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香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兰香草

拼音注音
Lán Xiānɡ Cǎo
别名

山薄荷、莸、独脚球、蓝花草、酒药草、金石香、石上香、齿瓣兰香草

来源

为马鞭草科兰香草属植物兰香草Caryopteris incana Miq.,以全草入药。
全草全年可采。
根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阴干,切段。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祛痰止咳,散淤止痛。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百日咳,支气管炎,风湿关节痛,胃肠炎,跌打肿痛,产后淤血腹痛;外用治毒蛇咬伤,湿疹,皮肤搔痒。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兰香草

拼音注音
Lán Xiānɡ Cǎo
别名

婆绒花,独脚求、石母草,走马风,段菊,九层楼、野薄荷,茵陈草、节节花,莸、马蒿、独脚球、山薄荷,紫罗球、地罗珠、野仙草、子附莲、对对花、避蛇虫、杳壁力、野金花、石仙草,白鸡婆捎、小六月寒,血汗草,九层塔、假仙草、黄鸦柴。

出处

《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为马鞭草料植物兰香草全草带根全草
夏、秋采收,切断,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
分布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浙江、广东、广西等地。
产广东、广西、浙江、湖南等地。

原形态

直立灌木,高25~60厘米,密被微毛。
叶对生,具短柄,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2~5厘米,先端钝,基部浑圆,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密披灰色短柔毛。
聚伞花序,为具柄的花束,多花,长1~1.5厘米;萼钟形,长约2毫米,被微毛,5深裂,裂片披针形;花冠蓝色,管长约4毫米,5裂,有1裂片较大,边缘有睫毛,外面被微毛;雄蕊4,2长2短,伸出;花柱线形,两短裂。
蒴果球形,外面被粗毛,分裂为4个凹陷的粟瓣,瓣缘内弯如翅,抱着种子。
花期6月。

性状

干燥带根全草,根较粗壮,圆柱形。
径3~7毫米,外皮粗糙,黄棕色,有纵裂及纵皱纹。
茎丛生,幼茎略呈钝方形,灰褐色或棕紫色。
叶对生,长卵形至卵形,皱缩,灰褐色至黑褐色,纸质,可捻碎。
有花椒样特异香气,味苦。

化学成分

全草含黄酮甙、生物碱、酚类、甾体、氨基酸、有机酸、鞣质。
其中有一种抗菌有效成分,暂称兰香草素钠,其在根、茎、叶、花、全草中的含量分别为1、5、1、5、10.4、5.5、4.7克%,系淡黄色或黄绿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

药理作用

①抗菌作用

兰香草素钠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伤寒,甲型和乙型副伤寒、绿脓、大肠,痢疾等杆菌以及溶血性链球菌也有-定作用;较高浓度为杀菌,较低浓度为抑菌。
体内试验证明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使大多数动物免于死亡。

②其他作用

对氨水刺激引起慢性气管炎的小鼠,口服兰香草煎剂20克/公斤有止咳作用。

性味

①《南宁市药物志》:"辛,温,无毒。
"

②《陕西中草药》:"味苦微辛,性平。
"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止咳散瘀。
治感冒发热,风湿骨痛,百日咳,慢性气管炎,月经不调,崩漏,白带,产后瘀血作痛,跌打损伤,皮肤瘙痒,湿疹,疮肿。

①《植物名实图考》:"焰肉可治嗽。
"

②《岭南采药录》:"祛风散瘀,凡产后风迷或瘀血作痛,以之煎服。
"

③《南宁市药物志》:"发汗祛风湿。
内服治伤风感冒,疳积。
煎水外洗治风湿骨痛及皮肤瘙痒。
"

④《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伤风咳嗽。
"

⑤《湖南药物志》:"根:治腰痛,伤食腹泻。
"

⑥《广东中药》Ⅱ:"治月经不调腰痛,理跌打。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感冒发热,风湿骨痛:兰香草三至五钱,水煎服。

②治跌打肿痛:鲜兰香草捣敷患处。

③治湿疹,皮肤瘙痒:鲜兰香草捣汁外涂或煎水洗患处。

④治崩漏,白带,月经不调:小六月寒根二至三钱,煎汤服。

⑤治感冒头痛,咽喉痛:兰香草五钱,白英三钱。
水煎服。

⑥治疖肿:鲜兰香草拇烂敷患处。

⑦治气滞胃痛:莸干全草一两,水煎服。

⑧治产后瘀痛,跌打:兰香草、黑老虎。
煎汤或浸酒服。

临床应用

①治疗百日咳

取兰香草煎服。
每日量:1~3岁1两,3~5岁1.5两,5岁以上递增。
观察330例,均愈。
有的服3剂后,临床症状即消失。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兰香草1两,毛冬青2两,水煎2次,浓缩成膏,加适量赋形剂后再制成颗粒为1日量,分2次开水冲服,连服10天。
治疗32例,显效者6例,好转13例,其余无效。
在治疗过程中,一般无明显副作用。

③治疗肾盂肾炎

用25%兰香草素钠行肌肉注射,每次4毫升,每日4次。
观察8例。
4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
疗程最短6天,最长25天,平均12天。
在治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兰香草

拼音注音
Lán Xiānɡ Cǎo
别名

石将军、紫罗球、婆绒花、石母草、九层楼、野薄荷、茵陈草、节节花、独脚球、山薄荷、紫罗球、野仙草、避蛇虫、石仙草、小六月寒、血汗草、九层塔

英文名
Common Bluebeard Herb, Herb of Common Bluebeard
出处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兰香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yopteris incana Miq.[Nepeta incana Thunb.ex Hout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较干旱的山坡、林边或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小灌木,高25-60cm ,枝圆柱形,幼时略带紫色,被灰色柔毛,老枝毛渐脱落。
单叶对生,具短柄,长3-17mm;叶片厚纸质,长圆形,披针形或卵形,长2-9cm,宽1-4cm,先端钝或尖,基部楔形,近圆形或平截,边缘具粗齿,稀近全缘,被短毛,两面均有黄色腺点。
聚伞花序腋生及顶生,花密集;花萼5裂,杯状,宿存,开花时长约2mm,结果时长4-5mm;花冠紫色或淡蓝色,二唇形,外面具短毛,花冠管长约3.5mm,喉部有毛环,花冠5裂,下唇中裂片较大,边缘流苏状;雄蕊4,开花时与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先端被短毛。
蒴果被粗毛,倒卵状球形,直径约2.5mm,果瓣具宽翅。
花果期6-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直径0.3-0.8cm,表面黄棕色,粗糙不平,有纵向裂纹和皱纹。
枝略呈钝方形,表面灰褐色或棕紫色,密被毛茸。
叶对生,多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9cm,宽1-4cm,先端钝,基部圆边缘具粗锯齿,上碳 褐至黑褐色,下面灰黄色并有黄色腺点,两面密生短柔毛;纸质,易碎。
有时可见皱缩成团的花序或球形蒴果,有特异香气,味苦。

毒性

30只小鼠皮下注射兰素钠4.0、4.5或5.Og/kg,观察3天,死亡1只,余无异常;静脉注射2.5、2.25、2.O或1.75g/kg,每组5只,死亡率分别为4/5、3/5、3/5及0/5,中毒症状为无力,呼吸困难,死于呼吸麻痹。
家兔静脉注射兰素钠1.O或0.5g/kg未见异常,给药后排出的尿液体外试验有抗菌作用。

化学成分

全草含有一种抗菌有效成分兰香草素钠另含挥发油燃戏化合物,包括有;α-侧柏烯,α-蒎烯,樟烯,对-聚伞花至少,β-罗勒烯,α-柏木烯,β-甜没药烯,δ-荜澄茄烯,香桧烯,β-蒎烯,β-月桂烯,α-异松油烯,α-荜澄茄油烯,α-烯,β-丁香烯,γ-荜澄茄烯,L-香橙烯及α-葎草烯等。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兰香草素钠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伤寒、甲型和乙型副伤寒、绿脓、大肠、痢疾等杆菌以及溶血性链球菌也有一定作用;较高浓度为杀菌,较低浓度为抑菌。
体内试验证明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使大多数动物兔于死亡。

2.其他作用:2.1. 止咳作用:对氨水刺激引起慢性气管炎的小鼠,口服兰香草煎剂20g/kg有止咳作用。

2.2.抑菌作用:兰香草醌钠用试管稀释法,0.39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3.12mg/ml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6.25mg/ml对乙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兰花草醌钠0.5-1.5g/kg皮下注射对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有保护作用,皮下注射的有效治疗量与中毒致死量至少相差4-5倍。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祛寒除湿;散瘀止痛。
主风寒感昌;头痛;咳嗽;脘腹冷痛;伤食吐泻;寒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风寒湿痹;跌打瘀肿;服疽不消;湿疹;蛇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绞汁涂;或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肉可治嗽。

2.《岭南采药录》:祛风散瘀,凡产后风迷或瘀血作痛,以之煎服。

3.《南宁市药物志》:发汗祛风湿。
内服治伤风感冒,疳积。
煎水外洗治风湿骨痛及皮肤瘙痒。
4.《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伤风咳嗽。

5.《湖南药物志》:根:治腰痛,伤食腹泻。

6.《广东中药》Ⅱ:治月经不调腹痛,理跌打。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458193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