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全国中草药汇编》:玳瑁

拼音注音
Dài Mào
别名

文甲、瑇玳

来源

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
全年均可捕捉。
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泼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剥下,去掉残肉,洗净即得。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镇心平肝。
用于热病发狂,谵语,小儿惊风,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1~3钱。
多入丸、散剂用。

备注

警告:捕捉动物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玳瑁

拼音注音
Dài Mào
别名

瑇瑁,蝳蝐。

出处

《开宝本草》

来源

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甲片
全年均可捕获。
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

生境分布

栖于温、热带海洋中。
以鱼类、虾蟹、软体动物和海藻等为食。
分布福建、台湾、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主产台湾、福建及广东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

原形态

体长可达1.6米。
背及腹部均有坚硬的鳞甲。
头部具前颧鳞甲2对。
鼻孔近于吻端。
上须钩曲,嘴形似鹦鹉,颌缘锯齿状。
背面鳞甲,早期呈覆瓦状排列,随年龄增长而变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泽,有褐色与浅黄色相间而成的花纹。
中央为脊鳞甲5枚,两侧有肋鳞甲4对;缘鳞甲25枚,边缘呈锯齿状。
腹面由13枚鳞甲组成,呈黄黑色。
四肢均呈扁平叶状。
前肢较大,具2爪,后肢只有1爪。
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性状

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厘米,厚1.5~3毫米。
边缘较薄,中央稍厚。
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
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
气无。
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角蛋白及胶质等。

炮制

刷净泥土,用温水浸软后,切成细丝或研成细粉。

归经

《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

性味

甘咸,寒。

①《开宝本草》:"寒,无毒。
"

②《品汇精要》:"味咸,性寒。
"

③《纲目》:"甘,寒,无毒。
"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镇惊。
治热病惊狂,中风,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①《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

②《日华子本草》:"破症结,消痈毒,止惊痫。
"

③《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磨汁,1~2钱;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两,安息香五两,朱砂二两,雄黄半两,琥珀一两,麝香一两,龙脑一钱。
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
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

②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瑇瑁、丹砂、雄黄、白芥子各半两,麝香一分。
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
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

③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
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

④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
和匀;温服半台,日三服。

⑤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
为末。
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玳瑁

拼音注音
Dài Mào
别名

瑇琩、瑇琩甲、明玳瑁、文甲

英文名
Hawksbill Carapace, Hawksbill Shell, Hawksbill Turtle Shell
出处

出自《开宝本草》。

1.《开宝本草》:玳瑁,主解岭南百药毒,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

2.《本草衍义》:玳瑁,生者入药,盖性味全也。
既入汤火中即不堪用,为器物者是矣,与生熟犀其义同。

3.《海搓余录》:玳瑁,产于海洋深处,其大者不可得,小者时时有之。
取用时,必倒悬其身,用器盛滚醋泼下,逐片应手而下,但不老大则其皮薄不堪用耳。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背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采收和储藏:将捕获的活玳瑁倒挂悬起,用沸醋泼之,使其背部鳞片剥落,去除残肉,洗净。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原形态

玳瑁,体长60-170cm。
头部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2对。
鼻孔近于吻端,吻长而侧扁,上颌钩曲,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
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
颈角板短宽;椎角板5块,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肋角板左右各4块,第2块最大;缘角板每侧各11块,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臀角板2块,其间有一缝隙。
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两侧自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均有1条隆起。
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在腋、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
四肢扁平呈桨状,覆被大鳞,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短小,仅具1爪。
尾短小,不露于甲外,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有光泽,缀有浅黄色小花纹,头及四肢呈棕色,腹部黄黑色有褐斑。

栽培

生活习性,栖息于温、热带海洋中性凶猛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及海藻类等食物为主。

繁殖技术,春季开始繁殖。
产卵期,离水登陆,在沙滩上挖抗穴产卵其中每穴130-250枚不等,孵化期为2个月。

饲养管理,池养玳瑁水温以23-30℃为宜,夏季每日换水1-2次。
冬季1-5天换水1次,池水食盐的浓度以1.5%-2.0%为宜。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角形或近圆形板片状,长8-24cm,宽8-17cm,厚1-3mm,中间较厚,边缘薄似刀刃有不整齐的锯齿状。
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半透明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相同的不规则花纹,背鳞甲中间有隆起的棱脊,斜切面显层纹;内表面有条纹形成云彩样纹理。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
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其中含有赖氨酸、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体脂含有月桂酸,棕榈酸,肉豆蔻酸,硬脂酸,花生酸,山蘥酸,C14不饱和酸,C16不饱和酸,C18不饱和酸,C20不饱和酸,C22不饱和酸,C24不饱和酸及非皂化部分。

药理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玳瑁的乙醇提取液,在体外对鼻咽癌患者T调节细胞亚群的T4和T8阳性细胞,仅有微弱诱导作用。

炮制

刷净泥土,用温水浸软后,切成细丝或研成细粉。

鉴别

理化鉴别本品醇浸出液,置紫外光下观察,显淡蓝色绿色荧光。

取本品烧之,有羽毛焦臭,爆鸣声及闪光,不冒烟。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味甘;咸;性寒

注意

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

功能主治

平肝定惊;清热解毒。
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磨汁;亦可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复方

①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两,安息香五两,朱砂二两,雄黄半两,琥珀一两,麝香一两,龙脑一钱。
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
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
②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中语:DU瑁、丹砂、雄黄、白芥子各半两,麝香一分。
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旬,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
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
③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
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
④预解痘毒,通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
和勾,温服半合,日三服。
⑥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生DU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
为末。
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

各家论述

1.《纲目》: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之也。

2.《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3.《日华子本草》:破ZHEN结,消痈毒,止惊痫。

4.《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7093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