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底、陀僧、金陀僧
天然的矿产密陀僧很稀少,呈橘黄色小片或土状粉末,其成分为PbO,系由方铅矿氧化而成。
药用品多用铅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氧化铅。
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橙红色,镶嵌具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
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
质硬体重,易砸碎。
断面红褐色,亦镶嵌具金属光泽的小块。
气无。
将铅熔融,用铁棍在溶铅中旋转几次,部分溶铅粘附在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溶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在放入溶铅中转几次,取出再浸入冷水中,如此反复多次,至密陀僧积聚至约重十几斤时,将其打下即得。
咸、辛,平。
有毒。
燥湿,杀虫,敛疮。
用于湿疹,疥,癣,腋下狐臭,疮疡溃破久不收口。
外用适量研粉敷或熬膏贴患处。
蜜陀僧,没多僧,炉底,银池、淡银,金炉底、银炉底,金陀僧。
《纲目》
为粗制氧化铅。
产广东、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橙红色,镶嵌着具有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
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
质硬体重,易砸碎。
断面红褐色。
气无。
粉末黄色。
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坚重者为佳。
略溶于水,易溶于硝酸。
露置空气中则徐徐吸收二氧化碳气,变成碱式碳酸铅。
主要含氧化铅;尚含砂石、金属铅及二氧化铅等少量夹杂物。
密陀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等均呈抑制作用。
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为外用药可减轻炎症。
研为细粉。
《医林纂要》:"甘草水煮用。
"
入肝、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
②《本草求真》:"入脾。
"
咸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味咸辛,平,有小毒。
"
②《日华子本草》:"味甘,平,无毒。
"
体虚者忌服。
《本草经巯》:"大都可外敷,不可内服。
"
消肿杀虫,收敛防腐,坠痰镇惊。
治痔疮,肿毒,溃疡,湿疹,狐臭,创伤,久痢,惊痫。
①《唐本草》:"主久利,五痔,金创。
面上瘢酐,面膏药用之。
"
②《日华子本草》:"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嗽、呕及吐痰等。
"
③《本草别说》:"通治口疮最验。
"
④《纲目》:"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
止血,杀虫,消积。
治诸疮,消肿毒,除胡臭。
"
⑤《本草正》:"治汗斑,收阴汗、脚气。
"
⑥《本经逢原》:"水磨服,解砒霜、硫黄毒。
"
外用:研末撒或调涂。
内服:研末,1~3分;或入丸、散。
①治鼠疮巳破;初起遍生疮毒,有管出水,有口出脓;顽廉多年不愈,及痔漏诸疮:黄蜡一两,枯矾三钱,陀僧、雄黄、殊砂各一钱,蜜五钱。
除蜜、蜡,研细末听用。
先将蜡化开,入蜜溶化离火,将前药入内搅均,众手速丸,绿豆大。
每服三分,滚水送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鼠疮未破者,长以帛绢按之,已破者用米泔水煎地锦草勤洗之。
②治多骨疮,不时出细骨:以密陀僧末,桐油调匀,摊贴之。
③治血风臁疮:密陀僧、香油。
入粗碗内磨化,油纸摊膏,反复贴之。
④治口舌生疮:蒲黄、黄药子各半两,密陀僧、黄柏、甘草各一两多。
上为细末,干贴口疮上。
⑤治湿疹:密陀僧10克,黄柏5克,冰片0.5克。
共研细末,以香油调稠。
用竹板将药涂抹于病损处,每日午前换药一次。
:44,1966)
⑥治脚丫湿烂:密陀僧一两,轻粉一钱,熟石膏二钱,枯矾二钱。
为末,湿则干敷,干则桐油调搽。
⑦治阴汗湿痒:密陀僧末敷之。
一方加蛇床子末。
⑧治腋下狐臭:㈠浆水洗净,油调密陀僧涂之,以一钱,用热蒸饼一个,切开掺末夹之。
㈡密陀僧一份,生大蒜头三份。
共捣如泥,每取5克左右药泥,平摊于清洁纱布敷料上,贴于腋下,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七天为一疗程,一般在2~4周获效。
:154,1966)
⑨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密陀僧三两,烧令黄色,细研如粉。
每服一钱,以醋茶调下,日三服。
⑩治消渴饮水:密陀僧二两。
研末,汤浸蒸饼丸梧子大。
浓煎蚕茧盐汤、或茄根汤、或酒下,一日五丸,日增五丸,至三十丸止,不可多服。
五、六服后,以见水恶心为度;恶心时,以干物压之,日后自定。
①《纲目》:"密陀僧,感铅银之气,其性重坠下沉,直走下焦,故能坠痰止吐,消积,定惊痫,治疟痢,止消渴,疗疮肿。
洪迈《夷坚志》云:惊气入心络,瘖不能言语者,用密陀僧末一匕,茶调服。
昔有人伐薪,为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
又一军校采藤,逢恶蛇病此,亦用此而愈。
此乃惊则气乱,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
其功力与铅丹同,故膏药中以代铅丹云。
"
②《本草经疏》:"密陀僧感银铜之气而结,故其味咸辛气平,有小毒。
久痢、五痔,大肠湿热积滞也,辛主散结滞,咸主润下除热,大肠清宁,则久痢五痔自瘳矣。
体重能消磨坚积,味咸能人血凉血,故又主金疮及灭面上瘢酐也。
"
以往取白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于炉底的副产品。
目前系将铅熔融后,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旋转几次,部分熔铅粘附于铁棍上。
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熔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为密陀僧。
陀僧、没多僧、炉底、银池、淡银、金炉底、银炉底、金陀僧、蜜陀僧
出自《本草纲目》。
1.《本草图经》:密陀僧《本经》不载所出州土,注云出波斯国。
今岭南、闽中银铜冶处亦有之,是银铅脚。
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
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银铅于灰上,更加大火煅,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冷出银,其灰池感铅银气,置之积久成此物。
今之用者,往往是此。
2.《本草别说》:今考市中所货密陀僧,乃是用小瓷瓶实铅丹煅成者
药材基源:为粗制氧化铅。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lena
生态环境:方铅矿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铅矿物,并常含银。
形成于不同温度的热液过程,其中以中温热液过程最主要,经常与闪锌矿一起形成铅锌硫化物矿床。
资源分布:中国方铅矿产地很多,其中以甘肃厂坝、青海锡铁山、湖南水口山、广东凡口、云南金顶等地最着名。
等轴晶系。
晶体形状常为立方体或八面体。
在自然界常见的多为粒状集合体。
颜色铅灰色。
条痕淡黑灰色。
金属光泽。
不透明。
立方体解理完全。
断口呈平坦之半贝壳状或参差状。
硬度2-3;解事不行
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有的为厚板状,一面微突起,另面稍弯;金黄色或淡灰黄色,带有绿色调;条痕淡黄色。
外表面粗糙而常脱落成较平滑面,对光照之闪闪发光。
体重,质硬脆,可砸碎,断面不平坦,层纹明显,可层层剥离;具银星样光泽。
本品几不溶于水,易溶于硝酸,在醋酸中亦溶解,露置空气中则缓慢吸收二氧化碳,变成碱式碳酸铅。
气微。
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重、质硬脆者为佳。
主要含氧化铅;尚含少量砂石、金属铅、二氧化铅等夹杂物。
以及微量铅、锑、铁、钙、镁等。
密陀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等均呈抑制作用。
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作为外用药可减轻炎症。
1:3的浸剂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铁锈色小饱子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以往取自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于炉底的副产品。
目前系将铅熔融后,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旋转几次,部分熔铅粘附于铁棍上。
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熔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为密陀僧。
研为细粉。
《医林纂要》:甘草水煮用。
本品易溶于硝酸,通入硫化氢得黑色沉淀。
加热到300-450℃时,氧化为红色的四氧化三铅,温度再高,又得氧化铅。
取本品粉末约0.5g,加入10ml稀硝酸,即成为乳黄色液体,滤过。
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1ml,加碘化钾试液1滴,即生成黄色沉淀,遇热溶解,冷后析出黄色结晶。
②取滤液3ml,加铬酸钾试液2ml,即生成黄色沉淀。
此沉淀溶解于2mol/L氢氧化钠试液,不溶解于2mol/L氢氧化铵液或2mol/L稀硝酸试液。
肝;脾经
咸;辛;平;有毒
体虚者忌服。
《本草经疏》:大都可外敷,不可内服。
燥湿;杀虫;收敛;防腐;解毒;。
主疮疡溃烂久不收收敛;口疮;疥癣;狐臭;汗斑;黯;酒皶鼻;烧烫伤;湿疹
外用:研末撒或调涂。
内服:研末,1-3分;或入丸、散。
①治鼠疮已破;初起遍生疮毒,有管出水,有口出脓;顽廉多年不愈,及痔漏诸疮: 黄蜡一两,枯矾三钱,陀僧、雄黄、朱砂各一钱,蜜五钱。
除蜜、蜡,研细末听用。
先将蜡化开,入蜜溶化离火,将前药人内搅均,众手速丸,绿豆大。
每服三分,滚水送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鼠疮未破者,长以帛绢按之,巳破者用米泔水煎地锦草勤洗之。
②治多骨疮,不时出细骨: 以密陀僧末,桐油调匀,摊贴之。
②治血风臁疮: 密陀僧、香油。
入粗碗内磨化,油纸摊膏,反复贴之。
④治口舌生疮:蒲黄、黄药子各半两,密陀僧、黄柏、甘草各一两多。
上为细末,干贴口疮上。
⑤治湿疹: 密陀僧10克,黄柏5克,冰片0.5克。
共研细末,以香油调稠。
用竹板将药涂抹于病损处,每日午前换药一次。
〔《中华皮肤科杂志》:44,1966〕⑥治脚丫湿烂: 密陀僧一两,轻粉一钱,熟石膏二钱,枯矾二钱。
为末,湿则干敷,干则桐油调搽。
⑦治阴汗湿痒: 密陀僧末敷之。
一方加蛇床子末。
⑧治腋下狐臭:一、浆水洗净,油调密陀僧涂之,以一钱,用热蒸饼一个,切开掺末夹之。
二、密陀僧一份,生大蒜头三份。
共捣如泥,每取5克左右药泥,平摊于清洁纱布敷料上,贴于腋下,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七天为一疗程,一般在2~4周获效。
〔《浙江中医杂志》9:154,1966〕⑨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密陀僧三两,烧令黄色,细研如粉。
每服一钱, 以醋茶调下, 日三服。
⑩治消渴饮水: 密陀僧二两。
研末,汤浸蒸饼丸梧子大。
浓煎蚕茧盐汤:或茄根汤、或酒下,一日五丸,日增五丸,至三十丸止,不可多服。
五、六服后,以见水恶心为度;恶心时,以干物压之,日后自定。
1.《唐本草》:主久利,五痔,金创。
面上瘢GAN,面膏药用之。
2.《日华子本草》: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嗽、呕及吐痰等。
3.《本草别说》:通治口疮最验。
4.《纲目》: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
止血,杀虫,消积。
治诸疮,消肿毒,除胡臭。
5.《本草正》:治汗斑,收阴汗、脚气。
6.《本经逢原》:水磨服,解砒霜、硫黄毒。
7.《纲目》:密陀僧,感铅银之气,其性重坠下沉,直走下焦,故能坠痰止吐,消积,定惊痫,治疟痢;止消渴,疗疮肿。
洪迈《夷坚志》云:惊气入心络,瘖不能言语者,用密陀僧末一匕,茶调服。
昔有人伐薪,为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
又一军校采藤,逢恶蛇病此,亦用此而愈。
此乃惊则气乱,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
其功方与铅丹同,故膏药中以代铅丹云。
8.《本草经疏》:密陀僧感银铜之气而结,故其味咸辛气平,有小毒。
久痢、五痔,大肠湿热积滞也,辛主散结滞,咸主润下除热,大肠清宁,则久痢五痔自瘳矣。
体重能消磨坚积,味咸能入血凉血,故又主金疮及灭面上瘢GAN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