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

《全国中草药汇编》:琥珀

拼音注音
Hǔ Pò
别名

血琥珀、血珀、红琥珀、光珀

来源

某些松科植物的树脂,埋于地层年久而成的化石样物质
挖出后,除去杂质。

性状

不规则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大小不一。
血红色、黄棕色或暗棕色,近于透明。
质松脆,断面平滑,具玻璃样光泽,捻之即成粉末。
无臭,味淡,嚼之易碎无沙感。
不溶于水,燃烧易熔,并爆炸有声、冒白烟,微有松香气。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镇静,利尿,活血。
用于惊风,癫痫,心悸,失眠,小便不利,尿痛,尿血,闭经。

用法用量

0.5~1钱,多入丸、散剂服。

备注

东北地区有一种“抚顺珀”,又称“千金寨煤珀”、“烟煤精”,是从煤矿层中采掘而来。
体重坚硬,色发黑,焚之发黑烟并有煤气,与琥珀来源不同,不宜作琥珀入药。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琥珀

拼音注音
Hǔ Pò
别名

育沛,虎珀,虎魄,江珠,琥魄,兽魄、顿牟。

出处

《雷公炮炙论》

来源

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
从地层或煤层中挖出后,除去砂石、泥土等杂质。

生境分布

产于粘土层、砂层、煤层及沉积岩内。
产云南、河南、广西、福建、贵州、辽宁等地。

原形态

多呈不规则的粒状,块状、钟乳状及散粒状。
有时内部包含着植物或昆虫的化石。
颜色为黄色、棕黄色及红黄色。
条痕白色或淡黄色。
具松脂光泽。
透明至不透明。
断口贝壳状极为显着。
硬度2~2.5。
比重1.05~1.09。
性极脆。
磨擦带电。

性状

①琥珀

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块状者可长达6厘米。
血红色或黄棕色,表面不平,有光泽。
质松脆,捻之即成粉末。
气无,味淡,嚼之易碎无沙感。
以火燃之易熔,爆炸有声,冒白烟,微有松香气。

②煤珀

又名:黑琥珀。
通常为多角形不规则的块状物,少数呈滴乳状,大小不一。
表面棕色至乌黑色,略有光泽,若将表面黑色部分除去,则呈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体。
质坚硬,不易碎。
气无,味淡,嚼之坚硬无沙感。

以色红、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
块碎小、质较硬、色暗棕者为次。
本品不溶于酸,微溶于乙醚、氯仿及温热的酒精中。

化学成分

主含树脂、挥发油。
此外,含有琥珀氧松香酸、琥珀松香酸、琥珀银松酸、琥珀脂醇、琥珀松香醇及琥珀酸等。

炮制

拣净杂质,用时捣碎研成细粉。

《雷公炮炙论》:"凡入药中,用水调侧柏子末安于瓷锅中,安琥珀于末中了,下火煮,从巳至申,别有异光,更捣如粉,重筛用。
"

归经

入心、肝、小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小肠三经。
"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足厥阴经。
"

性味

甘,平。

①《别录》:"味甘,平,无毒。
"

②《海药本草》:"温。
"

③《本草正》:"味甘淡,性平。
"

注意

阴虚内热及无瘀滞者忌服。

《本草经疏》:"凡阴虚内热,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勿服琥珀以强利之,利之则愈损其阴。
"

功能主治

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
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毒,跌打创伤。

①《别录》:"主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
"

②《药性论》:"治产后血瘀痛。
"

③《本草拾遗》:"止血生肌,合金疮。
"

④《日华子本草》:"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破结症。
"

⑤《本草别说》:"治荣而安心利水。
"

⑥《珍珠囊》:"利小便,清肺。
"

⑦《本草正》:"清心肺,消瘀血,痰涎。
"

⑧《玉楸药解》:"凉肺清肝,磨障翳,止惊悸,除遗精白浊,下死胎胞衣,敷疔拔毒,止渴除烦,滑胎催生。
"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3~6分。
外用:研末点、撒。

复方

①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风寒温疫邪热,致烦躁不宁,痰嗽气急及疮疹欲出发搐:真琥珀、天竺黄、檀香、人参、白茯苓各一两半,粉草三两,枳壳、枳实二昧各一两,水飞朱砂五两,山药一斤,胆南星一两,金箔百片。
前十二味,除朱砂、金箔不入研,内余十味,檀香不过火外,九味或晒或焙,同研为末,和匀,朱砂、金箔每一两重,取新汲井水一两,重入乳钵内略杵匀,随手丸如绿豆大一粒,阴干。
用葱汤化服,百日内婴儿每丸分三次投,二岁以上者止一丸或二丸。

②治天吊惊风发搐:琥珀末一分,真珠末一分,朱砂末半分,铅霜半分,赤芍药末一分半。
上拌匀,每服一字,煎金、银、薄荷汤调下,无时。

③治小儿胎惊: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
为末,猪乳调一字,入口中。

④治小儿胎痫: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
为末,麦门冬汤调一字服。

⑤治健忘恍惚,神虚不寐:琥珀、羚羊角、人参、白茯神、远志、甘草等分。
上为细末,猪心血和炼蜜丸,芡实大,金箔为衣。
每服一丸,灯心汤嚼下。

⑥治病后虚烦不睡:琥珀、真珠、生地、甘草各一钱,当归、黄连各三钱,朱砂二钱。
上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
每服三十丸,食后,麦门冬汤下。

⑦治心经之火,移于小肠,溲溺淋浊或涩或痛:琥珀一钱,天冬一钱五分,麦冬一钱五分,生地五钱,丹参二钱,丹皮二钱,赤芍、木通各一钱,甘草梢五分,淡竹叶二十张,灯心三尺。

⑧治心经蓄热,小便赤涩不通,淋沥作痛:琥珀为细末,每服半钱,浓煎萱草根调下,食前。

⑨治小便尿血:琥珀为末,每服二钱,灯芯汤下。

⑩治妇人月候不通:琥珀一两,虻虫半两,水蛭半两,肉桂三两,桃仁一两,川大黄三两。
上药捣罗为末,以琥珀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

⑾治经水或前或后或血崩及瘀血死胎,并养胎,镇心安神:琥珀、乳香、没药、辰砂各一钱三分,麝香少许。
各研细,灯心汤为丸,芡实大。
每服一丸,如腹痛,姜汁、童便、酒冲下。

⑿治产后恶露不下,气攻心腹,烦闷刺痛:琥珀、姜黄、牛膝、虎杖、牡丹皮各半两,当归、生干地黄、桂、桃仁各三分,大黄一两,虻虫一分,芒硝一两。
上十二味,粗捣筛。
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

⒀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癥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棱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六铢。
熬捣为散,空心酒服三钱匕,日再服。

⒁治痈疽发背,已成未脓之际,恐毒气不能外出,必致内攻,预服此丸,护膜护心,亦且散血解毒:白矾一两二钱,雄黄一钱二分,琥珀一钱,朱砂一钱二分,黄蜡一两,蜂蜜二钱临入。
上四味,先研极细,另将蜜、蜡铜杓内溶化,离火片时,候蜡四边稍凝时,方入上药搅匀,共成一块,以一人将药火上微烘,众手急丸,小绿豆大,用朱砂为衣,磁罐收贮。
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进二次。

⒂治从高坠下,有瘀血在内: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或入蒲黄三、二匕,日服四、五次。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补遗》:"琥珀属阳,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若血少不利者,反致其燥结之苦。
"

②《本草经疏》:"琥珀,专入血分。
心主血,肝藏血,入心入肝,故能消瘀血也。
""此药毕竟是消磨渗利之性,不利虚入。
大都从辛温药则行血破血,从淡渗药则利窍行水,从金石镇坠药则镇心安神。
"

③《本经逢原》:"琥珀,消磨渗利之性,非血结膀胱者不可误投。
和大黄、鳖甲作散,酒下方寸匕,治妇人腹内恶血,血尽则止。
血结肿胀,腹大如鼓,而小便不通者,须兼沉香辈破气药用之。
又研细敷金疮,则无瘢痕,亦散血消瘀之验。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琥珀

拼音注音
Hǔ Pò
别名

育沛、虎珀、虎魄、江珠、琥魄、兽魄、顿牟、血琥珀、血珀、红琥珀、光珀

英文名
Amber
出处

1.《雷公炮炙论》:凡使红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翳珀、琥珀。
红松脂如虎珀,只是大脆文横;水珀多无红色,如浅黄,多粗皮;彼石珀如石重,色黄不堪用;花珀文似新马尾松,心文一路赤一路黄;象珀,其内似有物,极为神妙;翳珀为众珀之长,故号曰翳珀;琥珀如血色,安于布上拭,吸得芥子者真也。

2. 陶弘景:旧说云是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
今烧之亦作松气,俗有虎魄中有蜂,形色如生。
《博物志》又云,烧蜂巢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ber

采收和储藏:从地层或煤层中挖出后,除去砂石、泥土等杂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主要分布于白垩纪或第三纪的砂砾岩、煤层的沉积物中。

资源分布:产辽宁、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

原形态

多呈不规则的粒状、块状、钟乳状及散粒状。
有时内部包含着植物或昆虫的化石。
颜色为黄色、棕黄色及红黄色。
条痕白色或淡黄色。
具松脂光泽。
透明至不透明。
断口贝壳状极为显着。
硬度2-2.5。
比重1.05-1.09。
性极脆。
磨擦带电。

栽培

松脂凝结而成,自然产生。

性状

性状鉴别 琥珀 为不规则块状、钟乳状、粗颗粒状。
块状者大小不一;钟乳状者直径1-4.5cm,长达7cm。
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血红色、淡黄色至淡棕色或深棕色,常相间排列;条痕白色。
透明至半透明。
树脂样光泽。
体较轻,质酥脆,捻之易碎。
断面平滑,具玻璃样光泽。
摩擦之,显电气性,能吸引灯心草或薄纸片。
稍有松脂气,味淡,嚼之易碎,无砂石感。
以块整齐、色红、质脆、断面光亮者为佳。

煤珀 为不规则多角形块状或颗粒状。
淡黄色、淡棕色或黑褐色。
有光泽,质坚硬,捻不易碎。
断面有玻璃样光泽。
有煤油气,味淡。
嚼之无砂石感。
以色黄棕、断面有玻璃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琥珀浅黄色;折射率N≈1.535,几乎见不到糙面;风化后,折光率降低,N≈1.510或1.490。
煤珀蜡黄色,质地较杂;折射率N≈1.540。
两者于正交偏光间全黑,为非晶质均质体。

品质标志 杂质含量限制:取琥珀或煤珀粉末约1g,用石油醚10ml振摇提取,滤过,取滤液5ml,加醋酸铜试液10ml振摇,石油醚层不得显蓝绿色。
商品规格 过去按产地不同分为:云珀 质坚脆,透明,色深红,手捏这成碎末,无粘性,最佳。
分两等一:一等:血珀,橙红至赤褐色。
二等:柳青,色淡而带黄绿色,大块者可作器皿。

广西珀 色红而带黄,不甚透明,质松脆,含泥,燃之略有松香气,次之。

河南珀 色黄微红,质轻松,捏之易碎,略带粘性,烧之亦有松香气。

湖南珀 色发黄,体重,质硬,不发酥,用手捏不碎,质差。

抚顺珀 色发黑,体重,质坚硬,烧之发黑烟并有煤气,质更差。

过去尚有“毛珀”和“光珀”之分。
“毛珀”系天然品,未经加工,表面不光滑,药用多为此种;“光珀”为加工品,表面光滑,都作器皿,又称器珀。

化学成分

主含树脂,挥发油,二松香醇酸,琥珀银松酸,琥珀树脂醇,琥珀松香醇 ,琥珀酸,龙脑,琥珀氧松香酸、琥珀松香醇酸,还含有钠、锶、硅、铁、钨、镁、铝、钴、镓等元素。

药理作用

镇静安神、利尿。

炮制

拣净杂质,用时捣碎研成细粉。
《雷公炮炙论》:凡入药中,用水调侧柏子末安于瓷锅中,安琥珀于末中了,下火煮,从巳至申,别有异光,更捣如粉,重筛用。

鉴别

琥珀燃之易熔,稍冒黑烟,刚熄灭时冒白烟,微有松香气。
煤珀燃之冒黑烟,刚熄灭时冒白烟,有似煤油的臭气。

光谱测定 分别取琥珀和松香的样品各1g,以石油醚10ml浸渍4h,滤过,滤液以石油醚稀释至每1ml含药0.1-1mg,以岛津UV200型紫外分光亮度计进行测定,琥珀的吸收峰是228nm,松香的吸收峰是242nm、251nm。

X射线衍射分析 琥珀属非晶质体,故无X射线衍射反映。

差热分析曲线 琥珀的曲线无明确峰谷和失重点,且比煤珀的更复杂:吸热100-110℃,370℃,515℃,645℃。
约50℃开始,至480℃急骤失重,占样重的85%;自480-750℃失重缓慢,占样品的25%。
即受热挥发,高温全部挥发。

煤珀的热分析曲线特征为:吸热390℃双谷,465℃;放热493℃,605℃;分三段失重,即分别在390℃双谷间,465℃尖谷段和456-605℃间。
这些特点与其C:H:O比例相关。

归经

心;肝;小肠经;膀胱;肺;脾经

性味

甘;平;无毒

注意

阴虚内热及无瘀滞者忌服。
《本草经疏》:凡阴虚内热,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勿服琥珀以强利之,利之则愈损其阴。

功能主治

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去翳明目。
主惊悸失眠;惊风癫痫;血淋血尿;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目生障翳;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3-6分。
外用:研末点、撒。

临床应用

1.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风寒温疫邪热,致烦躁不宁,痰嗽气急及疮疹欲出发搐:真琥珀、天竺黄、檀香、人参、白茯苓各一两半,粉草三两,枳壳、枳实二味各一两,水飞朱砂五两,山药一斤,胆南星一两,金箔百片。
前十二味,除朱砂、金箔不入研,内余十味,檀香不过火外,九味或晒或焙,同研为末,和匀,朱砂、金箔每一两重,取新汲井水一两,重入乳钵内略杵匀,随手丸如绿豆大一粒,阴干。
用葱汤化服,百日内婴儿每丸分三次投,二岁以上者止一丸或二丸。
2.治天吊惊风发搐:琥珀末一分,真珠末一分,朱砂末半分,铅霜半分,赤芍药末一分半。
上拌匀,每服一字,煎金、银、薄荷汤调下,无时。
3.治小儿胎惊: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
为末,猪乳调一字,入口中。
4.治小儿胎: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
为末,麦门冬汤调一字服。
5.治健忘恍惚,神虚不寐:琥珀、羚羊角、人参、白茯神、远志、甘草等分。
上为细末,心血和炼蜜丸,芡实大,金箔为衣。
每服一丸,灯心汤嚼下。
6.治病后虚烦不睡:琥珀、真珠、生地、甘草各一钱,当归、黄连各三钱,朱砂二钱。
上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
每服三十丸,食后,麦门冬汤下。
7.治心经之火,移于小肠,溲溺淋浊或涩或痛:琥珀一钱,天冬一钱五分,麦冬一钱五分,生地五钱,丹参二钱,丹皮二钱,赤芍、木通各一钱,甘草梢五分,淡竹叶二十张,灯心三尺。
8.治心经蓄热,小便赤涩不通,淋沥作痛:琥珀为细末,每服半钱,浓煎萱草根调下,食前。
9.治小便尿血:琥珀为末,每服二钱,灯芯汤。
10.治妇人月候不通:琥珀一两,虻虫半两,水蛭半两,肉桂三两,桃仁一两,大黄三两。
上药捣罗为末,以琥珀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
《圣惠方》琥珀煎丸)11.治经水或前或后或血崩及瘀血死胎,并养胎,镇心安神:琥珀、乳香、没药、辰砂各一钱三分,麝香少许。
各研细,灯心汤为丸,芡实大。
每服一丸,如腹痛,姜汁、童便、酒冲下。
12.治产后恶露不,气攻心腹,烦闷刺痛:珀、姜黄、牛膝、虎杖、牡丹皮各半两,当归、生干地黄、桂、桃仁各三分,大黄一两,虻虫一分,芒硝一两。
上十二味,粗捣筛。
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
13.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症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棱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六铢。
熬捣为散,空心酒服三钱匕,日再服。
14.治痈疽发背,已成未脓之际,恐毒气不能外出,必致内攻,预服此丸,护膜护心,亦且散血解毒:白矾一两二钱,雄黄一钱二分,琥珀一钱,朱砂一钱二分,黄蜡一两,蜂蜜二钱临入。
上四味,先研极细,另将蜜、蜡铜杓内溶化,离火片时,候蜡四边稍凝时,方入上药搅匀,共成一块,以一人将药火上微烘,众手急丸,小绿豆大,用朱砂为衣,磁罐收贮。
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进二次。
15.治从高坠下,有瘀血在内: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或入蒲黄三、二匕,日服四、五次。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琥珀属阳,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若血少不利者,反致其燥结之苦。

2.《本草经疏》:琥珀,专入血分。
心主血,肝藏血,人心入肝,故能消瘀血也。
此药毕竟是消磨渗利之性,不利虚人。
大都从辛温药则行血破血,从谈渗药则利窍行水,从金石镇坠药则镇心安神。

3.《本经逢原》:琥珀,消磨渗利之性,非血结膀胱者不可误投。
和大黄、鳖甲作散,酒下方寸匕,治妇人腹内恶血,血尽则止。
血结肿胀,腹大如鼓,而小便不通者,须兼沉香辈破气药用之。
又研细敷金疮,则无瘢痕,亦散血消瘀之验。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100432 Second , 4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