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络

《全国中草药汇编》:橘络

拼音注音
Jú Luò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的果皮内的筋络
由果皮内撕下,晒干。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通络,化痰。
用于咳嗽痰多,胸胁作痛。

用法用量

1~2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橘络

拼音注音
Jú Luò
别名

橘丝,橘筋。

出处

《本草求原》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内层的筋络
12月至次年1月间采集,将橘皮剥下,自皮内或橘瓤外表撕下白色筋络,晒干或微火烘干。
比较完整而理顺成束者,称为"凤尾橘络"。
多数断裂,散乱不整者,称为"金丝橘络"。
如系用刀自橘皮内铲下者,称为"铲络"。

生境分布

主产四川、福建、浙江。
此外,广西、广东、江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

①凤尾橘络

呈长条形的网络状。
多为淡黄白色,陈久则变成棕黄色。
上端与蒂相连,其下则筋络交叉而顺直,每束长约6~10厘米,宽约0.5~1厘米。
蒂呈圆形帽状,十余束或更多压紧为长方形块状。
质轻虚而软,干后质脆易断。
气香,味微苦。
以整齐、均匀、络长不碎断、色黄者为佳。

②金丝橘络

呈不整齐的松散团状,又如乱丝,长短不一,与蒂相混合,其余与凤尾橘络相同。

③铲络

筋络多疏散碎断,并连带少量橘白,呈白色片状小块,有时夹杂橘蒂及少量内瓤碎皮。
以凤尾橘络品质最佳,铲络品质最差。

炮制

拣去杂质,摘除橘蒂,用水喷润后撕开,晒干。

归经

《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

性味

甘苦,平,

①《本草撮要》:"味淡微苦。
"

②《本草便读》:"甘,寒。
"

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苦,无毒。
"

功能主治

通络,理气,化痰,治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

①《日华子本草》:"治渴及吐酒,炒煎汤次甚验。
"

②《纲目拾遗》:"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

③《本草求原》:"通经络,舒气,化痰,燥胃去秽,和血脉。
"

④《四川中药志》:"化痰通络,治肺劳咳痰、咳血及湿热客于经隧等症。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

各家论述

①《本草崇原》:"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饮,而行于皮肤也。
"

②《纲目拾遗》:"金御乘云,橘丝专能宣通经络滞气,予屡用以治卫气逆于肺之脉胀甚有效。
"

③《本草便读》:"橘络,甘寒入络,无甚功用,或可清络中之余热耳。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橘络

拼音注音
Jú Luò
别名

橘瓤上筋膜、橘瓤上丝、橘丝、橘筋。

英文名
Tangerine Pith
出处

出自《本草求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果皮内层筋络。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采收和储藏:12月至次年1月间采集果实,将橘皮剥下,自皮内或橘瓤外表撕下白色筋络,晒干或微火烘干。
比较完整而理顺成束者,称为“凤尾橘络”。
多数断裂,散乱不整者,称为“金丝橘络”。
如用刀自橘皮内铲下者,称为“铲络”。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资源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橘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
枝细,多有刺。
叶互生;叶柄长0.5-1.5cm,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ll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
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
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
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
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凤尾橘络呈长条形而松散的网络状,上端与蒂相连,其下则筋络交叉而顺直。
蒂呈圆形帽状。
多为淡黄白色,陈久则变成棕黄色。
每束长6-10cm,宽0.5-1cm。
10余束或更多压紧为长方形块状。
质轻而软,干后质脆易断。
气香,味微苦。
以整齐、均匀、络长不碎断,色黄者为佳。

金丝橘络呈不整齐的松散状,又如乱丝,长短不一,与蒂相混连。
其余与凤尾橘络相同。

铲络筋络多疏散碎断,并连带少量橘白,呈白色片状小块,有时夹带橘蒂及少量肉瓤碎片。
均以筋络多、蒂及橘白少者为佳。

化学成分

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含挥发油1.198%-3.187%,其中主成分为柠檬烯,还含β-月桂烯,a-及β-蒎烯,a-松油烯a-terpinene),a-侧柏烯,香桧烯,辛醛,a-水芹烯,对-聚伞花素,a-罗勒烯,γ-松油烯,异松油烯,芳樟醇,3,7-二甲基-7-辛烯醛,4-松油醇,a-松油醇,癸醛,香茅醇,4-叔丁基苯甲醇[4--benzene-emethanol],紫苏醛,香荆芥酚,a-金合欢烯,以及苯甲醇,橙花醇,橙花醛,辛酸,百里香酚,香茅醛,水化香桧烯。
又含黄酮类成分:5,7,4'-三甲氧基黄酮,5,7,8,3’,4’-五甲氧基黄酮,5,7,8,4’-四甲氧基黄酮,5-羟基-7,8,4’-三甲氧基黄酮,5,4’-二羟基-7, 8-二甲氧基黄酮,5,6,7,3’,4’-五甲氧基黄酮即是甜橙素,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6,7,8,3’,4’-六甲氧基黄酮;川陈皮素,5-羟基-6,7,8,3’,4’-五甲素基黄酮,5,7, 4’-三羟基-6,8, 3’-三甲氧基黄酮即是苏达齐黄酮,5,6,7,8,4’-五甲氧基黄酮即是福橘素,5-羟基-6,7,8,4-四甲氧基黄酮,4’-羟基-5,6,7,8-四甲氧基黄酮,5,4'-二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即是黄姜味草酸以及橙皮甙,新橙皮甙,米橘素,5-O-去甲米橘素。
还含β-谷甾醇,柠檬苦素,阿魏酸,5,5’-氧联二亚甲基-双-[5,5’- oxydimethylene-bis]。

茶枝柑的干燥成熟果皮含挥发油3.541%,其中主要成分为柠檬烯,还含β-月桂烯,a-及β-蒎烯,a-松油烯,a-侧柏烯,桧烯,辛醛,a-水芹烯,对聚伞花素,γ-松油烯,异松油烯,芳樟醇,壬醛,3,7-二甲基-7-辛烯醛,4-松油醇,a-松油醇,癸醛,香茅醇,紫苏醛,香芹酚,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a-金合欢烯,2,6,10-三甲基-2,6,9,11-十二碳四烯醛。
四会柑的干燥成熟果皮含挥发油1.433%-3.941%,其中主成分为柠檬烯,还含β-月桂烯,a-蒎烯,桧烯,辛醛,芳樟酸,a-松油醇,癸醛,香茅醇,紫苏醛,对聚伞花素,γ-松油烯,3,7-二甲基-7-辛烯醛。
朱橘的干燥成熟果皮含福橘素,川陈皮素,甜橙素,5,7,8,4'-四甲氧基黄酮,5,7,8,3',4'-五甲氧基黄酮。

炮制

拣去杂质,摘除橘蒂,用水喷润后撕开,晒干。

归经

肝;脾经

性味

甘;苦;平

功能主治

通络;理气;化痰。
主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4.5g。

各家论述

1.《本草崇原》: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饮,而行于皮肤也。

2.《纲目拾遗》:金御乘云,橘丝专能宣通经络滞气,予屡用以治卫气逆于肺之脉胀甚有效。

3.《本草便读》:橘络,甘寒入络,无甚功用,或可清络中之余热耳。

4.《日华子本草》:治渴及吐酒,炒煎汤饮甚验。

5.《纲目拾遗》: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6.《本草求原》:通经络,舒气,化痰,燥胃去秽,和血脉。

7.《四川中药志》:化痰通络。
治肺劳咳痰、咳血及湿热客于经隧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204994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