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甘石

《中国药典》:炉甘石

拼音注音
Lú Gān Shí
别名

甘石、浮水甘石

英文名
GALAMINA
来源

本品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锌矿,主含碳酸锌。
采挖后,洗净,晒干,除去杂石。

性状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灰白色或淡红色。
表面粉性,无光泽,凹凸不平,多孔,似蜂窝状。
体轻,易碎。
无臭,味微涩。

贮藏

置干燥处。

炮制

炉甘石:除去杂质,打碎。

煅炉甘石:取净炉甘石,照明煅法煅至红透,再照水飞法水飞,晒干。

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稀盐酸10ml,即泡沸。
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

取本品粗粉1g,加稀盐酸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或杂有微量的蓝色沉淀。

归经

归胃经。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用于目赤肿痛,眼缘赤烂,翳膜胬肉,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不作内服,外用适量。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炉甘石

拼音注音
Lú Gān Shí
别名

甘石,卢甘石,羊肝石,浮水甘石。

出处

《外丹本草》

来源

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的矿石。
采得后,除去杂石、泥土。

生境分布

产于广西、四川、云南、湖南等地。

原形态

菱锌矿

三方晶系。
晶形呈菱面体,但少见。
一般多为土块状、钟乳状、多孔块状等。
颜色因杂质而不同,纯净者为白色,含铅者为深绿色,含镉者为黄色,含铁者呈褐色。
条痕为白色。
玻璃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
解理依菱面,成107°之斜角,仅显晶集合体始有之.断口参差状。
硬度5。
比重4.1~4.5。
性脆。
常见于闪锌矿氧化带中。

性状

为不规则的块状,扁平形戌圆形,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或淡红色,有凹陷或小孔洞,显粉性。
体轻而质松,易碎,断面白色咸淡红色,呈颗粒状,并有细小孔隙,有吸湿性。
气无,味微涩。
火煅后即成白色或淡黄色的无晶结块或细致粉末。
以块大、白色或显淡红色、质轻者为佳。
不熔融。
在木炭上烧之则生氧化锌之薄膜,热时黄色、冷后则变为白色。
热稀盐酸能使其溶解并产生泡沫。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尚含少量氧化钙0.27%,氧化镁0.45%,氧化铁0.58%,氧化锰0.01%。
此石中的锌,往往为少量的铁所取代。
另外,有的炉甘石品种尚含少量钻、铜、镉、铅和痕量的锗与铟。
青岛和济南的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并含少量铁、铝、钙、镁等杂质及极微量的钠。

煅炉甘石,主要成分为氧化锌。

药理作用

为不溶于水的天然碳酸锌,广用于皮肤科,作为中度的防腐、收敛、保护剂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刨伤。
一般用5~10%水混悬液,亦有用油膏者。

炮制

炉甘石:拣去杂质,打碎。
煅甘石:取净炉甘石,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烧至微红,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搅拌,倾出混悬液,将石渣晾干,再煅烧3~4次,最后将石渣弃去。
取混悬液澄清,倾去清水,将滤出的细粉干燥.黄连水拌甘石:取黄连煎汤,加入上述煅甘石细粉,拌匀并使吸尽,烘干。

《医学入门》:"炉甘石,用砂罐一盛一盖,于炭火中煅令通赤,以童便或黄连水淬之,再煅再淬,九次,细研水飞过用。
"

归经

入肝、脾、肺经。

①《纲目》:"阳明经。
"

②《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
"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

性味

甘,温。

①《品汇精要》:"味甘,性平,无毒。
"

②《纲目》:"甘,温,无毒。
"

功能主治

去翳退赤,收温敛疮。
治目赤翳障,烂弦风眼,溃疡不敛,皮肤湿疮。

①《品汇精要》:"主风热赤眼,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治下部湿疮,调敷。
"

②《纲目》:"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
同龙脑点治目中一切诸病。
"

③《本经逢原》:"点眼皮湿烂及阴囊湿肿。
"

④《玉楸药解》:"医痔瘘下疳。
"

⑤《现代实用中药》:"用于慢性溃疡、下腿溃疡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

用法用量

外用:水飞点眼,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目暴赤肿:炉甘石、风化消,等分。
为末。
新水化一粟点之。

②治诸般翳膜:炉甘石、青矾、朴硝,等分。
为末。
每用一字,沸汤化开,温洗,日三次。

③治风眼流泪烂弦:炉甘石二两,以黄连一两煎水,入童尿半盏,再熬,下朴消一两,又熬,成,以火煅石淬七次,洗净,为末,入密陀僧末一两,研匀,收点之。

④治各种睑缘炎:十大功劳根茎五十克,加水五百毫升,煎成浓汁,去渣后加炉甘石粉成为浓糊状,干燥成为散剂。
然后取此散剂三十克,加凡士林六十克,羊毛脂十克,调匀成眼膏。
涂于睑缘,每日两次。
:85,1970)

⑤治目暗昏花:炉甘石、代赭石、黄丹各四两。
为末。
白沙蜜半斤,以铜铛炼去白沫,更添清水五、六碗,熬沸下药,文武火熬至一碗,滴水不散,以夹纸滤入瓷器收之。
频点目用。

⑥治下部阴疮:炉甘石一两,孩儿茶三钱。
为末,麻油调敷。

⑦治漏疮不合:童尿制炉甘石、牡蛎粉。
外塞之。
内服滋补药。

⑧治阴汗湿痒:炉甘石一分,真蚌粉半分。
研粉扑之。

⑨治聤耳出脓及黄汁:炉甘石二钱,枯矾二钱,胭脂半钱,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
用绵子缠缴耳中脓汁尽,别用绵子蘸药,或干吹少许入耳亦可。
如积热上壅,耳出脓水,神芎丸百粒,泻三、五行。

⑩治齿疏陷物:炉甘石、寒水石等分。
为末。
每用少许擦牙,忌用刷牙,久久自密。

各家论述

①《纲目》:"炉甘石,阳明经药也,治目病为要药。
时珍常用炉甘石、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入朱砂五钱,则性不帖也。
"

②《玉楸药解》:"炉甘石生金银矿,秉寒肃燥敛之气,最能收湿合疮,退翳除烂。
但病重根深,不能点洗收效,必须服药饵,用拔本塞源之法。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炉甘石

拼音注音
Lú Gān Shí
别名

甘石、卢甘石、芦甘石、羊肝石、浮水甘石、炉眼石、干石

英文名
Calamine
出处

出自《外丹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的矿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mithsonite;Hydrozincite

采收和储藏:采得后,除去杂石、泥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产于原生铅锌矿床氧化带。
主要由闪锌矿氧化分解产生易溶的硫酸锌,交代碳酸盐围岩或原生矿石中的方解石而成。

2.产于矿床的氧化带中,为次生矿物。
主要由闪锌矿蚀变而成。
与菱锌矿共生。

资源分布:两者均产于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1.菱锌矿 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
单个晶体呈菱面体或复三方偏三角面体,但极少见。
常呈钟乳状、块状、土状、皮壳状集合体。
纯者白色,常被染成灰白、淡黄、浅绿或浅褐色。
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或暗淡土状光泽,晶面上有时呈珍珠光泽。
硬度4.5-5,性脆,断口参差状。
相对密度4-4.5。

2.呈块状、土状、多孔至致密状、皮壳状、具细纤维构造的同心带状。
白色至灰黄、褐紫、浅紫色。
土状光泽,亦呈绢丝光泽。
硬度4,相对密度3.5-3.8。

栽培

天然矿石。

性状

性状鉴别 生甘石 为块状或钟乳状集合体。
呈不规则块状。
白色,灰白色或浅土黄色,条痕灰白色至淡棕色。
表面有的有凹陷或多孔隙,似蜂窝状。
土状光泽,不透明,体轻,质较硬而脆,易碎,断面白色或浅土黄色,有的黄白相间似花纹状。
无臭、味微涩。
浮水甘石 多为白色,孔隙较多。
体轻,质松软,有较强吸水性,舐之粘舌。
均以色白、体轻、质松者为佳。

显微鉴别 生甘石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但由于铁质污染,结晶较差些,往往呈褐棕色,结晶体菱面体清楚,粒径一般为0.01mm,粒与粒镶嵌紧密。
折射率Ne=1.849,No=1.621;双折射率Ne-No=0.228。
干涉色呈高级彩色,较碳酸盐矿更鲜艳;平行消光。
一轴晶;负光性。
浮水甘石 透射偏光镜下:微带黄色,往往呈环形针状和粒状。
针体常沿解理裂隙分布,长0.03mm;粒状菱面体清楚,粒径0.01-0.02mm。
折射率Np=1.640,Nm=1.736,Ng=1.750;双折射率Ng-Np=0.110;干涉色鲜艳;平行消光。
二轴晶;正光性。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氧化锌不得少于40.0%。

化学成分

1.炉甘石 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尚含少量氧化钙0.27%,氧化镁0.45%,氧化铁0.58%,氧化锰0.01%。
其中锌往往为少量的铁所取代。
有的尚含少量钴、铜、镉、铅和痕量的锗、铟。
青岛和济南的炉甘石,并含少量铁、铝、钙、镁等杂质及极微量的钠。

2.浮水甘石 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锌[Zn52·6],并含铅、镉、镁、铁、铝等杂质。

药理作用

为不溶于水的天然碳酸锌,广用于皮肤科,作为中度的防腐、收敛、保护剂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
一般用5-10%水混悬液,亦有用油膏者。
外用可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生长。
能部分吸收创面分泌液,有收敛、保护作用;尚能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的生长。

炮制

1.炉甘石,用砂罐一盛一盖,于炭火中煅令通赤,以童便或黄连水淬之,再煅再淬,九次,细研水飞过用。

2.黄连菊花煅甘石:取炉甘石装砂嘟噜内,煅至红透取出,趁热倾入水盆内、待晾后捞出晒干研粉;再用水飞法取细粉置下药之煎汤内,捣拌均匀,晒干即可。
炉甘石1kg,用黄连、菊花各式各120g。
薄荷黄连菊花蝉蜕荆芥桑叶防风煅甘石取以下药料加水2桶,共煎过滤,将炉甘石倒入滤液中,不断搅拌,10余天后取沉淀细粉,供药用。
每炉甘石5kg,用薄荷250g;黄连、菊花、蝉蜕、荆芥各120g,桑叶60g,防风各60g。
四黄栀子煅甘石:取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栀子加水煎汤汁备用。
另将炉甘石置坩埚内,入炉火中煅至红透,取出立即倒入汁中,待汁被吸尽时出,水飞后干燥。
每炉甘石1kg;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栀子各6g。

3.煅甘石:取净炉甘石,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烧至微红,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搅拌,倾出混悬液,将石渣晾干,再煅烧3-4次,最后将石渣弃去。
取混悬液澄清,倾去清水,将滤出的细粉干燥。
黄连水拌甘石:取黄连煎汤,加入上述煅甘石细粉,拌匀并使吸尽,烘干。

鉴别

取本品在紫外光灯下检视,显浅蓝紫色荧光。

取本品粗粉1g,加稀盐酸10ml,即泡沸,将此气体涌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发生折色沉淀。
取本品稀盐酸溶液,滤过,滤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或杂有微量蓝色沉淀。
取本品1小块,置具有圆孔软木塞试管内,灼烧,在管壁有水生成;在管壁无水生成。

归经

肝;脾;肺经

性味

甘;平;温;无毒

注意

忌内服。

功能主治

明目去翳;收湿止痒;敛疮生肌。
主目赤肿痛;烂弦风眼;多泪怕光;翳膜胬肉;溃疡不敛;皮肤湿疮;阴部湿痒

用法用量

外用:水飞点眼,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治目暴肿方《御药院方》;治风眼流泪烂弦方《卫生简易方》;治目眩昏花方《卫生简易方》;治下疳阴疮方《秘传经验方》;治阴汗湿痒《仁斋直指方》

各家论述

1.《纲目》:炉甘石,阳明经药也,治目病为要药。
时珍常用炉甘石、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
入朱砂五钱,则性不粘也。

2.《玉楸药解》:炉甘石生金银矿,秉寒肃燥敛之气,最能收湿合疮,退翳除烂。
但病重根深,不能点洗收效,必须服药饵,用拔本塞源之法。

3.《品汇精要》:主风热赤眼,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治下部湿疮,调敷。

4.《纲目》: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
同龙脑点治目中一切诸病。

5.《本经逢原》:点眼皮湿烂及阴囊湿肿。

6.《玉楸药解》:医痔痿下疳。

7.《现代实用中药》:用于慢性溃疡、下腿溃疡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58643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