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血飞、大救驾、三百棒、下山虎、簕钩、黄大金根
为芸香科飞龙掌血属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Lam.[T. aculeata Pers.],以根或叶入药。
夏、秋采叶;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
生于山间沟谷丛林中或山坡阔叶林中。
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常绿木质半藤木,高5~10米。
根粗壮,外皮褐黄色,内部赤红色。
小枝常被有褐锈色的短柔毛和白色圆形皮孔。
叶互生,三出复叶,具柄;小叶倒卵形、椭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3~9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窄楔形,边缘有细钝锯齿,两面无毛,下面中脉上有倒钩刺,齿缝处及叶片均有透明腺点,揉之有香气。
夏季开白色、青色和黄色花,单性;萼片同花瓣均为4~5;雄花排成腋生伞房状圆锥花序;雌花排成聚伞状圆锥花序,花较少。
核果近球形,熟时橙黄色至朱红色,有明显的腺点,果皮肉质,有3~5条微凹的肋纹。
种子肾形,黑色,有光泽。
根含飞龙内酯,根皮中含量约为0.8%。
根皮并含小檗碱、飞龙碱及飞龙次碱。
树皮中含有簕钩内酯,含量约达0.06%。
辛、微苦,温。
散瘀止血,祛风除湿,消肿解毒。
根皮: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肋间神经痛,胃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
叶:外用治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根皮3~5钱,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敷患处。
鲜叶适量,捣烂外敷。
风湿性关节炎:飞龙掌血、薜荔、鸡血藤、菝葜各6钱,威灵仙3钱,浸白酒1斤,每服1~2两,每日3次。
血莲肠、见血飞,血见愁,大救驾,三百棒、见血散,散血丹,飞龙斩血。
《植物名实图考》
为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的根或根皮。
全年可采。
采集后截成长约30厘米的小段,洗净,晒干。
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疏林中。
分布湖南、湖北、陕西、福建、台湾、浙江、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产陕西、四川、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飞龙掌血,又名:黄椒,小金藤、通城虎、溪椒。
木质藤本.枝干均密被倒钩刺,老枝褐色,幼枝淡绿色或黄绿色,具白色皮孔。
叶互生,具柄,3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倒卵形,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3~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圆锯齿或皱纹,革质,两面无毛,有隐约的腺点。
花单性,白色、青色或黄色;苞片极细小;萼片4~5,边缘被短茸毛;花瓣4~5,初时外面被短的微柔毛;雄花常成腋生的伞房状圆锥花序,雄蕊4~5,较花瓣长;雌花常成聚伞状圆锥花序,花较少,不育雄蕊4~5,子房被毛。
果橙黄色至朱红色,有深色腺点,果皮肉质,表面有3~5条微凸起的肋纹。
种子肾形,黑色。
花期10~12月。
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干燥根呈棒状,径约2~3厘米.表面灰棕色,有细纵纹及多数疣状突起;突起处栓皮多脱落,露出鲜黄色或红黄色皮层,质粗糙;剥去皮层,可见木质中柱,纹理平直细密。
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
气微,味淡。
根含白屈菜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
《贵阳民间药草》:"辛苦,温,无毒。
"
孕妇忌用。
祛风,止痛,散瘀,止血。
治风湿疼痛,胃痛,跌打损伤,吐血,衄血,子官出血,刀伤出血,经闭,痛经,肋间神经痛,疮疖肿毒。
①《分类草药性》:"散血破气,治风湿筋骨疼痛,吐血不止。
"
②《贵州民间药物》:"散瘀,解表。
治伤风咳嗽,腹绞痛。
"
③《广西药植名录》:"治眼红肿、翳膜。
"
④《四川常用中草药》:"治痛经,经闭,血块,劳伤吐血,风湿麻木,筋骨疼痛。
"
内服:煎汤,0.3~1两;或泡酒,研末。
外用:研末撒敷或调敷。
①治吐血、衄血:见血飞三钱,红白二丸一钱,白茅根五钱。
共研细末,童便为引,水煎服。
②治风湿肿痛,外伤疼痛,肋间神经痛:飞龙掌血干根皮四至六钱,水煎服,亦可浸酒服。
③治崩漏:见血飞、陈艾各三钱,陈棕炭、百草霜各四钱。
水煎服,白糖为引。
④治经闭,胃痛:飞龙掌血三至五钱,水煎服。
⑤治跌打损伤:见血飞三钱,月月红根二钱,牛膝三钱。
共研末用酒引。
如头部损伤,加羌活二钱,藁本二钱。
⑥接骨:见血飞、大黄、螃蟹。
共捣烂包敷。
⑦治刀伤出血,伤口疼痛:见血飞二钱,冰片五分。
研成细末,混合外敷。
治疗慢性腰腿疼痛:采用1:1三百棒注射液,每次1~2支,每日1次,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
共观察40例,其中肌肉注射29人,穴位注射11人,除1例脊椎结核无效外,其余39例均有显着止痛作用。
治疗后经6个月观察,疼痛未再复发者17例;虽有复发,但疼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者22例。
使用中未发现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黄椒、三百棒、飞龙斩血、见血飞、黄大金根、血棒头、飞见血。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ddalia asiatica Lam.[Paullinia asiatic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挖根,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山林、路旁、灌丛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龙飞掌血 木质蔓生藤本。
枝与分枝常有向下弯曲的皮刺;老枝褐色,幼枝淡绿色或黄绿色,常被有褐锈色的短柔毛和白色圆形皮孔。
三出复叶互生;总叶柄长3-5cm;小叶无柄;小叶片革质,倒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或为长圆形,长3.5-9cm,宽1.5-3.5cm,先端急尖或微尖而钝头,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钝锯齿,齿缝及叶片都有透明腺点,两面无毛。
花单性,白色至淡黄色;萼片同花瓣均为4-5;雄花常排成腋生的圆锥状聚伞花序,雄蕊4-5,花瓣长约3mm;雌花比雄花稍大,不育雄蕊4-5,长不及雌蕊的1/2,子房上位,近圆球形,被毛,3-5室,每室有上下叠生的胚珠2颗。
核果近球形,直径8-10mm。
橙黄色至朱红色,有深色腺点,果皮肉质,表面有3-5条微凸起的肋纹。
种子肾形,黑色,有光泽。
花期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约30cm,直径0.5-4.0cm,有的根头部直径可达8cm。
表面灰棕色至深黄棕色,粗糙,有细纵纹及稍凸起的白色类圆形或长椭圆形皮孔。
栓皮易脱落,露出棕褐色或浅红棕色的皮部。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与木部界线明显,木部淡黄色,年轮显着。
气微,味辛、苦,有辛凉感。
根皮呈不规则长块状,厚5-外形10mm,质坚硬,不易折断,横断面及纵切面均显颗粒状,黄棕色或棕褐色,内表面淡褐色,有纵向纹理。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十列木栓细胞。
皮层宽外侧有晶鞘纤维和石细胞群,石细胞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壁厚,胞腔明显。
韧皮部散有较小的油室和晶鞘纤维束。
木质部导管呈类圆形,直径18-95μm,多单列断续放射状排列;木纤维发达围绕于导管;木射线宽1-4细胞。
本品薄壁钙校晶或方晶,直径8-20μm。
对豚鼠小量可引起流产,大量引起麻痹、死亡。
根含白屈菜红碱,二红白屈菜红碱,茵芋碱,小檗碱以及飞龙掌血默碱,8-羟基二氢白屈菜红碱,阿尔洛花椒酰胺,8-丙酮基-二氧白屈菜红碱等生物碱。
另含香豆精类去二羟基飞龙掌血内酯,挥发油中含丁香油酚,香茅醇,飞龙掌血双香豆精。
此外,本品还含β-谷甾醇和树脂等。
根皮含苯并菲啶类生物碱去-N-甲基白屈菜红碱,氧化白屈菜红碱,阿尔洛花椒酸胺,勒碱,氧化勒碱,白屈某红碱,白屈菜红碱-φ-氰化物;含喹啉类生物碱茵芋碱,全缘喹诺酮,N-甲基芸香碱,4-甲氧基-1-甲基-2-喹诺酮;含香豆精类化合物与生物碱二聚物飞龙掌血香豆喹啉酮;还含香豆精与萘醌的二聚物飞龙掌血香豆醌;飞龙掌血根皮含香豆精化合物飞龙掌血内酯烯酮,去二羟基飞龙掌血内酯,九里香内酯,飞龙掌血内酯酮,8--6,7-二甲氧基香豆精[8--6,7-dimethoxycoumarin],异茴芹香豆精,6--5,7-二甲氧基香豆精[6-5,7-dimethoxy coumarin],6-甲酰基柠檬油素,5,7,8-甲氧基香豆精,飞龙掌血双香豆精,飞龙掌血内酯烯醇,飞龙拳血新双香豆精,右旋飞龙掌血内酯醉[tiddabik],6--5,7-二甲氧基香豆精[6-5,7-dimethoxycoumarin],5-甲氧基苏北任酮。
另外根皮中还含香叶木甙,橙皮甙及三萜化合物β-香树脂醉。
根、叶均含白屈菜红碱,为神经肌肉毒,对心脏也有抑制作用。
对豚鼠小量可引起流产,大量引起麻痹、死亡。
根可用于治疗停经。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20ml,回流20min,滤过,滤液供以下试验①取滤液2ml,加7%盐酸羟胺溶液3滴和10%氢氧化钠乙醇溶液8滴,置水浴上加热至微沸,放冷,加稀盐酸调至pH3-4,加三氯化铁乙醇溶液2滴,溶液显红色。
②取滤液5ml,置瓷蒸发皿中,蒸干,加醋酐1ml,摇匀,加硫酸2滴,溶液显红色并转为绿色。
取本品粗粉1g,用浓氨溶液湿润后,加氯仿20ml,回流20min,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稀盐酸3ml温热溶解,滤过,各取滤液1ml,置于试管中,分别加入碘化铋钾试液和硅钨酸试液1-2滴,前者产生橙红色沉淀,后者产生黄白色沉淀。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适量回流30min冷却,滤过,浓缩滤液作供试液。
取白屈菜红碱制成对照品溶液。
吸取二溶液点于同一加有磷酸二氢钾-CMC硅胶薄层板上,以四氯化碳一甲醇展开16cm,置于紫外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黄色斑点。
辛;微苦;性温;小毒
孕妇忌用。
祛风止痛;散瘀止血;解毒消肿。
主风湿痹痛;腰痛;胃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劳伤吐血;衄血;瘀滞崩漏;疮痈肿毒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干品研末撒或调敷。
1.《分类草药性》:散血破气,治风湿筋骨疼痛,吐血不止。
2.《贵州民间药物》:散瘀,解表。
治伤风咳嗽,腹绞痛。
3.《广西药植名录》:治眼红肿、翳膜。
4.《四川常用中草药》:治痛经,经闭,血块,劳伤吐血,风湿麻木,筋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