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蕊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蕊草

拼音注音
Bǎi Ruǐ Cǎo
别名

一棵松、凤芽蒿、青龙草、珊瑚草、打食草、石菜子、松毛参、小草、白风草

来源

为檀香科百蕊草属植物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Turcz.的全草
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性味

辛、苦、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解署。
用于肠炎,肺脓疡,扁桃体炎,中署,急性乳腺炎,淋巴结结核,急性膀胱炎。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百蕊草

拼音注音
Bǎi Ruǐ Cǎo
别名

百乳草,地石榴,小草。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全草
春、夏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长在田野及山区沙地边缘和草地中。
分布我国南北各地。

原形态

多年生半寄生草本,高15~30厘米。
基部多分枝,枝柔细,有棱条。
叶互生;线形而尖,长2~5厘米,宽约2毫米,具1脉。
花小,腋生;具1苞片和2小苞片;花被钟状,绿白色,5裂,偶4裂;雄蕊与裂片同数,着生于裂口内面,并与裂片对生;子房下位,柱头头状。
坚果球形,径约2毫米,花被宿存,网纹显着。
花期4月。
果期5月。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补肾涩精。
治急性乳腺炎,肺炎,肺脓疡,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肾虚腰痛,头昏,遗精,滑精。

①《国药提要》:"治头疮及颈淋巴腺炎。
"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头昏体弱,腰痛,遗精,滑精。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泡酒。

复方

①治肾虚腰痛头晕:地石榴一两。
泡酒服。

②治急性乳腺炎:小草十五至二十株。
煎水三百毫升,以米酒一杯送服。

临床应用

治疗各种急性炎症:取百蕊草全草煎服。
春、夏采集者,每日0.5~2两;秋季采集者,每日2~3两。
治疗各种急性炎症计30余种,200余例,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
其中急性乳腺炎44例,痊愈31例,显效9例,好转2例,无效2例,平均疗程4天;大叶性肺炎40例,痊愈30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7例,平均疗程12天,治愈病例体温恢复正常平均2.5天,X线胸片检查局部炎症吸收平均12.7天;肺脓疡14例,痊愈7例,显效及好转各1例,无效5例,治愈病例体温恢复正常平均6天,X线胸片检查局部炎症吸收平均28天。
其它如化脓性心包炎、脑外伤感染、皮肤脓肿、支气管肺炎等,效果亦好。
据观察,药材以春、夏采集者疗效较高;煎药时火力不宜过大,煮沸时间不宜过长;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链球菌所引起的疾病,如乳腺炎、肺炎、肺脓疡、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效果较好;对于大肠杆菌所引起的疾病,如急性泌尿系感染,效果较差.用于手术后预防感染,亦有效果。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百蕊草

拼音注音
Bǎi Ruǐ Cǎo
别名

百乳草、地石榴、草檀、积药草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或其变种长梗百蕊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hesium chinense Turcaz.2.Thesium chineuse Turcz.var.longipedun-culatum Chu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拔取全草,去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沙地草丛中或石坎边。

2.生于草坡。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至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

2.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广东、四川等地。

原形态

1.多年生柔弱草本,高15-40cm。
全株多少被白粉,无毛;茎细长,簇生,基部以上疏分枝,斜升,有纵沟。
叶线形、长1.5-3.5cm,宽0.5-1.5mm,先端急关或渐尖,具单脉。
花单一,5数,腋生;花梗短或很短,长3- 3. 5mm;苞片1枚,线状披针形;小苞片2枚,线形,长2-6mm,边缘粗糙;花被绿白色,长2.5-3mm,花被管呈管状,花被裂片,先端锐尖,内弯,内面的微毛不明显;推蕊不外伸;子房无柄,花柱很短。
坚果椭圆形或近球形,长或宽2-2.5mm,淡绿色,表面有明显、隆起的网脉,先端的宿存花被近球形,长约2mm;果柄长3. 5mm。
花期4月,果期6月。

2.本变种的果柄长可达8mm,余与百蕊草相同。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多分枝,长20-40cm。
根圆锥形,直径1-4mm;表面棕黄色,有纵皱纹,具细支根。
茎丛生,纤细,长12-30cm,暗黄绿色,具纵棱;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
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1-3cm,宽0.5-15mm,灰绿色。

小花单生于叶腋,近无梗。
坚果近球形,直径约2mm,表面灰黄色,有网状雕纹,有宿存叶状小苞片2枚。
气微,味淡。

以果多、色灰绿、无泥砂者为佳。

显微鉴别 百蕊草 茎横切面:类圆形,有5-10棱。
表皮细胞长方形,外壁稍厚。
皮层外侧为2-3列厚用细胞,棱处更发达;薄壁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向内细胞渐大。
中柱鞘纤维束帽状,位于韧皮部外侧。
维管束外韧型。
形成层通常不明显。
木质部导管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3-33μm,单个散在或2-3个成群;木射线宽1列细胞,壁稍厚,木化。
髓部常因薄壁细胞破裂而成空洞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相似,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外侧常略呈乳头状;叶绿表皮外侧被角质层。
叶肉细胞分化不明显,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片晶。
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发达。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呈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平直。
气孔千轴式。
叶缘细胞常见有角质层突起。

理化鉴别 取粉末1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30min,滤过。
取滤液5ml,加少量盐酸及镁粉,呈橙红色。

化学成分

全草含3,5,7,4′-四羟基黄酮-3-葡萄糖-鼠李糖甙,紫云英甙即3,5,7,4′-四羟基黄酮-3-葡萄糖甙,山柰酚,丁二酸即琥珀酸[1],以及生物碱、甾醇、酚类、挥发油、D-甘露醇[2]。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百蕊草素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琥珀酸对白色念珠菌无抑制作用。
百蕊草素Ⅰ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归经

脾;肾经

性味

辛;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
主风热感冒;中暑;肺痈;乳蛾;淋巴结结核;乳痛;疖肿;淋证;黄疽;腰痛;遗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9;研末或浸酒。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国药提要》:治头疮及颈淋巴腺炎。

2.《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头昏体弱,腰痛,遗精,滑精。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304508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