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石藤

《中国药典》:络石藤

拼音注音
Luò Shí Ténɡ
英文名
CAULIS TRACHELOSPERMI
来源

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em. 的干燥带叶藤茎
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及不定根;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常中空。
叶对生,有短柄;展平后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cm,宽0。
7~3。
5cm;全缘,略反卷,上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淡,革质。
气微,味微苦。

贮藏

置干燥处。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鉴别

本品茎的横切面:木栓层为棕红色数列木栓细胞;表面可见单细胞非腺毛,壁厚,具壁疣。
木栓层内侧为石细胞环带,木栓层与石细胞环带之间有草酸钙方晶分布。
皮层狭窄。
韧皮部薄,外侧有非木化的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均由木化细胞组成,导管多单个散在。
木质部内方尚有形成层及内生韧皮部。
髓部木化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
散在髓部常破裂。

归经

归心、肝、肾经。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

6~12g。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备注

风湿痹痛偏热者较为适宜,可单味浸酒服,也可与木瓜、海风藤、桑寄生、生苡仁等同用。
治疮疡肿痛之症,常与乳香、没药、瓜萎、甘草、皂角刺等配伍。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络石藤

拼音注音
Luò Shí Ténɡ
别名

络石、石鲮,鲮石、明石、悬石、云花、云珠、云英、云丹,石蹉、略石、领石、石龙蘼,耐冬,络石草,鬼系腰,石薜荔,白花藤,爬山虎,过墙风,爬墙虎、鹿角草,羊角藤,乳风绳,石气柑、万字金银,沿壁藤、铁线草、风藤、折骨草、交脚风,合掌藤、双合草、剃头草后,用粗布揩叶上,茎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出,切,日干,任用。
"

归经

入肝、肾经。

①《本草经疏》:"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
"

②《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气分。
"

性味

苦,凉,

①《别录》:"微寒,无毒。
"

②《药性论》:"甘,平。
"

③《纲目》:"味甘微酸不苦。
"

④《江西草药》:"性平,味淡微涩。
"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杜仲、牡丹为之使。
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

②《药性论》:"恶铁精。
杀殷孽毒。
"

③《本草经疏》:"阴脏人畏寒易泄者勿服。
"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止血,消瘀。
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痈肿,喉痹,吐血,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行。

①《本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

②《别录》:"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
"

③《药性论》:"主治喉痹。
"

④《唐本草》:"疗产后血结。
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
"

⑤《本草拾遗》:"煮汁服之,主一切风。
"

⑥《中国药植志》:"祛风止痛,通络消肿。
适用于关节痛,肌肉痹痛,腰膝酸痛等症;也能消散诸疮,去咽喉肿痛。
"

⑦《中国药植图鉴》:"预防流产。
"

⑧《江西草药》:"祛风活络,凉血止血。
治关节炎,肺结核,吐血,外伤出血,风火牙痛,瘰疬,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浸酒或入散剂。
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汁洗。

复方

①治筋骨痛:络石藤一至二两。
浸酒服。

②治关节炎:络石藤、五加根皮各一两,牛膝根五钱。
水煎服,白酒引。

③治肺结核:络石藤一两,地菍一两,猪肺四两。
同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

④治吐血:络石藤叶一两,雪见草、乌韭各五钱。
水煎服。

⑤治肿疡毒气凝聚作痛:鬼系腰一两,皂角刺一两,瓜蒌大者一个,甘草节五分,没药、明乳香各三钱。
上每服一两,水酒各半煎。
溃后慎之。

⑥治喉痹咽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络石草二两。
切,以水一大升半,煮取一大盏,去滓,细细吃。

⑦治外伤出血:络石藤适量。
晒干研末。
撒敷,外加包扎。

各家论述

①《纲目》:"络石,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变白耐老,即医家鲜知用者,岂以其近贱而忽之耶。
服之当浸酒耳。
"

②《得配本草》:"络石,配射干、山栀,治毒气攻喉。
配参、苓、龙骨,治白浊已甚。
"

③《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
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不可忽之也。
"

④《本草正义》:"络石气味,《本经》谓之苦温,盖以功能通经络活血而言之,故以为温。
然《本经》主治,纯是热症,则非温热可知,故《别录》改作微寒,而《御览》引李当之说,且以为大寒也。
此物善走经脉,通达肢节,《本经》主风热死肌,《别录》养肾,主腰髋痛,坚筋,利关节,皆即此义。
其治痈肿、喉舌肿,口干舌焦,皆苦寒泄降之功用也。
《别录》谓其除邪气,则以邪热而言。
凡《本经》、《别录》邪气二字,所赅最广,其实各有所主,并非泛辞,读者当以意逆之,自能悟到,不可混作一例看。
惟大惊入腹四字,则不甚可解,当付阙疑。
""苏恭谓疗产后血结大良,盖以瘀露不通而言,苦泄破瘀,且善通络,是以主之。
又谓主蝮蛇疮毒心闷,则清热泄降,固解毒之良药。
又谓刀斧伤疮,敷之立瘥,则又外治活血之神丹矣。
藏器谓主一切风,即《本经》治风热死肌,《别录》利关节之义。
今用以舒节活络,宣通痹痛甚验。
"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以桑科植物薜荔的不育幼枝作络石藤使用。
其茎枝较夹竹桃科络石藤为细,叶互生,椭圆形,先端钝圆,棕绿色或黄褐色,革质。
味淡。
参见"薜荔"条。
又络石在少数地区亦作石南藤使用。
参见"石南藤"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络石藤

拼音注音
Luò Shí Ténɡ
别名

石鲮、明石、悬石、云珠、云丹、石磋、略石、领石、石龙藤、耐冬、石血、白花藤红对叶肾、对叶藤、石南藤、过墙风、爬山虎、石邦藤、骑墙虎、风藤、折骨草、交脚风、铁线草、藤络、见水生、苦连藤、软筋藤、万字金银、石气柑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带叶藤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em.[Rhynch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采收和储藏:栽种3~4年后秋末剪取藤茎,截成25~30cm长,扎成小把,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野、溪边、路旁、林绿或杂木林中,常缠绕于树上或攀援于墙壁、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

原形态

常绿木质藤本,长达10m。
全株具乳汁。
茎圆柱形,有皮孔;嫩枝被黄色柔毛,老时渐无毛。
叶对生,革质或近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10cm,宽1-4.5cm;上面无毛,下面被疏短柔毛;侧脉每边6-12条。
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二歧,花白色,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顶部反卷,基部具10个鳞片状腺体;花蕾顶端钝,花冠筒圆筒形,中部膨大,花冠裂片5,向右覆盖;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腹部粘生在柱头上,花药箭头状,基部具耳,隐藏在花喉内;花盘环状5裂,与子房等长;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无毛,花柱圆柱状,柱头卵圆形。
蓇葖答果叉生,无毛,线状披针形;种子多数,褐色,线形,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
花期3-7月,果期7-12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湿润,半阴。
不择土壤,耐一定干旱,但忌水涝。

栽培技术 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繁殖。
通常以压条为主,在2~3月把老藤分段埋入土中,深3-4cm,待至翌年被埋压的部分长出新根时,剪断与老藤的联系,另行移栽。

性状

性状鉴别 藤茎圆柱形,多分枝,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具点状皮孔和不定根;质较硬,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有时中空。
叶对生,具短柄,完整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10cm,宽0.8-3.5cm,先端渐尖或钝,有时微凹,叶缘略反卷,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较浅,叶脉羽状,下表面较清晰,稍凸起;革质,折断时可见白色绵毛状丝。
气微,味微苦。

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内含棕色物质。
皮层外侧石细胞排列成环,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皮层内侧散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
中柱鞘纤维束环列,伴有石细胞。
维管束双韧型,韧皮部散有少数分泌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导管直径有的可达130μm,木射线细胞1-3列,木化,内生韧皮部内侧有纤维束和石细胞散在,有的周围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髓部常破裂。
本品薄壁组织中有乳管分布。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各1列,下表皮有气孔和非腺毛。
栅栏细胞2-3列,穿过主脉。
主脉维管束双韧型,浅槽状,韧皮部外侧有纤维群,以下方为多。
薄壁组织中有乳汁管。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和簇晶。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0ml,水浴回流30min,滤过。
滤液浓缩至3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木犀草素,加乙酸乙酯溶解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将上述两种溶液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用甲苯-乙酸乙酯-甲酸展开,取出晾干后,喷雾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于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供试品色谱中应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同的位置处显黄色荧光斑点。

化学成分

藤茎含牛蒡甙,络石甙,去甲络石甙,穗罗汉松树脂酚甙,橡胶肌醇[1],牛蒡甙元,穗罗汉松树脂酚,络石甙元,去甲络石甙元[2]。
茎叶含生物碱:冠狗牙花定碱,伏康京碱,白坚木辛碱,狗牙花任碱,19-表伏康任碱[3],伏康碱,伊波加因碱及山辣椒碱[4]等。
叶还含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芹菜素-7-O-葡萄糖甙,芹菜素-7-O-龙胆二糖甙,芹菜素-7-O-新橙皮糖甙,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木犀草素-7-O-龙肥二糖甙及木犀草素-4′-O-葡萄糖甙[5]。
全株含β-香树脂醇,β-香树脂酸乙酸酯,羽扇豆醇,羽扇豆醇乙酸酯,羽扇豆醇不饱和脂肪酸酯,β-谷甾醇,豆甾醇及菜油甾醇[6]。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本品50%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2.对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牛蒡甙可刺激冷血及温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使呼吸加快,大剂量引起呼吸衰竭,对心脏作用较弱,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使小鼠皮肤发红、腹泻。
此外对离体兔肠及子宫却有抑制作用,甲醇提取物给大鼠腹腔注射250mg/kg,对足浮肿有60%以上抑制率;小鼠皮下注射l00mg/kg对醋酸扭体反应有30%以上的抑制率。

炮制

用水洗去泥土,拣净杂质,稍浸泡,润透,切断,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后,用粗布揩叶上、茎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出,切,日干,任用。

归经

心;肝;肾经

性味

苦;辛;性微寒

注意

《本草经疏》:阴脏人畏寒易泄者勿服。

功能主治

通络止痛;凉血清热;解毒消肿。
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脉拘挛;咽喉肿痛;疔疮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场,6~15g单味可用至30g;浸酒,30-60g;或入丸、散剂。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汁涂。

复方

①治筋骨痛:络石藤一至二两。
浸酒服。
②治关节炎:络石藤、五加根皮各一两,牛膝根五钱。
水煎服,白酒引。
③治肺结核:络石藤一两,地菍一两,猪肺四两。
同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
④治吐血:络石藤叶一两,雪见草、乌韭各五钱。
水煎服。
⑤治肿疡毒气凝聚作痛:鬼系腰一两,皂角刺一两,瓜萎大者一个,甘草节五分,没药、明乳香各三钱。
上每服一两,水酒各半煎。
溃后慎之。
⑥治喉痹咽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络石草二两。
切,以水一大升半,煮取一大盏,去滓,细细吃。
⑦治外伤出血:络石藤适量。
晒干研末。
撒敷,外加包扎。

各家论述

1.《纲目》:络石,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变白耐老,即医家鲜知用者,岂以其近贱而忽之耶。
服之当浸酒耳。

2.《得配本草》:络石,配射干、山栀,治毒气攻喉。
配参、苓、龙骨,治白浊已甚。

3.《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
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不可忽之也。

4.《本草正义》:络石气味,《本经》谓之苦温,盖以功能通经络活血而言之,故以为温。
然《本经》主治,纯是热症,则非温热可知,故《别录》改作微寒,而《御览》引李当之说,且以为大寒也。
此物善走经脉,通达肢节,《本经》主风热死肌,《别录》养肾,主腰髋痛,坚筋,利关节,皆即此义。
其治痈肿、喉舌肿,口干舌焦,皆苦寒泄降之功用也。
《别录》谓其除那气,则以邪热而言。
凡《本经》、《别录》邪气二字,所赅最广,其实各有所主,并非泛辞,读者当以意逆之,自能悟到,不可混作一例者。
惟大惊入腹四字,则不甚可解,当付阔疑。
恭谓疗产后血结大良,盖以瘀露不通而言,苦泄破瘀,且善通络,是以主之。
又谓主蝮蛇疮毒心闷,则清热泄降,固解毒之良药。
又谓刀斧伤疮,敷之立瘥,则又外治活血之神丹矣。
藏器谓主一切风,即《本经》治风热死肌,《别录》利关节之义。
今用以舒节活络,宣通痹痛甚验。

5.《本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6.《别录》: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

7.《药性论》:主治喉痹。

8.《唐本草》:疗产后血结。
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

9.《本草拾遗》:煮汁服之,主一切风。

10.《中国药植志》:祛风止痛,通络消肿。
适用于关节痛,肌肉痹痛,腰膝酸痛等症;也能消散诸疮,去咽喉肿痛。

11.《中国药植图鉴》:预防流产。

12.《江西草药》:祛风活络,凉血止血。
治关节炎,肺结核,吐血,外伤出血,风火牙痛,瘰疬,毒蛇咬伤。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63735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