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遂

拼音注音
Gān Suí
别名

猫儿眼[西北]、化骨丹、甘泽、肿手花、萱根子

英文名
RADIX KANSUI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 mss. 的干燥块根
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
5~2。
5cm。
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
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
气微,味微甘而辣。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炮制

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炒至微干,晾凉。
每100kg甘遂,用醋30kg。

鉴别

本品粉末类白色。
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或半球形,直径5~34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无节乳管含淡黄色微细颗粒状物。
厚壁细胞长方形、梭形、类三角形或多角形,壁微木化或非木化。
具缘纹孔导管多见,常伴有纤维束。

归经

归肺、肾、大肠经。

性味

苦,寒;有毒。

注意

体弱及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功能主治

泻水逐饮。
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用法用量

0。
5~1。
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备注

用于胸水腹水、面浮水肿等症,常配合牵牛子、大戟、芫花等药同用。
用于痰迷癫痫,可配朱砂应用。
用于因湿热壅滞而结成的肿毒,但主要宜用于初起之时,并须配合清热解毒药内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甘遂

拼音注音
Gān Suí
别名

主田,重泽、苦泽、甘泽、陵藁,甘藁、鬼丑,陵津,肿手花根。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甘遂
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黄熏后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沟荒地。
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
主产陕西、山东、甘肃、河南等地。

原形态

甘遂,又名:猫儿眼。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25~40匣米,全草含乳汁。
根细长而微弯曲,部分呈连珠状或棒状,亦有呈长椭圆形者,外皮棕褐色。
茎直立,淡紫红色。
单叶互生,狭技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6~10毫米,先端钝,基部阔楔形,全缘;无柄或具短柄。
杯状聚伞花序成聚伞状排列,通常5~9枝簇生于茎端,基部轮生叶状苞片多枚;有时从茎上部叶腋抽生1花枝,每枝顶端再生出1~2回聚伞式3分枝;苞叶对生;萼状总苞先端4裂,腺体4枚:花单性,无花被;雄花多数和雌花1枚生于同一总苞中;雄花仅有雄蕊1;雌花位于花序中央,雌蕊1,子房三角卵形,3室,花柱3,柱头2裂。
蒴果圆形。
种子卵形,棕色。
花期6~9月。

性状

干燥根呈连珠状纺锤形、长椭圆形,长3~9厘米,直径0.6~1.5厘米;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略弯曲或扭曲,长3~10厘米,直径2~5毫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末去净的赤褐色栓皮。
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白色,约占半径的1/2,本部浅黄色。
气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
以肥大饱满,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细腻,断面粉性足,无纤维者为佳。
根细长,黄棕色,粉性少,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

化学成分

根含三萜类,中有大戟酮、大戟二烯醇、α-大戟醇、表大戟二烯醇。
尚含棕榈酸、柠檬酸、草酸、鞣质、树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维生素B1。

炮制

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
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
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
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

②《本草汇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

归经

入脾、肺、肾经。

①《本草新编》:"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
"

②《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

性味

苦甘,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

②《吴普本草》:"神农、桐君:苦,有毒。
"

③《别录》:"甘,大寒,有毒。
"

注意

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本草经集注》:"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

功能主治

泻水饮,破积聚。
通二便。
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痢痫,噎膈,症瘕积聚,二便不通。

①《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

②《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

③《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
"

④《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

用法用量

内肠煎汤,0.5~1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甘遂于中,以火炙之令熟。
日一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

②治水肿腹满:牵牛子半两,甘遂一钱。
上二味粗捣筛,分作二服。
每服,水一盏,煎至五分,放温细呷,不计时。

③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甘遂半两,蒜瓣半两,黑豆半两。
上药除蒜外,捣罗为末,用蒜并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以木通汤下十丸,日二服。

④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来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且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⑤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⑥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之马脾风者:辰砂二钱半,轻粉半钱,甘遂一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少许,上滴油一小点,抄药在上,沉下去,却以浆水灌之。

⑦治风痰迷心癫痫,及妇人心风血邪: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
每服-丸,将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不下再服。

⑧治膈气哽噎:甘遂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

⑨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⑩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
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吐泻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钱半。
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
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

⑾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灸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

⑿治小便转脬:甘遂末一钱,猪苓汤调下。

⑶治麻木疼痛:甘遂二两,蓖麻仁四两,樟脑一两。
捣作饼贴之,内饮甘草。

⒁治消渴:甘遂半两,黄连一两。
上件为细末,水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二丸,薄荷汤下,不拘时候。
忌甘草三日。

⒂治偏肿:茴香、甘遂。
上二味,各等分,为末。
酒调二钱,食前服之。

⒃治脚气肿痛,肾脏风气,攻注下部疮痒:甘遂半两,木鳖子四个。
为末,猪腰子一个,去皮膜,切片,用药四钱,掺在内,涅纸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饮下,服后须伸两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为妙。

临床应用

治疗小便不通:甘遂1两,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用时以甘遂末3钱,面粉适量,麝香少许。
加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中极穴处,方圆约2寸,一般30分钟即见小便通利,无效时可继续使用或加热敷。
治疗不同疾病引起的小便不通患者8例,外敷1次即排尿的5例,外敷2次排尿的2例,外敷2次再加热敷而排尿的1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甘遂

拼音注音
Gān Suí
别名

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化骨丹、肿手花、头痛花、猫儿眼。

英文名
Gansui Root, Root of Gansui, Root of Kansui
出处

出自1.《本经》。

2.《别录》:甘遂,生中山川谷。
二月采根,阴干。

3.陶弘景:甘遂,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

4.《唐本草》: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
真甘遂苗似泽漆。
草甘遂苗一茎,茎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
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白皮者。
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快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

采收和储藏:春季开花前或秋季枯苗后挖掘根部,除去泥土,将根放入竹筐内,置流水河渠内,筐内放些碎瓦块或煤碴,用木棒搅拌,洗净外皮,晒干。
或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生于草坡、农田地埂、路旁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

原形态

甘遂 多年生草本,高25-40cm。
全株含白色乳汁。
根细长,弯曲,中段及末端常有串珠状、指状或长椭圆状块根,外表棕褐色。
茎常从基部分枝,下部带紫红色,上部淡绿色。
叶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及狭披针形,长2-9cm,宽4-10m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
杯状聚伞花序顶生,伞梗5-9,基部轮生叶长圆形或狭卵形,长1.5-2cm,宽8-9mm;每伞梗常再次分叉,细弱,长2-4cm;苞叶1对,三角状卵形,长5-9mm,全缘。
总苞陀螺形,长约2mm,先端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白毛,腺体4,新月形,黄色,两端有角,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雄花8-13,每花具雄蕊1;雌花1,位于雄花中央,花柱3,分离,柱头2裂。
蒴果近球形,无毛,灰褐色,长约2mm。
花期4-6月,果期6-8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寒。
对土壤要求不严,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
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上或粘质壤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根繁殖。
种子繁殖:7月中、下旬播种,播前种子用冷水浸泡2-3d,拌以草木灰,穴播,按行株距25cm×15cm开穴,播种。
条播,按行距20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播人沟内,覆土、浇水。
分很繁殖:3月前或秋季枯苗后结合收获,将大者入药,细小者作种用,根部一定要带有根茎的才能成活。
按行株距25cm×15cm开穴栽种。
栽种时要将茎露出土面,覆土后浇水。

田间管理 每年松土除草2-3次,松土时要注意切勿损伤根部;遇雨季要排除积水,干旱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追肥2-3次,前期施人粪尿,后期施过磷酸钙。
待苗枯萎后施厩肥或堆肥。
开花时摘除花蕾。

性状

性状鉴别 根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
除去栓皮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栓皮残留;未去棕红色栓皮者,有明显纵槽纹和少数横长皮孔。
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
气微,味微甘、辛,有刺激性。
以肥大。
类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残存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
皮层狭窄,散有类圆形、类三角形、类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的厚壁细胞,并有乳汁管。
韧皮部宽阔,近形成层处筛管群较明显;有乳汁管。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至10余个相聚,放射状排列;射线宽2-10余列细胞,亦有少数乳汁管分布。
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类白色。
①淀粉粒单粒球形或半圆形,直径5-34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②无节乳管含淡黄色微细颗粒状物。
③厚壁细胞长方形、棱形、类三角形或多角形,壁微细颗粒或非木化。
④具线纹孔导管多见,常伴有纤维束。

毒性

1.甘遂峻泻,有毒。
可引起呕吐、腹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毒副反应。
按10mg/kg剂量连续给小鼠静脉注射一周后,尸检发现心、肝、肾有一定中毒性的组织学改变。
对注射甘遂浸出物后的家兔进行病理检查,发现横纹肌明显肿胀,间质明显水肿。
家兔耳静脉注射0.6ml和1ml,注射第2、3天,家兔活动、进食量较差,3天恢复,观察1月均无死亡,动物心、肝、肾等未见病理学改变。

2.甘遂对小鼠的LD50为346.1±28.4mg/Kg。

3.甘遂萜酯A对小鼠的LD50为30mg/kg。

化学成分

根含γ-大戟醇又名大戟二烯酸,大戟醇,甘遂酸又名20-表大戟二烯醇,20-脱氧巨大戟萜醇,20-脱氧巨大戟萜醇-3-苯甲酸酯,20-脱氧巨大戟萜醇-5-苯甲酸酯,巨大戟萜醇,巨大戟萜醇-3--20-乙酸酯[ingenol-3--20-acetate],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十二酸酯-20-乙酸酯,甘逐萜酯A、B,甘遂大戟萜酯A、B、C、D。
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甙,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1,1-双甲烷[1,1-bismethane]和甲基苯基甲酮[methylphenylke-tone]。
尚含棕榈酸,枸橼酸,草酸,鞣质,树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维生素B1等。

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甘遂能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产生泻下作用。
生甘遂乙醇浸膏对小鼠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毒性亦较大,经醋炙后其泻下作用和毒性均有减低,小鼠口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10-50g生药/kg,约半数动物呈明显的泻下作用,生甘遂作用较强,毒性也较大,58只小鼠服药后有11只死亡,炙甘遂则无死亡。
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粉剂的混悬液6-9g/kg,亦有泻下作用,但无死亡。
提取乙醇浸膏后的残渣或甘遂的煎剂则无泻下作用,因此泻下的有效成分存在于酒精浸膏内,可能是一种树脂。

2.利尿作用:对人体有利尿作用。
对大鼠无利尿作用。
亦有报道健康人口服甘遂煎剂亦无明显利尿。

3.引产作用:用甘遂乙醇浸出物给妊娠豚鼠进行引产实验,发现无论是腹腔或是肌肉注射甘遂浸出物,均呈现出一定的抗生育作用。
并认为甘遂引产效果与给药剂量有密切关系,当剂量为10mg/kg时即可发生引产效果。

3.1.抗小白鼠早孕作用:选妊娠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9-10只,于妊娠第6天开始按每日每公厅20、15、10及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注4天,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
于第l0天剖检子宫,按胚珠大小及色泽等判断其是否为正常妊娠,并计算各组妊娠成功率。
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妊娠成功率90%,实验组虽稍低,但统计上无差别。

3.2.甘遂对小白鼠中期妊娠的中止作用:取妊娠第l0天小鼠于乙醚麻醉下剖检子宫,选胚胎生长正常的小鼠,缝合腹腔后继续饲养。
于妊娠第l2天随机分组,并开始给药。
药物给药次数及途径皆同上一实验。
给药期间,有小部分曾发生阴道流血。
于妊娠第16天处死剖检,观察胚胎生长情况。
实验表明,给药组胚胎大小不整齐,色多暗红。
部分胎儿死亡,色苍白而形较小。
其中部分胚胎已经与宫内膜脱离且液化。
死组存活胎儿身长小于1.5cm,但对照组胎儿身长≥1.5cm,给药组死胎率显着高于对照组。

3.3.甘遂对家兔中期妊娠的影响:取雌性大白兔,体重3.1-4.0kg,与雄性兔交配后查阴道有精子者为妊娠第1天。
于第l2天开始给药。
给药组8只,甘遂提取液临用时以生理盐水500倍稀释,按5mg/kg缓缓静脉注射。
对照组两只,不给药物。
对照组2只及给药组3只家兔皆于第一次给药后剖检。
另5只给药次数及剖检时间根据实验按排进行。
结果表明,甘遂提取液对家兔中期妊娠有明显的中止作用。

3.4.甘遂对子宫收缩的影响:正常成熟雌性大、小白鼠,妊娠7-10天及11-15天大白鼠,妊娠6-9天及9-14天小白鼠;正常雌性成熟家兔,实验前皮下注射雌二醇2ug/次/天,连续2天。
动物处死后立即剖取子宫角,剪取一侧子宫角中间一段。
按Magnus法描记子宫曲线,另一侧置40℃台氏液中保存。
药物每次于25ml台氏液中加入甘遂提取液加入0.2ml,无水乙醇0.2ml作对照,脑垂体后叶注射液1滴;前列腺素E2 15ug,实验结果表明,甘遂对各类动物不同生理状态的离体子宫的作用很不恒定,多数情况是抑制收缩或无影响;有时亦能加强收缩。
但这些作用皆与乙醇引起者相似,而脑垂体后时则几乎使全部子宫皆发生收缩。
实验还表明,甘遂可明显减弱前列腺素E2的子宫收缩作用。

4.镇痛作用:甘遂萜酯A、B对小鼠扭体法有镇痛作用,并有毒性。

5.炮制对甘遂刺激性的影向:以醋炒、甘草制、豆腐制均可降低甘遂的刺激浓度分别为0.48、3.9、2.75、2.25μg/5μl。

6.其他作用:生甘遂小量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增强,但不改变其频率,大量则抑制。

炮制

1.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

2.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

3.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

4.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

5.土制:先将细土炒热,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胀发黄时,筛去黄土即得。

6.《雷公炮炙论》:采得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荞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7.《本草汇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冷浸24h,滤过。
取滤液2ml,置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加醋酐1ml溶解,浆溶液置试管中,沿管壁加浓硫酸1ml,两液界面出现紫红色

归经

脾;肺;肾;膀胱;大肠;小肠经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注意

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泻水逐饮;破积通便。
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内服宜用炮制品。

复方

十枣汤《伤寒论》:主治悬饮。
大陷胸汤《伤寒论》:证治结胸证。
甘遂半夏饮《金匮要略》。
甘遂半夏汤《金匮要略》:治主妇人水血俱结血室。
甘遂丸《太平圣惠方》:攻逐水湿。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甘遂,今惟用连珠者,然《经》中不言。
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

2.《珍珠囊》: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

3.《汤液本草》:甘遂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

4.《本草经疏》:甘遂,其味苦,其气寒而有毒,善逐水。
其主大腹者,即世所谓水蛊也。
又主疝瘕腹满、面目浮肿及留饮,利水道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气肿满者,谓诸病皆从湿水所生,水去饮消湿除,是拔其本也。
甘遂性阴毒,虽善下水除湿,然能耗损真气,亏竭津液。
元气虚人,除伤寒水结胸不得不用外,其余水肿鼓胀,类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即刘河间云诸湿肿满属脾土,法应补脾实土,兼利小便。
不此之图,而反用甘遂下之,是重虚其虚也。
水既暂去,复肿必死矣。
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气尚壮之人,乃可一施耳,不然祸不旋踵矣。

5.《本草崇原》:土气不和则大腹,隧道不利则疝瘕。
大腹则腹满,由于土不胜水,外则面目浮肿,内则留饮宿食,甘遂治之,泄土气也。
为疝为瘕,则症坚积聚,甘遂破之,行隧道也。
水道利则水气散,谷道利则宿积除,甘遂行水气而通宿积,故利水谷道。

6.《本草新编》:甘遂,破症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祛胃中水结,尤能利水。
此物逐水湿而功缓,牵牛逐水湿而功速,二味相配,则缓者不缓,而速者不速矣。
然而甘遂亦不可轻用也,甘遂止能利真湿之病,不能利假湿之症。
水自下而侵上者,湿之真者也,水自上而侵下者,湿之假者也。
真湿可用甘遂以开其水道,假湿不可用甘遂以决其上游。
真湿为水邪之实,假湿乃元气之虚,虚症而用实治之法,不犯虚虚之戒乎,故一决而旋亡也。

7.张寿颐:甘遂苦寒。
攻水破血,力量颇与大戟相类。
故《本经》、《别录》,主治腹满浮肿,下水、留饮,破症坚积聚,亦与大戟主治大同小异,但兼能消食,通利谷道,稍与大戟不同,则攻坚之力,殆尤为过之。
所主疝瘕,盖以湿热壅结者言之,而寒气凝滞之症,非其所宜。
《别录》又申之以热气肿满一句,则此之能泄水肿,皆以湿热实症言,而脾肾虚寒,以致水道不利诸症,误用此药,实为鸩毒,从可知矣。
五水者,盖言五藏经脉中停留饮水气耳。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72946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