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

《中国药典》:海金沙

拼音注音
Hǎi Jīn Shā
别名

金沙藤、左转藤、蛤蟆藤、罗网藤、铁线藤、吐丝草、鼎擦藤、猛古藤

英文名
SPORA LYGODII
来源

本品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Sw. 的干燥成熟孢子
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

性状

本品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浅棕黄色。
体轻,手捻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缝滑落。
气微,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

鉴别

取本品少量,撒于火上,即发出轻微爆鸣及明亮的火焰。

本品粉末棕黄色或浅棕黄色。
孢子为四面体、三角状圆锥形,顶面观三面锥形,可见三叉状裂隙,侧面观类三角形,底面观类圆形,直径60~85μm,外壁有颗粒状雕纹。

归经

归膀胱、小肠经。

性味

甘、咸,寒。

功能主治

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用于热淋,砂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用法用量

6~15g,入煎剂宜包煎。

备注

用于热淋、石淋、膏淋等症,常与金前草、泽泻、滑石、石苇等药配伍应用。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海金沙

拼音注音
Hǎi Jīn Shā
别名

左转藤灰,海金砂。

出处

《嘉佑本草》

来源

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成熟孢子
立秋前后孢子成熟时采收,过早过迟均易脱落。
选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割下茎叶,放在衬有纸或布的筐内,于避风处晒干:然后用手搓揉、抖动,使叶背之孢子脱落,再用细筛筛去茎叶即可。

生境分布

主产广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陕西等地亦产。

性状

干燥成熟的孢子,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淡棕色,质极轻,手捻之有光滑感。
置手掌中即由指缝滑落;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后逐渐下沉;易着火燃烧而发爆鸣及闪光,不留灰渣,以干燥、黄棕色、质轻光滑、能浮于水、无泥沙杂质、引燃时爆响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
另含一种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

归经

入小肠、膀胱经。

①《纲目》:"小肠,膀胱血分。
"

②《本草汇言》:"入足少阴,手、足太阳经。
"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

性味

甘淡,寒。

⑦《品汇精要》:"味淡,性平,无毒。
"

②《纲目》:"甘,寒,无毒。
"

注意

①《本草经疏》:"小便不利及诸淋由于肾水真阴不足者勿服。
"

②《本经逢原》:"肾脏真阳不足者忌用。
"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白带,肝炎,肾炎水肿,咽喉肿痛,痄腮,肠炎,痢疾,皮肤湿疹,带状疱疹。

①《嘉佑本草》:"主通利小肠。
得栀子、马牙消、蓬砂共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
"

②《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

③《本草正义》:"利水通淋。
治男子淫浊,女子带下。
"

④《中国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

⑤《广西中药志》:"用于水肿及热病吐血。
"

⑥《湖南药物志》:"补脾健胃。
治小儿食积。
"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亦,肠炎,痢疾。
"

⑧《江西草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
治肝炎,肾性水肿,皮肤湿疹,水痘,尿血。
痄腮,风火牙痛,喉蛾,白喉,带状疱疹,小儿L疳积。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8钱;或研末服。

复方

①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面茶半两。
二味捣研令细。
每服三戗,生姜、甘草汤调下。

②治热淋急痛:海金沙为末,生甘草汤冲服。

③治膏淋:海金沙、滑石各一两,甘草二钱半。
上研匀。
每服二钱,食前,煎麦门冬汤调服,灯心汤亦可。

④治尿酸结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为末。
以车前子、麦冬、木通煎水调药末,并加蜜少许,温服。

⑤治小便出血:海金沙为末,以新汲水调下。
一方用砂糖水调下。

⑥治肝炎:海金砂五钱,阴行草一两,车前六钱。
水煎服,每日一剂。

⑦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牵牛一两,甘遂、海金沙各半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煎水一盏,食前调下,得利止后服。

⑧治脾湿胀满:海金沙一两,白术二钱,甘草五分,黑丑一钱五分,水煎服。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海金沙,甘寒淡渗之药,故主通利小肠,得牙硝、栀子,皆咸寒苦寒之极,又得蓬砂之辛,所以能治伤寒热狂大热,当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义也,淡能利窍。
故治热淋,血淋、膏淋等病。
"

②《本草述》:"海金沙,方书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症,讵知其种种所患,皆本于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结聚于水道有如是耳,岂可徒取责于行水之脏腑乎?试观东垣治脾湿方,更如续随子丸之亦治通身肿满、喘闷不快者,则可以思其功之所主,固不徒在行水之脏腑矣。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海金沙

拼音注音
Hǎi Jīn Shā
别名

左转藤灰、海金砂

英文名
Japanese Climbing Fern Spore
出处

出自《嘉佑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孢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godium japonicum Sw.[Ophioglossum japonicum Thunb.]

采收和储藏:立秋前后孢子成熟时采收,过早过迟均易脱落。
选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割下茎叶,放在衬有纸或布的筐内,于避风处晒干。
然后用手搓揉、抖动,使叶背之孢子脱落,再用细筛筛去茎叶即可。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阴湿山坡灌丛中或路边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及陕西、甘肃。

原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4m。
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
茎细弱、呈干草色,有白色微毛。
叶为1-2回羽状复叶,纸质,两面均被细柔毛;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12-20cm,宽10-16cm,小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温齿或不规则分裂,上部小叶无柄,羽状或戟形,下部小叶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与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时为1回羽状复叶,小叶阔线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规则的小片。
孢子囊生于能育羽片的背面,在2回小叶的齿及裂片顶端成穗状排列,穗长2-4mm,孢子囊盖鳞片状,卵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环带侧生,聚集一处。
孢子囊多在夏秋季产生。
同属植物小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R.Br.的全草,在广东、广西民间亦同供药用。
与上种的主要区别点:羽片为1回羽状复叶,小叶片基部有关节。

性状

1.性状鉴别 孢子粉状,棕黄色或黄褐色。
质轻滑润,撒入水中浮于水面,加热后则逐渐下沉,燃烧时发出爆鸣及闪光,无灰渣残留。
气微,味淡。

以色棕黄、体轻、手捻光滑者为佳。

2.显微鉴别 孢子淡黄色,四面体形,辐射对称。
极面观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超半圆形,极轴长58-72μm,赤道轴长70-108μm;周壁具瘤状纹饰,有的周壁开裂或脱落,外壁光滑;具3裂缝。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
另含一种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
从孢子中分得反式-对-香豆酸。
另含脂肪油,经分析有肉豆蔻酸、棕榈酸、十六碳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十八碳三烯酸、廿碳烷酸。

药理作用

1.反式-对-香豆酸50mg/kg十二指肠注入,对大鼠具有利胆作用,给药后24小时达到最大效应,可持续4-5小时,胆汁平均增加20%,但不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和胆固醇的浓度,与脱氧胆酸相比,其利胆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但起效缓慢。

2.海金沙中的反式对-香豆素有利胆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增加胆汁中水分的分泌,但并不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和胆红素的分泌。
其利胆强度与去氢胆酸相似,但克服了去氢胆酸引起的肝劳损和利胆减退不良反应,毒性也较低。
海金沙中的咖啡酸也有利胆保肝作用。
但亦有文献报道海金沙并无利尿作用。

3.有文献报道病人一次服海金沙150g后不久出现舌麻、恶心、头晕、畏寒、尿频等严重不适症状。

归经

小肠;脾;膀胱经

性味

甘;淡;寒;无毒

注意

肾阴亏虚者慎服。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主热淋;血淋;沙淋;白浊;女子带下;水湿肿满;湿热泻痢;湿热黄疸;吐血;衄血;尿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包煎;或研末,每次2-3g。

复方

①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面茶半两。
二味捣研令细。
每服三钱,生姜、甘草汤调下。
②治热淋急痛:海金沙为末,生甘草汤冲服。
③治胃淋:海金沙、滑石各一两,甘草二钱半。
上研习。
每服二钱,食前,煎麦门冬汤调服,灯心汤亦可。
④治尿酸结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为末。
以车前子、麦冬、木通煎水调药末,并加蜜少许,温服。
⑤治小便出血:海金沙为末,以新汲水调下。
一方用砂糖水调下。
⑥治肝炎: 海金砂五钱,阴行草一两,车前六钱。
水煎服,每日一剂。
⑦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牵牛一两,甘遂、海金沙各半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煎水一盏,食前调下,得利止后服。
⑧治脾湿胀满:海金沙一两,白术二钱,甘草五分,黑丑一钱五分。
水煎服。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海金沙,甘寒淡渗之药,故主通利小肠,得牙硝、栀子,皆咸寒苦寒之极,又得蓬砂之季,所以能治伤寒热狂大热,当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义也。
淡能利窍,故治热淋、血淋、膏淋等病。

2.《本草述》:海金沙,方书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症,讵知其种种所患,皆本于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结聚于水道有如是耳,岂可徒取责于行水之脏腑乎?试观东垣治脾湿方,更如续随子丸之亦治通身肿满、喘闷不快者,则可以思其功之所主,固不徒在行水之脏腑矣。

3.《嘉佑本草》:主通利小肠。
马牙消、蓬砂共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

4.《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5.《本草正义》:利水通淋。
治男子淫浊,女子带下。

6.《中国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7.《广西中药志》:用于水肿及热病吐血。

8.《湖南药物志》:补脾健胃。
治小儿食积。

9.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赤,肠炎,痢疾。

10.《江西草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
治肝炎,肾性水肿,皮肤湿疹,水痘,尿血,痄腮,风火牙痛,喉蛾,白喉,带状疱疹,小儿疳积。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22468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