蛴螬

《全国中草药汇编》:蛴螬

拼音注音
Qí Cáo
别名

粪虫、地蚕

来源

金龟甲科昆虫朝鲜金龟甲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或铜绿金龟甲Anomala carpulenta Motsch.以幼虫体入药。
一般于5~8月间在树根、草根近处1~2寸的土中生长,翻土捕捉,开水烫死,晒干。

性味

咸,微温。
有毒。

功能主治

破瘀血,消肿止痛,明目。
用于丹毒,痈肿,痔漏,目翳。

用法用量

3~5分;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取汁点眼。

备注

东北地区尚有一种蛴螬,其原昆虫为金龟甲Mimela lucidula Hope。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蛴螬

拼音注音
Qí Cáo
别名

蟦,蟦蛴,应条,地蚕,蜰齐、敦齐,乳齐,土蚕,老母虫,核桃虫。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金龟子科昆虫朝鲜黑金龟子或其他近缘昆虫的干燥幼虫
5~8月间翻土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

生境分布

本种分布很广,从黑龙江起至长江以南地区以及内蒙古、陕西等地均有。
产江苏、安徽、四川、河北、山东、河南和东北等地。

原形态

体呈长椭圆形,长16~21毫米,阔8~11毫米。
黑褐色,有光泽,被有黄褐色的细毛。
触角黄褐色,10节,呈膝状弯曲。
前胸背板有刻点;翅鞘上有数条隆起的暗纹。
足3对,甚长。
幼虫长约35毫米,乳白色,体常弯曲,密生黄白色细毛,胸部3节,各有发达的胸足1对,足上密生棕褐色细毛。

成虫栖于田土中,昼伏夜出,6月中旬至7月下旬成群出现,至10月上旬绝迹。
麦收前,多在麦和向日葵上交尾,取食;夏播后转至大豆和粟上交尾,取食。
雌虫交尾后产卵于土中,旋即死亡。
蛴螬生活于3~6厘米深的土内,咬食作物的根部。

性状

干燥的幼虫呈长圆柱形或弯曲成扁肾形,长约2厘米,宽1~1.2厘米。
棕黄色、棕褐色或黄白色。
全体有环节,头部小,棕褐色,体壳较硬而脆,体内呈空泡状,气微臭。
以干燥、色黄、条大、完整者为佳。

药理作用

蛴螬水浸液1:1000以上能兴奋离体兔子宫;1:100能抑制寓体兔肠管。
1:10000浓度对兔冠状血管、离体兔耳血管、蟾蜍肺血管皆有收缩作用;更高浓度还能收缩蟾蜍内脏血管。
大剂量有利尿作用,但对血压无影响。
1:1000浓度能兴奋离体心脏,浓度更高则导致舒张期停止。

炮制

筛去泥土,洗净晒干。

《雷公炮炙论》:"阴干后与糯米同炒,待米焦黑为度。
去口畔并身上肉毛,作三、四截,碾成粉用之。
"

归经

《本草汇言》:"入足厥阴肝经。
"

性味

①《本经》:"味咸,微温。
"

②《别录》:"微寒,有毒。
"

注意

《本草经集注》:"蜚虻为之使。
恶附子。
"

功能主治

破血,行瘀,散结,通乳。
治折损瘀痛,痛风,破伤风,喉痹,目翳,丹毒,痈疽,痔漏。

①《本经》:"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
"

②《别录》:"疗吐血在胸腹不去及破骨踒折血结,金疮内塞,产后中寒,下乳汁。
"

③《药性论》:"汁滴目中,去翳障,主血,止痛。
"

④《本草拾遗》:"主赤白游疹,疹擦破,碎蛴螬取汁涂之。
"

⑤《日华子本草》:"可敷恶疮。
"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敷。

复方

①治白虎风疼痛,昼静夜发:蛴螬七枚,甘草五钱,没药、乳香各炒一钱。
上四味同研烂,分二服,每服煎酒一盏,二、三沸,调下,不计时。

②治破伤风:蛴螬虫一个,将脊背捏住,俟它口中吐水,就擦抹在疮口上,觉麻,身上汗出。

③治喉痹:蛴螬汁,点喉中。

④治痈疽痔漏恶疮及小儿丹:末蛴螬敷上。

⑤治沈唇:干蛴螬烧末,和猪脂,临卧敷之。

临床应用

治疗破伤风:将蛴螬倒置,让其自然吐出黄水。
取黄水搽在伤口上;重症者可将黄水滴入酒中,炖热内服,以使出汗;牙关紧闭者,可用蛴螬水涂擦牙龈。
亦可将蛴螬捣烂如泥,外敷伤口,干后即换;或以蛴螬10个,焙干为末,分2次用黄酒送服。
上述方法每多合并使用。
经治14例,结果痊愈11例,死亡3例。
有效病例均在15~30分钟张口自如,喉痉挛消失或减轻,口腔分泌物显着减少,能吞咽食物和药物。
服药后抽搐虽能减轻,但尚不能制止,仍需配合其他方法治疗。
3例死亡者均因年老体弱,并有心肺功能不良。

各家论述

①《纲目》:蛴螬,"《本事方》治筋急,养血地黄丸中用之,取其治血瘀痹也。
陈氏《经验方》云:盛冲母失明,取蛴螬蒸熟食,目即开。
与《本经》治目中青翳白膜,《药性论》汁滴目中去翳障之说相合。
《婴童百问》治破伤风,又符疗踒折、敷恶疮、金疮内塞、主血、止痛之说也。
盖此药能行血分,散结滞,故能治以上诸病。
"

②《长沙药解》:"蛴螬,能化瘀血,最消症块。
《金匮》大黄蟅虫丸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以其破瘀而化积也。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蛴螬

拼音注音
Qí Cáo
别名

蟦、蟦蛴、应条、地蚕、蜰齐、乳齐、土蚕、老母虫、核桃虫

英文名
Northeast Giant Black Chafer
出处

1.《神农本草经》:蛴螬,生河内平泽及人家积粪草中;取无时;反行者良。

2.《本草图经》:蛴螬,今处处有之。
《尔雅》所谓FEI,蛴螬。
郭璞云,在粪土中者是也。
而诸朽木中蠹虫,形亦相似,但洁白于粪土中者,即《尔雅》所云:蝤蛴,蝎;又云:蝎;又云:蝎,桑虫。
郭云在木中虽通名蝎,所在异者是此也。
苏恭以为入药当用木中者,乃与《本经》云生积粪草中相戾矣。
有名未用中自有桑虫条,桑虫即也,与此主疗殊别。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鳃金龟科动物东北大黑鳃金电及其近缘动物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

采收和储藏:5-8月间翻士捕捉,洗净,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成虫栖于土中昼伏夜出,幼虫栖于3-6cm深的土内,成虫和幼虫均为植物性。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东北大黑鳃金龟,体长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体长16.2-21mm。
头部密布刻点。
触角黄褐色,10节,呈膝状弯曲,前胸背面有细刻点。
鞘翅有纵隆线各3-4条,前足外侧有尖齿3个,内侧有一端棘,跗节末端节最长,爪1 对,呈叉状。

性状

性状鉴别,虫体呈长圆柱形,多弯曲成半环状,长3-4cm,宽0.6-1.2cm。
黄褐色、棕黄色或类白色。
全体有轮节,头部较小,棕褐色,胸部有足3对,短而细。
体轻,体壳薄,硬而脆,易破碎,体内呈空泡状。
气微臭,味微咸。
以完整、条大、色黄者为佳。

化学成分

蛋白质、脂肪和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蛴螬水浸液1∶1000以上能兴奋离体兔子宫;1∶100能抑制离体兔肠管。
1∶10000浓度对兔冠状血管、离体兔耳血管、蟾蜍肺血管皆有收缩作用;更高浓度还能收缩蟾蜍内服血管。
大剂量有利尿作用,但对血压无影响。
1∶1000浓度能兴奋离体心脏,浓度更高则导致舒张期停止。

炮制

筛去泥土,洗净晒干。
《雷公炮炙论》:阴干后与糯米同炒,待米焦黑为度。
去口畔并身上肉毛,作三、四截,碾成粉用之。

归经

肝经

性味

味咸;性微温;有毒

注意

体弱者及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

破瘀;散结;止痛;解毒。
主血瘀经闭,症瘕;折伤瘀痛;痛风;破伤风;喉痹;痈肿;丹毒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2-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用汁涂。

复方

①治白虎风疼痛,昼静夜发: 蛴螬七枚,甘草五钱,没药、乳香各炒一钱。
上四味同研烂,分二服,每服煎酒一盏,二、三沸,调下,不计时。
②治破伤风: 蛴螬虫一个,将脊背捏注,俟它口中吐水,就擦抹在疮口上,觉麻,身上汗出。
③治喉痹: 蛴螬汁,点喉中。
③ 治痈疽痔漏恶疮及小儿丹: 末蛴螬敷上。
⑤治沈唇: 干蛴螬烧末,和猪脂,临卧敷之。

临床应用

治疗破伤风。
将蛴螬倒置, 让其自然吐出黄水。
取黄水搽在伤口上;重症者可将黄水滴入酒中,炖热内服,以使出汗;牙关紧闭者,可用蛴螬水涂擦牙龈。
亦可将蛴螬捣烂如泥,外敷伤口,干后即换;或以蛴螬10个,焙干为末,分2次用黄酒送服。
上述方法每多合并使用。
经治14例,结果痊愈11例,死亡3例。
有效病例均在15-30分钟张口自如,喉痉挛消失或减轻,口腔分泌物显着减少,能吞咽食物和药物。
服药后抽搐虽能减轻,但尚不能制止,仍需配合其他方法治疗。
3例死亡者均因年老体弱,并有心肺功能不良。

各家论述

1.《纲目》:蛴螬,《本事方》治筋急,养血地黄丸中用之,取其治血瘀痹也。
陈氏《经验方》云:盛冲母失明,取蛴螬蒸熟食,目即开。
与《本经》治目中青翳白膜,《药性论》汁滴目中去翳障之说相合。
《婴童百问》治破伤风,又符疗骨折、敷恶疮、金疮内塞、主血、止痛之说也。
盖此药能行血分,散结滞,故能治以上诸病。

2.《长沙药解》:蛴螬,能化瘀血,最消块。
《金匮》大黄ZHE虫丸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以其破瘀而化积也。

3.《本经》: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

4.《别录》:疗吐血在胸腹不去及破骨折血结,金疮内塞,产后中寒,下乳汁。

5.《药性论》:汁滴目中,去翳障,主血,止痛。

6.《本草拾遗》:主赤白游疹,疹擦破,碎蛴螬取计涂之。

7.《日华子本草》:可敷恶疮。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3406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