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灯笼草

拼音注音
Dēnɡ Lonɡ Cǎo
别名

灯笼果、打额泡、地灯笼、天泡果、打扑草、苦灯笼草、炮仔草、母炮草

来源

茄科灯笼草Physalis peruviana 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炎利水。
主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急性肾盂肾炎,睾丸炎,泡疹,疖疮,疝气痛。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灯笼草

拼音注音
Dēnɡ Lonɡ Cǎo
别名

打头泡、泡泡草、心不干,爆卜草,灯笼泡、鬼灯笼、打卜草,水灯笼草、苦灯笼草、荷卜草、打额泡,响铃子。

出处

《陆川本草》

来源

为茄种植物灯笼草全株
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田间、路旁、村边。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市。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
茎直立或披散,上有细棱,具短毛。
单叶互生,或2片聚生;卵圆形至矩圆形,长3.5~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略呈心形或斜偏,边缘浅波状或有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脉上均被短茸毛,下面较密;叶柄长7~25毫米,被短茸毛。
花单生于叶脓;花梗长4~5毫米,具短茸毛;花萼绿色,钟状,5浅裂,径3~4毫米,表面有5棱,具短茸毛;花冠黄色,短筒状,长约5毫米,5浅裂,裂片圆形,喉部内面带紫色;雄蕊5,花丝黄色,药蓝紫色,超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浅黄色,柱头绿色,圆形。
浆果圆形,直径约1厘米,黄色;宿萼在结果时膨胀成灯笼状,包围在浆果外面,但与果分离。
花期6~7月。
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

根含有机酸、氨基酸、黄酮甙、酚类及糖类。
叶含绿原酸。
果实富于胡萝卜素,含水分89.55%、氮2.01%、脂肪0.28%、糖类3.51%、纤维素0.69%、灰分0.78%、有机酸0.56%。
果汁中每100毫升含抗坏血酸40毫克,胡萝卜素类2.6毫克。
果壳含氯化钾、柠檬酸钾、植物甾醇,又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及饱和脂肪酸。
此外尚含0.03%无定形的甙,鞣质、还元糖。

种子含6.28%的半干性油,其组成中有反油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等,但末找出亚麻酸;又分离出一种甾醇。

性味

①《陆川本草》:"甘淡,微寒。
"

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寒,微甘。
"

功能主治

清热,行气,止痛,消肿。
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

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
治腹胀,睾丸炎,疝气。
"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
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
"

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
外洗治天疱疮。
"

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
"

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灯笼草

拼音注音
Dēnɡ Lonɡ Cǎo
别名

爆卜草、灯笼泡、鬼灯笼、打卜草、水灯笼草、苦灯笼草、荷卜草、打额泡、天泡果、响铃子、地灯笼、母炮草、炮仔草

英文名
Downy Groundcherry Fruitor Herb, Herb of Cape-gooseberry, Herb of Peruvian Gruondcherry
出处

出自《陆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灯笼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salis peruian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或为野生而生于海拔1200-2100m的路旁或河谷。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5-90cm。
具匍匐的根茎,茎直立,具短柔毛。
单叶互生,或2片聚生;叶柄长2-5cm,密生柔毛;叶片卵形圆形至长圆形,长6-15cm,宽4-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对称心脏表,全缘或有少数不明显尖齿,两面密生柔毛。
花单生子叶腋,梗长约1.5cm;花萼阔钟状,绿色,5浅裂,裂片披针形,具短茸毛;花冠阔钟状,长1.2-1.5cm,,黄色,喉部有紫色斑纹,5浅裂,裂片近三角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近基部处,花丝及花药蓝紫色;雌蕊1,子房上位,2-3室。
浆果球状,直径,包围在浆果外面,但与果分离。
种子黄色,圆盘状。
夏季开花结果。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25-60cm。
茎略呈扁方柱形,具棱,表面灰黄白色或灰青色,密被白色茸毛。
叶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形,长2-5cm,宽2-3cm,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微心形,近全缘或有不规则疏粗齿,暗绿色或黄绿色,两面被白色茸毛;齿长叶柄。
叶依处具膨大似灯笼状的花萼,有的已压扁,长约2.5cm,宽约2cm,淡黄绿色,薄纸质,半透明,被有柔毛,内有暗黄绿色奖学金果,近圆形,直径约1cm。
气微,味甘、基。

以全草幼嫩、色黄绿、带果宿萼多者为佳。

化学成分

全草含酸浆双古豆碱[2],3β-巴豆酰氧基莨菪烷-furanone),4-辛酸内酯(4-octano-lide),5-辛酸内酯(5-octanolide),β-紫罗兰酮(β-ionone),β-突劂蔷薇酮(β-danascenone);枸橼酸(citric acid),和少量有机脂肪酸、苯甲酸等[22]。

药理作用

抗癌及抗微生物作用:灯笼果叶提取物可使移植艾氏腹水癌的动物存活期延长70%,宿萼提取物能延长60%,茎提取物能延长30%,根提取物能延长10%。
这些部位的乙醇提取物体外试验如有抗微生物活性,其中叶提取物作用最强。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
主感冒;喉痛;咳嗽;痄腮;天郊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
治腹胀,睾丸炎,疝气。

2.《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
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

3.《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
外洗治天疱疮。

4.《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

5.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7520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