攻刺心腹作痛:乳香、没药各三钱,五灵脂、延胡索、牡丹皮、桂枝各五钱,黑豆一两。
共为末,每服三钱,生姜泡汤调下。

⑤治跌扑折伤筋骨:乳香,真没药各一钱五分,当归尾,红花、桃仁各三钱。
水煎服。

⑥治发背脑疽,和一切恶疮内溃及诸恶毒冲心呕痛:乳香一两,真绿豆粉叫两。
上二味合研极细,每服一钱匕,新水调下,水不可多,要药在胸膈上也。

⑦治疮疡疼痛不可忍:乳香、没药各二钱,寒水石、滑石各四钱,冰片一分。
为细末,搽患处。

⑧治鱼肚痈及翻花起肛,久烂不堪者,消肿止痛:乳香、没药各一两,麝香一钱半,雄精五钱,黄米饭二两。
捣烂为丸,如莱菔子大,忌火烘,晒干。
每服陈酒送下三钱,醉盖取汗。

⑨治化脓性指头炎,急性乳腺炎:乳香五钱,白矾、花椒各二钱,葱白数根。
水煎外洗,一日数次。

⑩治阴寒呃忒不止:乳香、硫黄,艾各二钱。
为细末,用好酒一钟,煎数沸,乘热气,使病人鼻嗅之。
外用捣生姜擦胸前。

⑾治梦寐遗精:乳香一块,拇指大,卧时嚼,含至三更,咽下。
三、五服。

⑿治口目歪斜:乳香烧烟熏之,以顺其血脉。

⒀治咽喉骨哽:乳香一钱,水研服之。

⒁治齿虫痛不可忍:嚼熏陆香咽其汁。

各家论述

①《纲目》:"乳香香窜,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疮疡、心腹痛要药。
《素问》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是矣。
产科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尔。
……杨清叟云:凡人筋不伸者,敷药宜加乳香,其性能伸筋。
"

②《本草经疏》:"风水毒肿,邪干心脾,恶气内侵,亦由二经虚而邪易犯。
瘾疹痒毒,总因心脾为风湿热邪所干致之。
脾主肌肉,而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此药正入二经,辛香能散一切留结,则诸证自瘳矣。
《日华子》云,煎膏止痛长肉;陈藏器云,治妇人血气,疗诸疮,令内消。
则今人用以治内伤诸痛,及肿毒内服外敷之药,有自来矣。
"

③《本草汇言》:"乳香,活血去风,舒筋止痛之药也。
陈氏发明云,香烈走窜,故入疡科,方用极多。
又跌扑斗打,折伤筋骨,又产后气血攻刺,心腹疼痛,恒用此,咸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脓,通气化滞为专功也。
故痈疡可理,折伤可续,产后瘀血留滞可行,癥块痞积,伏血冷瘕可去矣,性燥气烈,去风活血,追毒定痛,除痈疡、产后及伤筋骨之外,皆不须用。
"

④《本草求真》:"血因气逆,则血凝而不通,以至心腹绞痛;毒因气滞,则血聚而不散,以至痛处异常。
乳香香窜入心,既能使血宣通而筋自伸,复能入肾温补,使气与血互相通活,俾气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气碍,故云功能生血,究皆行气活血之品耳。
非如没药气味苦乎,功专破血散瘀,止有推陈之力,而无致新之妙。
"

⑤《医学衷中参西录》:"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
又善治女子行经腹疼,产后瘀血作痛,月事不以时下。
其通气活血之力,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疼,或其疮硬不疼。
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疼,虽为开通之品,不至耗伤气血,诚良药也。
""乳香、没药,最宜生用,若炒用之则其流通之力顿减,至用于丸散中者,生轧作粗渣入锅内,隔纸烘至半熔,侯冷轧之即成细末,此乳香、没药去油之法。
"

备注

此外,尚有同属植物鲍达乳香树及野乳香树等数种。
所产乳香,形状均与上种相似。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乳香

拼音注音
Rǔ Xiānɡ
别名

乳头香、塌香、马思答吉、天泽香、摩勒香、杜噜香、多伽罗香、浴香。

英文名
Frankincense, Olibanum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南方草木状》:熏陆香,出大秦,在海边。
有大树,枝叶正如古松,生于沙中,盛夏,树胶流出沙上,方采之。

来源

药材基源: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鲍达乳香树、野乳香树等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wellia carterii Birdw.2.Boswellia bhawdajiana Birdw.3.Boswellia neglecta M.Moore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均可采收,以春季为盛产期。
采收时,于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并开一狭沟,使树脂从伤口渗出,流人沟中,数日后汇成干硬的固体,即可采取。
落于地面者常粘附砂土杂质,品质较次。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热带沿海山地。

2.以上两种均生长于索马里及红海沿海的山地及石灰岩石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

2.分布于两种均生长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以及土耳其、利比亚及苏丹等地。

原形态

1.乳香树 矮小灌木,高4-5m,稀达6m。
树干粗壮,树皮光滑,淡棕黄色,纸状,粗枝的树皮鳞片状,逐渐剥落。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25cm;小叶15-21,基部者最小,向上渐大,长卵形,长达3.5cm,顶端者长达7.5cm,宽1.5cm,先端钝,基部图形、近心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的圆锯齿或近全缘,两面均被白毛,或上面无毛。
花小,排列成稀疏的总状花序;花萼杯状,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花瓣5,淡黄色,卵形,长约为萼片的2倍,先端急尖;雄蕊10,着生于花盘外侧,花丝短;子房上位,3-4室,柱头头状,略3裂。
核果倒卵形,长约1cm,具3棱,钝头,果皮肉质,肥厚,每室具种子1颗。
花期4月。

2.鲍达乳香树 小乔木,枝条被白毛或无毛。
小叶15-21,长方披针形至长方形,长2-4cm,宽1-1.5cm,基部圆形或截形,全缘或有锯齿,两面均具白毛,或仅下面呈灰色毡状。
总状花序;花白色或绿色,具浅钟状波密毛的花盘,半包围子房。
果实未成熟时近锤形,基都变成窄柄状。

3.野乳香树 小乔木,高5-6m。
树皮灰色。
小叶17-21,革质,长方形,长1.5-4cm,钝头,具粗毛。
圆锥花序;花甚小,淡血色,外面具毛;花丝下半部突然变宽呈鳞片状。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球形或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小块状,长0.5-2cm,有的粘连成团块,淡黄色,微带蓝绿色或棕红色,半透明。
质坚脆,断面蜡样。
气芳香,味极苦,嚼之软化成胶块。
以淡黄色、颗粒状、半透明、无砂石树皮等杂质、粉末粘手、气芳香者为佳。

化学成分

乳香树含树脂60%-70%,树胶27%-35%,挥发油3%-8%。
树脂的主要成分为游离a,β-乳香脂酸33%,结合乳香脂酸13.5 %;乳香树脂烃33%,O-乙酰基-β-乳香脂酸,O-乙酰-a-乳香酯酸,3,4-断-乌苏-12-烯-3-羟酸,表羽扇豆酸乙酸酯,表羽扇豆醇及甘遂酸;树胶为阿拉伯杂多糖酸的钙盐和镁盐20%,西黄芪胶粘素6%。
此外,尚含苦味质0.5%;挥发油呈淡黄色,有芳香,含蒎烯,消旋-柠檬烯及a,β-水芹烯,a-樟脑烯醛,枯醛,荷罗艾菊酮,水芹醛,邻-甲基苯乙酮,葛缕酮,紫苏醛,优葛缕酮,1-乙酰基-4-异丙烯基环戊烯,辣薄荷酮,隐品酮,马鞭草烯酮,γ-樟脑烯醛,侧柏酮,桃金娘酸,4-对盖烯-3-酮,3,6,6-三甲基降-2-蒎酮,桃金娘醛,2,4-二甲基苯乙酮,松樟酮,异亚丙基环乙烷,a-香树脂酮,11-氧代-a-香树脂酮,5-羟基-6-对?
烯-2-酮,10-羟基-4-荜澄茄烯-3-酮。

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用小鼠热板法证明乳香挥发油有镇痛作用,提取挥发油后的残渣无效。
挥发油中的镇痛主要成为乙酸正辛酯。

2.消炎防腐作用:乳香能促进多核白血球增加,以吞噬死亡的血球及细胞,改善新陈代谢,从而起消炎作用。

炮制

1.乳香:拣去砂子杂质。

2.取拣净的乳香,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稍见熔化点,略呈黄色,取出放凉;或炒至表面溶化时,喷洒米醋,继续炒至外层明亮光透,取出放凉。
;置箬上,以灰火烘焙熔化,候冷,研细用;乳香入丸药,以少酒研如泥,以水飞过,晒干用;或言以灯心同研则易细,或言以糯米数粒同研,或言以人指甲二、三片同研,或言以乳钵坐热水中乳之,皆易细。

鉴别

理化鉴别 本品遇水变白,与水共研成乳状液。

取本品1g,研碎,加甲醇10ml,振摇并放置24h,滤过,取滤液5ml,蒸干,残渣加稀硫酸10ml转移至分液漏斗中,有三氯甲烷20ml振摇提取2次,每次10ml。
三氯甲烷提取液蒸干溶剂,残渣加1ml乙酸酐溶解,再加乙酸研-浓硫酸试剂1ml,溶液很快变成紫色。

归经

心;肝;脾经

性味

味辛;苦;微温

注意

孕妇忌服。
《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诸疮脓多时,未宜遽用。
《本经逢原》:胃弱勿用。

功能主治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消肿生肌。
主心腹疼痛;风湿痹痛;经闭痛经;跌打瘀痛;痈疽肿毒;肠痈;疮溃不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复方

没药散《证治准绳》;乳香寻痛丸《奇效良方》;乳香丸《普济本事方》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乳香香窜,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疮疡、心腹痛要药。
《素问》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是矣。
产科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尔。
杨清叟云:凡人筋不伸者,敷药宜加乳香,其性能伸筋。

2.《本草经疏》:风水毒肿,邪干心脾,恶气内侵,亦由二经虚而邪易犯。
瘾疹痒毒,总因心脾为风湿热邪所干致之。
脾主肌肉,而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此药正入二经,辛香能散一切留结,则诸证白瘳矣。
《日华子》云,煎膏止痛长肉;陈藏器云,治妇人血气,疗诸疮,令内消。
则今人用以治内伤诸痛,及肿毒内服外敷之药,有自来矣。

3.《本草汇言》:乳香,活血去风,舒筋止痛之药也。
陈氏发明云,香烈走窜,故入疡科,方用极多。
又跌扑斗打,折伤筋骨,又产后气血攻刺,心腹疼痛,恒用此,咸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脓,通气化滞为专功也。
故痈疡可理,折伤可续,产后瘀血留滞可行,症块痞积,伏血冷瘕可去矣。
性燥气烈,去风活血,追毒定痛,除痈疡、产后及伤筋骨之外,皆不须用。
4.《本草求真》:血因气逆,则血凝而不通,以至心腹绞痛,毒因气滞,则血聚而不散,以至痛处异常。
乳香香窜入心,既能使血宣通而筋自伸,复能入肾温补,使气与血互相通活,俾气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气碍,故云功能生血,究皆行气活血之品耳。
非如没药气味苦平,功专破血散瘀,止有推陈之力,而无致新之妙。

5.《医学衷中参西录》: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
又善治女子行经腹疼,产后瘀血作痛,月事不以时下。
具通气活血之力,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疼,或其疮硬不疼。
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疼,虽为开通之品,不至耗伤气血,诚良药也。
乳香、没药,最宜生用,若炒用之则其流通之力顿减,至用于丸散中者,生轧作粗渣入锅内,隔纸烘至半熔,候冷轧之即成细末,此乳香、没药去油之法。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190586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