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根、大红袍、血参根、血山根、红丹参、紫丹参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注:同属植物尚有以下数种,在不同地区也作丹参入药:南丹参Salvia bowleyana Dunn;甘肃丹参Salvia przewalskii Maxim.;褐毛丹参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var. mandarinorum Stib.;云南丹参Salvia yunnanensis C. H. Wright,云南地区以“紫丹参”入药;土丹参Salvia kiaometiensis Levl., f. pubescens Stib.;白花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var. alba C. Y. Wu et H. W. Li,mss.。
此外,白背丹参Salvia digitaloides Diels,三对叶丹参S. trijuga Diels 和小丹参S. plectranthoides Girff.某些地区也作丹参入药。
本品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
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cm,直径0.3~1cm。
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
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
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品较粗壮,直径0.5~1.5cm。
表面红棕色,具纵皱,外皮紧贴不易剥落。
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
置干燥处。
酒丹参:取丹参片,照酒炙法炒干。
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煎煮15~20分钟,放冷,滤过。
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黏稠状,放冷后,加乙醇3~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条上,干后,置紫外光灯 下观察,显亮蓝灰色荧光。
将滤纸条悬挂在浓氨溶液瓶中,20分钟后取出,置紫外光灯 下观察,显淡亮蓝绿色荧光。
取〔鉴别〕 项下的滤液0.5ml,加三氯化铁试液1~2滴,显污绿色。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置具塞试管中,振摇,放置 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丹参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丹参酮ⅡA 对照品,加醋酸乙醋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暗红色斑点。
归心、肝经。
苦,微寒。
不宜与藜芦同用。
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9~15g。
亦参、木羊乳,逐马,山参,紫丹参,红根,紫党参,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蜂糖罐。
《本经》
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
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
将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须,晒干。
生于山野阳处。
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广西等地。
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
此外,湖北、甘肃、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产。
丹参,又名:郄蝉草,奔马草,长鼠尾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密被黄白色柔毛及腺毛。
根细长圆柱形,外皮朱红色。
茎直立,方形,表面有浅槽。
单数羽状复叶,对生,有柄;小叶3~5,罕7片,顶端小叶最大,小叶柄亦最长,侧生小叶具短柄或无柄;小叶片卵形、广披针形,长2~7.5厘米,宽0.8~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斜圆形、阔楔形或近心形,边缘具圆锯齿,上面深绿色,疏被白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脉上尤密。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小花轮生,每轮有花3~10朵,小苞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花萼带紫色,长钟状,长1~1.3厘米,先端二唇形,上唇阔三角形,先端急尖,下唇三角形,先端二尖齿裂,萼简喉部密被白色长毛;花冠蓝紫色,二唇形,长约2.5厘米,上唇直升略呈镰刀形,下唇较短,圆形,先端3裂,中央裂片较长且大,先端又作2浅裂;发育雄蕊2,花丝柱状,药隔细长横展,丁字着生,花药单室,线形,伸出花冠以外,退化雄蕊2,花药退化成花瓣状;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外,柱头2裂,带紫色。
小坚果4,椭圆形,黑色,长3毫米。
花期5~8月。
果期8~9月。
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
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排列。
气弱,味甘微苦。
以条粗、内紫黑色,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
含丹参酮Ⅰ、ⅡA、ⅡB、异丹参酮Ⅰ、ⅡA、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甲基丹参酮、羟基丹参酮等。
拣净杂质,除去根茎,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晾干。
炒丹参:取丹参片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放凉。
《品汇精要》:"去芦,剉碎用。
"
入心、肝经。
①《纲目》:"手少阴、厥阴血分药。
"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
"
③《本草正》:"心、脾、肝、肾血分之药。
"
苦,微温。
①《本经》;"味苦,微寒,无毒。
"
②《吴普本草》:"岐伯:咸。
"
③李当之《药录》:"大寒。
"
④《本草经疏》:"味苦,平,微温。
"
无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庄》:"畏咸水。
反藜芦。
"
②《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
③《本草备要》:"忌醋。
"
④《本经逢原》:"大便不实者忌之。
"
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
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症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
②《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
③《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
④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
⑤《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
"
⑥《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
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
⑦《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
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
"
⑧《纲目》:"活血,通心包络。
治疝痛。
"
⑨《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
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熬膏涂,或煎水熏洗。
①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并治之。
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颊疼:丹参不以多少,为末。
每服二钱,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冷热劳无时。
②治经水不调:紫丹参一斤,切薄片,于烈日中晒脆,为细末,用好酒泛为丸。
每服三钱,清晨开水送下。
③治经血涩少,产后瘀血腹痛,闭经腹痛:丹参、益母草、香附各三钱。
水煎服。
④治腹中包块:丹参、三棱、莪术各三钱,皂角刺一钱。
水煎服。
⑤治急、慢性肝炎,两胁作痛:茵陈五钱,郁金、丹参、板蓝根各三钱。
水煎服。
⑥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丹参十二两,细切,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⑦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
水煎服。
⑧治腰髀连脚疼:杜仲八两,丹参五两,独活、当归、芎劳、干地黄各四两。
上六味切,以绢袋盛,上清酒二斗债之五宿,服二合,日再。
忌芜荑。
⑨治神经衰弱:丹参五钱,五味子一两。
水煎服。
⑩治小儿汗出中风,身体拘急,壮热苦啼:丹参半两,鼠粪三七枚。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以浆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⑾治妇人乳肿痛:丹参、芍药各二两,白芷一两。
上三味,以苦酒渍一夜,猪脂六合,微火煎三上下,膏成敷之。
⑿治阴疼痛或肿胀:丹参一两,槟榔一两,青橘皮半两,蘹香子半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⒀治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参半两,锉,捣细罗为散。
每服,以热酒调下二钱。
⒁治风热,皮肤生瘖癍,苦痒成疥:丹参四两,苦参四两,蛇床子三合。
上药以水一斗五升,煎至七升,去滓,乘热洗之。
⒂治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八两,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疮上。
①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
取丹参注射液1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另用肝功能恢复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
若有出血倾向者加用牛西西或紫珠草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如属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可加用胎盘组织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
均以30天为一疗程。
经治迁延性肝炎9例、慢性肝炎11例,结果近期治愈15例,显效3例,无效2例。
症状的改善以恶心为最好,其次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再次为肝区痛。
其中17例肝肿大者,治后全部回缩至正常;4例脾肿大者,治后3例回缩至正常。
肝功能恢复,以转氨酶、麝浊两项异常或再加麝絮异常者恢复情况较好;转氨酶、麝浊、脑絮有异常者次之;四项均异常者较差。
治程中,凝血时间、凝血酶元时间都未见延长,也未发生出血倾向。
其它亦未见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据分析,丹参对迁延性和慢性肝炎能改善肝脏生理机能、促使肝脾回缩和变软的原理,可能是由于丹参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门静脉压力,使肝内血液循环改善,增加肝细胞的营养和氧的供给。
又认为丹参能活血祛瘀,对消除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丹参应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未见明显疗效;或认为在缩肝方面虽有一定效果,但对肝功能的改善不明显,且部分病例的食欲不振、恶心、头晕、肝脾疼痛等症似有加重趋势。
另有报道,丹参配合茵陈,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经200例观察,有效率达98.5%。
用法:丹参2两,茵陈1两,加水煎两次,两次药液混和加糖半两再浓煎至200毫升,成人60毫升,儿童25毫升,均日服2次。
儿童平均服药20天,成人服药33天左右。
②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将白花丹参晒干切碎压为细末,用白酒浸泡15天,配制成5~10%白花丹参酒。
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3次;如病情较重,疼痛剧烈,而且会饮酒者,每次可服50毫升,每日2~3次,或顿服药酒以醉为度。
试治34例,单纯服用药酒者8例,其余26例以药酒为主,在不同时期配合其它中药。
结果,临床治愈15例,显著好转9例,进步3例,无效7例。
多数病人服后有止痛作用,能改善患肢症状,四肢有发热感觉,或有明显发热感向肢体远端冲动,对游走性浅静脉炎也有效果。
大多数病人服后无不良反应,个别有皮肤瘙痒;长期服用可发生胃痛、胃纳减退等,应暂停药观察。
对肝炎、溃疡病、高血压病、肾炎等忌用。
③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
采集丹参根晒干后切片,水煎2次,过滤,滤液合并煎成30~50%煎剂,临用时酌加糖浆。
分甲、乙、丙三组共治疗41例,分别按每公斤体重0.3~0.5克、0.6~0.9克、1.O~1.6克给药,分别连服42、30、30日为一治程。
对照组8例,每日服酵母片1.5~2克。
对照结果表明丹参对肝脾大小及性质的改变有相当效果。
27例肝肿大患者,治后12例缩小,15例变软,12例无改变;脾肿大41例,治疗后缩小者20例,变软者22例,无改变者19例。
其中以丙组用量大及甲组疗程长者疗效较为显著,一般在治疗lO~15日后见效。
但所有病例末见肝脾缩小到正常者。
本品似对病期较短,病情较轻者易于见效。
如配合合理的饮食与休息,必能提高疗效。
丹参的毒性极低,曾将剂量提高至每日45克,连用83天,亦无不良后果。
但有1例剂量并不大,用至第9天即发生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故认为凡有呕吐、便血、咯血、血尿、紫癜等出血倾向者忌用丹参。
④治疗冠心病
用丹参提取物制成片剂内服,每次2片,每日3次。
以两周至一个月为一疗程。
观察323例,服药1~9个月不等。
结果心绞痛的总有效率为82.3%,其中显效率为20.3%;疗效以中、轻度较好;服药2个月者疗效比1个月的为高。
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53.2%,显效率占14.8%;其中慢性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疗效较优于心肌梗塞病变,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及可疑阳性病例疗效高于一般心电图缺血病变病例,中、轻度患者疗效优于重度病例。
停药后之疗效估价,有待进一步观察。
对绝大部分病例无明显副作用,仅对很少数病例的周围血象、胃肠道、肝功能等似有一定影响。
另曾以丹参、降香制成复方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0余例,结果症状的有效率在82%以上,心电图的有效率为50%左右。
用法: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采用三种注射方法:㈠静脉滴注-注射液4毫升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葡萄糖500毫升内静滴。
疗程1~2周。
㈡肌肉注射-每日1~2次,每次1毫升;疗程2~4周,有的长达4个月。
㈢静脉推注-注射液1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内注射。
上述三种方法均有疗效,但各有特点。
静脉推注改善心绞痛作用较快,但维持时间短暂;静脉滴注作用比肌肉注射明显,维持时间亦较长,为病房常规应用方法;肌肉注射虽作用较慢,但应用方便是其优点。
此外,丹参注射液治疗胃、结肠多发性息肉1例,获得较好效果。
由于患者不能行外科手术治疗,乃试用丹参注射液。
开始每次给药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治疗数次后无反应,乃改用每次20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
均每日1次,第一疗程35次。
治程中病人精神、食欲逐渐好转,脓血便减轻,体力亦渐增强,心脏杂音明显好转,浮肿消退。
休药1月,行第二疗程,注射18次后行X线造影复查,胃部息肉大部消失。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的根,有些地区亦作丹参使用:
①甘肃丹参,根呈圆锥形。
叶多基生或生于茎的下部,十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戟形。
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西藏。
②褐毛丹参,叶背面密生褐色柔毛。
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
③滇丹参,根肉质,肥厚,纺锤形,数个簇生。
叶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单叶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微心形,两面多皱纹及微柔毛,边缘有圆齿;羽状复叶有小叶3~5。
轮伞花序有花4~6,于茎顶排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冠青紫色。
使用于云南地区。
郄蝉草,赤参;木羊乳、逐马、奔马草、山参、紫丹参、红根、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精选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蜂糖罐、红丹参
出自《神农本草经》。
1.《纲目》:丹参,处处山中有之。
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
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2.《山东中草药手册》:本省有一种白花丹参,形态与丹参极相似,仅花为白色。
白花丹参的根,可治痛经、月经不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和甘西鼠尾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lauia miltiorrhiza Bunge2.Saliua przewalskii Maxim.
采收和储藏:春栽春播于当年采收;秋栽秋播于第2年10-11月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季萌发前将全株挖出,除去残茎叶,摊晒,使极软化,抖去泥砂,运回晒至5-6成干。
把根扞拔,再晒8-9成干,又扞一次,把须根全部扞断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1300m的山坡、林下草地或沟边。
生于海拔2100-4050m的林缘、路旁、沟边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醅、云南西北部、西藏。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
全株密被淡黄色柔毛及腺毛。
茎四棱形,具槽,上部分枝。
叶对生,奇数羽状香叶;叶柄长1-7cm;小叶通常5,稀3或7片,顶端小叶最大,侧生小叶较小,小叶片卵圆形至宽宽卵圆形,长2-7cm,宽0.8-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宽楔形,边具圆锯齿,两面密被白色柔毛。
轮伞花序组成顶生或腑生的总状花序,每轮有花3-10朵,下部者疏离,上部者密集;苞片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略被毛;花萼近钟状,紫色;花冠二唇形,蓝紫色,长2-2.7cm,上唇直立,呈镰刀状,先端微裂,下唇较上唇短,先端3裂,中央裂片较两侧裂片长且大;发育雄蕊2,着生于下唇的中部,伸出花冠外,退化雄蕊2,线形,着生于上唇喉部的两侧,花药退化成花瓣状;花盘前方稍膨大;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细长,柱头2裂,裂片不等。
小坚果长圆形,熟时棕色或黑色,长约3.2cm,径1.5mm,包于宿萼中。
花期5-9月,果期8-10月。
多年生草本,高达60cm。
根粗壮,直伸,圆住菜,据曲或成辫状,外皮红褐色,长15-40cm。
茎直立,自基部分枝,密被短柔毛。
单叶,基生或茎出,均具长柄;茎生叶对生,叶片三角状或椭圆状越形,先端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具三角状或半圆状牙齿,上面绿色,被微硬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
轮伞花序2-4花组成总状花序;苞片卵圆形或椭圆形;花萼钟形,外面密被长腺毛,二唇形;花冠二唇形,紫红色,外被疏柔毛,内面离基部3-5mm有斜向疏柔毛毛环;能育雄蕊2,生于冠筒喉部的前方,花丝扁平,比药隔长,退化雄蕊2,生于冠喉产中的后方;子房溶4裂,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不等2浅裂。
小坚果4,倒卵圆形,雄褐色。
花期5-8月。
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适应性强。
以地势向阳,土层深厚,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根或扦插繁殖。
种子繁殖:采收6月以后成熟的种子,陈种子不宜采用。
可随采随播或秋季9月播种,北方多为春播,在3-4月条播或或点播,行株距cm×cm,每1hm2播种量约7.5kg。
分根繁殖:南方各地多在2-3月,随挖随栽,种根应选中上段萌芽力强的部分,直径0.7-1cm,健壮、无病虫、皮红的一年生根为好,不能用老根、细根作种,选好的根条掰成约5cm节段,按行株距各25-30cm开穴,深5-7cm,每穴放入根条1-2段,边掰边栽,覆土约3cm。
每1hm2用种根375-600kg。
田间管理 生长期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返青工出苗后,苗高6cm时进行,第2次在6月,第3次在7-8月,封垄后不再进行。
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2-3次,第1次以氮肥为主,以后配施磷钾肥。
遇干旱天气要灌水,雨季及时排水,以免烂根。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要及清除基部病叶,注意排水,冬季处理残株。
菌核病,可实行水旱轮作,疏沟排水,及时拔除病株,并用50%氯硝胺0.5kg加石灰10kg,撒在病株茎基及土面,防止蔓延。
或用50%速克灵1000倍液浇灌。
根腐病,可实行轮作,选用健壮无病种苗,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浇灌。
还有根结线虫害等为害。
虫害有粉纹夜蛾,可在幼龄期喷90%敌百虫800倍液防治。
棉铃虫可在蕾期喷50%锌硫磷乳油1500倍防治。
性状鉴别 丹参 根茎粗大,顶端有时残卵红紫色或灰褐色茎基。
根1至数条,砖红色或红棕色,长圆柱形,直或弯曲,有时有分枝和根须,长10-20cm,直径0.2-1cm,表面具纵皱纹及须根痕;老根栓皮灰褐色或棕褐色,常呈鳞片状脱落,露出红棕构新栓皮,有时皮部裂开,显出白色的木部。
质坚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角质样或纤维性。
形成层环明显,木部黄白色,导管放射状排列。
气微香,味淡,微苦涩。
甘西鼠尾草 根头部粗短或丛生2至数个直立的细长茎基,根茎直径0.5-1cm,长1-4cm,并有灰褐色残留茎基及鳞叶,被灰白色绒毛。
主根明显,红褐色,圆锥形,一般不分枝,偶见下部呈分叉或分枝,直径0.3-5cm,长15-40cm,直或弯曲,根须稀少;较粗的根多由一至数股扭曲成索状,具众多纵沟纹,灰褐色老栓皮常鳞片状或条状脱落,露出红褐色新栓皮,枯朽泡松。
质硬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露出多个黄白色点状导管群,维管束群外为枯朽木栓组织;细根质较坚硬,木栓层红棕色,皮部灰白色或棕褐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灰褐色。
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 丹参 木栓层3-7列,木栓细胞长方形,切向延长,壁非木化或微木化;外侧有时可见落皮层。
皮层窄,纤维单个散在或2-6个成群,直径7-32μm,壁厚4-13μm,孔沟放射状,层纹细密。
韧皮部较窄,由筛管群和薄壁细胞组成,形成层明显成环。
木质部宽广,4-12束呈放射状排列,有些相邻的束在内侧合并,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有的略径向延长,直径15-65μm,单个散在或2-12个成群,径向排列或切向排列;木纤维发达,多成群分布于大导管周围;有的木质部束内1-2群木化薄壁细胞;中心可见四原型初生木质部;木射线宽广,射线细胞多木化增厚。
甘西鼠尾草 木栓细胞3-5列,细胞长方形,外有落皮层。
皮层较宽,薄壁细朐较小,类圆形或长方形。
韧皮部较窄,细胞少,排列紧密。
形成层较明显,呈弯曲环状。
木质部6-8束事放射状排列;导管多角形,直径5-90μm,单位个散在或2-7个成群,切向排列或微向排列;木纤维位于木质部内侧,成群分布于导管周围。
粗根中可见多个木栓组织环将中柱分割为数束。
丹参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43g/kg,48小时l次腹腔注射内未见动物死亡,而64g/kg组10只动物死亡2只。
丹参水提醇溶部分,小鼠1次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80.5±3.1g生药/kg,丹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36.7±3.8g/kg和61.5g±5.3g/1g。
;家兔每日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2.4g/kg或复方丹参注射液3g/kg,连续14日,未见中毒性反应,动物血象、肝肾功能和体重等均无异常改变,实质性脏器除明显充血外,未见特殊变化。
另外,小鼠每日灌胃2%丹参酮混悬溶液0.5ml,连续14日,大鼠每日灌胃2.5ml,连续10日,亦未见毒性。
小白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丹参注射液36.7±3.8g/kg,复方丹参注射液61.5±5.26g/kg。
麻醉动物静脉注射此二剂达临床应用量40-80倍亦无毒性反应;每天给家兔静脉注射临床用量的20-30倍连续14天,也未观察到毒性反应,而且对于血象,肝、肾功能,体重亦无不良影响,实质性脏器除明显充血外,来见特殊变化。
1.脂溶性成分中,属醌、酮型结构的有:丹参酮[11],1-氢丹参新酮[23]等;属其他类型结构的有:降鼠尾草氧化物-β-乳酸[D-β--7-甲氧基-2--3-苯并呋喃甲醛[5(3-hydroxypropyl)-7-methoxy-2--3-benzofurancarbaldehyde][33],替靠皂甙元(tigo-genin)[1],豆甾醇(stigmasterol)[7]等。
根茎中分得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丹参新醌B,二氢丹参酮Ⅰ,亚甲基丹参醌[34]。
从丹参注射液中得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异阿魏酸,原儿茶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迷迭香酸,丹参酚酸A[35]。
2.甘西鼠尾草 根含丹参酮Ⅰ、ⅡA[36],ⅡB[37],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36],紫丹参酯(prgewaqiunone)A、B,亚甲基丹参醌,1,2-二氢丹参酯[38],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紫丹参萜酸(przewanoic acid)A、B[39],丹参新酯B,丹参内酯,去甲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40],紫丹参萜醚(przewalskin)[37],紫丹参呋然酸(przewalskenic acid)A[41],紫丹参蒽醌(przewalskinone),1,5-羟基-3-甲基蒽醌(ziganien)[42],β-谷甾醇[36]。
此外,同属植物①白花丹参根含有:丹参酮Ⅰ、ⅡA,二氢丹参酮Ⅰ,二氢异丹参酮Ⅰ,陷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亚甲基丹参醌,丹参酸甲酯,丹参醌B,丹参新酮,去甲丹参酮,Ro-099680,1,2,15,16-四氢丹参醌(1,2,15,16-teTCMLIBahydrotanshi-quinone),丹参醛(tanshinaldehyde)[43]。
②拟丹参根含二萜化合物:拟丹参醛(tanshinaldehyde)[44],三萜化合物:2α。
3β,24-三羟基乌苏-12-烯-28-羧酸(2α,3β,24-terhydroxy urs-12-en-oic acid),2α,3α,24-三羟基乌苏-12-烯-28-羧酸(2α,3α,24-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二羟基乌苏烯-28-羧酸(2α,3α-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羟酸(2α,3β-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19-三羟基乌苏类羟酸(2α,3α,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19-三闳基乌苏-12-烯-28-羧酸(2α-3β,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3-O-乙酰基齐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45].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1.实验用狗7只,体重13.5-18kg,戊巴比妥钠30mg/kg静脉麻醉。
按Fick原理从每l分钟氧耗量及动静脉血氧含量差计算心输出量,并计算各项值。
股动脉记录平均血压,描记心电图第Ⅱ导联。
给药前作对照测定1次,然后由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剂量为20mg/kg,药液浓度为每lml含10mg,往速为每分钟2ml,给药后1/2和l小时各作1次测定。
7只狗各项结果的平均值见表9。
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后30分钟,股动脉平均压稍有升高、心脏指数和左心室作功量较给药前均有增加(P
以上结果说明在麻醉狗1次静脉推注,有轻度血压升高的心输出量及左心室作功量稍有增加。
另有实验证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结扎前降支犬股动脉血压变化不明显。
但在注射2mg/kg后30分钟内,左心室压逐渐出现显着的变化,左室峰压虽由对照组的下降值逆转为增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
对照组左室舒末压上升,而本组则稍下降,与对照组比,P
1.2.丹参素对猪离体冠脉的作用:采用改良的OglaTCMLIBee等的离体冠状动脉恒速灌流制备。
与前者不同处是将猪离体冠状动脉段两端均结扎在灌流制备套管上。
实验分为:1.2.1.丹参素对吗啡收缩冠脉的影响:同一标本连续给予3个递增剂量的盐酸吗啡,记录每次给药后△P最大值。
用krebs-Henselait液冲洗灌注系统3次,待基线恢复正常,给予丹参素(使灌注系统中药物浓度成1x10g/ml)作用明显后,重复给予同上3个剂量的盐酸吗啡。
1.2.2.丹参素对心得安收缩冠脉的影响:给药程序同1,用上述剂量的丹参素后重复给4个递增剂量的盐酸心得安。
1.2.3.给丹参素后重复给予3个递增剂量的KCl。
1.2.4.3个递增剂量的利血平。
每条标本于实验最后给予KCl,不收缩者予以剔除。
丹参素其用标本31条,实验40次,△P-2.54±0.48mmHg、丹参二萜酸混合物和原儿茶醛反而能使猪冠状动脉显着收缩。
1.3.丹参对犬冠状动脉狭窄时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实验动物体重14-20kg的犬,雌雄不拘。
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气管切开行正压人工呼吸。
于胸骨左缘切断1-肋暴露心脏。
分离冠状动脉前降支,安放MF-27型电磁流量计探头测每分钟平均血流量,探头外周端放一可调微米狭窄器以造成前降支临界狭窄。
临界狭窄以阻断冠脉血流15秒后放松冠脉,反应性充血刚好消失为准,使冠脉横截面积减少87%,由股动脉插管列l主动脉测平均动脉压。
在心尖部少血管区插入导管,用StathamP50压力换能器测量室内压。
于造成冠脉狭窄15分钟后于左心房给丹参注射液或葡萄糖溶液,观察记录给药后即刻,15、30、45及60分钟时左室压、左室压最大下降速率、及-dp/dtmax时左室肌收缩成分延长速度,并将室内压和-dp/dtmax输入计算机计算左心室等容舒张期压力下降的时间常数,以-dp/dtmax、-Vcc、T值作为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同时监测心率。
动物分为3组,每组8只。
I组:对照组,造成冠脉狭窄后不作其他实验性处理;Ⅱ组:丹参组,于冠脉狭窄15分钟后,左心房插管推注丹参注射液0.15g/kg;Ⅲ组;葡萄糖组,冠脉狭窄15分钟后由左房注入与丹参注射液等量的5%葡萄糖液,分别观察给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用丹参后,-dp/dtmax、-VceT值均得到改善,说明丹参可使室内压下降速率提高,心室主动充盈及心室顺应性提高,使得心室在同样充盈压时可受纳较多的血液,改善了心脏舒张功能,通过Starling定律,从而提高心脏收缩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丹参注射液可明显增大冠脉狭窄时的冠脉流量,且CBF在左房给药即刻显着升高,注药30分钟时达最高值,而舒张指标如:-dp/atmax、Vce、T值明显改善值却均在CBF改变之后发生,且整个实验过程中,HR与Pa均无明显变化,故提示丹参对舒张功能的改善作用是通过提高CBF实现的。
1.4.丹参对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时的保护作用:先进行20分钟的对照灌注,然后在给或不给丹参的条件下,造成离体心脏缺血30分钟,此后再进行重复灌注30分钟。
结果表明,在灌注液中加入丹参后,左室舒张压突然上升,然后逐渐下降到接近处理前对照值的3.5%。
心肌缺血后进行重新灌注期间,经丹参处理过的心脏左室舒张压的恢复明显优于未处理过的心脏中点及最大斜角支动脉根部。
造成左心室较恒定的心脏缺血区。
记录的指标:经心尖插管记录LVPSP和LVEDD;在缺血区的固定部位接3个微型电报记录心外膜心电,统计ST段抬高均值△STmV;记录股动脉均压。
以上指标在阻断:LAD的前及后,每5分钟记录1次,直至阻断LAD30分钟以后,缝合胸壁。
于24小时后用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方法定量测定心肌梗塞范围。
恒定的实验条件为:在阻断LAD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实验随机分6组:1、对照组,14狗,阻断LAD后,不给治疗药物;2、丹参素DS-182组,11狗,阻断LAD后静脉注射DS-1828mg/kg;3、丹参二萜酸混合物组,11狗,阻断LAD后,静脉注射DS-7818mg/kg;4、原儿茶醛PCAD组,5狗,阻断LAD后,缓慢静脉注射PCAD8mg/kg;5、潘生丁组,12狗,阻断LAD后,缓慢静脉注射潘生丁1mg/kg;6、多巴胺组,4狗,阻断LAD后,静脉滴注多已胺0.4mg/kg。
实验结果表明,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引起心率显着加快,平均血压轻度下降,左心室内收缩压显着下降和舒张期终末压显着上升。
丹参素、丹参-萜酸混合物及原儿茶醌3药对阻断LAD后的心率和mBP变化的作用轻微,和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别,但在本组内作阻断LAD前后比较,除了DS一182组在15及30分钟心率比心梗前显着加快2mg/kg,以后每4小时注射1次,共注射4次。
3、心得安治疗组,3条狗,也从结扎前降支开始,每4小时注射心得安0.5mg/kg,共4次,结果发现,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8mg/kg,心梗后ST段恢复较快,30分钟△ST衰变率为一44.6%。
3g/kg,从输液管在2分钟内恒速缓缓注入。
注射丹参前先注入等量等pH牛理盐水作用自身对照。
当观察各项指标均稳定后,开始正式实验。
每隔5分钟同步记录各项指标1次、取4次的均值作为实验前对照。
注射生理盐水观察20分钟,再注入丹参观察40分钟。
在注入生理盐水及注入丹参的前20分钟期间均于1、2、3、4、7、9、11、15及20分钟记录PAP等各项指标一次。
实验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法检验。
结果表明,麻醉免静脉注射丹参。
可使股动脉血压短暂下降,对肺动脉的收缩和舒张压有明显降低,以注射后3分钟下降幅度最大,至40分钟已接近对照值,上述作用可能与丹参对肺小动脉平滑肌有选择性舒张作用有关,也可能是开放肺毛细血管网,加速微血管的流速。
齐幼龄等报道,丹参对麻醉犬的正常肺动脉压和股动脉压无显着影响,对用去甲肾上腺素诱致的肺动脉及股动脉高压似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差异。
但对肺动脉高压维持时间统计学结果表明,丹参能明显缩短去甲肾上腺素诱发的肺动脉高压的维持时间,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a-受体机制所致。
1.8.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豚鼠心肌钙反常的保护作用:健康豚鼠,体重250-280g,实验前禁食一夜,称重,肝素5mg腹腔内注射,20分钟后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内注射。
麻醉后开胸,迅速取出心脏,浸于用冰冷却的K-液中,主动脉插管后将心脏放入恒温恒压离体心脏灌流装置,于37℃,80cmH2O压力条件下,以Langenclorff法灌流心脏。
并按文献53要求造成钙反常模型,然后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心肌钙反常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抑制钙内流,减轻钙反常过程中心组织钙沉积和心肌损伤所致的蛋白释放溶液中部分除极化使钠通道失活,用细胞内刺激诱发慢反应动作电位。
20mmol/L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这种慢反应动作电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20mmol/L浓度范围内,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0.28mmol/L的异内肾上腺素强化的慢反应动作电位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
而且,随异丙肾上腺素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以上结果提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是一种钙拮抗剂。
另外,50-100mmol/L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使分离的成年豚鼠心室肌单细胞快反应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达峰值的时间延长。
提示高浓度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钠通道也有一定的阻断作用。
1.10.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动物心肌电和机械活动的影响:豚鼠及免,击头致昏后取心脏,置于35±1℃生理溶液中,排尽瘀血后制备心房或心室肌条,或窦房结部位的标本。
猪,电击致昏取心脏,置于35±1℃生理溶液中数分钟,排出瘀血后存放于4-8℃生理溶液中,在室温下摘取右心室肉柱,1小时内完成。
所有实验动物雌雄不拘。
豚鼠、兔和猪离体心肌实验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抑制心肌收缩力;缩短动作电位时程,而对O相上l速率影响较小;降低慢反应电位除极速率;减慢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
提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影响ca2+向细胞的内流。
另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肌张力产生明显抑制的浓度小于对动作电位产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文允锰等采用年龄35月,体重300-500g的大鼠VsmCa2+内流均有抑制作用。
体内实验亦证明能明显激活正常动物VsmC2+,而抑制高血压大鼠的VsmCa2+内流,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以上结果提示,在细胞水平,ca2+在遗传或继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发病中均具有重要作用,而丹参可以纠正VsmCa2+内流的异常。
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微血管,减慢心率及负性肌力等作用,具有钙拮抗剂的共同作用特点、实验支持丹参酮ⅡA磺酸钠属钙拮抗剂。
但从另外一些实验结果来看,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心血管作用与Ca2+通道拮抗剂似有所差别,是否具有Ca2+通道拮抗剂的药理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2.对心肌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2.1.耐缺氧作用:2.1.1.丹参素及另二种水溶性成分对小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鼠70只,体重18-22g,用密闭的广口瓶进行常压耐氧试验,按照文献方法腹腔注射给药20分钟后给药。
随机分成10组,对照组,10鼠,每鼠注射生理盐水0.2ml;DS-182A组,15鼠,剂量为300mg/kg;DS-182B组,15鼠,剂量为450mg/kg;PCAD组,10鼠,剂量为300mg/kg;D5-201组,10鼠,剂量为300mg/kg;氯丙嗪组,10鼠,注射氯丙嗪1mg/kg。
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剂量的丹参素都能显着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对照组生存18.4±0.96分钟,DS-182两组分别为28.93±2.26及33.14±2.40分钟,立即放入于冰保温瓶内,取出后摘出心脏和大脑,称重,然后磨成匀浆,10%三氯醋酸沉淀蛋白,按比色法测定乳酸。
丹参酮ⅡA磺酸钠加缺氧组: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剂量为200mg/kg,过1/2小时进行缺氧试验。
每次实验中均有正常小鼠为对照测定组织内乳酸。
结果表明,缺氧组的心脏和大脑,乳酸含量均较正常组显着增加,而给丹参酮ⅡA磺酸钠再进行缺氧试验,组织内乳酸含量不增加,与正常组的乳酸含量近似。
结果指出,小鼠逐渐加深缺氧的程度,心脏和大脑组织内乳酸含量均有明显的增加,而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改善缺氧引起心肌代谢的紊乱。
提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提高小鼠缺氧的耐受力与改善缺氧后的心肌代谢紊乱有关。
2.2.对心肌的保护作用:2.2.1.实验用雄性小白鼠10只,体重为19-26g。
分为2组。
在5只小白鼠的尾部静脉注射O.6ml丹参;另5只小白鼠则注射生理盐水作对照组。
两组中分别选取体重相近者配成5对,于注射后约30分钟将配对的2组动物置于密闭容器的水中游泳31-36分钟,然后从容器中取出后处死摘死心脏,进行超微结构观察。
以上结果表明,缺氧对照组的变化特征符合急性缺氧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而丹参能减轻缺氧引起的心肌损伤,与以上实验结果是相吻合。
2.2.2.丹参对免急性缺血心肌间盘损伤的作用:验动物为家兔,用戊巴妥钠麻醉,在消毒条件下自左胸第四、五或第五、六肋间切开胸腔,暴露心脏,同时用人工呼吸器维持动物呼吸。
以左冠状静脉前降支为指标进行结扎。
在离静脉根部约5mm处,围绕血管及其周围的一些组织用缝线结扎两道。
结扎前后记录肢导联心电图。
在结扎后的肢导联记录中,可以出现T波下降或ST段抬高。
这些变化往往只见于一、二个肢导联,而且通常在结扎后24分钟内就已恢复、手术后所有兔都肌肉注射青霉素K或青霉素G20万单位。
一部分兔静脉注射用盐水作为对照。
注射时间分别为结扎后:、4、12、20、28、36和44分钟。
第一次注射丹参量约为0.5ml/kg体重,以后每次注射约1.5ml/kg体重。
结扎血管后48分钟,动物再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开胸,自心脏结扎处沿血管而下,在距结扎点1、5、9和13mm处各取一小块心肌,切片后作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丹参组与对照组的心肌线粒体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别,可是在丹参组的心肌切片中常见到成堆的线粒体,而对照组中较少见,在缺血心肌组织中的线粒体明显受损的情况下,对照组的间盘受损严重,有的呈糊泊状;而丹参组的间盘受损较轻,呈小河状,还有相当多的间盘基本正常,已证实间盘中有一些特殊的区域如粘连膜。
桥粒和连络膜,分别和心肌细胞收缩张力的外传、细胞轮廓的维持和细胞间兴奋的传递有关,丹参能减轻间盘受损,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一个作用机制。
2.2.3.丹参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康雄性家兔21只,体重2.0-2.5kg。
动物于实验前禁食12小时,2%戊巴比妥钠2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开胸结扎家兔左室支造成在体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测定心肌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探讨心肌脂质过氧化情况及其与心电图ST段改变的关系,并以丹参注射为心肌保护因素,观察脂质过氧化物。
心电图ST段的变化,探讨丹参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结扎冠脉左室支40分钟时,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呈正相关逐步加重抑制心肌收缩力。
灌流10分钟,4种浓度收缩幅度分别减小10%、17%、16%和3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着。
灌流20分钟,浓度0.5和1ug/ml,收缩幅度分别减小18和43%,与对照组相比,P
2.2.5.丹参酮ⅡA碘酸钠对兔心室乳头肌在缺氧条件下收缩的影响:取体重约2kg的兔,重击头部使昏迷,取出心脏,在台氏液中剪下左心室乳头肌,一端固定在肌槽中,另一端接到换能器记录等张收缩。
浸泡肌肉的台氏液用O2饱和,温度32℃。
平衡30分钟后,通过一对用针炙针制作的电极,施加矩形脉冲刺激,刺激强度比阈值高约10%。
待肌肉收缩幅度稳定后,依次用药浓度为1、4、10、20、40、100和200ug/ml,每种浓度各作用5分钟。
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心室乳头肌在缺氧条件下收缩幅度减小速度有明显影响。
对照组7条乳头肌先在通O2台氏液中平衡60分钟,然后移入不通O2的台氏液中。
在电刺激下,收缩幅度减小一半的时间是4.6±1.9分钟,给药组7条乳头肌先在通O2台氏液中平衡30分钟。
再在含药物100ug/ml的通O2台氏液中平衡30分钟,然后再移入不通O2但仍含有同样浓度药物的台氏液中,在同样电刺激条件下,收缩幅度减小一半的时间为6.8±1.8分钟,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及其全部分支,结扎阻断LAD,采用冠状动脉血管树铸型法观察心肌梗塞后侧支循环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心外膜S一T段抬高较对照组显着为少,5小时的冠脉血管树,乏血管区消失或明显缩小。
在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动脉间都见有桥式侧支吻合血管开放。
提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抗心肌缺血的机理主要与其开放冠脉间桥式侧支吻合支,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有关。
2.2.7.丹参水提液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白鼠心室纤颤的防治作用:大白鼠、雄性。
实验性心室纤颤动物模型所用的致颤药物为异丙肾上腺素。
实验分预防和治疗两部分,预防实验分A和B两组:A组又分体重525±21g组及体重387±11g组,A1组动物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后分如下3小组:丹参组:动物腹腔注射丹参水提液;心得安组:动物腹腔注射心得安水溶液;对照组:动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各组动物于注射不同溶液后30分钟皮下注射ISO,并于不同时间测录ECG。
B组动物先用乙醚轻度麻醉后四肢连接心电图导线,待动物清醒后30分钟进行实验:丹参组腹腔注射SM-H;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和过程同A组。
治疗实验的动物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0分钟后皮下注射ISO,当出现心室纤颤后立即由股静脉缓慢地注入SM-H。
皮下注射ISO的致纤颤剂量,A1组为lmg/kg;A2组为5mg/kg。
SM-H剂量为5g生药/kg心得安剂量为10mg/kg。
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动物于注射ISO之后全部发生VF,其中96%死亡,4%恢复正常。
麻醉的或不麻醉的动物腹腔注射丹参水提物5g生药/kg预防30分钟能够明显地缩小J-点的位移,防止或减少VF的发生及由于VF引起的死亡数,显着地提高大白鼠的存活率。
丹参及银黄注射液有短期增快微循环血流作用。
3.2.丹参素[B-乳酸]对微循环障碍家兔微血管的影响:用静脉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方法复制成微循环障碍的家兔模型,观察中药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对其微血管及血浆乳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丹参注射液及丹参素注射液,均能增加微循环障碍家兔眼球结膜和肠系膜微血管的交点计数及微血管血流速度自动测量仪。
对血流活跃的伴行微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口径、流速进行测量、摄影和纪录,并对其流态及屏幕上出现的毛细血管数观察和纪录。
实验时先于颊囊局部滴注去甲肾上腺素50ul,使血管收缩,血流减慢,于滴NA前及滴后1、3、5、10分钟分别作上述测定。
之后,按不同分组于同一部位分别滴注丹参,于滴后1、3、5、10、20、30分钟分别作上述测定。
丹参对局部淌注去甲肾上腺素后的微循环无论在微动脉的口径。
微循环的流速,流量和毛细血管方面均有改善。
其次微静脉的情况类似。
提示丹参不仅可解除微血管痉挛,还可能通过其他因素改善微循环,其抑制NA引起的微血管收缩是否有阻断受体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程彰毕等报道,用体重24g左右的小鼠,局部滴注去甲肾上腺素造成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应用丹参素后能扩张收缩状态的肠系膜微动脉,快血流流速,因而消除肠系膜的血液瘀滞。
3.4.丹参对实验性肝脏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昆明种健康雄性小鼠,体重20±2g,用10%乌拉坦品腹腔麻醉后剖腹,选择微循环活跃部位,于表面滴入肾上腺素10ug阻断肝脏微循环,然后滴入丹参注射液,结果显示对肝脏微循环障碍有良好的纠正作用25g,小鼠体重24.0±1.4g,血样的收集:腹腔注射乌拉坦1g/kg麻醉,不论大鼠或小鼠均从颈A塑料插管取血,每次2ml左右,对照组注以生理盐水。
体外血栓形成测定是按Chardle氏法测定;血小板凝集功能,采用比浊法及玻片法测定。
凝血功能测定: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作下述改良:25ul枸橼钠抗凝血浆置37℃玻璃平皿中,加入试剂后用针头不断挑取,记录出现丝状物时间,求2-3次的平均值。
结果表明,大鼠对照组处理前和后60分钟对血栓形成、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无明显改变,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38mg/kg组在注射后60分钟,体外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栓长度缩短、血栓重量减轻;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降低;RT、PT及KPTT延长,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显着,静脉注射25mg/kg组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栓干重减轻、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降低,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显着,而RT、PT、KPTT等凝血功能只有延长倾向,静脉注射6.25mg/kg组注射后60分钟,除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降低外P
4.2.丹参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正常家兔15只,雄性。
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实验组耳缘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20mg/kg,对照组注射0.85%氯化钠溶液。
注射前及注射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及4.5小时,分别从心脏取血3.5ml,按文献方法进行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纤溶活性测定。
实验证实丹参素具有抗体外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抗内、处凝血系统功能,减少血小板及促进纤维蛋白降解的作用。
这些作用在家兔1次静脉注射mg/kg后30分钟达高峰,维持1小时左右;逐步恢复。
至注射后4.5小时,除体外血栓形成试验外,其余均恢复正常。
4.3.丹参素对血小板释放血管物质的影响:实验采用兔离体主动脉条生物学鉴定方法,观察了静脉注射丹参素前后l小时大鼠血小板释放主动脉收缩物质能力的改变。
结果表明,丹参可明显抑制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当大鼠静脉注射丹参素100mg/kg后,取大鼠富含血小板血浆与ADP孵胃。
此孵育液可使离体兔主动脉条的收缩高度明显降低,收缩高度为0.1?mol去甲肾上腺素的38±22%,且收缩的时间也明显缩短。
对照组的收缩高度可相当于0.1?mol去甲肾上腺素的107±26%,在营养主动脉条的Krebs液中加入了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能和抗组胺药,不加抗TXA2等前列腺素、再试验对照组的孵育液,主动脉的收缩高度达21±16mm,若给丹参素后的孵育液,收缩高度降为0.9±1.5mm,结果提示丹参素可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与释放的前列腺素类缩血管物质。
另有报导,丹参注射液可抑制ADD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粘性降低,对抗血栓形成及凝血,也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认为丹参注射液中的活性成分与血小板a受体不发生交互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活力。
增加血小板中环核苷酸,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5-MT的释放。
5.对红细胞膜的作用:将兔红细胞放入0.60%NaCl溶液中,红细胞开始破裂发生溶血,降低至0.4%时,红细胞全部破裂,溶血达最大值,试验是以0.45%NaCl溶液的红细胞溶血作为100%,在上述低渗溶液中加入丹参酮ⅡA磺酸钠0.1mg/ml,结果只有34%发生溶血,证明该药对红细胞膜有一定保护作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不仅对低渗性红细胞膜溶血有保护作用,而且对热、低pH、皂素性引起溶血和免疫性淋已细胞参与的羊红细胞溶血也有一定作用。
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5种方法引起的溶血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普萘洛尔只保护低渗性溶血,对其它4种溶血无明显对抗作用。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的红细胞大多数呈典型的双凹型,在0.5%NaCl溶液中,37℃保温30分钟,就见到肿胀而未破裂的红细胞和已破裂的红细胞壳,少量是类似于三磷酸腺苷耗竭的圆齿状细胞,尚见到一些表面有孔状凹陷或孔状结构的红细胞以及表面有很多起伏的细胞。
在低渗溶液中加入丹参酮ⅡA磺酸钠、几乎一半以上的细胞未见破裂。
保持其双凹形,圆齿状红细胞明显增多,看不到表面有孔状凹陷或小的起伏细胞,提示其保护作用是由于红细胞中肿胀程度的减轻,而不是肿胀后不破裂,可能是细胞承受切向张力增加所致。
另有报道,在体外循环中加入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减少血细胞的破坏,实验犬分对照和给药两组,当建立起部分体外循环,转流结束即刻取血制成扫描电镜标本,结果对照组转流前的红细胞90%以上呈表面光滑的双凹圆盘形,少数为圆齿状、靶形、口形和不规则形状,部分体外循环转流后,红细胞表面圆滑性明显改变。
异常红细胞明显增多。
高达20%,以圆齿形和靶形的增加更为甚,给药组多数红细胞仍保持正常形态,少数红细胞表面圆滑性变差,但其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由于体外循环转流中使血细胞成分的破坏、造成微小血栓。
这对手术后脏器血液供应和恢复有密切关系。
6.对呼吸系统的作用:6.1.丹参对平阳霉素引起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实验用昆明种小鼠45只。
体重18-20g,随机分为3组。
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单纯Bleomycin:气管内注入Bleomycin、0.05ml,第2日起每日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05ml共l月;丹参治疗组:从气管内注Bleomycin的第2日起每日肌肉注射丹参注射液0.5ml。
注Blemycin后l月,全部处死3组动物。
并分别进行各项检查:肺组织学检查、气道灌洗收集BALF及肺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丹参注射液给小白鼠肌肉注射l月,观察到可明显抑制BleomycinA5所致的肺纤维化,使肺重、肺系数明显减少,肺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减低,肺纤维化病变明显受到抑制,肺组织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丹参注射液对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是较理想的。
6.2.丹参注射液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昆明种小白鼠,体重18-24g,共44只,随饥分组。
以深部x线照射小白鼠右胸部,制成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
用药组与照射前20日开始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0.2ml,隔日1次,共10次,各组动物分别于照射后10日及1、3、6月分批处死小鼠、汗胸、取右肺作组织切片,HE,VanGieson染色,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经x线照射后,用药组的小鼠肺损伤轻、损伤修复快;而胸腺组织的改变两组无明显差别。
提示丹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有预防作用。
但对胸腺则无明显保护作用、作用机理可能与丹参具有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对放射线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的功能有关。
6.3.丹参对大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致肺早期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采用体重7.5-11kg的犬。
随机分组,用5%牛磺胆酸钠1ml/kg逆行胰管注射制作ANNP模型,然后分别给予丹参和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结果表明,AHNP组早期PaO2,PaCO2、PH无明显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注液LDH、白蛋白、LPO明显高于丹参组随机分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油酸实验组;C组地塞米松预防组;D组丹参预防组;A组于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0.1ml/kg作为阴性对照。
B-D组白尾静脉于5秒内注入油酸。
C-D组在注入油酸前15分钟,分别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mg/kg,丹参注射液1.5g/kg。
B组注入油酸前不作任何处理作为阳性对照。
注入油酸后6小时以断头法快速处死全部大鼠,立即取出肺组织测肺湿重。
求肺系数记录肉眼改变,于左、右肺的上下部各取肺组织一块,如肺的其他部位有特殊病变及病变明显处,则病变处另取材。
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作光镜观察。
结果表明,油酸实验组及各预防组各例肺表面虽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实化灶和梗死灶,但各预防组肺组织肉眼所见病变明显轻于实验组。
如果按病变程度将散在点状病灶、边缘部病灶及边缘部伴大斑片数在病灶分别以轻、中、重三级表示、则油酸组9/13表现为重度改变,而各预防组中仅丹参组出现1例重度改变,占丹参组8%;油酸组无一例表现为轻度改变,预防组C-D组的轻度改变分别为5/13,4/13和3/13,其余均表现为边缘部病灶为主。
病变以边缘部最为明显,可能与末梢动脉栓塞、痉挛有关。
肺系数结果显示油酸组肺系数明显大于各预防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着合成的抑制作用:两性霉素B可与动物细胞膜上的Ch形成复合物,可使细胞膜上出现微孔,进而导致细胞死亡。
在缺乏外源性Ch供给的条件下,若应用Ch合成抑制剂抑制内源性Ch的合成则可阻止上述复合物的形成,使细胞免受两性霉素B的杀伤作用,因此实验预先用含LPDS的培养液孵育细胞,使细胞处于无外源性Ch供给的条件下,此时将细胞分为3组,第1组不加Ch合成抑制剂、第2组加已知的高效Ch合成抑制Mevin-olin,第3组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素,结果发现第1组细胞几乎全部死亡,而第2、3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第3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丹参素后,MTT反应所测得的OD值大小与丹参素浓度在10-100ul/孔浓度范围内呈量效关系,即与存活细胞数之间呈正比关系。
7.2.丹参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生成的影响:根据Wieland的方法改良制备,加丹参素制备的氧化LDL称之丹参素-OLDL;不加丹参素等抗氧化剂制备的氧化LDL称之OLDL,加维生素E制备的氧化脂蛋白称之维生素E-OLDL。
按Schuh等人的方法测定,Ex515nm,Em553nm。
结果表明,天然LDL及丹参素-OLDL的电泳迁移率均小于OLDL且有显着性差异。
各种LDL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见表18,丹参素-OLDL中MDA含量显着低于)LDL组,丹参素-OLDL中MDA含量稍低于VE-OLDL组,但二者无显着性差异,提示丹参素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8.抗菌、消炎作用:8.1.总丹参酮的抗菌作用:在体外抗菌试验中发现,丹参的乙醚提取物总丹参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耐药菌株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总丹参酮中含有10个单体成分,分别进行抑菌试验,其中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和丹参酸甲酯有抑菌作用。
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丹参新醌甲、乙和丙无抑菌作用。
总丹参酮对临床分离出的8株耐青霉素、链霉素和金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50株耐红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均敏感。
总丹参酮的最低抑菌浓度比小檗碱最大浓度的抑菌力还强。
总丹参酮及其单体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尤以丹参新醌甲的效果为最强。
从化学结构与抑制人型结核菌活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属菲醌类的丹参酮Ⅰ、属邻醌类的隐丹参酮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丹参酮ⅡA,均有较强的活性。
认为二萜醌类成分的抑菌作用需要有一定的脂溶性。
若母核上引入极性基团则活性降低。
总丹参酮在25-50ug/ml浓度时,对铁锈色毛发癣菌和红色毛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
以金霉素的阈下治疗量和2%总丹参酮悬液0.5ml合并应用。
表明丹参酮可以加强金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
8.2.丹参酮对大白鼠关节肿的抑制作用:8.2.1.对大白鼠蛋清性关节肿的影响:体重200-230g雄性大白鼠20只,随机分成两组:给药组每只灌胃2%丹参酮混悬液2.0ml;对照组给等量的淀粉悬液。
实验前l日,预防给药2次,间隔7小时。
给药后l日预防给药2次,间隔7小时。
给药后l小时向大鼠右后足掌皮内注入新鲜蛋清0.1ml,注射后立即测量左侧踝关节周长。
在注入蛋清后1、2、3、4、5和6小时各测量一次肿胀的右踝关节周长,左右周长之差为肿胀程度,在各时间内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说明丹参酮有明显地抑制大白鼠蛋清性关节肿的作用。
8.2.2.对大白鼠角叉菜胶关节肿的影响:体重170-220g雌性大白鼠20只,随机分成两组。
给药组在实验前预防给2%丹参酮悬液两日,每天2次,间隔7小时,每只每次灌胃2.0ml。
对照组给等量的淀粉悬液。
实验当日给药后30分钟向大白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l%角叉菜胶0.1ml,注入致炎剂后立刻以排水法测量左足的体积,致炎后1、2、3、4、5和6分钟各测量右足体积一次,在第3小时测时后再给药1次,给药组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表明,丹参酮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白鼠关节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所测各时间结果都有统计学意义。
8.2.3.对大白鼠右旋糖酐关节肿的影响:体重170-200g雌性大白鼠20只,随机分成两组。
给药方法同角叉菜胶关节肿的实验。
每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6%右旋糖酐0.1ml致炎,致炎后1、3、5和7小时重测大白鼠右后足体积,以各时间的右足体积减去左足体积为肿胀程度,两组肿胀程度在1、3、5和7小时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丹参酮对右旋糖酐所致大白鼠关节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8.2.4.对大白鼠甲醛性关节肿的影响:体重180-230g雌性大白鼠20只,分成两组。
给药方法完全同角叉菜胶关节肿实验。
致炎剂为2.5%甲醛0.1ml。
致炎后1、3、5、7、24、48、72及96小时各测1次右足体积。
结果表明:1小时两组没有明显差别,3、5、7、24及48小时各时间内两组差别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72小时对照组己开始自行恢复,96小时恢复更迅速。
说明丹参酮对甲醛所致亚急性关节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8.2.5.对大白鼠感染性关节肿的实验治疗作用:雄性大白鼠,体重120-160g,每组10只。
菌液和药物均同小白鼠实验治疗项。
将培养18小时菌液做1:1稀释后备用。
于实验前1日,分组后灌胃给药2次,间隔6小时,每次每只2ml。
实验当天早晨再灌胃给药2ml,l小时后取0.1ml制备的菌液皮内注入大白鼠左脚掌,3小时后测量关节周长,将给药组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总丹参酮对大白鼠感染性关节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8.3.丹参注射液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部水肿的抑制作用:Wistar大白鼠,体重180-250g,分为两组。
治疗组肌肉注射丹参注射液1ml,30分钟后于足跖部皮下注入1%角叉菜胶0.1ml,对照组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可见丹参注射液可使水肿明显减轻,肿胀抑制率达51%。
8.4.对大白鼠甲醛性腹膜炎的影响:体重170-200g雄性大白鼠20只,分成两组。
每鼠腹腔注入2%甲醛液1.0ml,36小时后处死,抽出腹腔渗出液并记录液量。
两组进行统计学处理。
给丹参酮组于注入甲醛前30分钟给药1次。
次日再给药2次,间隔7小时。
结果表明:丹参酮对甲醛所致的大白鼠腹膜炎有明显的抗渗出作用。
丹参的抗炎作用机制不甚清楚,有人报道丹参注射液对大鼠中性粒细胞趋化性明显减低,并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可能是丹参抗炎作用环节之一。
另有报道,用人白细胞与总丹参酮共同孵育l小时,可明显抑制白细胞趋势化性,而对白细胞的随机运动无影响。
若延长孵育时间至19小时,则5ug/ml的总丹参酮已足以明显抑制白细胞趋化性及随机运动,抑制率分别为79和81%。
这一结果与丹参酮明显抑制体内白细胞向炎症区的游走相一致。
另从丹参酮的大鼠血中所测定PGF2a和PGE水平明显降低,进一步揭示了丹参的抗炎机制。
9.对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9.1.丹参对实验性肝再生的影响:实验动物为大白鼠,体重180-220g,雌雄兼用。
动物分为两组。
于实验第1日上午9-11小时,除正常组外,全部动物在乙醚麻醉下,行部分肝切除术,切除肝脏左叶及中叶,称重。
术后当天下午及次日上午给药组分别给药,经皮下注射1ml/只。
实验第44小时,腹腔注射秋水仙碱1ml/只、48小时,全部处死动物。
取血清作谷丙转氨酶测定,应用反向血凝法检测甲胎蛋白。
称肝重,计算再生度。
取小块肝组织固定于10%福尔马林液,石腊包埋,苏木素-伊红染色,镜检作组织学观察,并计算核分裂指数。
实验结果表明,丹参可使肝再生度、核分裂相指数、AFP检出率均增高,说明丹参具有促进肝再生的作用。
至于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丹参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关。
在全身及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的基础上,使门脉血流增加,改善肝脏供血和营养,可能是促进肝脏再生的重要因素。
肝脏再生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尤其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明显促进肝再生的作用。
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血液循环。
同时可带来较多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促进肝再生中亦可能有一定作用。
9.2.丹参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取大白鼠,体重200-260g,雌雄兼用。
实验分组进行。
即正常组、肝损伤组以及丹参给药组,各组8只大鼠。
实验第1、5日除正常组外,其余2个组均皮下注射四氯化碳0.5ml/100g体重,自实验第2日起各治疗组动物开始给药,肝损伤组给以等量生理盐水。
实验第7日下午6小时全部动物禁食,次晨6小时以50%葡萄糖灌胃,每只动物2ml。
2小时后处死动物,迅速切取部分肝脏作糖原和甘油三酯测定;其余肝脏部分分别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用Carnoy液固定,PAS法显示糖原。
取血清进行谷丙转氨酶和B脂蛋白测定。
经统计学处理,丹参组较肝损伤组SGPT活力明显降低。
组织化学染色所显示的肝糖原含量与上述测定结果大体一致。
病理组织学观察亦表明,丹参可明显减轻肝坏死和炎症反应,以30%乙醇为饮料。
于实验第1日,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每只动物皮下注射四氯化碳0.5ml/100g体重,以后每隔3日皮下注射油剂四氯化碳0.3ml/100g体重。
从实验第5周开始,给药组分别给予中药,对照组给等量生理盐水,至第9周末处死动物。
取血清作蛋白电泳分析、SGPT及胎儿甲种球蛋白检测。
取肝脏左叶固定于10%福尔马林液中,作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及胶原纤维染色;其余肝脏部分留作羟脯氨酸测定,以求胶原蛋白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丹参给药组能明显降低胶原蛋白含量(P
另有实验结果表明,经丹参治疗3周后,大白鼠尿羟脯氨酸排泄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间接证明丹参可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
体内胶原分解主要是通过胶原酶的作用,在中性环境中,经胶原酶作用,可将胶原蛋白裂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大的3/4,一部分为小的1/4,裂解后的碎片,再经非特异性蛋白酶作用逐渐分解。
因此,胶原降解的关键与胶原酶的作用密切相关。
丹参促进胶原降解可能是通过增加胶原酶的产生或增强胶原酶的活性而实现的。
9.4.丹参对肝纤维重吸收的作用:实验取大白鼠23只,体重170-210g,雌雄兼用,分成肝硬化对照组。
给药组及正常对照组。
实验第l日,前两组动物皮下注射四氯化碳40.5ml/100g体重,以后每隔3日皮下注射油剂四氯化碳0.3ml/100g体重。
单纯玉米面加入0.5g%胆固醇为饲料,30%酒精为唯一饮料。
实验第9周,撤除上述全部病因刺激,恢复正常膳食及饮水,给药组开始给药,肝硬化对照组给生理盐水。
于给药后1、2、3周末收集各组动物16小时尿,测定尿羟脯氨酸含量。
于实验第ll周末断头处死全部动物。
制片用JEM100CX型电镜观察。
其余肝组织留作肝羟脯氨酸测定,以计算肝胶原蛋白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经丹参治疗的动物,肝纤维化较对照明显减轻,且肝脏胶原蛋白含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药物有促进肝纤维重吸收的作用。
至于丹参减轻肝纤维化的机理尚不清楚,就现有资料认为,丹参抑制纤维增生与丹参促进坏死肝细胞的修复和及时再生有关。
9.5.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脏再生的影响:取雌性Wistar大白鼠,体重140-190g,饲以一般饮食,手术前后不禁食水。
术前称体重,在轻度乙醚麻醉下行肝左时及正中叶切除术,并将切除之肝脏称重。
手术均在上午8:30-11:30之间进行。
术后动物随机分为6组:用药组按术后处死时间24、48及72小时分为3组,对照组亦按处死时间分为3组。
于述后当日起,每天下午4点给各用药组动物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0.66ml/只。
分别于手术后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将各组动物在乙醚麻醉下处死。
取出全部残留肝脏,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脏DNA合成率、DNA含量、肝细胞标记核数、肝细胞分裂相以及再生肝重变化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丹参注射液能够促进肝脏再生时的DNA合成和细胞分裂增殖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肝再生作用。
丹参的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肝脏局部血液循环,加强肝再生内在因素的作用而实现的。
戚心广等观察了丹参等对实验性肝损伤大鼠的肝细胞的保护作用,通过肝损伤大鼠肝的光镜及电镜的病理变化及其血浆纤维联结蛋白水平的消长,显示出丹参可以刺激大鼠血浆纤维联结蛋白水平的升高,从而提高其网状内层系统的吞噬功能及调理素活性,防止肝脏的免疫损伤,达到保护肝细胞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学者证实血浆PFN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主要调理素,其主要功能之一是作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作用的一种介质,对内毒素及许多损肝因子有调理作用。
提示丹参不单纯是改善肝脏微循环,供给肝脏有益因子,更重要的是丹参可以提高PFN水平,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调理素活性,避免肝脏免疫损伤,最终起到保护肝细胞和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作用。
10.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作用:10.1.丹参注射液对小鼠骨折愈合中钙沉积的影响:实验用成年雄性健康小鼠。
体重25-35g,以45Ca沉积量为指标观察骨形成的速度。
用自制骨折器造成小鼠右股骨中段闭合骨折,骨折后每天给予丹参注射液0.5ml。
给药后5、7、9、13分别处死小鼠。
处死前48小时尾静脉注射0.2ml45Ca一氯化钙溶液,测定左右股骨及右胫骨上、中、下三段的放射活性。
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左右骨相应部位钙沉积相似;右股骨中段骨折后,生理盐水组与丹参组小鼠的中段股骨钙沉积不断升高,而股骨上、下二段反而下降,丹参组下降更显着。
说明丹参可以从邻近骨组织中调动比生理盐水更多的钙,以更好的满足新骨形成对钙的需要,从而使骨折愈合加速。
刘季兰等采用C57BL纯种成年健康小白鼠,观察了丹参注射液对小鼠骨折愈合中钙再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正常小鼠左右股骨及胫骨上段的放射活性均随时间而不断下降;注射45Ca后不同时间造成右股骨中段骨折后,生理盐水组小鼠骨折部位的放射活性却低于相应健侧;丹参组小鼠中这种变化变得更为显着。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使用丹参注射液后,可使家兔骨折部位骨痂形成提前,且更为致密。
骨生成细胞分布部位及数量增加;成纤维细胞除有外形改变外,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活动更为旺盛,细胞的正常变性过程也加快,细胞外胶原纤维增多,并进入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内;有增多的破骨细胞出现在不同的骨痂部位,促进骨的改建,另外,成纤维细胞肿胀的线粒体内出现众多的致密钙颗粒,从而使骨痂有更多更早的钙盐沉积。
家兔前肢桡骨骨折实验中也证明丹参可促进骨折愈合。
10.2.丹参注射液对鸡胚额骨分离细胞培养生长的影响:鸡胚额骨分离细胞的制备,采用孵育12日的Leghorn鸡胚额骨,经剪碎清洗、胰酶消化后过滤,滤液即为鸡胚额骨分离细胞悬液。
经细胞计数总共获得约3x103个细胞。
用EagleMEMNissui培养液,简称Eagle培养液稀释至10ml,分装于5个培养瓶内,每瓶2ml。
然后分别再加Ea-gle、0.8%丹参Eagle、0.4%丹参Eagle、0.2%丹参Eagle及0.1%丹参Eagle培养液各2ml。
分别称为对照组和0.8、0.4、0.2及0.1丹参组5组,在38℃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培养。
每周各换相应培养液3次,逐日用倒置显微镜观察。
培养至26日标本被收获,分别染色,和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反应,作各组间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丹参能促进骨细胞样细胞成熟,分泌胶原性物质和AIP,并使钙盐在胶原基质上沉积,形成骨小结节。
但是浓度过高能导致对成骨细胞样细胞生长的抑制。
10.3.丹参对家兔皮肤切口愈合的影响:实验用体重为2-3kg的雄性家兔,分对照组;和为丹参组。
所有家兔右上肢用电剪剃毛,在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及无菌技术下作右前壁中下1/3部位掌面皮肤全层纵行切口,长约1.5cm,皮肤切口作间断缝合。
手术当天起对照组每天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ml。
丹参组每天注射同一批号丹参注射液2ml。
注射最多不超过13针,宰杀当天停止注射。
对照组于术后1-10日以及17、21、25、30日各取家兔2只作系列观察;用药组于述后第1、3、5、7、9、13、17、21、25、30日各取家兔2只作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对比观察。
结果表明,丹参组的巨噬细胞及成堆异物巨细胞的出现均早于对照组,使创伤修复的清扫阶段明显提前,持续出现丰富而充血的毛细血管,另外,丹参组的血管性肉芽组织、胶原性肉芽组织以及疤痕性肉芽组织的出现均于显着早于对照组,说明由于应用丹参产生了活血化瘀作用,促进了皮肤切口愈合。
丹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如加快骨折和皮肤创伤的愈合都可能与它的改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等作用有关,致使局部血流供应增多和营养增加,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还可能通过内在调节机制而影响机体的反应性。
11.抗肿瘤作用:11.1.丹参对大鼠Walker256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影响:取年幼健康大鼠,体重65-85g,雄性。
每支丹参注射液2ml含生药3g。
用Walker256癌细胞腹水型,在无菌条件下,抽取少量癌性腹水,经血球计数仪计数后,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3X105/0.2ml浓度。
于大鼠尾静脉注射l-3X105个Walker256癌细胞。
癌细胞接种前l小时或后24小时。
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2.0ml,每日注射,连给4-5日。
接种癌细胞后14-20日处死动物,称取体重、肺重,并在解剖显微镜下计数肺脏表面转移病灶的数目。
个别鼠还测定了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积。
4批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发现注射丹参注射液后,大鼠体重明显减轻,贫血严重,肺重及肺重/体重之比增加,肺脏表面肿瘤结节数目增加。
实验还观察到丹参注射液不论注射1ml,1.5ml或2.0ml,每日1次,连结4-5日,也不论在接种前l小时或接种后24小时给药,均能促进Walker256癌细胞从血循环转移至肺脏等组织生长。
除肺脏外尸解时观察到其它脏器表面也可见到1-2个肿瘤转移结节。
以上实验结果提示: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对大鼠Walker256癌细胞血行插散确有促进作用。
由于癌肿转移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对大鼠Walker256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影响不一定适合人类的情况。
因此,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对人类肿瘤以及其它实验性动物肿瘤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11.2.丹参与环磷酰胺合用对小鼠肉瘤180的治疗作用:给小鼠S-180单独应用用丹参注射液或小剂量环磷酰胺,对S-180肿瘤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但当两药合并应用则加强了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与对照组比较P值12-15次,于第3周处死,计算肺部转移灶的数目及称原发瘤重量。
结果表明,丹参对Lewis肺癌细胞的自发转移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原发瘤生长没有影响。
另外,接种Lewis肺癌的C57BL小鼠血清内唾液酸含量较正常鼠明显增加。
接种瘤细胞后同时应用丹参的小鼠。
血清唾液酸早期略有升高,但随而降至正常水平。
显示丹参对血清唾液酸的升高有抑制作用。
丹参9.0g/kg对Lewis肺癌细胞唾液酸含量有抑制作用。
在观察丹参的水提取液对动物各组织的抑制效应时,为避免动物个体差异、实验以家兔等动物3只,按脏器成批制得的匀浆上清液为酶源,进行观察。
每种组织CAPD的测定分成两组:丹参组,每个测定加入丹参水提液10ul;对照组,不加丹参提出物。
每组测定重复2次。
丹参水溶性成分对被测各组织中的CAPD均表现抑制作用。
酶反应系中加入上述丹参水溶液10ul即引起CAPD的活力下降15-68%。
这种抑制作用在实验动物的组织之间差异很大。
其中,以平滑肌为主的子宫和膀胱以及大脑和肺中的CAPD对丹参提出物最为敏感,抑制比率较大,肝、肾CAPD对丹参的反应最差,而脾、心等组织则介于二者之间。
以酶作用动力学的研究指出,丹参水溶性成分对兔脑CAPD表现为典型的非竞争性抑制,并且是不可逆抑制,丹参水溶性提出物用硅胶G薄层层析可检出16个斑点,用有机溶剂进行初步分离,测定各个分离部分提纯的兔脑CAPD的量-效曲线,求出50%抑制剂量,结果在丹参水溶性成分中,极性较小的各点,如部分3抑制能力较差,比水提物差7.4倍;部分4的抑制力最强,其50%抑制量为8ug/ml,比茶碱强32倍,脂溶性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脑CAPD无抑制效应。
以上结果表明,丹参水溶性成分具有抑制体外CAPD的作用,且对不同组织具有特异性。
所以丹参的作用机制可能部分通过改变体内CAPD的活性,从而改变cAMP水平以调节代谢过程。
13.对中枢神经的作用:13.1.丹参水提液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动物均为瑞士种小白鼠,雄性,体重为17-26g,仅给水合氯醛的动物,实验的前一夜停食供水,其余动物均不禁食。
用Tainter的方法求半数睡眠剂量。
所用丹参制剂是水提乙醇沉淀后的上清液。
使用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所需浓度,并调至pH7。
丹参剂量均按g/kg计。
苯丙胺、氯丙嗪、眠尔通、戊巴比妥、巴比妥和丹参均腹腔注射给药,水合氯醛为口服给药。
实验表明,丹参能明显抑制小鼠自主活动,作用与剂量大小成正比与眠尔通和氯丙嗪合用能增强抑制效果。
13.2.丹参合并应用催眠药对小鼠睡眠的影响:给予小鼠巴比妥125mg/kg或150mg/kg,注射后30分钟再注射丹参。
注射丹参后15-30分钟,再给水合氯醛250mg/kg,或戊巴比妥钠25mg/kg。
丹参按不同剂量合并应用。
结果单独给药与合并给药组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观察丹参与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一组小鼠单独给戊巴比妥钠,求SD50,另一组小鼠先给丹参10g/kg,再注射戊巴比妥钠,观察剂量-反应线的移动。
结果丹参使戊巴比妥钠的SD50由38.5mg/kg,降至21.6mg/kg。
丹参增强戊巴比妥钠的作用与剂量相关,丹参2.5g/kg和5g/kg,使戊巴比妥钠150mg/kg组动物的睡眠百分率由20%分别提高到40%和90%。
戊巴比妥钠的剂量降低到125mg/kg,丹参的增强作用亦非常明显。
给小鼠水合氯醛250mg/kg,动物均处于清醒状态。
若与丹参合并应用,水合氯醛的中枢抑制作用显着增强,并且这种增强作用与丹参的剂量成正比。
13.3.丹参对抗士的宁的惊厥作用:实验方法同上,注射丹参30-60分钟后,由小白鼠尾静脉注射咖啡因,戊四唑,士的宁和-叶荻碱,容积不超过0.1ug/kg体重,用上下法求半数惊厥剂量,结果抗惊作用不明显,但对苯丙胺的精神运动兴奋作用却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古代文献记载丹参有养阴定志,益气解烦是有一定道理的。
13.4.丹参对猫丘脑后核内脏放电的影响:2.5-3kg猫19只,雌雄不拘,在氯醛醣浅麻下,气管切开插管以备人工呼吸。
按文献135方法制成模型。
在猫清醒状态下。
注射三磺季铵酚使动物无动化,人工呼吸,体温保持在36-39℃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
首先用较强单一或双脉冲刺激内脏大神经于P区内寻找产生内脏大神经诱发放电的单位,找到后按1.4-9g/kg的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每隔3分钟刺激一次内脏大神经,观察丹参注射前后P发放电的变化。
结果表明,丹参能抑制丘脑后核内脏痛放电,但直接作用于神经干不能阻断其神经兴奋传导、表明其镇痛作用是中枢性的。
另有报道,清醒兔静脉注射丹参4.5g/kg后10-30分钟,大脑皮层的自发电活动明显减少。
120分钟才恢复。
用较强的电刺激重复刺激兔大脑皮层,可以引起节律性的电活动,停止刺激后,电活动往往还可以延续数秒至数十分钟。
静脉注射丹参后,电刺激引起后发放的阈值明显升高,约50分钟后恢复。
用氯醛糖和脲酯麻醉的兔,刺激一侧大脑皮层体感觉运动区,在对侧皮层对称点单极记录,得到一个大体上是先正后负的电反应,在刺激电极下或记录电极下局部给丹参,都可使电反应增大;由静脉注射给药,则电反应的增大更为明显。
当静脉注射小剂量丹参时,没有出现明显的作用,大剂量时才产生压抑作用,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丹参能使大脑皮层自发电活动振幅减小,重复刺激引起后发放阈值升高,单刺激大脑皮层出现的重复电反应减少,在大脑皮层电活动振幅减h,对较高频率的组分无明显增加,所以此电活动减小不是去同步的结果。
丹参具有抑制体外试验中各组织的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尤以大脑和肺和抑制最为敏感,推测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环腺苷酸二酯酶的活力,增加环腺苷酸水平而实现的。
14.性激素样作用:14.1.丹参酮的雌激素样活性:体重11-12g雌性幼龄小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0只。
用3%淀粉糊将药物配成2%总丹参酮淀粉悬液,第1组l日两次灌胃给药,每次0.2ml;第2组1日l次;对照组以3%淀粉糊0.2ml每天灌胃l次;阳性对照组皮下注射雌二醇0.25ug,连续给药3日,第4日将小鼠断颈处死,取出子宫。
剔去脂肪组织,用组织天平称子宫重量,结果给药组子宫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丹参酮每天给药两次比给药1次的效果明显,但其雌激素样活性比雌二醇弱。
另取22-24g成年雌性小鼠60只,切除双侧卵巢,3日后分组以2%丹参酮淀粉悬液,每天灌胃两次,每次0.5ml,对照组给相当量的3%淀粉糊,阳性对照组皮下注射雌二醇,每鼠0.25ug,连续给药3日,第4日将小鼠断颈处死,取子宫称重,结果丹参酮组的小鼠子宫重量与对照组相似,而给雌二醇的小鼠子宫重量明显增加,由此可见丹参酮的雌激素样活性与雌二醇的作用有所不同,前者需通过卵巢才起作用。
成年雌鼠灌胃给予丹参酮后,阴道残片出现动情期变化,亦证明其具有雌性激素样的活性。
14.2.丹参酮的抗雄激素活性:将体重50-60g雄性大鼠切除双侧睾丸,手术后第5日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
丹参酮组以2%丹参酮淀粉悬液灌胃,1日2次,每次10ml;对照组给相当量的3%淀粉糊,丙酸睾丸酮加丹参酮组两种药物同时给剂量同上,连续给药5日,第6日处死动物,取精囊及前列腺称重,以精囊、前列腺重/100g体重表示,结果见表28,丙酸睾丸酮组的精囊和前列腺的重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丹参酮确有抗丙酸睾丸酮的作用。
15.炮制品的药理作用:丹参传统的炮制方法有酒炒、醋炒及生用等,为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实验以对由四氯化碳所致家兔急性肝损伤模型进行了观察。
取健康雄性家兔30只,体重2-2.5kg,随机分为对照组,生品丹参治疗组、酒炒丹参治疗组、醋炒丹参治疗组等4组;由家兔心脏采血,测定谷丙转氨酶,随即皮下注射四氯化碳1次,次日各治疗组灌胃丹参煎剂,每天1次,连续用药6日,对照组灌胃煮沸后放冷的自来水,用法同给药组,停药次日再次取血测SGPT,立即处死,剖验检查肝脏,并用10%福尔马林固定。
组织切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
部分切片作苏旦IV脂肪染色。
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束除去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的3只,仅余27只动物供分析。
结果动物注射四氯化碳后,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性肝炎病变,小叶中央静脉不同程度扩张充血,肝细胞肿胀变性,点状或灶状坏死,炎细胞浸润,从表34看出,用药组与对照组比,都有不同程度减轻肝损伤的作用,以等级序列检验,生品及酒炒丹参可明显减轻细胞坏死。
提示酒炒和醋炒丹参与生品相比,疗效并未提高。
这对今后临床使用丹参炮制品提示疑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拣净杂质,除去根茎,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晾干。
炒丹参:取丹参片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放凉。
《品汇精要》:去芦,锉碎用。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回流提取至无色,回收氯仿,加氯信1ml,溶解作为样品溶液。
另取丹参酮ⅡB与隐丹参酮的氯仿液作对照品溶液。
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分别点上述两种溶液,以苯-甲醇展开20cm,取出晾干。
样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归心;心包;肝经
味苦;性微寒
无瘀血者慎服。
《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
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症瘕积聚;热痹肿痛;跌打损伤;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心烦失眠;痈疮肿毒
内服:煎汤,5-15g,大剂量可用至30g。
丹参饮《时方歌括》:治血瘀气滞;清营汤《温病条辩》:清营透热;桃仁红花煎《素庵医案》: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消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乳痈肿痛;丹参汤《圣惠方》:祛风杀虫
1.陶弘景:丹参,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
2.《纲目》: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
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滞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穷、芍药故也。
3.《本草经疏》:丹参,《本经》味苦微寒;陶云性热无毒,观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则似菲寒药;止烦满,益气,及《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又决非热药;当是味苦平微温。
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
心虚则邪气客之,为烦满结气,久则成痼疾;肝虚则热甚风生,肝家气血凝滞,则为症瘕,寒热积聚;肾虚而寒湿邪客之,则腰脊强,脚痹;入三经而除所苦,则上来诸证自除。
苦能泄,温能散,故又主肠鸣幽幽如走水。
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
北方产者胜。
4.《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
主男妇吐衄、淋溺、崩血之证,或冲任不和而胎动欠安,或产后失调而血室乖戾,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症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止作无常,或脚膝痹痿而痛重难履,或心腹留气而肠鸣幽幽,或血脉外障而两目痛赤,故《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
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劳,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
5.《本经逢原》:丹参《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
止烦满益气者,瘀积去而烦满愈,正气复也。
6.《本草求真》:丹参,书载能入心包络破瘀一语,已尽丹参功效矣。
然有论其可以生新安胎,调经除烦,养神定志,及一切风痹、崩带、症瘕、目赤、疝痛、疮疥肿痛等症,总皆由其瘀去,以见病无不除,非真能以生新安胎,养神定志也。
7.《重庆堂随笔》: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要药。
设经早或无血经停,及血少不能养胎而胎不安,与产后血已畅行者,皆不可惑于功兼四物之说,并以其有参之名而滥用之。
即使功同四物,则四物汤原治血分受病之药,并非补血之方,石顽先生已辨之矣。
至补心之说,亦非如枸杞、龙眼,真能补心之虚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动则神不安,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则心得其益矣。
凡温热之邪,传入营分者则用之,亦此义也。
若邪在气分而误用,则反引邪入营,不可不慎。
8.《本草正义》:丹参,《本经》谓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误,缪仲醇亦疑之,至张石顽乃改作微温。
9.《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10.《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11.《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邢留热,久服利人。
12.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13.《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鸣吼。
14.《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
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15.《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
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
16.《纲目》:活血,通心包络。
治疝痛。
17.《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
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