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子、辣角、牛角椒、红海椒、海椒、番椒、大椒、辣虎
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C. annuum L.],以果实、根和茎枝入药。
6~7月果红时采收,晒干。
果:辛、热。
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肺结核以及痔疮或眼部疾病患者忌用。
果:温中散寒,健胃消食。
用于胃寒疼痛,胃肠胀气,消化不良;外用治冻疮,风湿痛,腰肌痛。
根:活血消肿。
外用治冻疮。
果1~3钱;根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辣椒变种很多,同供药用者尚有:指天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conoides Bailey;簇生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fasciculatum Bailey;小指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acuminatum Fingh.;长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longum Bailey。
总之,凡果实尖长而辣者可用,形圆而不辣者如灯笼椒则不入药,青辣椒也不药用。
辣椒有刺激性,若有疮疖、牙痛、痔疮或眼部疾病,不宜食用。
番椒、秦椒,辣茄,辣虎,腊茄,海椒、辣角,鸡嘴椒。
《植物名实图考》
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
7~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一年生草本,茎高45~75厘米。
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长5~9.5厘米,宽1.5~2厘米,全缘,先端尖,基部渐狭,延入叶柄;叶柄长。
花1~3朵,腋生,白色;萼广钟形,先端5齿;轮状花冠,径长9~15厘米,5裂,裂片长椭圆形,镊合状排列,较冠筒长;雄蕊5,有时6~7枚,插生于花冠近基部处,花药长圆形,纵裂;雌蕊1,子房2室,少数3室,花柱线状。
浆果成熟后变为红色或橙黄色,形状与大小;经栽培后,变异很大,有长圆锥形、灯笼形或球形等;果梗长可至3.5厘米,直立或下垂,先端膨大,萼宿存。
种子多数,扁圆形,淡黄色。
花期6~7月。
果期7~10月。
干燥成熟的果实,带有宿萼及果柄。
果皮带革质,干缩而薄,外表鲜红色或红棕色,有光泽。
内部空,由中隔分隔成2~3室,中轴胎座,每室有多数黄色的种子;种子扁平,呈肾形或圆形,直径达5毫米。
气特殊,具催嚏性,味辛辣如灼。
果实所含辛辣成分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降二氢辣椒碱、高辣椒碱、高二氢辣椒碱;壬酰香荚兰胺、辛酰香荚兰胺;色素为隐黄素、辣椒红素、微量辣椒玉红素、胡萝卜素;尚含维生素C、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
种子含龙葵碱、龙葵胺,极可能尚含澳洲茄边碱、澳洲茄胺、澳洲茄碱等生物碱。
①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辣椒酊或辣椒碱,内服可作健胃剂,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
动物试验证明,辣椒水的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加强胃的运动。
用各种辣椒制成的调味品,人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
大剂量口服可产生胃炎、肠炎、腹泻、呕吐等。
曾有报告辣椒对离体动物肠管有抑制及解痉作用。
②抗菌及杀虫作用
辣椒碱对蜡样芽胞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无效。
其枝、叶并无抗菌作用,仅对结核杆菌有很轻微的抑制。
10~20%辣椒煎荆有杀灭臭虫的功效。
③发赤作用
外用作为涂擦剂对皮肤有发苏作用,使皮肤局部血管起反射性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旺盛。
酊剂可用于冻疮;但也有人认为,辣椒仅强烈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温暖感,对血管则很少影响,高浓度也不发泡,故不能视为发赤剂。
④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辛辣物质可刺激人舌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对脉搏无明显影响。
辣椒碱或辣椒制剂对麻醉猫、犬静脉注射可引起短暂血压下降、心跳变慢及呼吸困难,此乃刺激肺及冠脉区的化学感受器或伸张感受器所引起。
对离体豚鼠心房则有直接的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血管也有收缩作用。
⑤其他作用
国外曾报道,食用红辣椒作调味品的食物3周后,可使血浆中游离的氢化可的松显著增加,尿中的排泄量也增加;还能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地上部分的水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
《纲目拾遗》:"入心、脾二经。
"
辛,热。
①《群芳谱》:"味甚辣。
"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辛,温,无毒。
"
③《食物宜忌》:"辛苦,大热。
"
阴虚火旺及患咳嗽、目疾者忌服。
《药性考》:"多食眩旋,动火故也。
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
"
温中,散寒,开胃,消食。
治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
"
②《百草镜》:"洗冻瘃,浴冷疥,泻大肠经寒澼。
"
③《药性考》:"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
"
④《食物宜忌》:"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
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
"
⑤《药检》:"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止澼泻,擦癣。
"
内服:入丸、散,3~8分。
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①治痢积水泻:辣茄一个。
为丸,清晨热豆腐皮裹,吞下。
②治疟疾:辣椒子,每岁一粒,二十粒为限,一日三次,开水送服,连服三至五天。
③治冻瘃:剥辣茄皮,贴上。
④治毒蛇伤:辣茄生嚼十一、二枚,即消肿定痛,伤处起小泡,出黄水而愈。
食此味反甘而不辣。
或嚼烂敷伤口,亦消肿定痛。
①治疗腰腿痛
取辣椒末、凡士林或辣椒末、凡士林、白面加适量黄酒调成糊状。
用时涂于油纸上贴于患部,外加胶布固定。
治疗65例,有效者25例,明显见效者23例,症状消失者1例,无效16例。
多数在用药后15~30分钟内局部发热,1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部分病人有触电感。
发热烧灼感常持续2~24小时,最长可持续48小时,并有全身热感和出汗,普遍在敷药后觉关节活动灵活柔软,有轻快感。
检查可见局部充血、发热,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和水泡。
②治疗一般外科炎症
取老红辣椒焙焦研末,撒于患处,每日1次;或用油调成糊剂局部外敷,每日1~2次。
临床治疗腮腺炎、蜂窝织炎、多发性疖肿等共557例,用药2~10天不等,均有效果。
③治疗冻疮、冻伤
取辣椒1两切碎,经冻麦苗2两,加水2000~3000毫升,煮沸3~5分钟,去渣。
趁热浸洗患处,每日1次。
已破溃者用敷料包裹,保持温暖。
治疗200例,治愈188例,有效8例,无效4例。
治愈者最少用药1次,最多者11次,绝大多数在5次以内。
有溃疡形成者疗效较差,且洗时有痛感;发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疗效不及发生在手足者满意。
有用辣椒30克连籽切碎,加入熔化的凡士林250克中,继续熬至翻滚后10~15分钟,滤去辣椒,再加入樟脑15克混匀。
于冻伤初起时涂擦患部,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每日2~3次。
④治疗外伤瘀肿
用红辣椒晒干研成极细粉末,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匀搅拌,待嗅到辣味时,冷却凝固即成油膏。
适用于扭伤、击伤,碰伤后引起的皮下瘀肿及关节肿痛等症,敷于局部,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治疗12例,7例痊愈,3例症状减轻,2例效果不显。
有效病例一般敷药4~9次。
《纲目拾遗》:"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
有小仆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
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
番椒、辣茄、辣虎、腊茄、海椒、辣角、鸡嘴椒、红海椒、辣子、牛角椒、大椒、七姐妹、班椒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1.《药检》:辣茄,种种不一,入药惟取细长如象牙,又如人指者。
作食料皆可用。
2.《遵义府志》:番椒,其形状有数种。
长细似角者,名牛角海椒,细小如笔头,丛结尖仰者,名篡椒,二种尤辣。
一种扁圆形,色或红或黄,味不甚辣,名柿椒。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psicum annuum L.
采收和储藏:青椒一般以果实充分肥大,皮色转浓,果皮坚产而有光泽时采收;干椒可待果实成熟一次采收。
可加工成腌辣椒、清酱辣椒、虾油辣椒。
干椒可加工成干制品。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一年生或有根多年生草本,高40-80cm。
单叶互生,枝顶端节不伸长而成双生或簇生状;叶片长圆状卵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3cm,宽1.5-4cm,全缘,先端尖,基部渐狭。
花单生,俯垂;花萼杯状,不显着5齿;花冠白色,裂片卵形;雄蕊5;雌蕊1,子房上位,2室,少数3室,花柱线状。
浆果长指状,先端渐尖且常弯曲,未成熟时绿色,成熟后呈红色,橙色或紫红色,味辣。
种子多数,扁肾形,淡黄色。
花、果期5-11月。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害怕寒冷,龙怕霜冻,又忌高温和曝晒,喜潮湿又怕水涝,比较耐肥。
宜在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和透水性好的砂壤土和两合土上种植。
不宜与茄科植物连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
直播法:冬季翻耕休亲,惊蛰雪融后,每1hm2施土杂厩肥75000kg,并铺撒翻耕均匀,按0.7-1.0m开沟作垄,灌水保墒。
清明前后,在垄上开浅沟,条行直播,稀撒种子,盖土1cm厚,以不见种子为度。
真叶在2-3片时,间苗一方。
7-8片叶时,按株距15-16cm定苗。
育苗移栽法:北方在3月中下旬,南方约在1月中上旬,把用温水消毒的种子,按每10m2160-220g撒播于浇过底水的苗床上,当有1-2片真叶时分苗;并把健壮的菌移入营养钵,分苗温床温度应在20℃以上,当有8-10片真叶展开,约60d左右可移栽。
田间管理 定植缓苗后,要连锄几遍,以促根系生长。
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热雨后应进行“涝浇园”,在定植后10-15d,进行第1次追肥,促茎叶生长,每1hm2可施硫铵225-300kg。
开沟施入。
在开始座果后进行第2次追肥。
每1hm2可施硫铵150-225kg,草木灰1500-2250kg,施后立即浇水。
应注意及时防治棉铃虫,可在虫蛀果前及时喷药。
性状鉴别 果产形状、大小因品种耐异。
一般为长圆锥形而稍有弯曲,基部微圆,常有绿棕色,具5裂齿的宿萼及稍粗壮而或细直的果柄。
表面光滑或有沟纹,橙红色、红色或深红色,具沟泽,果肉较厚。
质较脆,横切面可见中轴胎座,有菲薄的隔膜将果实分实2-3室,内含多数黄白色,扁平圆形或倒卵形种子。
干品果皮皱缩,暗红色,果肉干薄。
气特异,催鄙性,味辛辣如灼。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暗橙色或红橙色,味极辣。
①外果皮细胞方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颇厚,略具壁孔。
②中果皮薄壁细胞含众多油滴及红色或黄色杂色体,也有含草酸钙砂晶的。
③石细胞有2种;内果皮石细胞壁较薄,波状,半透明,有念珠状壁孔;种皮石细胞较大,壁厚,波状,有较大的壁孔,其横断面呈“U”字形。
④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充满糊粉粒。
辣椒果实含辣椒碱类成分,主要有辣椒碱-烯-3β-醇[4α-methyl-5α-cholest-8-en-3β-ol][6],环木菠萝烷醇(cycloar-tanol),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及羽扇豆醇(lupeol)等。
同属植物米辣果实含辣椒碱[8]。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辣椒酊或辣椒碱,内服可作健胃剂,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
动物试验证明,辣椒水能刺激口腔粘膜,反射性地加强胃的运动。
用各种辣椒制成的调味品,人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
大剂最口服可产生胃炎、肠炎、腹泻、呕吐等。
曾有报告辣椒对离体动物肠管有抑制及解痉作用。
2.抗菌及杀虫作用:辣椒碱对蜡样芽脑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无效。
其枝、叶并无抗菌作用,仅对结核杆菌有很轻微的抑制。
10-20%辣椒煎剂有杀灭臭虫的功效。
3.发赤作用:外用作为涂擦剂对皮肤有发赤作用,使皮肤局部血管起反射性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旺盛。
酊剂可用于冻疮;但也有人认为,辣椒仅强烈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温暖感,对血管则很少影响,高浓度也不发泡,故不能视为发赤剂。
4.对循环系统的作用:辛辣物质可刺激人舌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对脉搏无明显影响。
辣椒碱或辣椒制剂对麻醉猫、犬静脉注射可引起短暂血压下降、心跳变慢及呼吸困难,此乃刺激肺及冠脉区的化学感受器或伸张感受器所引起。
对离体豚鼠心房则有直接的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血管也有收缩作用。
5.其他作用:国外曾报道,食用红辣椒作调味品的食物3周后,可使血浆中游离的氢化可的松显着增加,尿中的排泄量也增加;还能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地上部分的水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
归脾;胃经
味辛;性热
阴虚火旺及患咳嗽、目疾者忌服。
《药性考》:多食眩旋,动火故也。
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
温中散寒;下气消食。
主胃寒气滞;脘腹胀痛;呕吐;泻痢;风湿痛;冻疮
内服:入丸、散,1-3g。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
①治痢积水泻:辣茄一个。
为丸,清晨热豆腐皮裹,吞下。
②治疟疾:辣椒子,每岁一粒,二十粒为限,一日三次,开水送服,连服三至五天。
③治冻疮:剥辣茄皮,贴上。
④治毒蛇伤:辣茄生嚼十一、二枚,即消肿定痛,伤处起小泡,出黄水而愈。
食此味反甘而不辣。
或嚼烂敷伤口,亦消肿定痛。
1.治疗腰腿痛:取辣椒末、凡士林或辣椒末、凡士林、白面加适量黄酒调成糊状。
用时涂于油纸上贴于患部,外加胶布固定。
治疗65例,有效者25例,明显见效者23例,症状消失者 1例,无效16例。
多数在用药后15-30分钟内局部发热,1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部分病人有触电感。
发热烧灼感常持续2-24小时,最长可持续48小时,并有全身热感和出汗。
普遍在敷药后觉关节活动灵活柔软,有轻快感。
检查可见局部充血、发热,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和水泡。
2.治疗一般外科炎症:取老红辣椒焙焦研末,撒于患处,每日1次;或用油调成糊剂局部外敷,每日 1-2次。
临床治疗腮腺炎、蜂窝织炎、多发性疖肿等共557例,用药2-10天不等,均有效果。
3.治疗冻疮、冻伤:取辣椒 1两切碎,经冻麦苗2两,加水2000-3000ml,煮沸3-5分钟,去渣。
趁热浸洗患处,每日1次。
已破溃者用数料包裹,保持温暖。
治疗200例,治愈188例,有效8例,无效4例。
治愈者最少用药1次,最多者 11次,绝大多数在5次以内。
有溃疡形成者疗效较差,且洗时有痛感;发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疗效不及发生在手足者满意。
有用辣椒30克连籽切碎,加入熔化的凡士林250g中,继续熬至翻滚后10-15分钟,滤去辣椒,再加入樟脑15g混匀。
于冻伤初起时涂擦患部,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每日2-3次。
4.治疗外伤瘀肿:用红辣椒晒干研成极细粉末,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匀搅拌,待嗅到辣味时,冷却凝固即成油膏。
适用于扭伤、击伤、碰伤后引起的皮下瘀肿及关节肿痛等症,敷于局部,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治疗12例,7例痊愈,3例症状减轻,2例效果不显。
有效病例一般敷药4-9次。
1.《纲目拾遗》: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
有小童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
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2.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
3.《百草镜》:洗冻疮,浴冷疥,泻大肠经寒癖。
4.《药性考》: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
5.《食物宜忌》: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
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
6.《药检》: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止泄泻,擦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