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叶、山菖蒲、水剑草、香菖蒲、药菖蒲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的干燥根茎。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本品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
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
气芳香,味苦、微辛。
置干燥处,防霉。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红棕色物。
皮层宽广,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 叶迹维管束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成环,木化;内皮层明显。
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较少。
纤维束及维管束鞘纤维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并含淀粉粒。
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加石油醚制成每1ml含2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石菖蒲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醋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放置约1小时,置紫外光灯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再以碘蒸气熏至斑点显色清晰,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归心、胃经。
辛、苦,温。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
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3~9g。
昌本,菖蒲、昌阳,昌羊,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九节菖蒲,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
《本草图经》
为天南里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生长于山涧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间。
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主产四川、浙江、江苏等地。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直径5~8毫米,外皮黄褐色。
叶根生;剑状线形,长30~50厘米,宽2~6毫米,罕达1厘米,先端渐尖,暗绿色,有光泽,叶脉平行,无中脉。
花茎高10~30厘米,扁三棱形;佛焰苞叶状,长7~20厘米,宽2~4毫米;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侧裸露而出,无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狭圆柱形,柔弱,长5~12厘米,直径2~4毫米;花两性,淡黄绿色,密生;花被6,倒卵形,先端钝;雄蕊6,稍长于花被,花药黄色,花丝扁线形;子房长椭圆形。
浆果肉质,倒卵形,长宽均约2毫米。
花期6~7月。
果期8月。
本植物的叶、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干燥报茎略呈扁圆柱形,稍弯曲,有时分歧,一般长3~20厘米,直径约0.5~1厘米。
表面灰黄色、红棕色或棕色,环节紧密,节间长约3~6毫米,有略呈扁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方具多数圆点状突起的根痕,并有细皱纹,节间有时残留叶基,纤维状,偶有短小细根。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淡棕色,可见环状的内皮层,维管束散在,中心部较显着。
气芳香,味微辛。
以条长、粗肥、断面类白色、纤维性弱者佳。
置干燥处,防霉。
根茎和叶中均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β-细辛醚63.2~81.2%,细辛醚8.8~13.7%,其次为石竹烯、α-葎草烯、石菖醚等。
还含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拣去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
《雷公炮炙论》:"采得菖蒲后,用铜刀刮上黄黑硬节皮一重,以嫩桑枝条相拌蒸,出,晒干,去桑条,锉用。
"
入口、肝、脾经。
①《纲目》:"手少阴、足厥阴。
"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经。
"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
辛,微温,
①《本经》:"辛,温。
"
②《另口录》:"无毒。
"
③《药性论》:"味苦辛,无毒。
"
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秦艽、秦皮为之使。
恶地胆、麻黄。
"
②《日华子本草》:"忌饴糖、羊肉。
勿犯铁器,令人吐逆。
"
③《医学入门》:"心劳、神耗者禁用。
"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
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
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
②《别录》:"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
聪耳目,益心智。
"
③《药性论》:"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虫,治恶疮疥瘙。
"
④《日华子本草》:"除风下气,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
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藏虫。
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窨,甚验。
"
⑤王好古:"治心积伏粱。
"
⑥《滇南本草》:"治九种胃气,止疼痛。
"
⑦《纲目》:"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
散痈肿。
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
⑧《本草备要》:"补肝益心,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
疗噤口毒痢,风痹惊痫。
"
⑨《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痈。
"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热病神昏,精神病。
"
⑾《广西中草药》:"治癫狂,惊痫,痰厥昏迷,胸腹胀闷或疼痛。
"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①治癫痫:九节菖蒲,以木臼杵为细末,不可犯铁器,用黑豮猪心以竹刀批开,砂罐煮汤送下,每日空心服二、三钱。
②治少小热风痫,兼失心者:菖蒲,宣连、车前子、生地黄、苦参、地骨皮各一两。
上为末,蜜和丸,如黍米大,每食后服十五丸,不拘早晚,以饭下。
忌羊肉、血、饴糖、桃、梅果物。
③治痰迷心窍:石菖蒲、生姜。
共捣汁灌下。
④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连翘三钱,犀角一钱,川贝母三钱,鲜石菖蒲一钱。
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
⑤治好忘:远志、人参各四分,茯苓二两,菖蒲一两。
上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
⑥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
朝差暮剧,暮差朝发,狂眩:菖蒲、远志各二两,茯苓、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
⑦治诸食积、气积、血积、鼓胀之类:石菖蒲八两,斑猫四两。
上用粗布袋盛起,两人牵掣去尽猫毒屑了,却将菖蒲为细末,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白汤送下。
⑧治风冷痹,身体俱痛:菖蒲、生地黄、枸杞根各四两,乌头二两,生商陆根四两,生姜八两。
上六味,以清酒三升渍一宿,暴干,复纳酒中,以酒尽为度,暴干,捣筛为细散。
每服,空心温酒调一钱匕,日再服。
⑨治耳聋: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
二物合捣,筛,分作七丸,绵裹,卧即塞,夜易之。
⑩治耳聋耳鸣如风水声:菖蒲二两,猪肾一对,葱白一握,米三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半,煮菖蒲,取汁二升半,去滓,入猪肾、葱白、米及五味作羹,如常法空腹食。
⑾治中暑腹痛:石苗蒲根三至五钱。
磨水顿服。
⑿治噤口恶痢,粒米不入者:石菖蒲一两,川黄连、甘草、五谷虫各三钱.为末,蜜汤调送少许。
⒀治霍乱吐泻不止:菖蒲、高良姜、青橘皮各一两,白术,甘草各半两。
上五味捣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十数沸,倾出,放温顿服。
⒁治赤白带下:石菖蒲、破故纸,等分。
炒为末,每服二钱,更以菖蒲浸酒调服,日一服。
⒂治小便一日一夜数十行:-菖蒲、黄连,二物等分。
治筛,酒服方寸匕。
⒃治痈肿发背:生菖蒲捣贴,若疮干,捣末,以水调涂之。
⒄治跌打损伤:石菖蒲鲜根适量,甜酒糟少许,捣烂外敷。
⒅治喉痹肿痛:菖蒲根捣汁,烧铁秤锤淬酒一杯饮之。
⒆治诸般亦眼,攀睛云翳:菖蒲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点之。
⒇治阴汗湿痒:石菖蒲、蛇床子等分,为末。
日搽二三次。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变种植物细叶菖蒲的根茎,亦同等入药,一般用鲜品,亦称鲜菖蒲。
古代文献称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本品亦有九节菖蒲之名,但目前华北一带用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作九节菖蒲。
参见"九节菖蒲"条。
昌本、菖蒲、昌阳、昌草、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
出自1.《本草图经》:菖蒲,今处处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
春生青叶,长一二尺许,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无花实,五月、十二月采根,阴干。
今以五月五日收之。
其根盘屈有节,状如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节尤密,一寸九节者佳,亦有一寸十二节者。
采之初虚软,暴干方坚实,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
人多植于干燥沙石土中,腊月移之,尤易活。
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气zhou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吴茱萸煎汤饮之良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采收和储藏:栽后3-4年收获。
早春或冬末挖出根茎,剪去叶片和须根,洗净晒干,撞去毛须即成。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2600m的密林下湿地或溪涧旁石上。
资源分布:分于黄河流域以南各地。
石菖蒲,多年生草本。
根茎横卧,芳香,粗5-8mm,外皮黄褐色,节间长3-5mm,根肉南,具多数须根,根茎上部分枝甚密,因而植株成丛生状,分枝常被纤维状宿存叶基。
叶片薄,线形,长20-30cm,基部对折,中部以上平展,宽7-13mm,先端渐狭,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可达5mm,上延几达叶片中部,暗绿色,无中脉,平行脉多数,稍隆起。
花序柄腑生,长4-15cm,三棱形。
叶状佛焰苞长13-25cm,为肉穗花序长的2-5倍或更长,稀近等长;肉穗花序圆柱状,长2.5-8.5cm,粗4-7mm,上部渐尖,直立或稍弯。
花白色。
成熟果穗长7-8cm,粗可达1cm;幼果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或黄白色。
花、果期2-6月。
生物学特性,喜冷凉湿润气假,阴湿环境,耐寒,忌干旱。
以先沼泽湿地或灌水方便的砂质壤土、富含腐殖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根茎繁殖:春季挖出根茎,选带有须根和叶片的小根茎作种,按行株距30cm×15cm穴栽,每穴栽2-3株,栽后盖土压紧。
田间管理,栽后生长期注意拔除根部杂草,松土和浇水,切忌干旱。
并追施人粪尿2次。
以氮肥为主,适当增加磷钾肥。
在每次收获投井下后,对保留的一小部分植株,稍加管理,2-3年后又可收获。
病虫害防治,虫害有稻蝗,为害叶片,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
性状鉴别,根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
表面棕褐色、棕红色或灰黄色,粗糙,多环节,节间长2-8mm;上侧有略呈扁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侧有圆点状根痕,节部有时残留有毛鳞状叶基。
质硬脆,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横切面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点。
气芳香,味苦、微辛。
以条粗、断面色类白、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增厚,有的含红棕色物。
皮层宽广,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叶迹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束鞘纤维发达;内皮层凯氏带明显。
中柱散列多数维管束,主为周木型,紧靠内皮层环排列较密,有少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主为周木型,紧靠内皮层环提列较密,有少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中柱中央有时可见少数行信束,纤维束及维管束周围的1圈细胞中均含草酸钙方晶。
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1.大鼠腹腔注射菖蒲挥发油的LD50为221mg/kg,给药后先呈阵挛性惊厥,而后出现强直性惊厥、死亡。
石菖蒲挥发油灌胃对小鼠的LD50为4.706ml/kg;腹腔注射的LD50为0.23±0.02ml/kg。
挥发油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0.157ml/kg,中毒动物表现为间歇性抽搐,数小时至10余小时后动物死亡强直性惊厥,说明石菖蒲挥发油中毒主要是兴奋脊髓。
2.α-细辛醚按寇氏法测定得小白鼠腹腔注射LD50为338.5±9mg/kg,用药后出现肌肉松驰,呼吸频率减慢,身躯拉长等症状,16-24小时内死亡,24小时内不死亡者则存活。
点样试验和掺入平板法试验一致证实α-细辛醚为诱变阳性物质,能引起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种TA100,TA98的致突作用。
3.石菖蒲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53g/kg,38g/kg时出现中毒症状,表明为呼吸困难,阵挛性抽搐。
石菖蒲根茎含挥发油,内有α-,β-及γ-细辛脑,欧细辛脑,顺式甲基异丁香油酚,榄香脂素,细辛醛,δ-荜澄匣烯,百里香酚,肉豆劳动酸。
金钱蒲根茎含挥发油,其中:α-和β-细辛脑,欧细辛脑,顺式-4-丙稀基藜芦醚即是反式-甲基异丁香油酚,4-烯丙基藜芦醚即是甲基丁香油酚,榄香脂素,细辛醛,二聚细辛醚,α-和β-毕澄匣油烯,丁香烯,β-古芸烯,伸缩术烯,橙花叔醇,愈创奥醇,金钱蒲烯酮,1,2-二甲氧基-4-苯[1,2-dimethoxy-4-benzene],1,2,4-三甲氧基-5-苯[1,2,4-TCMLIBimethoxy-5-benzene]等。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1.抗惊厥作用:细辛醚能部分地对抗震颤素引起的大鼠实验性巴金森综合征的肌肉震颤,但作用不及阿托品。
菖蒲挥发油对单突触的膝反射无抑制,但对多突触的屈肌反射呈抑制作用,说明其抗惊作用与眠尔通类相似,系中枢性的肌肉松弛剂,作用部位在脊髓或皮层下。
1.2.抗电惊厥作用:取体重18-22g健康小白鼠70只,雌雄皆可,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分别腹腔注射α-细辛醚90mg,115mg,130mg,140mg,150mg/kg;苯妥因钠50mg/kg;以0.6ml/20g计,30分钟后按文献方法给予额定电流刺激,结果表明,α-细辛醚具有对抗电惊厥发作的作用,明显优于苯妥英钠。
另有报道,α-细辛醚对电休克惊厥无明显对抗作用。
1.3.对抗戊四氮阵挛性惊厥的作用:取体重18-22g健康小白鼠30只,雌雄皆可,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腹腔注140mg/kg α-细辛醚;50mg/kg苯妥因钠;对照组以0.6ml/20g计。
30分钟后再腹腔注射38mg/kg戊四氮,以出现阵挛性惊厥作为发作指标。
小细辛醚能明显对抗戊四氮致阵挛性惊厥作用。
另有报道,α-细辛醚对戊四氮惊厥无明显对抗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α-细辛醚140mg/kg不能消除士的宁,咖啡因引起的小鼠强直性惊厥。
140mg/kg腹腔注射也能对抗兔侧脑室注射乙酰胆碱引起的惊厥。
20、30g/kg水煎剂及30g/kg去油水煎剂均能提高小鼠戊四氮致阵惊厥。
1.4.石菖蒲与硫贲妥钠的协同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给药,以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为指标,观察药物的协同作用。
结果表明,石菖蒲12.426g/kg,6.213g/kg组均无1只小鼠出现睡眠。
硫贲妥钠40mg/kg,16只小鼠中10只出现睡眠,但分别注射上述剂量石菖蒲20分钟后再注射40mg/kg硫贲妥钠,则能加强其催眠作用对大鼠引起的过度活动和致幻行为。
猴皮下注射α-细辛醚1mg/kg,1小时后表现出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完全消除攻击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和探究反射显着下降;当剂量为5mg/kg时镇静作用更明显,其作用时间可持续90小时,即使猴受到挑逗时仍表现为淡漠而毫无敌意。
50mg/kg兔静脉注射可产生平均7.2分钟的麻醉作用,100mg/kg时延至15.5分钟并伴有四肢僵硬。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内服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并有弛缓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菖蒲挥发油1:500000,对豚鼠离体回肠能减弱乙酰胆碱对肠管的兴奋作用,浓度加大作用更显着,α-细辛醚1:25000、1:19000、1:25000,β-细辛醚1:3000、1:12000、1:12000、1:6000分别能阻断10mol/L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胺对离体豚鼠气管的收缩作用。
此外,菖蒲挥发油还有短暂的降低血压作用及抑制单胺氧化酶作用。
3.对小鼠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3.1.对正常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NIH小鼠雄性,体重20±2g,25±2g,复杂迷宫趋食反应:复杂迷宫按文献仿制,大小130×85×13cm,由不透明塑料板制成,上盖透明有机玻璃罩以便观察,迷宫终点放有食物。
小鼠每天1次逐只依次自行走迷宫,寻找取食物的正确途径,到达终点时让其饱食,而在2次走迷宫之间禁食。
记忆小鼠从迷宫入口到达终点的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时间越短,说明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越好。
在20秒内基本无误到达终点为学会走迷宫。
3.1.1.对正常小鼠学习和记忆获得能力的影响:取小鼠55只,经3天的复杂迷宫趋食反应训练后,选取灵活性较一致者33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1只。
对照组,每天灌胃同容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组每天分别灌胃石菖蒲药液0.1、0.2g/10g,相当于LD50的1/54、1/27。
同时训练各组小鼠,持续6天,结果:石菖蒲能明显缩短小鼠走迷宫取食所需时间,减少错误次数,第4、5、6天的迷宫时间和错误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
3.1.2.对正常小鼠记忆巩固能力的影响:取小鼠55只,经10天复杂迷宫趋食反应训练后,选取学会走迷宫取食,并且需时较一致者33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1只。
对照组,每天分别灌胃同容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组,每天分别灌胃石菖蒲0.1、0.2g/10g。
连续给药10天,期间停止训练。
第11天,观察各组小鼠对10天前学会的走迷宫正确途径的记忆巩固程度。
结果:小鼠迷走宫的时间和错误次数,对照组与给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
表明石菖蒲对正常小鼠的记忆巩固能力无促进作用。
3.2.对化学药品所致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3.2.1.东莨菪碱造成记忆获得障碍的作用:取小鼠55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1只。
A为正常对照组,B为东莨菪碱模型组,C、D分别为石菖蒲组0.1、0.2g/10g剂量组,e为脑复康组,连续7天。
未次给药后4小时,A组腹腔注射同容量的生理盐水,B、E腹腔注射东莨菪1mg/kg,15分钟后对动物进行跳台训练,24小时后测验记忆成绩。
结果、石菖蒲0.1、0.2g/10g使小鼠测验时错误次数显着减少,与东莨菪碱模型组比较P
3.2.2.对亚硝酸钠造成记忆巩固不良的作用:取小鼠55只,随机分成5组,连续给药7天。
末次给药后4小时进行跳台训练,训练结束后立即皮下注射亚硝酸钠120mg/kg。
24小时后测验记忆成绩。
结果:石菖蒲可使小鼠测验时错误次数显着减少,与亚硝酸钠组比较P
3.2.3.对乙醇引起的小鼠记忆再现缺失的作用:小鼠55只,随机分组,连续给药7天。
末次给药后4小时进行跳台训练,24小时后,在测验前30分钟灌胃40%乙醇0.1ml/10g。
结果表明:石菖蒲可使小鼠测验时的错误次数显着减少。
对乙醚引起的小鼠记忆再现缺失有明显改善作用。
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与学习记忆有密切的关系,早老性痴呆与胆碱神经传导,缺损有关联。
抗胆碱药东莨菪碱可引起类似于老年性健忘症的记忆障碍。
石菖蒲能显着对抗东莨菪碱引起的记忆获得障碍,推测该药可能具有胆碱能样效应。
石菖蒲对亚硝酸钠造成的记忆巩固不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表明石菖蒲能保护大脑因缺氧引起的脑功能减退,改善缺氧造成的记忆巩固障碍。
乙醇可导致人类大脑去甲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系统以及中脑部份的损害;啮齿动物长期摄入乙醇可使大脑皮质、海马的去甲肾上腺素能、胆碱能神经产生去神经作用,并引起持久地记忆障碍;也有资料表明乙醇中毒可致脑内5-羟色胺水平下降:在行为实验的不同阶段给予乙醇可导致记忆再现障碍。
石菖蒲对乙醇引起的记忆再现缺失有改善作用,说明石菖蒲可能改善大脑去甲肾上腺素能,胆碱能神经功能和调节脑内5-羟色胺水平。
4.降温作用:α-细辛醚0.5mg/kg和3mg/kg腹腔注射,能分别降低小鼠体温1.8℃和3.5℃,并能翻转麦角酸二乙胺的升温为降温,平均降低1.3℃。
亦有报道,细辛醚无降温作用,亦不能对抗麦角酸二乙胺的升温作用。
5.解痉作用:5.1.对离体豚鼠气管的解痉作用:α-细辛醚对抗致痉剂乙酰胆碱、组胺和五羟色胺的最低有较浓度为10μg/ml,α-细辛醚对抗组胺和五羟色胺的作用与氨茶碱相似,但对乙酰胆碱的对抗作用则远低于氨茶碱。
α-细辛醚完全阻断致痉剂作用的浓度:对抗乙酰胆碱为40μg/ml,对抗组胺为80μg/ml,对抗五羟色胺为53μg/ml,其效力高于氨茶碱。
β-细辛醚的烯丙基有相似的作用,但均比α-细辛醚弱。
5.2.对离体豚鼠回肠的解痉作用:实验表明,阻断离体豚鼠肠管平滑肌的效果以α-细辛醚为最优,其对抗组胺为20μg/ml,对抗乙酰胆碱和五羟色胺的最低有效浓度为10μg/ml,其次为挥发油。
而煎剂的解痉作用则甚差。
6.抗肿瘤作用:石菖蒲挥发油0.042、0.085ml/kg灌胃,连续7天,对小鼠肝瘤有抑制作用。
0.062ml/kg腹腔注射,0.085ml/kg灌胃,连续9天,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石菖蒲20%煎剂能在体外全部杀死小鼠腹水癌细胞。
7.其他作用:对小白鼠的急性中毒主要症状为抽搐,外界刺激可诱发和加剧抽搐,最后死于强直性惊厥,说明中毒主要在兴奋脊髓。
对某些真菌在试管内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高浓度浸出液对常见致癌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菖蒲、艾叶、雄黄含剂可作烟熏消毒。
1:2的煎剂使蛔虫麻痹和死亡70%。
1.拣去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
或者采得菖蒲后,用铜刀刮上黄黑硬节皮一重,以嫩桑枝条相拌蒸,捞出,晒干,去桑条,锉用。
薄层色谱;取样品粗粉20g,置挥发油提取器中以水蒸气蒸馏,所得挥发油用乙醚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回收乙醚,所得挥发油溶于乙醚供点样。
以α-细辛醚及甲基丁香酚为对照品。
分别于硅胶G-0.8%CMC-Na板上点样,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展开。
紫外光灯下观察。
Α -细辛醚为蓝紫色,甲基丁酚为棕色。
心;肝;脾经
味辛;苦;性微温
阴虚阳亢,汗多、精滑者慎服。
化痰开窍;化湿行气;祛风利痹;消肿止痛。
主热病神昏;痰厥;健忘;耳鸣;耳聋;脘腹胀痛;噤口痢;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疥癣
内服:煎汤,3-6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1.《纲目》:菖蒲气温,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
肝苦急,以辛补之是矣。
2.《本草汇言》:石菖蒲,利气通窍,如因痰火二邪为眚,致气不顺、窍不通者,服之宜然。
若中气不足,精神内馁,气窍无阳气为之运动而不通者,屡见用十全大补汤,奏功极多,石菖蒲不必问也。
3.《本草新编》:石菖蒲,必须石上生者良,否则无功。
然止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药。
开心窍必须佐以人参;通气必须君以苍术;遗尿欲止,非加参、芪不能取效;胎动欲安,非多加白术不能成功;除烦闷,治善忘,非以人参为君,亦不能两有奇验也。
4.《本经逢原》:菖蒲,心气不足者宜之,《本经》言补五脏者,心为君主,五脏系焉。
首言治风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
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喘咳,故宜搜涤,若肺胃虚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
其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
出音声,总取辛温利窍之力。
又主肝虚,心腹痛,霍乱转筋,消伏梁癫痫,善通心脾痰湿可知。
凡阳亢阴虚者禁用。
以其性温,善鼓心包之火,与远志之助相火不殊,观《本经》之止小便利,其助阳之力可知。
5.《重庆堂随笔》: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
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
6.《本草正义》:菖蒲味辛气温,故主风寒湿邪之痹着。
治咳逆上气者,以寒饮湿痰之壅塞膈上,气窒不通者言之。
辛能开泄,温胜湿寒,凡停痰积饮,湿浊蒙蔽,胸痹气滞,舌苔白腻垢秽或黄厚者,非此芬芳利窍,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肾虚之咳逆上气可比。
开心孔,补五脏者,亦以痰浊壅塞而言;荡涤邪秽,则九窍通灵,而脏气自得其补益,非温燥之物,能补五脏真阴也。
而俗谓菖蒲能开心窍,及反以导引痰涎,直入心包,比之开门迎贼者,过矣。
且清芬之气,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聪明,九窍通利。
凡寒饮闭塞,肺气不宣,则令人音喑,菖蒲能逐饮宣窍,而声自开,以视虚劳金破之不鸣,显然有别。
主耳聋以下十二字,其义殊与上文不类,大观本不在白文之例,恐是后人羼入,姑存而不论。
其止小便利一说,盖指清气下陷,收摄无权之症,辛温能升举下陷之气,或可治之。
《别录》主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则即《本经》之主风寒湿痹,复叠无别,殊是蛇足。
温疟亦时行之戾气,而兼有湿痰蒙蔽,菖蒲涤痰辟秽,裨助正气,故能治之。
然疟之虚实寒热,各各不同,偏举小儿,似嫌泛滥,且作浴汤外治,其效亦鲜。
《别录》此条,皆非精要,大是可疑,或后人有所点窜欤?甄权治耳鸣,则湿痰蒙其清气,而甲木少阳之气,郁而不伸者,即开通九窍之功效也,若肝肾阴虚,浮阳上扰之耳鸣,则非辛温开窍之所宜矣。
甄权又治头风泪下,亦惟寒风外束者为宜,若肝阳自扰之头风,又不可一例论治。
甄氏又谓治鬼气,濒湖谓治中恶卒死,客杵,则皆阴霾不正之气,固芳香辟秽之正治也。
《大明》谓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皆指寒湿交互,汩没真阳者,菖蒲秉芳冽之正气,自能胜邪而行气定痛。
后人霍香正气等方,以及脑麝等疫证诸丸散,皆即此例。
然菖蒲虽温,辟恶可言,而温中尚嫌不足,其直中三阴之大痛吐泻,转筋冷汗,脉伏色青等症,亦非此所能独当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