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柏草、岩柏枝、石柏、岩柏、山扁担、红鸡草
为卷柏科卷柏属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 Hieron.,以全草入药。
四季可采,洗净,晒干。
辛、微甘,平。
清热利湿,止血。
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全身浮肿,肺结核咯血,吐血,痔疮出血;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
0.5~2两;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调敷患处。
地柏,油面风、铺地金牛、百叶草、烂皮蛇,岩柏草、石柏,岩柏枝,孔雀毛、土黄连、石金花。
《草木便方》
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的全草。
全年均可采收。
生长于山涧、林荫、土墙边等阴湿处石上。
分布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北至陕西等地.
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10~20厘米。
下部茎不分枝。
其上叶疏生,贴伏,钻状卵圆形,具短芒;上部枝着生的叶较密,羽状分枝,全角呈卵状三角形,长5~12厘米;叶小,排列成4行,两行侧叶的叶片两侧不对称,急尖,长约2.5毫米,宽约1.7毫米,叶平滑,上半部的叶半卵圆形。
基部圆,边缘白色;下半部的叶半矩圆状披针形,边缘有疏齿,基部心脏形;两行中叶的叶片卵圆状椭圆形,渐尖,有芒,中脉明显,边缘白色。
孢子囊穗单生于枝顶,4棱,长3~6毫米;孢子叶圆形至卵状钻形,渐尖,龙骨状,微有毛,上着生孢子囊,内含孢子。
全草可能含酚性物质,并初步认为主要含二种醛类衍生物,一种熔点为197~198℃,另一种熔点为204~207℃。
提取物在体外及整体动物均有加速血凝及止血作用,可延迟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增加兔末梢血液中血小板总数,白细胞敷亦有升高。
毒性很低,对小鼠静脉注射人用量的125倍,观察3天,活动无异常。
甘辛,平。
①《草木便方》:"辛,平。
"
②《四川中药志》:"味淡微辛,性平,无毒。
"
③《江西草药》:"味甘,性平。
"
止血,清热,利湿。
治吐血,痔血,便血,血崩,创伤出血,黄疸,淋病,小儿惊风。
①《本草图经》:"主脏毒下血,与黄耆等分末之,米饮服二钱。
"
②《草木便方》:"止血,通经脉,镇心除烦,安五脏。
治下血,崩淋,刀斧损伤出血。
"
③《分类草药性》:"治痔疮出血,解热毒,并治咳嗽,汤火伤。
"
④《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
治吐血。
"
⑤《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小儿风热。
"
⑥《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滋阴降火。
"
内服:煎汤,0.5~1两。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①治吐血:地柏枝、侧柏叶、棕树根、茜草根、苦蒿头、白茅根。
水煎服。
②治汤火烫伤:地柏枝,研细,调麻油搽。
③治刀斧伤出血:地柏枝研末敷,
④治黄疸:岩柏草、马兰、鸡眼草。
水煎服。
⑤治小儿惊风:石柏五钱。
水煎服。
⑥治鼻疮:岩柏枝五钱,辛夷花二钱,鹅不食草一钱。
煨水服,并取渣绞汁滴鼻。
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及各类出血
取江南卷柏制成注射液应用。
供肌肉注射用的每2毫升含生药8克,每次2~4毫升,每日2~3次;供静脉注射用的每2毫升含氯仿提取物20毫克,用时加50%葡萄糖20~40毫升缓慢推注或滴注,每日1次。
均10~15天为一疗程。
对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用1~2个疗程;对慢性、继发性患者须用药3个月至半年以上。
观察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共60例,结果治愈13例,显效17例,进步24例,无效6例。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术后出血等各类出血性疾病共76例,其中显效60例,进步13例,无效3例。
有的用药2~4天出血即止。
副作用少。
②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取岩柏2两,水煎服,每日1剂。
若黄疸深者加茵陈1两,栀子3钱;胃纳差者加平地木、葎草各5钱;肝痛明显者加丹参1两;谷丙转氨酶很高者加半枝莲1两,或六月雪1两,败酱草1两,蒲公英1两。
治疗122例,治愈102例,显效18例,无效2例。
平均胃纳恢复正常时间为8.07天,退黄时间为12.33天,住院平均29.95天。
地柏、油面风、铺地金牛、百叶草、烂皮蛇、岩柏草、石柏、岩柏枝、孔雀毛、土黄连、石金花、山扁柏、细叶狼鸡、红鸡草、并草、发治草、高脚红萝卜、夹韦草、帅石草、石掌柏、四叶菜、岩花、石松柏、千步还阳、百叶草、百叶卷柏、伤寒草、曲兰草、软鸡草、拨云草、黄疸卷柏、金花草
1.出自《草木便方》2.《本草图经》:地柏,生蜀中山谷,河中府亦有之。
根黄,状如丝,茎细,上有黄点子,无花,叶三月生,长四、五寸许。
四月采,暴于用;蜀中九月。
药市多有货之。
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 Hieron.
采收和储藏:7月拔取全草,抖净根部泥沙,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潮湿山坡、林下、溪边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及陕西、甘肃。
江南卷柏,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10-20cm。
下部茎不分枝,其上叶疏生,贴伏,钻状卵圆形,具短芒;上部枝着生的叶较密,羽状分枝,全角呈卵状三角形,长5-12cm;叶小,排列成4行,两行侧叶的叶片两侧不对称,急尖,长约2.5mm,宽约1.7mm,叶平滑,上半部的叶半卵圆形,基部圆,边缘白色;下半部的叶半矩圆状披针形,边缘有疏齿,基部心脏形;两行中叶的叶片卵圆状椭圆形,渐尖,有芒,中脉明显,边缘白色。
孢子囊穗单生于枝顶,4棱,长3-6mm;孢子叶圆形至卵状钻形,渐尖,龙骨状,微有毛,上着生孢子囊,内含孢子。
1.性状鉴别 根茎灰棕色,屈曲,根自其左右发出,纤细,具根毛。
茎禾秆色或基部稍带红色,高10-40cm,径1.5-2mm,下部不分枝,疏生钻状三角形叶,贴伏于上,上部分枝羽状,全角呈卵状三角形。
叶多扭曲皱缩,上表面淡绿色,背面灰绿色,二型,枝上两侧的叶为卵状披针形,大小近于茎上叶,贴生小枝中央的叶形较小,卵圆形,先端尖。
孢子囊穗少见。
茎质柔韧,不易折断;叶质脆,易碎。
气微,味淡。
以体整、色绿,无泥杂者为佳。
2.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及其下的数层细胞均为厚壁细胞,木化,皮层与中柱之间有空隙;维管束周韧型,木质部成长条状。
叶表面观:鳞叶的上表皮细胞狭长形,而气孔附近的下表皮细胞则近等径形。
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5-7个,但上表皮孔分布较少。
含异茴香豆精,β-谷甾醇,棕榈酸,硬脂酸。
1. 止血作用:提取物在体外及整体动物均有加速血凝及止血作用,可延迟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增加兔末梢血液中血小板总数,白细胞数亦有升高。
2.毒性:很低,对小鼠静脉注射人用量的125倍,观察3天,活动无异常。
肝;胆;肺经
甘;辛;平;无毒
清热利湿;止血。
主肺热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疮出血;外伤出血;发热;小儿惊风;湿热黄疸;淋病;水肿;水火烫伤。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
外用: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1.《本草图经》:主脏毒下血,与黄耆等分末之,米饮服二钱。
2.《草木便方》:止血,通经脉,镇心除烦,安五脏。
治下血,崩淋,刀斧损伤出血。
3.《分类草药性》:治痔疮出血,解热毒,并治咳嗽,汤火伤。
4.《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
治吐血。
5.《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小儿风热。
6.《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滋阴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