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

《中国药典》:荆芥

拼音注音
Jīnɡ Jiè
别名

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

英文名
HERBA SCHIZONEPETAE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
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
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
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炮制

荆芥: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荆芥穗:摘取花穗。

荆芥炭:取荆芥段,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取净荆芥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

鉴别

本品粉末黄棕色。
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
腺鳞头部8 细胞,直径96~112μm;柄单细胞,棕黄色。
小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
非腺毛1 ~ 6细胞,大多具壁疣。
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
内果皮石细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密具纹孔。
纤维直径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状。

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20ml ,密塞,时时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挥散至1ml ,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荆芥对照药材0.8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的 5%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归经

归肺、肝经。

性味

辛,微温。

功能主治

解表散风,透疹。
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

4.5~9g。

备注

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
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
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
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用。
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
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
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
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
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荆芥

拼音注音
Jīnɡ Jiè
别名

假苏、鼠蓂,姜苏,稳齿菜,四棱杆蒿

出处

《吴普本草》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全草
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
茎直立,四棱形,基部稍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短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茎基部的叶裂片5;中部及上部的叶裂片3~5,线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宽2~4毫米,全缘,两面均被柔毛:下面具凹陷腺点,穗状轮伞花序,多密集于枝端,长3~8厘米;苞片叶状,线形,长乱0.4~1.7厘米,绿色,无柄;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距纵脉5条,被毛,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2唇形,长约4毫米,上唇2裂,下唇较大,3裂;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
小坚果4,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毫米,棕色。
花期6~8月。
果期7~9月。

性状

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长45~9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
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
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
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1.8%,油中主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簿荷酮、少量右旋柠檬烯。

药理作用

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克/公斤,无甚解热作用。
在体外,高浓度有抗结核杆菌之作用。

炮制

荆芥:拣净杂质,用水略泡,捞出切段,哂干,炒荆芥: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放凉。
荆芥炭: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喷清水,取出晒干。

归经

入肺、肝经。

①《纲目》:"入足默阴经气分。
"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

③《本草汇言》:"足厥阴、少阳、阳明经。
"

性味

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

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苦。
"

注意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①《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

②《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

③《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

④《本草经巯》:"痛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

功能主治

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
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
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
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
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

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
治吐血。
""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
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

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
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
为末。
每服二钱,茶调下。

②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
每酒服三钱。

③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一两。
上为粗末。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

④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
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
忌动风物。

⑤治大便下血:㈠荆芥,炒,为末。
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
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

㈡荆芥二两,槐花一两。
炒紫为末。
每服三钱,清茶送下。

⑥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
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

⑦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
为末。
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

⑧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

⑨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荆芥穗,等分。
各别为末。
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

⑩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
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
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

⑾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荆芥穗四两。
捣粗罗为散。
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

⑿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

临床应用

治疗皮肤瘙痒症:取净荆芥穗一两,碾为细面,过筛后装入纱布袋内,均匀地撒布患处,然后用手掌来回反复的揉搓,磨擦至手掌与患部发生热感为度。
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及一切皮肤瘙痒病,轻者1~2次,重者2~4次即奏效。

各家论述

①《纲目》:"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
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
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

②《本草经疏》:"假苏,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其主寒热者,寒热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则寒热自愈。
鼠瘘由热结于足少阳、阳明二经火热郁结而成,瘰疬为病亦属二经故也。
生疮者,血热有湿也,凉血燥湿,疮自脱矣。
破结聚气者,辛温解散之力也。
下瘀血入血分,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之功用也。
痹者,风寒湿三邪之所致也,祛风爆湿散寒,则湿痹除矣。
""荆芥,风药之辛温者也,主升主散,不能降亦不能收。
"

③《本草汇言》:"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
…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
…凡一切失血之证,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势,以荆芥之炒黑,可以止之。
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
"

④《本草备要》:"荆芥,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
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
"

⑤张寿颐:"荆芥,治风热在表在上诸症,能泄肺热而达皮毛,风热咳嗽宜之,风热外感头痛寒热,亦是主药。
又入血分,清血热,能治咽、喉、口、舌、发颐、大头诸症,亦治疮疡、风疥、瘰疬,吐衄,下血,崩漏,能澈上澈下,散结导瘀,厥功甚多,而亦甚捷,诚风热血热之一大法王,不可以其微贱易得而忽视之。
然古法每谓产后中风,口噤发痉,角弓反张,血晕不醒,有豆淋酒法,以防风、羌活、荆芥等药,炒研为末,另以黑大豆妙热,酒淋乘热调药冲服。
意谓此是产后猝受外风,故宜风药酒服,温升疏散之法,无论何书,往往称为大效,甚且托名于华元化,称之为华陀愈风散。
不知产后噤厥,角弓反张,纯是阴脱于下,阳浮于上,虽曰中风,明是内动之风,上升冲脑,以致知觉运动顿失其常,镇而降之,犹恐不济,妄投风药,加以热酒,是为教猱升木,火上添油,杀之尤逮,安得有效之理,此皆古人误认内风作外风之治法。
…惟荆芥炒黑,则轻扬疏散之性已失,而黑能入血,可以止血之妄行,若产后去血过多,阴不涵阳,晕厥昏瞶者,用童便调灌,则又能立定其气血冲脑之变,是为一举两得,却是佳方,此不可与豆淋酒之法作一例观也。
"

备注

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
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紫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荆芥

拼音注音
Jīnɡ Jiè
别名

假苏、鼠蓂、姜芥

英文名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 Herb of Fineleaf Schizonepeta
出处

出自《吴普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科植物裂叶荆芥和多裂叶荆芥的茎叶和花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Nepeta tenuifolia Bent.]2.Schizonepaeta multifida Briq. [Nepeta multifida L.]

采收和储藏: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也有先摘下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
海拔在540-2700m之间。
多栽培,亦有野生。

2.生于海拔1300-2000m的松林林缘、山坡草丛或湿润的草原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地有栽培。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原形态

1.裂叶荆芥 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
具强烈香气。
茎直立,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基部棕紫色。
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
叶对生;茎基部的叶片无柄或近无柄,羽状深裂,裂片5,中部及上部叶无柄,羽状深裂,裂片3-5,长1-3.5cm,宽1.5-2.5cm,宽1.5-2.5cm,先端锐尖,基部楔状渐狭并下延至叶柄,裂片披针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脉上及边缘较密,有腺上噗。
花为轮伞花序,多轮密集于枝端,形成穗状,长3-13cm;苞片叶状,长4-17mm;小苞片线形,较小;花小,花萼漏斗状倒圆锥形,长约3mm,径约1.2mm,被灰色柔毛及黄绿色腺点,先端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化冠浅红紫色,二唇形,长约4mm,上唇先端2浅裂,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二强;子房4纵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
小坚果4,长圆状三棱形,长约1.5mm,径约0.7mm,棕褐色,表面光滑。
花期7-9月,果期9-11月。

2.多裂叶荆芥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40-50cm。
茎基部木质化,上部四棱形,被白色长柔毛。
叶对生;叶柄长约1.5cm;叶羽状深裂或分裂,有时浅裂至全缘,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或具疏齿,长2-3.4cm,宽1.5-2cm,先端锐尖,基部近截形至心形,上面深绿色,微被柔毛,下面白黄色,被白色短硬毛,脉上及边缘被睫毛,有腺点。
多数轮伞花序组成顶生穗状花序,长6-12cm;苞片叶状,深或全缘,卵形,长约1cm;小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带紫色,与花等长工稍长;花萼紫色,长约5mm,有15条脉,外被稀疏短柔毛,先端5齿裂,三角形;花冠二唇形,蓝紫色,干后淡黄色,长约8mm,被柔毛,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花药淡紫色,花柱细长,柱头2裂。
小坚果4,扁长圆形,腹部稍具棱,长约1.6mm,宽约0.6mm,褐色。
花期7-9月,果期9月以后。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能耐0℃左右低温,-2℃以下则会出现冻害。
喜阳光充足,怕干旱,忌积水。
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油砂土、夹砂土栽培为宜。
忌连作。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残。
在田间选株壮、枝繁,穗多而密,又无病虫的单株或田块留作种用,种子需充分成熟、饱满、呈深褐色或棕褐色明采收。
直播或育苗移栽法。
春播,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适期:秋播于9-10月;穴播,行株距各17-20cm。
每1hm2用种量3.75-4.50kg。
条播,行距20cm,深5cm。
每1hm2用种量7.50kg。
撒播,每1hm2用种量7.50-11.25kg。
育苗移栽法,春播,每1hm2用种量11.25-15kg。
5-6月苗高约15cm时移栽。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注意间苗、补苗。
中耕除草1-2次,幼苗期浅锄,以免损伤幼苗。
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施用磷钾肥。
一般追肥3次。
幼苗期遇旱及时浇水;遇涝及时排除积水。

病虫害防治 立枯病注意排水或选用高畦栽种,发病时用灭菌剂401的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墨斑病,可拔除病株烧毁,或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还有荆芥茎枯病为害。
虫害有银纹夜蛾等为害。

性状

性状鉴别 裂叶荆芥 为带花穗的茎枝。
茎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绿色或紫棕色,被白色短柔毛;体轻,质脆,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
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
顶生穗状轮伞花序,长3-13cm,直径约7mm。
花冠多脱落,宿萼黄绿色,钟形,质脆易碎,内有棕黑色小坚果。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以色淡黄绿、穗密而长、香气浓者为佳。

多裂叶荆芥 茎枝表面淡紫红色,被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
叶裂片较宽,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轮伞花序连续,很少间断;萼齿急尖。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显微鉴别 裂叶荆芥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厚而角质化;气孔少数;腺毛柄为单细胞,头部类圆形,2细胞;腺鳞头部类圆形,8-13细胞,直径约85μm,柄极短,单细胞;非腺毛1-8细胞,以4-5细胞多见,长约700μm,壁具疣状突起,茎四棱处表皮内侧为厚角组织;皮层2-6列细胞。
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成环,壁微木化。
形成层不甘落后明显。
木质部较宽,导管及木纤维主要分布在茎四棱处。
射线1-2列细胞。
中央为髓部。

毒性

腹腔注射荆芥煎剂的小鼠半数致死量为30046±76.5mg/kg。

化学成分

.裂叶荆芥 地上部分、穗、梗各含挥发油1.12%、1.69%、0.60%,其中主要成分均为胡薄荷酮乙基--3-[3-羟基-4-[-1-carboxy-2- ethenoxy]propenoate][6],-3-[3[1-羟苯-2-乙氧基羰基]-7-羟基-2-苯并呋喃-5-基]丙烯酸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作用:用伤寒混合菌苗使家兔发热,给予裂叶荆芥煎剂或乙醇浸剂2g/kg 灌胃,仅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荆芥煎剂有解热镇痛作用。
荆芥中的d-薄荷酮为镇痛的主要成分,3-甲基环己酮亦有镇痛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荆芥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其次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表现一定的抑制作用。
50%荆芥煎剂每鸡胚0.1ml对甲型流感病毒PR8株无抑制作用。

3.止血作用:小鼠按Akohob氏法测定出血时间,兔毛细管法测定凝血时间,比较生品荆芥与荆芥炭的止血时间。
药物均用生理盐水配制灌胃,兔2g/kg,小鼠5g/kg,用生理盐水作对照。
结果表明,生品荆芥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使出血时间缩短72.6%;生品荆芥使凝血时间缩短30%,而荆芥炭缩短77.7%,说明荆芥经炒炭后有止血作用。

4.其它作用:荆芥体外试验有弱的抑制癌细胞作用。
荆芥煎剂有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作用,对醋酸引起的炎症亦有明显抗炎作用。
另据报道,荆芥的抗炎成分主要是1-胡薄荷酮。
苯并呋喃类化合物、3-辛醇和B-蒎烯亦有抗炎作用,前者对3a-羟基甾体脱氢酶的IC50为8.1μg/ml。

炮制

荆芥:拣净杂质,用水略泡,捞出切段,晒干。
炒荆芥: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放凉。
荆芥炭: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喷清水,取出晒干。

鉴别

理化鉴别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放入小试管中,加乙醇2ml溶解后加1%香草醛浓硫酸2滴,振摇混匀,滤液呈淡红色。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加入小试管中,加2,4-二硝基苯肼试液0.5ml,振摇,深液显黄色,并呈混浊状。
继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5min,溶液澄清,分层,上层显红色。
薄层色谱 取荆芥全草100g切碎,按挥发油测定方法提取出挥发油,作供试品。
以薄荷酮、胡薄荷酮和柠檬烯作对照品。
上述供试品和对照品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已烷-乙酸乙酯展开,展距12cm。
取出晾干,喷以2,4-二硝基苯肼试剂,100℃加热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归经

归肺;肝经

性味

味辛;微苦;性微湿

注意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1.《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2.《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3.《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4.《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功能主治

祛风;解表;透疹;止血。
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临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敷;或研末调散。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寒热,鼠疫,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2.《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喎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
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3. 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4.《食疗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
作菜生熟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7.《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8.《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
治吐血。
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
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9.《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
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TUI,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65717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