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破石

《全国中草药汇编》:穿破石

拼音注音
Chuān Pò Shí
别名

葨芝、金蝉退壳、黄龙退壳、牵牛入石、金腰带、黄蛇根、山荔枝、千重皮

来源

桑科柘属植物构棘Cudrania cochin chinensis Kudo et Masam.,以入药。
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同属植物柘树Cudrania tricuspidata Bur.。
功效与前种大致相同。

性味

微苦,平。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瘀止痛。
用于肺结核,黄疸型肝炎,肝脾肿大,胃、十二指肠溃疡,风湿性腰腿痛;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根皮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穿破石

拼音注音
Chuān Pò Shí
别名

柘根,川破石,地棉根、拉牛入石,黄蛇。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桑科植物小柘树柘树
全年可采。
挖出根后,削去支根,洗净,截段晒干,或开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溪边、灌丛中。
分布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原形态

①小柘树,又名:奴柘,隈枝,隈支,葨芝,构棘、九层皮、假荔枝、猴欢喜、山荔枝,黄金刺、鸟不踏、老鼠刺、饭团竻、野梅子。

常绿直立或攀援状灌木,高2~4米。
根皮柔软,黄色。
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粗壮、直立或微弯的棘刺,长5~10毫米。
单叶互生,革质,倒卵状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9厘米,宽1.5~2.8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5~10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径6毫米,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球状,结果时增大,径约1.8厘米,花被片4,顶端厚,被茸毛。
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达5厘米,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
花期4~5月。
果期9~10月。

②柘树,详"柘木"条。

性状

干燥根呈圆柱形,极少分枝,粗细不一,粗者可达5~6厘米。
外表栓皮橙黄色或橙红色,有细密横皱纹,菲薄如纸,极易脱落;栓皮脱落后,表面现灰黄色,并有棕黄色或橙黄色斑块。
质坚硬。
横切面皮部薄,纤维性,木部发达,黄色,满布细小密集的针孔状导管,中心或有小的髓部。
以皮色黄、根条匀、无须根者为佳。

化学成分

小柘树根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炮制

洗净,润透,斜切薄片,晒干。

性味

淡微苦,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平。
"

②《闽东本草》:"味甘,性温。
"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微苦,微凉。
"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微苦微甘,性平,无毒。
"

⑤《云南中草药选》:"淡微甘,凉。
"

注意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用。
"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通经。
治风湿关节疼痛,黄疸,淋浊,蛊胀,闭经,劳伤咳血,跌打损伤,疔疮痈肿。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疮疡疥癣。
"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酒顶,消蛊胀;浸酒祛风。
"

③《本草求原》:"壮筋骨,活血,理跌打。
"

④《岭南采药录》:"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肩疮和蜜捣敷。
"

⑤《南宁市药物志》:"血通经,治淋浊,去远年瘀积、结石。
"

⑥《闽东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络,祛风湿,去瘀血。
治腰痛、关节痛,虚劳黄肿,脾虚泄泻。
"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血散瘀。
治经闭。
"

⑧《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清热活血,止咳祛痰,治劳伤咳血。
"

⑨《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痛,治流行性腮腺炎,疖肿。
"

⑩《福建中草药》:"清热利湿。
治湿热黄疸,湿热痹,疔疮痈肿。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浸酒。
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肺痨,风湿:穿破石、铁包金、甘草。
同煎服。

②治体虚白带:柘树根一两。
水煎服。

③治挫伤:葨芝根和糯米捣敷。

④治耳久聋鸣,或有汁出,皆由肾虚。
致多年不瘥:故铁三十斤,菖蒲七斤,柘根三十斤。
上药,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三斗,酿如常法,候酒熟即开,用磁石三斤,捣罗为末,纳酒中,渍三宿。
日夜恒饮之,取醉为度,候听闻人语乃止。

⑤治小儿心热,重舌,鹅口:柘根五升。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
细细敷之,数数为之。

临床应用

治疗急、慢性肝炎:取穿破石2斤,五指毛桃半斤,葫芦茶3两,加水浸过药面煮2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500毫升,加白糖300克及防腐剂,静置过滤。
每次45毫升,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及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二次,轻症慢性肝炎日服一次,均以30天为一疗程。
经治72例,临床治愈35例;好转25例;无效12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穿破石

拼音注音
Chuān Pò Shí
别名

柘根、川破石、地棉根、拉牛入石、柘藤根、黄蛇、山黄箕、铁篱根、黄龙脱皮、刺楮、山黄芪、野黄芪、九层皮、千层皮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构棘或柘树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构棘Maclura cochinchinensisCorner[Vanieria cochinchinensis Lour.;Cudrania cochinchinensisKudo et Masam.]u·) Kudo et Masam.」。

2.柘树 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Cudrania tricuspidataB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出根部,除去泥土、须根,晒干;或洗净,趁鲜切片,晒干。
亦可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
溪边灌丛中或山谷、林缘等处。

2.生于海拔200-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绿和溪旁。

资源分布:1.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原形态

1.直立或攀援状;根皮橙黄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弯的棘刺,粗壮,长5-10mm。
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叶片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9cm,宽1-2.8cm,先端钝或渐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6-9对。
花单性,雌雄异株;球状花序单个或成对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径约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径约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绒毛。
聚花果球形,肉质,熟时橙红色,直径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
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
小枝暗绿褐色,具坚硬棘刺,刺长5-35mm。
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托叶侧生,分离;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余均光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
花单性,雌雄异株;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片4,长圆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线状。
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约2.5cm,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呈微皱缩,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且1. 5-2.5cm;或已切成圆形厚片。
外皮黄色或橙红色,具显着的纵皱纹及少数须根痕。
栓皮薄而易脱落。
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薄,灰黄色,具韧性纤维,木部占绝大部分。
黄色,柴性,导管孔明显,有的中央部位有小髓。
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根含柘树异黄酮A,3′-O-甲基香豌豆甙元,去氢木香内酯,亚油酸甲酯,β-谷甾醇[ l]。

药理作用

柘木根乙醇提取物有较好的抗结核菌作用。
试管中,采用改良苏通半流体琼脂培养基,接种强毒人型结核菌,其最低抑菌浓度为6.3-12.5μg/ml。
体内抗菌试验表明,给感染结核菌小鼠第2日开始给予柘木注射液1.5g/只,每日1次,至对照组半数动物死亡时停药,可显着延长感染小鼠的半数存活时间[ 1, 2」.

炮制

洗净,润透,斜切薄片,晒干。

性味

味淡;微苦;性凉

注意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用。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
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黄疽;腮腺炎;肺结核;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淋浊;蛊胀;闭经;劳伤咳血;疗疮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鲜者可用至1209;或浸酒。
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①治肺痨,风湿: 穿破石、铁包金、甘草。
同煎服。
②治体虚白带:柘树根一两。
水煎服。
③治挫伤:葨芝根和糯米捣敷。
④治耳久聋鸣,或有汁出,皆由肾虚, 致多年不瘥: 故铁三十斤,菖蒲七斤, 柘根三十斤。
上药,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三斗,酿如常法,侯酒熟即开,用磁石三斤,捣罗为末,纳酒中,渍三宿。
日夜恒饮之,取醉为度,候听闻人语乃止。
⑤治小儿心热,重舌,鹅口:柘根五升。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
细细敷之,数数为之。

临床应用

治疗急、慢性肝炎。
取穿破石2斤,五指毛挑半斤,葫芦茶3两,加水浸过药面煮2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500ml,加白糖300g及防腐剂,静置过滤。
每次45ml,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及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二次,轻症慢性肝炎日服一次,均以30天为一疗程。
经治72例,临床治愈35例;好转25例;无效12例。

各家论述

1. 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疮疡疥癣。

2.《生草药性备要》: 治酒顶,消蛊胀;浸酒祛风。

3.《本草求原》:壮筋骨,活血,理跌打。

4.《岭南采药录》: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肩疮和蜜捣敷。

5.《南宁市药物志》:破血通经,治淋浊,去远年瘀积、结石。

6.《闽东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络,祛风湿,去瘀血。
治腰痛、关节痛,虚劳黄肿,脾虚泄泻。

7.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凉血散瘀。
治经闭。

8.《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清热活血,止咳祛痰。
治劳伤咳血。

9.《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痛。
治流行性腮腺炎,疖肿。

10.《福建中草药》:清热利湿。
治湿热黄疸,湿热痹,疔疮痈肿。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68487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