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

太子参
太子参
太子参
太子参

《中国药典》:太子参

拼音注音
Tài Zǐ Shēn
别名

孩儿参、双批七、异叶假繁缕

英文名
RADIX PSEUDOSTELLARIAE
来源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
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性状

本品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10cm,直径0.2~0.6cm。
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
顶端有茎痕。
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或类白色,有粉性。
气微,味微甘。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2~4列类方形木栓细胞。
皮层薄,仅数列薄壁细胞,切向延长。
韧皮部窄,射线宽广。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初生木质部3~4原型。
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和草酸钙簇晶。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温浸,振摇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太子参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为展开剂,置用展开剂预饱和15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2%茚三酮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归经

归脾、肺经。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用法用量

9~30g。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太子参

拼音注音
Tài Zǐ Shēn
别名

孩儿参,童参。

出处

《本草从新》

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块根
大暑前后采挖。
洗净泥土,入沸水中浸烫,约3~5分钟后取出曝晒,当须根干时,即将须根擦光,然后晒至全干。
也可不经浸烫,摘除须根后直接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富腐殖质的深厚土壤中。
分布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
主产于江苏、山东。
此外,安徽等地亦产。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
块根长纺锤形。
茎下部紫色,近四方形,上部近圆形,绿色,有2列细毛,节略膨大。
叶对生,略带内质,下部叶匙形或倒披针形。
先端尖,基部渐狭,上部叶卵状披针形至长卵形,茎端的叶常4枚相集较大,成十字形排列,边缘略呈波状。
花腋生,二型:闭锁花生茎下部叶腋,小形,花梗细,被柔毛;萼片4;无花瓣。
普通花1~3朵顶生,白色;花梗长1~4)厘米,紫色;萼片5,披针形,背面有毛;花瓣5,倒卵形,顶端2齿裂;雄蕊10,花药紫色;雌蕊1,花柱3,柱头头状。
蒴果近球形,熟时5瓣裂。
种子扁圆形,有疣状突起。
花期4~5月。
果期5~6月。

性状

干燥块根呈细长条形或长纺锤形,长约2~6厘米;直径约3~6毫米左右。
表面黄白色,半透明,有细皱纹及凹下的须根痕,根头钝圆,其上常有残存的茎痕,下端渐细如鼠尾。
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而亮,直接晒干的断面为白色,有粉性。
气微,味微甘。
以肥润、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化学成分

根含果糖、淀粉、皂甙。

归经

《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

性味

甘苦,微温。

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
"

②《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
"

③《中药志》:"甘苦,微寒。
"

功能主治

补肺,健牌。
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自汗,精神疲乏。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用于脾虚体弱、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噪干咳。

①《本草从新》:"大补元气。
"

②《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

③《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

④《江苏植药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
"

⑤《中药志》:"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
"

⑥《陕西中草药》:"补气益血,健脾生津。
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腹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复方

治自汗: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

备注

同属植物假繁缕的根在少数地区与本品同等使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太子参

拼音注音
Tài Zǐ Shēn
别名

孩儿参、童参、双批七、四叶参、米参

出处

出自《本草从新》:太子参,虽甚细如参条,短紧结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
据《本草从新》、《纲目拾遗》、《饮片新参》等书,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
现在商品则普遍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虽有滋补功用,但其力较薄。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Paxex Pax et Hoffm.[P.RhaphanorhyzaPax]

采收和储藏:6~7月茎叶大部枯萎时收获,挖掘根部,洗净,放100℃开水锅中焯烨1~3min,捞起,摊晒至干足。
或不经开水焯,直接晒至7~8成干,搓去须根,使参根光滑无毛,再晒至干足。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和岩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20cm。
地下有肉质直生纺锤形块根,四周疏生须根。
茎单一,不分枝,下部带紫色,近方形,上部绿色,圆柱形,有明显膨大的节,光滑无毛。
单叶对生;茎下部的叶最小,倒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渐窄成柄,全缘,向上渐大,在茎顶的叶最大,通常两对密接成4叶轮生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2-4.5cm,先端渐尖,基部狭窄成柄,叶背脉上有疏毛,边缘略呈波状。
花二型:近地面的花小,为闭锁花.花梗紫色有短柔毛,萼片4,背面紫色,边缘白色而呈薄膜质,无花瓣;茎顶上的花较大而开放,花梗细,长1-2cm,有短柔毛,花时直立,花后下垂,萼片5,披针形,绿色,背面及边缘有长毛;花瓣5,白色,先端呈浅齿状2裂或钝;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

蒴果近球形。
有少数种子,种子褐色,扁圆形或长圆状肾形,有疣状突起。
花期4月,果期5-6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抗寒力较强,怕高温,忌强光,怕涝。
具有低温发芽、发根和越冬的特性。
气温在15℃,地温在10℃时缓慢发芽、发根,高达30℃以上停止生长,忌连作。
选阴湿山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为宜,低洼积水、盐碱地、过分粘重或过分贫瘠土壤中不宜栽种。
前作以甘薯、蔬菜为好,可与玉米间作。

栽培技术 用块根繁殖。
6~7月挖掘块根,用湿沙贮藏。

或用原地保种法,在5月上旬太子参地里套种早熟黄豆,待黄豆收获后再挖太子参。
栽种期10月。
选芽头完整,参体肥大整齐,无伤疤的块根。
栽种方法有平栽和斜栽两种。
平栽按行距15~20cm开沟,深6~9cm,将块根平放于沟内,头尾相接,覆土。
斜栽,将块根斜放于沟内,头向上,尾向下,齐头不齐尾,离地面2cm,覆土。
每1hm2用种量1125kg。
亦可用自然落地的种子,进行原地育苗。

田间管理 2月出苗后应培土1.5~2cm;除草1~2次,封行后停止拔草。
4月块根膨大,施稀腐熟人粪尿。
雨季需排除积水,以免发生根腐病。
5月多风易旱季节,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防止人畜踩踏。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根腐病,可用波尔多液1:1:100液喷射;亦可用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喷射。

病毒病,可利用种子消.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防治蚜虫的传染源等综合防治方法。
虫害有济粮、蛴螬、地老虎、金针虫为害根部。

性状

性状鉴别 块根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2-8cm,少数可达12cm,直径2-6mm,顶端残留极短的茎基或芽痕,下部渐细呈尾状。
表面黄白色至土黄色,较光滑,略具不规则的细纵皱纹及横向凹陷,其间有须根痕。
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类白色或黄白色,角质样;晒干者类白色,有粉性。
气微,味微甘。
以条粗、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4-6列方形木栓细胞。
皮层薄壁细胞数列,多切向延长。
韧皮部窄,射线甚宽。
形成层明显。
木质部占根的绝大部分,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 状;初生木质部3-4原型。
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并有少数草酸钙簇晶,直径12-60μm,于木质部较易察见。

粉末特征:淡黄白色。
①淀粉粒极多,多为单粒,类圆形,直径4-24μm,脐点星状、三叉状及裂隙状等,小粒的脐点不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
②导管主为网纹导管,直径12-24μm。
③草酸钙簇晶直径12-60μm。
④木柱细胞淡黄色,表面观长多角形,壁薄,部分略波状弯曲。

化学成分

太子参块根脂类中含有棕榈酸,亚油酸,1-亚油酸甘油酯[1],山酸,2-吡咯甲酸,β-谷甾醇[2],另含糖,氨基酸[3],微量元素[锰等〕[4]和太子参环肽A及B[5,6]。

药理作用

对机体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即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
还可增强人体内的物质代谢。

归经

脾、肺经

性味

甘;微苦;性微寒

注意

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功能主治

补益脾肺;益气生津。
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气阴两伤;干咳痰少;自汗气短;以及温病后期气虚津伤;内热口渴;或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昏健忘,小儿夏季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复方

治自汗方: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

各家论述

1.《本草从新》:大补元气。

2.《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3.《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4.《江苏植药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

5.《中药志》: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

6.《陕西中草药》:补气益血,健脾生津。
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腹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043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