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蓟、刺盖
为菊科飞廉属植物飞廉Carduus crispus L.和藏飞廉C. acanthoides L.,以全草或根入药。
夏、秋季花盛开时采割全草;春、秋挖根,去杂质,鲜用或晒干用。
1.飞廉:二年生多刺草本,高50~120厘米。
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
茎直立,具纵棱,棱有绿色间歇的三角形刺齿状翼。
单叶互生,通常无柄,抱茎;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厘米,羽状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对而生,边缘有刺,刺长3~10毫米,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丝状毛,后渐变光滑;上部叶渐小。
夏秋开花,头状花序2~3个簇生于枝端,或单生叶腋,较柔软,常略下垂,直径1.5~2.5厘米;总苞钟形,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渐变短,中层苞片条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向外反曲,内层苞片条形,膜质,捎带紫色。
花全为管状花,紫红色,长15~16毫米,花瓣5裂,花丝有毛,花药合生,基部箭头状或耳廓状,尾纤长。
花柱细长,柱头2裂。
瘦果长椭圆形,冠毛白色或灰白色,呈刺毛状。
生于田野、路旁草丛中。
全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
2.藏飞廉:与前种主要区别为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毛,叶片羽状浅裂,裂片近等大,整齐对生;头状花序多单生,较大。
花序下有宽条形叶状总苞片,长超过头状花序。
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
分布于云南和西藏地区。
适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和干旱。
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栽种。
种子繁殖,春季3、4月播种,条播或穴播,行株距1.5×1尺,每穴播种5、6粒,覆土1寸左右。
播种后约10天左右出苗,苗出齐后需行间苗一次,每穴可留壮苗1~2株。
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烂根。
‘
藏飞廉干草中含有生物碱类:强碱性生物碱部分由降压作用;其中有藏飞廉碱盐酸藏飞廉次碱。
此外,尚含有两种弱碱性生物碱。
微苦,平。
散瘀止血,清热利湿。
用于吐血,鼻衄,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帝,乳糜尿,泌尿系感染;外用治痈疖、疔疮。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鼻衄、功能性子宫出血、尿血:飞廉、茜草、地榆各3钱,水煎服。
飞廉瘦果制成酊剂,有利胆作用,可治黄疸,对于轻度胆绞痛有效。
飞轻,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飞廉蒿,老牛错,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大力王、枫头棵。
飞帘。
《本经》
为菊科植物飞廉的全草或根。
冬、春季采根,夏季采茎;叶及花,鲜用或晒干用。
生于荒野道旁。
分布全国各地。
二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70~100厘米,具纵条棱,并附有绿色的翼,翼有齿刺。
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厘米,羽状深裂,裂片的边缘具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平光滑,下面初具蛛丝状毛,后渐变光滑;上部叶渐小。
头状花序2~3枚,着生于枝端,直径1.5~2.5厘米;总苞钟形,长约2厘米,宽1.5~3厘米,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渐变短,中层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
向外反曲,内层苞片线形,膜质,稍带紫色。
花全部为管状花,两性,紫红色,花管长15~16毫米,先端5裂;雄蕊5,花药合生;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2裂。
瘦果长椭圆形,长3毫米,顶端平截,基部收缩;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长约15毫米,呈刺毛状。
花期6、7月。
苦,平。
①《本经》:"味苦,平。
"
②《别录》:"无毒。
"
③《药性论》:"味苦咸,有毒。
"
④《西藏常用中草药》:"苦,凉。
"
《本草经集注》:"得乌头良。
恶麻黄。
"
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散瘀。
治风热感冒,头风眩晕,风热痹痛,皮肤刺痒,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带下,跌打瘀肿,疔疮肿毒,汤火伤。
①《本经》:"主骨节热,胫重酸疼。
"
②《别录》:"治头眩顶重,皮间风邪如蜂螫针刺,鱼子细起。
热疮、痈、疽、痔,湿痹,止风邪咳嗽,下乳汁。
益气明目。
"
③《药性沦》:"主留血。
"
④《唐本草》:"疗疳蚀,杀虫。
"
⑤《四声本草》:"小儿疳痢,为散,以浆水下。
"
⑥《纲目》:"治头风旋运。
"
⑦《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治各种出血,跌打瘀肿,恶疮,烧伤,烫伤。
"
⑧苏医《中草药手册》:"祛风,利湿,清热,消肿。
治乳糜尿;尿血,尿路感染,流感,白带过多,月经过多;外用治疔疮肿毒,痔疮肿痛。
"
内服:煎汤,鲜者1~2两;入散剂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掺。
①治关节炎:老牛错一斤,何首乌三两,生地半斤。
用酒浸泡一周,每天服一小杯。
②治无名肿毒,痔疮,外伤肿痛:老牛错茎叶,捣成泥状,敷患处。
③治疳匿蚀口齿及下部:飞廉蒿烧作灰,捣筛,以两钱匕服,每日服二次。
西藏以同属植物科刺飞廉作飞廉入药,其特征:茎具翼,有刺,幼时被白色柔毛。
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抱茎;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浅裂,边缘有齿,齿上有针刺。
头状花序单生;总苞片数层,先端具刺;花紫红色。
瘦果椭圆形,稍扁,具光泽;冠毛白色多层,基部合生。
飞轻、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飞廉蒿、老牛错、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大力王、枫头棵、飞帘、红马刺、刺盖、刺萝卜、大蓟、老牛锉
出自《神农本草经》。
1.陶弘景:飞廉,处处有,极似苦芺,惟叶下附茎,轻有皮起似箭羽,叶又多刻缺,花紫色。
今既别有漏卢,则非此别名尔。
2.《唐本草》:飞廉有两种,一是陶证,生平泽中者;其生山岗上者,叶颇相似,而无疏缺,且多毛,茎亦无羽,根直下,更无旁枝,生则肉白皮黑,中有黑脉,日干则黑如玄参,用茎、叶及根,疗疳蚀杀虫,与平泽者俱有验。
今俗以马蓟、以苦芺为漏卢,并非是也。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丝毛飞廉与节毛飞廉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arduus crispus L.2.Carduus acanthoids 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全草及花,秋季挖根,鲜用或除花阴干外,其余切段晒干。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草丛中及路旁。
资源分布:1.生于田野、路旁或山地草丛中。
我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
2.分布于支南及西藏。
1.丝毛飞廉 二年生草本,高50-120cm。
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
茎直立,具纵棱,棱有绿色间歇的三角形刺齿状翼。
叶互生;通常无柄而抱茎;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cm,羽状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对而生,边缘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丝状毛,后渐变光滑;上部叶渐小。
头状花序2-3个簇生枝端,直径1.5-2.5cm,总苞钟状,长约2cm,宽1.5-3cm;总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变短,中层条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向外反曲,内层条形,膜质,稍带紫色;花全为管状花,两性,紫红色,长15-16mm。
瘦果长椭圆形,长约3mm,先端平截,基部收缩;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长约15mm,呈刺毛状,稍粗糙。
花期5-7月。
2.节毛飞廉 本种与前种之区别,在于本种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毛。
茎具翼,有刺。
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浅裂,裂片近等大,整齐对生,边缘有齿,齿上有针刺;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抱茎。
头状花序多为单生,较大;花序下有宽条形叶状总苞片,长超过头状花序;总苞片数层,先端具刺;花紫红色。
瘦果椭圆形,稍扁,具光泽;冠毛白色,多层,基部合生。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直径0.2-1cm,具纵棱,并附有绿色的翅,翅有针刺,质脆,断面髓部白色,常呈空洞。
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cm,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具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具蛛丝状毛。
头状花序干缩,总苞钟形,黄褐色,苞片数层,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向外反卷,内层苞片膜质,带紫色。
花紫红色,冠毛刺状,黄白色。
气味微弱。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类圆形,表皮、皮层于叶状翅处向外突出,棱脊处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组织,外韧维管束环列,韧皮纤维束微木化,木质部内侧具微木化纤维群;髓常呈空洞。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变曲。
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多断碎,由5-10余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直径21-40μm,顶端细胞极细长并扭曲。
节毛飞廉新鲜茎含去氢飞廉碱和去氢飞廉定[11]等。
味微苦;性凉
血虚及脾胃功能弱者慎服。
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活血消肿。
主感冒咳嗽;头痛眩晕;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白带;黄疸;风湿痹痛;吐血;衄血;尿血;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跌打损伤;疔疮疖肿;痔疮肿痛;烧伤
内服:煎汤,9-3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或浸酒。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掺
1.治关节炎:老牛错一斤,何首乌三两,生地半斤。
用酒浸泡一周,每天服一小杯。
2.治无名肿毒,痔疮,外伤肿痛:老牛错茎叶,捣成泥状,敷患处。
1.《本经》:主骨节热,胫重酸疼。
2.《别录》:治头眩顶重,皮间风邪如蜂螫针刺,鱼子细起,热疮、痈、疽、痔,湿痹,止风邪咳嗽,下乳汁。
益气明目。
3.《药性论》:主留血。
4.《唐本草》:疗疳蚀,杀虫。
5.《四声本草》:小儿疳痢,为散,以浆水下。
6.《纲目》:治头风旋运。
7.《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治各种出血,跌打瘀肿,恶疮,烧伤,烫伤。
8.苏医《中草药手册》:祛风,利湿,清热,消肿。
治乳糜尿,尿血,尿路感染,流感,白带过多,月经过多;外用治疗疮肿毒,痔疮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