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

牛黄
牛黄

《中国药典》:牛黄

拼音注音
Niú Huánɡ
别名

丑宝、天然牛黄

英文名
CALCULUS BOVIS
来源

本品为牛科动物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干燥的胆结石
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

性状

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
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
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
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贮藏

遮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压。

鉴别

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取本品少许,用水合氯醛试液装片,不加热,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团块由多数黄棕色或棕红色小颗粒集成,遇水合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黄色,久置后变绿色。

取本品粉末10mg,加氯仿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胆酸、脱氧胆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辛烷-醋酸乙酯-冰醋酸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两个荧光斑点。

归经

归心、肝经。

性味

甘,凉。

功能主治

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
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

0.15~0.35g,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备注

牛黄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定惊,它的开窍之力远不及麝香、冰片。

本品配以麝香、天竺黄、全蝎、钩藤,则豁痰开窍、清热镇痉;配黄连、黄芩、栀子、郁金、朱砂,则清热解毒、开窍安神;配青黛、珍珠、人指甲、象牙屑、冰片,则清热解毒、消肿定痛。

牛黄原为病牛胆囊中的结石,故货源较少。
现除此种天然牛黄外,尚有人工合成的牛黄,系按牛黄含有的成份,由牛胆汁或猪胆汁中提取,加工而成。
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人造牛黄,功效颇好。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牛黄

拼音注音
Niú Huánɡ
别名

犀黄,各一旺。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水牛胆囊、胆管肝管中的结石,全年均产。
于宰牛时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
除净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
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
本品大多取于胆囊,形较圆,商品称为"胆黄"或"蛋黄"。
取于胆管、肝管者,呈管状,称为"管黄"。

性状

①胆黄

完整者呈卵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0.5~3厘米。
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有裂纹,亦有呈麻面而不光滑的。
质轻松脆,易于破碎。
断面棕黄或金黄色,深浅不等,亦显光泽,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
气清香,味先微苦,后微甜。
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
以少许粉末,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黄色,经久不褪,习称"透甲"或"挂甲"。

②管黄

呈管状或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
长约3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裂纹及小突起。
断面也有很少的层次,内心多有空隙,色较深。

上述牛黄以表面光泽细腻,质轻松脆,断面层纹薄而齐整,无白膜,味先苦后甘,清香而凉者为佳。

主产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河南。
此外,四川、西藏、青海、广西、江苏、上海等地亦产。
以西北、东北的产量较大。
商品产于西北者,称"西牛黄"或"西黄";产于东北者,称"东牛黄"或"东黄";产于北京、天津等地者,称"京牛黄"。
进口的牛黄,产于加拿大、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维亚等地者,称"金山牛黄";产于印度者,称"印度牛黄"。
进口牛黄的色泽、气味,均不及国产牛黄。

牛黄除来源于黄牛、水牛外,牛科动物的牦中及野牛的牛黄亦可入药。
其外形与断面层纹与黄牛、水牛的牛黄同,所不同者外表为乌黑色;另有人工牛黄,为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制造而成。
大多呈粉末状,或不规则的球形、方形,表面浅棕色或金黄色。
质轻松,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
涂于指甲亦能染成黄色,主产天津及北京。

炮制

研为极细粉末用。

归经

入心、肝经。

①《本草蒙筌》:"入肝经。
"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

性味

苦甘,凉。

①《本经》:"味苦,平。
"

②《吴普本草》:"无毒。
"

③《别录》:"有小毒。
"

④《药性论》:"味甘。
"

⑤《日华子本草》:"凉。
"

注意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人参为之使。
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
畏牛膝。
"

②《药性论》:"恶常山。
畏干漆。
"

③《品汇精要》:"妊妇勿服。
"

④《本草经疏》:"伤乳作泻,脾胃虚寒者不当用。
"

功能主治

清心,化痰,利胆,镇惊。
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①《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
"

②《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
又堕胎。
"

③《药性论》:"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

④孙思邀:"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
"

⑤《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

⑥《日用本草》:"治惊病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
"

⑦《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

⑧《会药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5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治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
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
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②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二钱半,朱砂三钱,脑子一钱,郁金三钱,甘草一钱,牡丹皮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
新水化下。

③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牛黄一分,辰砂半分,白牵牛二分。
共研为末,作一服,小儿减半。
痰厥温香油下;急慢惊风,黄酒入蜜少许送下。

④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牛黄一分,川大黄半两,蝉壳一分,子芩半两,龙齿半两。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煎金、银、薄荷汤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⑤治小儿心肺烦热,黄瘦,毛焦,睡卧多惊,狂语:朱砂半两,牛黄一分。
上药,同研如面。
每服,以水磨犀角,调下一字。

⑥治初生胎热或身体黄者:真牛黄一豆大。
入蜜调膏,乳汁化开,时时滴儿口中,形色不实者,勿多服。

⑦治小儿胎风热、撮口发噤:牛黄一分,淡竹沥半合。
每服牛黄一字匕,用淡竹沥调下,一、二岁儿服之;三、四岁儿每服半钱,日三服。
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⑧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犀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各一两。
各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
陈酒送下三钱,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

⑨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各一两,草紫河车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

⑩治伤寒咽喉痛,心中烦躁,舌上生疮:牛黄、朴硝、甘草各一两,升麻、山栀子、芍药各半两。
捣研为细散,再同研令匀。
每服一钱匕,食后煎姜、蜜汤,放冷调下。

⑾治小儿鹅口疮,不能饮乳:牛黄一分,为末。
上一味,用竹沥调匀,沥在儿口中。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牛黄

拼音注音
Niú Huánɡ
别名

犀黄、各一旺

英文名
Bezoar, Cow-bezoar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陶弘景:牛黄,今人多皆就胆中得之耳。
唯以磨爪甲,舐拭不脱者是真。

2.《药对》:得牡丹、昌蒲利耳目。

3.《唐本草》:牛黄,今出莱州、密州、戎州、青州、淄州。
黄有三种:散黄,粒如麻豆;漫黄,若鸡卵中黄,糊在肝胆;团黄,为块形,有大小,并在肝胆中。
特牛,具吴牛未闻有黄。

4.《本草衍义》:牛黄,亦有骆驼黄,皆西域所出也。
骆驼黄极易得,医家当审别考而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胆管结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收集,杀牛时取出肝脏,注意检查胆囊。
肝管及胆管等有无结石,如发现立即取出,去净附着的薄膜,用灯心草包上,外用毛边纸包好,置于阴凉处阴干,切忌风吹、日晒。
火供,以防变质。
天然牛黄因来自个别病牛体,产量甚微,供不应求,为解决牛黄药源不足,目前采用人工培植牛黄取得很好效果。
现将人工培植牛黄的方法介绍如下:凡计划施行手术的牛,要作术前检查,牛种不限,公、母均可。
本前应绝食8-12h,但饮水不限。
术前要准备好手术器械,核体一般采用塑料制成。
手术的进行可按常规外科方法处理。
培核1年左右便可取黄。
取黄方法与培植手术相同。
可以再次埋入核体,作第2次培植。
核体从牛胆囊中取出后,先用吸水纸轻擦表面,除去胆汁粘液等,然后用硫黄熏蒸,最后烘干或在通风处阴干。

上述加工方法所得牛黄为碎片状,研粉后即可制药。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
食植物性饲料。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原形态

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
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
眼、耳都较大。
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
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
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
四肢较短,蹄较大。
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
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直径0.6-3cm。
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深浅不一,较细腻而稍有光泽,有的外部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有裂纹。
体轻,质极脆,易分层剥离,断面色较浅,可见紧密的同心环层纹,有的夹有白心。
气清香,味苦而后甜,有明显的清香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胆管结石呈管状,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或为破碎的小片,长约3cm,直径0.5-1.5cm。
表面红棕或黄棕色,有的呈棕褐色,有裂纹及小突起。
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的中空。

显微鉴别本品水合氯醇装片不加热,可见不规则团块,由多数黄棕色或棕红色小颗粒集成,遇水含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黄色,久置后变绿色。

毒性

小鼠口服牛黄代用品0.6g/kg,每天1次,连续6天,体重、饮食、大小便、活动均无异常,给药12天以上,则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如服以上剂量的10-30倍,则多有腹泻,有的呈昏迷状态而死亡;牛黄则很少腹泻,死亡率也较低。
小鼠服牛黄或胆酸钙2g/kg,1周内没有死亡。
高血压大鼠,每天服牛黄100mg/kg,共15周,脑、肺、心、肝、肾、肾上腺、脾、精囊等脏器肉眼所见均无病变。
胆汁口服时无毒,但如静脉注射,则产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及心脏的抑制,并发生溶血。
主要是其中所含的胆酸所引起。
静脉注射胆盐引起显着血压下降并伴有心率减慢。
离体心脏灌流时,胆盐也使心率减慢、收缩幅度降低,并可引起心律不齐甚至心室颤动。
注射胆汁并可引起胃肠道活动增加。
小量胆盐可使骨胳肌活动增加,搐搦,痉挛,大量则抑制。
上述作用可能是由于抑制胆碱酯酶所致。
毒性:天然牛黄15g/kg灌胃给药后,多数小鼠活动明显减少,倦伏于鼠笼,继续观察7天,未见任何毒性作用。
天然牛黄、人植牛黄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675.77±152.05mg/kg、403.27±44.04mg/kg。

小鼠腹腔注射胆酸的半数致死量为1.52g/kg,去氧胆酸为1.06g/kg,小鼠静脉注射去氧胆酸的半数致死量为0.15g/kg。
小鼠一次腹腔注射天然牛黄或胆酸钙2g/kg,观察1周未见死亡。
每日腹腔注射天然牛黄0.6g/kg,连续6天,未见体重减轻和其它症状。
高血压大鼠每日腹腔注射天然牛黄0.1g/kg,共15周,未见各重要器官发生病理变化。
上述实验表明,天然牛黄毒性很低。
培植牛黄腹腔注射给药的小鼠半数致死量为403.27±44.04mg/kg。
小鼠30只,先饥饿8小时,随机分3组,分别灌胃15%天然牛黄、10%与15%培植牛黄,给药容量为50ml/kg,4小时后重复给药1次。
给药后,多数动物活动明显减少,倦伏。
约3小时后惭恢复正常,继续观察7天,未见毒性反应和死亡,饮食正常,皮毛光滑,行为动活均正常。

化学成分

天然牛黄中含有胆红素,胆汁酸[包括胆酸],脱氧胆酸,胆汁酸盐,胆甾醇,麦角甾醇,脂肪酸,卵磷脂,维生素D,无机元素钙,钠,铁,钾,铜,镁,磷等。
尚含类胡萝卜素及丙氨酸,甘氨酸,牛磺酸,天冬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及两种酸性肽类成分:平滑肌收缩物质SMC-S2和SMC-F。

天然牛黄中的胆红素分为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共价胆红素3种。
其中结合胆红素结合的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共价胆红素是指与蛋白共价结合的胆红素。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系统的作用:1.1.镇静作用:1.1.1.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牛黄混悬液;给药后1.5小时测小鼠5分钟自发活动次数,用给药前后小鼠活动次数之差值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牛黄能显着抑制小鼠自发活动。
,每天1次,连续5天,于末次给药后l小时,各组均腹腔注射安钠咖300mg/kg,观察各组出现惊厥的潜伏时间和死亡动物数。
结果两者均能延长小鼠由安钠咖引起的惊厥潜伏时间。

1.2.2.对印防己毒素作用的影响:实验小鼠分别灌胃CMC、牛黄、培植牛黄每日给药1次,连续7天于末次给药后l小时,各组动物均腹腔注射印防己毒素7mg/kg。
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均有抗惊厥作用。
亦有报道培植牛黄对苯甲酸钠、咖啡因引起的惊厥对抗作用不明显。

另据报导,牛黄能缓解樟脑、咖啡因等引起的小白鼠惊厥,但对番木鳖碱及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无效。
抗惊厥作用原理与牛黄中有效成份牛磺酸可能力抑制性神经递质或调节有关。
大脑皮层神经无微电泳法证明,牛磺酸可抑制自发和诱发电活动、产生超极化,与给药后表现的中枢抑制效应相符。
此外,牛磺酸对脊髓和脑干的抑制作用可被士的宁所拮抗,根据上述结果,认为牛磺酸可能是抑制性神经介质,通过相应的受体或GABA受体起作用。
但也有实验证明,牛磺酸对突触后GABA受体无明显亲和力、不能替代GABA抑制中枢,而具有神经调节剂作用。
中枢也可能存在着牛磺酸能神经。
牛磺酸作为神经介质或调节剂的功能,仍需进一步研究。

1.3.解热作用:给Wistar系大白鼠腹腔注射2,4-二硝基苯10mg/kg,同时,注入天然牛黄胆酸钙、氨基比林100mg/kg按时测定直肠体温,结果对照组出现明显的发热作用,牛黄及胆酸钙有抑制发热作用,氨基比林则有强大的体温下降作用。
培植牛黄亦有同样作用。
也有报道天然牛黄对过期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菌引起发热家兔体温的下降作用不明显,另有报道,正常家兔腹腔注射1-5mg/kg的胆酸钠或去氧胆酸盐的作用最强。
牛磺酸对发热动物的体温具明显的解热作用。
牛磺酸的解热机理研究发现,耗竭脑内5-HT能强烈对抗牛磺酸降低体温,说明5一HT系统参与作用。
Kerwin等给大鼠下丘脑内注射牛磺酸能升高体温,但在较高剂量又降低体温,士的宁能对抗其升高体温效应,提示牛磺酸在下丘脑作为递质调节体温,较高剂量牛磺酸降体温可能由于扩散到其它与体温调节有关的脑区。

大鼠口服牛磺酸可降低酵母引起的发热。
培植牛黄亦有同样作用。
兔脑室注射能阻止细菌内毒素和白细胞热源性发热,停用牛磺酸则继续发热,但抑制前列腺素E1和E2引起的发热时,没有这种现象,说明牛磺酸可能占据热源载体。

2.对心血管的作用:2.1.对离体蛙心心肌收缩力的影响:按斯氏法制备离体蛙心标本,描记心脏正常收缩活动曲线后、换低钙任氏液,灌流,蛙心收缩力则减弱,此时分别滴入1%天然牛黄0.1ml,以等量的NS作对照,结果表明牛黄和培植牛黄均能增强蛙心心肌收缩力。

羽野等报告牛黄对家兔及蟾蜍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
后来又有人用豚鼠离体心脏试验,也证实牛黄有强心作用。
石坂氏曾报告从牛黄中提取一种无味无臭的酸性物质。
该物质以碱中和后溶于水中,水溶液在10-7浓度时对离体蛙心灌流实验,具有显着的强心作用;当10-2浓度时仍未看到蛙心停博的毒性反应。
后来进一步证明牛黄加强心脏收缩作用。

2.2.对家兔血压的影响:家兔2.O-2.5kg,雌雄不限,以乌拉坦1g/kg麻醉,测定颈动脉血压后,分别静脉注射1%牛黄水溶液0.5ml与1.0ml/kg和培植牛黄1.Oml,结果均能显着降低家兔血压。
早期报告,牛黄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作用,对家兔静脉注射时,可见持续性血压上升,同时心跳增强。
但岩城氏等用家兔耳壳灌流法,证明牛黄有扩张微血管的作用。
牛黄及胆酸钙对豚鼠冠状血管有收缩作用,后者比牛黄作用稍弱。
另外报告牛黄及胆酸钙较好的降压作用。
对乌拉坦麻醉家兔静脉注射印度牛黄5mg/g或对自然形成高血压及肾型人工高血压的大白鼠口服牛黄100mg/g,均有较强的降压作用。
此与前人报告升高家兔压的作用相反。
家兔耳壳血管灌流证明牛黄能扩张微血管,并在急性实验中发现牛黄有拮抗肾上腺素升高血压的作用,推测这两个作用综合表现为牛黄的降压作用。
牛黄主要成分胆红素有降压及抑制心跳的作用,据西村等证明牛黄降压的化学成分是胆酸,去氧胆酸等胆酸盐和胆红素。
也有人认为含在牛黄中的其它杂复合物,也是降压的化学因素。
木材等从牛黄水溶性部分得到的SMC,作用类似乙酰胆碱,可便兔血压下降,此一作用可为阿托品所拮抗。

3.对平滑肌的作用:3.1.对乙酰胆碱引起肠兴奋的抑制作用:采用4只大白鼠离体回肠肠段常规处理后,置离体器官测定仪充满合氏液的20ml浴槽内,通气,温度控制在39℃。
待肠段稳定后,先描记一段肠正常活动曲线,然后在浴槽内滴入浓度为1:20000的溴化乙酰胆碱溶液10ml,描记一段肠收缩曲线作为对照。
然后排出浴槽内溶液,并进行多次冲洗。
待肠收缩恢复至自主运动位置时,再依次滴入10ml溴化乙酰胆碱溶液及0.2ml2%天然牛黄水溶液。
描记一段肠收缩曲线,观察天然牛黄对乙酰胆碱引起肠兴奋的抑制情况。
并以同样方法观察培植牛黄的作用。
结果表明,牛黄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大鼠肠平滑肌的兴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培植牛黄的作用较强。

3.2.对氯化钡引起肠兴奋的抑制作用:实验方法同前,给以氯化钡,使氯化钡在浴管内的浓度为50ug/ml。
结果表明,天然牛黄对氯化钡引起的大鼠肠平滑肌兴奋,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培植牛黄作用较弱。

3.3.对离体肠自主收缩的影响:采用健康大鼠离体十二指肠肠段。
结果表明,天然牛黄、培植牛黄及合成牛黄。
对离体肠的自主收缩均无影响。
牛黄的解痉作用,是去氧胆酸和胆酸等各成分的综合作用,但主要为去氧胆酸的作用。
用小白鼠离体小肠作解痉活性的检定,以其对乙酰胆碱拮抗作用的大小来制定解痉效果。
结果指出牛黄的药理活性,约为阿托品的1/10,000,罂粟碱的1/100,牛黄产地不同,质量也有差别。
其他胆酸类也有解痉效果。
它们作用的强弱顺序如下:去氧胆酸盐、熊果去氧胆酸盐。
鹅去氧胆酸盐、胆酸盐。
熊果去氧胆酸对小白鼠小肠解痉作用的性质,近似罂粟碱。
和胆酸类松弛平滑肌的作用相反,牛黄水浸膏中分离出的平滑肌收缩性成分SMC,具有乙酰胆碱样作用,能够收缩消化系平滑肌。

4.利胆作用:利用家兔胆道插管方法,研究了药物对肝胆汁分泌的影响,发现牛黄促进肝胆汁分泌的作用甚小,运不如熊胆及蟾酥。
岩城氏报告牛黄和去氢胆酸具有同样的利胆作用,而胆酸钙的作用则较差。

另外,木材等采用猪胆囊标本,发现除牛胆汁、牛黄水溶性成分SMC具有胆囊收缩作用外,牛黄、胆酸盐、去氧胆碱盐等均无作用。
义以总胆管标本观察用药后松弛总胆管欧蒂氏括约肌使流出滴数增加情况,发现它们利胆作用强弱的顺序为:去氧胆酸盐>鹅去氧胆酸盐>胆酸盐>熊果去氧胆酸盐。
说明去氧胆酸盐对欧蒂氏括约肌显示最大的松弛作用,而被认为是牛黄利胆作用的成分。

牛黄中所含胆酸类的作用,是使平滑肌松弛,特别是去氧胆酸解痉作用最强。
牛黄水溶性成分SMC,可使胆囊平滑肌收缩,并可抑制去氧胆酸对胆囊的松弛作用,从而有助于胆囊胆汁排出。
这项结果说明药理上相互拮抗的物质作用于同一部位,构成一个功能上的合作体系,共同调节胆汁排出功能。
胆囊收缩物质SMC和胆汁促泌素一样对胆囊具有收缩作用,而去氧胆酸的作用则与其拮抗。
由于牛黄既含游离胆酸,使胆管系统平滑肌松弛,又含SMC可使胆囊收缩,所以用牛黄后并不影响胆囊收缩而使括约肌松弛使胆汁排出增加的效果。

5.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健康家兔灌胃牛黄0.1g/kgl-2次后,可使红细胞显着增加。
摘除脾脏的家兔口服牛黄,也见红细胞及血色素量增加。
对由于放血引起贫血的家兔,灌胃牛黄可促进血色素量恢复。
又有人试验,正常家兔每次口服牛黄0.1g/kg,隔日,共2-7次,能显着促进红细胞的新生。
用药次数愈多,作用愈大,但因牛黄品种而有差异。
因放血而贫血的家兔每次中服牛黄。
0.1g/kg,1日1次,3次后能显着促进贫血的恢复。
后来又将牛黄所含成分用不同溶剂浸出,试验其对家兔红细胞的新生作用,证明维生素D为促进红细胞新生的主要成分,胆红素和麦角甾醇仅有部分作用。

6.抗炎作用:6.1.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症的影响:取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牛黄混悬液,每天1次,连续3天,第3天给药后1小时,于每鼠左耳滴二甲苯0.02ml致炎20分钟,处死动物,用直径6.5mm的打孔器分别切下小鼠左右耳壳圆片,称重,计算。
结果表明牛黄能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症的作用有不同程度的灭活作用。
小鼠皮下感染乙脑病毒、牛黄对其,灭活作用时间是在毒血症阶段,而不是在脑内繁殖阶段,并且实验证明,胆红素的抑制指数量高,去氧胆酸与猪去氧胆酸次之,胆酸较低。

8.其它作用:8.1.对呼吸系统作用:动物实验证明,牛黄有兴奋呼吸作用。
天然牛黄混悬液给药,用小鼠酚红排泄法实验,未观察到明显祛痰作用,但用5%碳酸氢钠作溶媒,腹腔注射有明显祛痰作用。
猪胆酸、牛羊胆酸均有明显祛痰作用,且以猪胆酸作用最强。
用小鼠氨雾引咳法证明,胆酸和去氧胆酸均有明显镇咳效应。

8.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天然牛黄与人工合成牛黄及对照组以每天100mg/kg,给小白鼠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5天。
给药后第3天腹腔注射2%鸡红细胞悬液1ml,30分钟后取出腹腔内液离心,取沉淀物涂片、染色、汁数,发现实验组皆可提高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提示2种牛黄均有显着提高吞噬功能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抗炎、抗感染的基本作用之一。

炮制

1.净剂:将牛黄取出,除净外部薄膜。

2.研末: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
研为极细粉末,即可入药。

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徐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取本品少汗置试管中,分别加下列试剂3ml,微热,有显色反应:加冰醋酸显绿色,冷后小心滴加等容积的硫酸,下层无色,上层绿色,两层相接处显红色环。
加硫酸显绿色;加硝酸显红色;加氨水显黄褐色。
取粉未0.2g,加盐酸1ml,再加乙醚20ml振摇提取,放置,分取乙醚液,滤过,置分液漏斗中,加氢氧化钡饱和溶液20ml,振摇,即发生黄色沉淀。
分离除去水层及沉淀,醚层用氢氧化钡饱和溶液洗涤22次,每次10ml。
分取醚层,滤过,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加醋酥1ml与硫酸2滴,振摇,放置10min,即显绿色。
取牛黄0.1g,加盐酸1ml及氯仿10ml,振摇混合,氯仿展呈黄褐色。
分取氯仿层,加入氢氧化钡试液5ml,振摇后生成带绿黄褐色沉淀,分离除去水和沉淀,取氯仿层1ml,加醋酥1ml与硫酸2滴,摇匀,放置,溶液呈绿色。
取粉末0.1g,加60%醋酸4ml,研磨,滤过,取滤液1ml,加新制的1%糖醛溶液1ml与硫酸溶液10ml,置70℃水浴中加热10min,即显蓝紫色。
取粉末少量,加氯仿1ml摇匀,加硫酸与30%过氧化氢溶液各2滴,振摇,即显红色。
薄层色谱取粉末10mg加氯仿20ml超声波处理30min,滤过,蒸干滤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胆酸与去氧胆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中各含2mg的混合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吸取上述二溶液各2μl,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李烷一醋酸乙酯一冰醋酸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后,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约5min,置紫外光灯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品质标志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水分不得超过9.0%。
含胆红素以干燥品计算不得少于35.0%。
含胆酸以干燥品计算不得少于7.0%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味苦;甘;性凉

注意

脾虚便溏及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清心凉肝;豁痰开窍;清热解毒。
主热病神昏;中风窍闭;惊痫抽搐;小儿急惊;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每次1.5-3g;或入丸剂。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1.牛黄八宝丸,用治痧证发斑发狂,浑身赤紫,及痧后恶毒疮疡。
2.牛黄上清丸,用治头脑昏晕,暴发火眼,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齿疼痛,头面生疮,大便燥结,身热口渴。
3.牛黄丸,用治小儿慢惊风,发歇不止。
4.牛黄丸,用治小儿疳积。
5.牛黄丸,用治肝受惊风,眼目疼痛。
6.牛黄丸,用治小儿双目睛通。
7.牛黄生肌散,用治牙疳,臭烂穿腮者。
8.牛黄抱龙丸,用治小儿急慢惊风,及风热风痴等症。
9.牛黄定志丸,用治中风昏冒,神情不爽,如有物蒙蔽,及风犯于心,心神不宁,健忘惊悸等症。
10.牛黄青黛散,治青腿牙疳,症见牙疳腐烂而腿肿色青者。
11.牛黄承气汤,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邪闭心包,神昏舌短,饮不解渴者。
12.牛黄清心丸用治诸风缓纵不遂,语言蹇涩,心神恍惚,怔忡健忘,头目眩冒,胸中烦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愦,心气不足,惊悸悲忧,虚烦少眠,喜怒无时,或发狂癫,神情烦乱。

各家论述

1.《医学发明》:中脏,痰涎昏冒,宜至宝之类镇坠;若中血脉、中府之病,初不宜用龙、麝、牛黄,为麝香治脾入肉,牛黄入肝治筋,龙脑入肾治骨,恐引风药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2.《纲目》:《别录》言牛黄恶龙胆,而钱乙治小儿急惊、疳病,凉惊丸、麝香丸皆两用之,何哉?
龙胆治惊痫,解热杀虫,与牛黄主治相近,亦肝经药也,不应相恶如此。

3.《本草经疏》:牛黄,《别录》有小毒,吴普云无毒,然必无毒者为是。
入足厥阴、少阳,手少阴经。
其主小儿惊?
经热,热盛口不能开,及大人癫狂痫痉者,皆肝心二经邪热胶痰为病,心热则火自生焰,肝热则木自生风,风火相搏,故发如上等证,此药味苦气凉,入二经而能除热消痰,则风火息,神魂清,诸证自瘳矣。

4.《本草汇言》:牛黄为治心之药,必酌佐使得宜而后可。
故得丹砂而有宁镇之功,得参、苓而有补养之妙,得菖蒲、山药而有开达心孔之能,得枣仁、远志而有和平藏腑之理,得归、地而有凉血之功,得金、银而有安神之美。
凡诸心疾,皆牛黄所宜也。

5.《本草崇原》:李东垣曰:中风入藏,始用牛黄,更配脑、麝,从骨髓透肌肤以引风出;若中于腑及中经脉者,早用牛黄,反引风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出矣。
愚谓风邪入脏,皆为死证,虽有牛黄,用之何益。
且牛黄主治,皆心家风热狂烦之证,何曾入骨髓而治骨病乎。
脑、麝从骨髓透肌肤,以引风出,是辛窜透发之药,风入于脏,脏气先虚,反配脑、麝,宁不使脏气益虚而真气外泄乎。
如风中于府及中经脉,正可合脑、麝而引风外出,又何致如油入面而难出耶。
临病用药,畏首畏尾,致六腑经脉之病留而不去,次入于脏,便成不救,斯时用牛黄、脑、麝未见其能生也。

治则:1.《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痫。

2.《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

3.《药性论》: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4.孙思邈: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

5.《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6.《日用本草》:治惊痫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

7.《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8.《会药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22417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