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

《中国药典》:芦根

拼音注音
Lú Gēn
别名

苇根、芦头

英文名
RHIZOMA PHRAGMITIS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性状

鲜芦根:呈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
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及芽痕。
体轻,质韧,不易折断。
切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成环。
无臭,味甘。

干芦根:呈扁圆柱形。
节处较硬,节间有纵皱纹。

贮藏

干芦根置干燥处;鲜芦根埋于湿沙中。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或切后晒干。

鉴别

取本品粉末 1g,加氯仿 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芦根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甲酸乙酯-甲酸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归经

归肺、胃经。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备注

本品常配合麦冬、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配竹茹、枇杷叶以清热止呕;配瓜蒌皮、知母、浙贝以清肺止咳;配冬瓜子、生苡仁、桃仁以清肺排脓。

芦根一药,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二个方面,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能清胃热而生津止呕。
它虽属性寒,但味甘淡而力,用清肺胃,只能作为辅助的药品。
不过,它有一优点,即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凡温病热恋卫、气,或热病后如有伤津口渴的证候,都可应用。
苇茎汤原用芦苇的地上茎,不是芦苇的根茎,但因一般药店不备,故以芦根代替,临床使用已久,这说明苇茎和芦根的作用相同。
故在农村合作医疗站中可以采集新鲜的芦根和苇茎同用,不但可节约挖掘芦根的人力,且可扩大药源。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芦根

拼音注音
Lú Gēn
别名

芦茅根,苇根,芦菇根,顺江龙,水蓢蔃,芦柴根,芦通,苇子根,芦芽根,甜梗子。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根茎
春、夏,秋挖取,洗净泥土,剪去残茎、芽及节上须根,剥去膜状叶,晒干。
或埋于湿沙中以供鲜用。

生境分布

生长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芦苇,又名:苇、葭,芦,芦竹,蒲苇,苇子草,禾杂竹、水芦竹。

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状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
茎高2~5米,节下通常具白粉。
叶2列式排列,具叶鞘;叶鞘抱茎,无毛或具细毛;叶灰绿色或蓝绿色,较宽,线状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厘米,粗糙,先端渐尖;叶舌长1~2毫米,成一轮毛状。
圆锥花序大形,顶生,直立,有时稍弯曲,长15~25厘米,有时或更长;小穗长9~12毫米,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黄色;颖披针形,内颖比外颖长约1倍;第1花通常为雄性,其外稃长8~15毫米,内稃长3~4毫米,脊上粗糙;第2外稃长9~16毫米,先端长渐尖,基盘具长6~12毫米之柔毛;两性花具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
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与内外稃分离。
花期9~10月。

性状

①鲜芦根

又名:活水芦根。
呈长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约1.5厘米。
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先端尖形似竹笋,绿色或黄绿色。
全体有节,节间长10~17厘米,节上有残留的须根及芽痕。
质轻而韧,不易折断。
横切面黄白色,中空,周壁厚约1.5毫米,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外皮疏松,可以剥离。
气无,味甘。

②干芦根

呈压扁的长圆柱形。
表面有光泽,黄白色,节部较硬,显红黄色,节间有纵皱纹。
质轻而柔韧,不易折断,气无,味微甘。
均以条粗壮、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质嫩者为佳。

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化学成分

芦根含薏苡素,以及蛋白质5%、脂肪1%、碳水化物51%、天门冬酰胺0.1%。
芦苇含纤维素48~54%、木质素约18.2%、木聚糖约12.4%、灰分2.8%。
多糖水解产生D-木糖、L-阿拉伯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
另含多量维生素B1、B2和C,以及苜蓿素。

归经

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

②《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经血分。
"

③《要药分剂》:"入肺、脾、肾三经。
"

④《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

性味

甘,寒。

①《别录》:"味甘,寒。
"

②《药性论》:"无毒。
"

③《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

④《陆川本草》:"甘淡,微寒。
"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本草经疏》:"因寒霍乱阼胀,因寒呕吐勿服。
"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
并解河豚鱼毒。

①《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

②《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
治噎哕不止。
"

③《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

④《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

⑤《日用本草》:"解河豚鱼毒。
"

⑥《本草蒙筌》:"解酒毒、鱼蟹中毒。
"

⑦《本草原始》:"治干呕霍乱。
"

⑧《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
"

⑨《医林纂要》:"能渗湿行水,疗肺痈。
"

⑩《天宝本草》:"清心益肾,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夜梦颠倒,遗精。
"

⑾《中国药植志》:"治便秘。
"

⑿《南京民间药草》:"治喉痛。
"

⒀《山东中药》:"治浮肿。
"

⒁《四川中药志》:"治斑疹舌燥及津少。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捣汁。

复方

①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②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
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温服。

③治呕哕不止厥逆者:芦根三斤。
切,水煮浓汁,频饮。

④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生芦根、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便饮。

⑤治骨蒸肺痿,烦躁不能食:芦根、麦门冬、地骨白皮各十两,生姜十两,橘皮、茯苓各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八、九里,昼三服,夜二服,覆取汗。
忌酢物。

⑥霍乱烦闷: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
水煎服。

⑦治食鱼中毒,面肿,烦乱,及食鲈鱼中毒欲死者:芦根汁,多饮良,并治蟹毒。

⑧治牙龈出血:芦根水煎,代茶饮。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芦根

拼音注音
Lú Gēn
别名

芦茅根、苇根、芦菰根、顺江龙、水蓈蔃、芦柴根、芦通、苇子根、芦芽根、甜梗子、芦头

英文名
Reed Rhizome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Trin.]

采收和储藏:栽后2年即可采挖。
一般在夏、秋季挖起地下茎,除掉泥土,剪去须根,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原形态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
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
茎直立,中空。
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
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
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
花、果期7-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
以选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的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根茎繁殖。
春、夏、秋季均可栽种。
挖起地下根茎,每2-3节具芽的切成一段,在浅水处按行株距80cm×60cm开穴栽种,上覆一层泥土。
田间管理 栽后注意保持浅水,经常清除杂草。

性状

性状鉴别 鲜根茎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
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
节呈环状,有残根及芽痕。
体轻,质韧,不易折断。
折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成环。
无臭,味甘。
干根茎呈压扁的长圆柱形。
表面有光泽,黄白色。
节处较硬,红黄色,节间有纵皱纹。
质轻而柔韧。
无臭,味微甘。
均以条粗均匀、色黄白、有光泽、无须根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由长细胞和短细胞构成,长细胞壁波状变曲,短细胞成对,一个为硅质细胞,腔内含硅质体,另一个为六角形栓化细胞。
表皮内为3-4层下皮纤维,微木化。
皮层宽广东省,有类方形气腔,排列呈环状;内皮层不明显。
中柱维管束3-4环列,最外列维管束较小,排列于气腔间,外环的维管束间和内环的维管束间均有纤维连成环带,维管束外韧型,周围有纤维束,原生木质部导管较小,后生木质部各有2个大型导管,韧皮部细胞较小,中央髓部大,中空。

化学成分

根茎含多量的维生素B1、B2、C以及蛋白质5%,脂肪1%,碳水化合物51%,天冬酰胺0.1%。
又含氨基酸,脂肪酸,甾醇,生育酚,多元酚如咖啡酸和龙胆酸。
还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松柏醛,香草酸,阿魏酸,对-香豆酸及二氧杂环已烷木质素。
后者的氧化降解产物为苯丙烷的愈创木酚基,丁香酚基和4-羟基苯基的衍生物。
另含薏苡素,小麦黄素,β-香树脂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寒酮和由阿拉伯糖,木糖和葡萄糖按摩尔比10:19:94所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000的多糖。
又含游离的脯氨酸和三甲铵乙内酯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1.本品所含的薏苡素对骨骼肌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蛙神经肌肉标本的电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反应及大鼠膈肌的氧摄取和无氧糖酵解,并能抑制肌动蛋白-三磷酸腺甙系统的反应,还有比较弱的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对大鼠及小鼠均有镇静作用,并能与咖啡因相拮抗。
在家兔的脑电图上,出现波幅增大,频率减少,显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有抑制现象。
在大鼠尾部电刺激试验中,有镇痛作用,强度与氨基比林相似。
有解热作用,对TTG性发热的解热作用较好,对二硝基酚引起的发热无甚作用。
对多突触反射有短暂的抑制作用。
静脉注射可引起家兔血压短暂下降,皮下注射可使血糖略有下降,对离体蟾蜍心脏及离体兔肠均呈抑制作用,对兔耳血管无明显影响。
其毒性很低,小鼠口服0.5g/,lmo未引起异常改变。

2.本品所含的苜蓿素对离体豚鼠肠管有松弛作用,在2×l0浓度时,能显着抑制离体兔小肠收缩。
4mg注入在位兔小肠腔,可使蠕动收缩减慢。
每天给于大鼠口服2mg,可使血中甲状腺素显着增高。
并有轻度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肾上腺素的氧化。
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
尚有抗癌作用,6和12.5mg对小鼠P388的T/C为133和174%。

归经

肺;胃;膀胱

性味

甘;寒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透疹。
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麻疹;解河豚鱼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鲜品捣汁。
外用:适量,煎汤洗。

复方

1.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
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爽者。
2.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方:芦根,锉,水煎服。
3.芦根饮子:生芦根,青竹茹,粳米,生姜,水饮服,治伤寒后呕哕反胃,或干呕不食。
4.治霍乱烦闷方:芦根,麦门冬,水煎服。
5.解毒方,芦根汁,多饮良,治食鱼中毒,面肿,烦乱,及食鲈鱼中毒欲死者,并解蟹毒。
6.苇茎汤:芦根,竹茹,生姜汁,粳米,半夏,水煎服,治肺热痈脓。
8.银翘散,治外感风热。
9.治呕哕不止厥逆方,芦根,切,水煮浓汁,频饮。
10.治霍乱肿胀方:芦根,生姜,橘皮,水煎服。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2.《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
治噎哕不止。

3.《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4.《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好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5.《日用本草》:解河豚鱼毒。

6.《本草蒙筌》:解酒毒、鱼蟹中毒。

7.《本草原始》:治干呕霍乱。

8.《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

9.《医林纂要》:能渗湿行水,疗肺痈。

10.《天宝本草》:清心益肾,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夜梦颠倒,遗精。

11.《中国药植志》:治便秘。

12.《南京民间药草》:治喉痛。

13.《山东中药》:治浮肿。

14.《四川中药志》:治斑疹舌燥及津少。

15、《本草纲目》:按《雷公炮炙论·序》云,益食加觞,须煎芦朴。
注云,用逆水芦根,并厚朴二味等分,煎汤服。
盖芦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16.《本草经疏》:芦根,味甘寒而无毒。
消渴者,中焦有热,则脾胃干燥,津液不生而然也,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流通而渴止矣。
客热者,邪热也,甘寒除邪热,则客热自解。
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家有热,则小便频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肺、肾、脾三家之热解,则小便复其常道矣,火升胃热,则反胃呕逆不下食及噎哕不止;伤寒时疾,热甚则烦闷;下多亡阴,故泻利人多渴;孕妇血不足则心热,甘寒除热安胃,亦能下气,故悉主之也。
17.《医学衷中参西录》:《千金》苇茎汤,释者谓苇用茎而不用根者,以肺原在上,取本乎天者亲上也。
而愚则以为不然。
苇之根居于水底,其性凉而善升,患大头瘟者,愚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而况于肺乎?
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则用根实胜于茎明矣。
今药房所鬻者名为芦根,实即苇根也。
其性颇近茅根,凡当用茅根而无鲜者,皆可以鲜芦根代之也。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12984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