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

《中国药典》:何首乌

拼音注音
Hé Shǒu Wū
别名

首乌、赤首乌、铁秤砣、红内消

英文名
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其藤茎称“夜交藤”。
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成块,干燥。

性状

本品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15cm,直径4~12cm。
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
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
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浸,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充满棕色物。
韧皮部较宽,散有类圆形异型维管束 4~11个,为外韧型,导管稀少。
根的中央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较少,周围有管胞及少数木纤维。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
粉末黄棕色。
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 4~50μm,脐点人字形、星状或三叉状,大粒者隐约可见层纹;复粒由2 ~9 分粒组成。
草酸钙簇晶直径10~80μm,偶见簇晶与较大的方形结晶合生。
棕色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壁稍厚,胞腔内充满淡黄棕色、棕色或红棕色物质,并含淀粉粒;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 178μm。
棕色块散在,形状、大小及颜色深浅不一。

取本品粉末0.25g,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3ml, 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何首乌对照药材0.2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苯-乙醇 为展开剂,展至约3.5cm,取出,晾干,再以苯-乙醇 为展开剂,展至约7cm, 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 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再喷以磷钼酸硫酸溶液,稍加热,立即置紫外光灯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条斑。

归经

归肝、心、肾经。

性味

苦、甘、涩,温。

功能主治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
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

用法用量

6~12g。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何首乌

拼音注音
Hé Shǒu Wū
别名

地精,亦敛,首乌,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黄花乌根、小独根。

出处

《日华子本草》

来源

为蓼科植物何首乌块根
栽后3~4年春、秋采挖,洗净,切去两端,大者对半剖开,或切厚片,晒干、烘干或煮后晒干。

生境分布

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
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
此外,浙江、安徽、广东、山东、江西、湖南亦产。

原形态

何首乌,又名:野苗、交茎、交藤、夜合、桃柳藤,赤葛、九真藤,芮草、蛇草,伸头草、多花蓼、紫乌藤。

多年生缠绕草本。
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
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
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狭卵形或心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
托叶膜质,鞘状,褐色,抱茎,长5~7毫米。
花小,直径约2毫米,多数,密聚成大形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部具膜质苞片;花被绿白色,花瓣状,5裂,裂片倒卵形,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比花被短;雌蕊1,子房三角形,花柱短,柱头3裂,头状。
瘦果椭圆形,有3棱,长2~3.5毫米,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成明显的3翅,成熟时褐色。
花期10月。
果期11月。

性状

何首乌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块状,长约6~15厘米,膨大部直径3~12厘米,外表红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整齐的纵沟,凹凸不平,两端各有一根痕。
质坚,显粉性。
横断面淡红棕色或淡黄棕色,中心为一个较大的木心,周围有数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干后收缩而有稍突起的皱纹。
气无,味苦涩。
以质重、坚实、显粉性者为佳。

化学成分

根和根茎含蒽醌类,主要为大黄酚和大黄素,其次为大黄酸、痕量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蒽酮等。
此外,含淀粉45.2%、粗脂肪3.1%、卵磷脂3.7%等。

药理作用

①降血脂作用

给家兔同时喂饲何首乌和胆甾醇,其所形成的动脉粥样病变较单喂胆甾醇之对照组轻,血清胆甾醇水平亦较低,体外试验何首乌能与胆甾醇结合,在兔肠道能减少胆甾醇的吸收;有认为何首乌中含的卵磷脂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但有报道以何首乌喂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虽能使胆甾醇上升较迟缓,病变稍轻,但不显着,其疗效未能肯定。

首乌延寿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鸽,无论是药物与胆甾醇同时应用,或用胆甾醇形成高胆甾醇血症后给药,均能显着降低血清胆甾醇,但对动脉内膜病变无明显影响。
首乌延寿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之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有减轻作用,但也有报道对血脂质与主动脉病理变化无显著影响。
有研究首乌延寿丹及其中4个单味药金银花、杜仲、金樱子、桑椹膏对大白鼠肠道胆甾醇吸收的影响,证明前两药似能减少大鼠肠道胆甾醇的吸收,但全方没有表现出肯定的作用,可能由于全方中杜仲和金银花的含量比单独应用的剂量小的缘故。

②对血糖的作用

给家兔口服煎剂后30~60分钟内血糖量上升达最高度,然后逐渐降低,6小时后血糖量比正常低0.03%。

③抗菌作用

何首乌对人型结核菌、弗氏痢疾杆菌试管实验有抑制作用。

④其他作用

何首乌中提出的大黄酚,能促进肠管的运动,并能骤减神经的时值,促使神经兴奋,增加肌肉时值,使肌肉麻痹。
何首乌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特别对疲劳的心脏,强心作用更显著。
将何首乌茎部新鲜乳汁涂抹于小鼠耳的腹面,抹药后,耳的腹面及背面均见增厚,其在组织学上的变化与用磷脂类所得之结果相似;可用来治疗瘰疬。

炮制

生首乌: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泡至八成透,捞出,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方块,晒干。
制首乌:取何首乌块倒入盆内,用黑豆汁与黄酒拌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至汁液吸尽,取出,晒干。

归经

入肝、肾经。

①《纲目》:"足厥阴、少阴。
"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肾三经。
"

性味

苦甘涩,微温。

①《何首乌录》:"味甘,温,无毒。
"

②《开宝本草》:"味苦涩,微温,无毒。
"

③《本草汇言》:"生用气寒,性敛,有毒;制熟气温,无毒。
"

注意

大便溏泄及有湿痰者不宜。

①《何首乌录》:"忌猪、羊肉血。
"

②《开宝本草》:"忌铁。
"

③《医学入门》:"茯苓使。
忌萝卜。
得牛膝则下行。
"

④《纲目》:"忌葱、蒜。
"

功能主治

补肝,益肾,养血,祛风。
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

①《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
"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
"

③《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

④王好古:"泻肝风。
"

⑤《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
治办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庠。
截疟,治痰疟。
"

⑥《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
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
"

⑦《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
"

⑧《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
"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
"

⑩《江西草药》:"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涂。

复方

①乌须发,壮筋骨,固精气:赤、白何首乌各-斤,赤、白茯苓各一斤,牛膝八两,当归八两,枸杞子八两,菟丝子八两,补骨脂四两。
炼蜜和丸弹子大一百五十丸,每日三丸,侵晨温酒下,午时姜汤下,卧时盐汤下。
其余并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一百丸,久服极验。

②治骨软风,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痒:首乌大而有花纹者,同牛膝各-斤。
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干,于木臼内捣末,蜜丸。
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

③治久疟阴虚,热多寒少,以此补而截之:何首乌,为末,鳖血为丸,黄豆大,辰砂为衣,临发,五更白汤送下二丸。

④治气血俱虚,久疟不止:何首乌,当归二、三钱,人参三、五钱,陈皮二、三钱,煨生姜三片。
水二钟,煎八分,于发前二、三时温服之。
若善饮者,以酒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钟煎服亦妙,再煎不必用酒。

⑤治遍身疮肿痒痛:防风、苦参、何首乌、薄荷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用药半两,水、酒各一半,共用一斗六升,煎十沸,热洗,于避风处睡一觉。

⑥治颈项生瘰疬,咽喉不利:何首乌二两,昆布二两,雀儿粪一两,麝香一分,皂荚十挺。
上药,捣罗为末,入前研药一处,同研令匀,用精白羊肉一斤,细切,更研相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后,以荆芥汤下十五丸。

⑦治瘰疬延蔓,寒热羸瘦,乃肝郁火,久不治成劳:何首乌如拳大者一斤,去皮如法制,配夏枯草四两,土贝母、当归、香附各三两,川芎一两。
共为末,炼蜜丸。
每早、晚各服三钱。

⑧治疥癣满身:何首乌、艾各等分,锉为末。
上相度疮多少用药,并水煎令浓,盆内盛洗,甚解痛生肌。

⑨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何首乌二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粥饮调下一钱。

⑩治自汗不止:何首乌末,水调。
封脐中。

⑾治破伤血出:何首乌末敷之即止。

临床应用

①治疗疟疾

取何首乌6~8钱,甘草0.5~1钱,每日1剂,浓煎2小时,分3次食前服用,连用2天。
治疗17例,15例于服药后症状消除,停止发作;2例在服药4剂后控制发作。
4个月后有2例复发,仍以何首乌治愈。
疟原虫转阴时间大体在症状控制后2~21天。
治疗过程中一般无副作用,仅个别有轻微腹泻及腹隐痛现象。

②治疗百日咳

取何首乌2~4钱,甘草0.5~1钱,水煎,每日1剂,分4~6次口服。
治疗35例,痊愈19例,基本痊愈8例,好转4例,无效4例。
经观察,对无合并症、特别是用各种抗菌素疗效不显或晚期病例,有明显疗效。
如属初起,可再加车前草、百部、白前、连翘、银花煎服;对鼻出血、咯血、咯痰困难、喘咳有哮鸣音者,酌加对症治疗,以提高疗效。
一般无副作用,有些服后有轻度腹泻现象,可加少许诃子或罂粟壳。

③降低血清胆甾醇

将何首乌制成片剂,每次5片,日服3次,连用半月至3个月;或用何首乌1两煎服,每日1次,连服1~2个月。
用片剂治疗88例,有78例下降,2例不变,8例上升。
用煎剂观察20例,16例下降,4例上升。
服后少数病例有胸闷、升火感,个别大便次数增多。
如连渣内服,其作用似更明显,腹泻现象亦较显著;片剂较煎剂作用明显,大便次数亦增多,但仍能耐受。
由此似可说明首乌降低胆甾醇的有效成分可能在药渣部。

另据报道,有用何首乌2钱,桑寄生6钱,黄精3钱,为1日量,制成片剂,分2~3次服。
观察86例,治疗前血清胆甾醇均在250毫克%以上,平均值为295.4±41.6毫克%,最高者在400毫克%以上。
经服药2个月后,血清胆甾醇下降者51例,下降最多者为190毫克%,无明显变化者29例,上升者6例,上升最多者为83毫克%;平均值为257.2±51.1毫克%,平均下降38.2±47.1毫克%。
测定β-脂蛋白者76例,治疗前平均值为755.7±355.0毫克%,治后平均值为672.1±256.0毫克%,平均下降84.6±257.0毫克%。
治疗后停药1个月复查,其降脂效果尚较稳定。
眼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对伴存疾病亦无不良影响。

④治疗疖肿

取新鲜何首乌2斤,切片,放锅内加水浓煎成250毫升。
外搽患处,每日1~3次。
治疗7例,均在3天内痊愈。

备注

《开宝本草》记载,何首乌有赤、白之分。
现代药材,除上述蓼科之赤首乌外,少数地区亦有应用白首乌者。
白首乌主要为萝藦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参见"白首乌"条。
此外,江苏亦有用耳叶牛皮消之块根者,参见"隔山消"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何首乌

拼音注音
Hé Shǒu Wū
别名

首乌、地精、赤敛、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疮帚、山奴、山哥、山伯、山翁、山精、夜交藤根、黄花污根、血娃娃、小独根、田猪头、铁称陀、赤首乌、山首乌、药首乌、何相公

出处

出自《日华子本草》。

1.《开宝本草》:何首乌,蔓紫,花黄白,叶如署预而不光。
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两种,赤者雄,白者雌,…春、夏采。

2.《本草图经》:何首乌,今在处有之。
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
春生苗,叶叶相3对,如山芋而不光泽。
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
夏、秋开黄白花,似葛勒花。
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
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
一云春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采收和储藏:培育3~4年即可收获,但以4年收产量较高,在秋季落叶后或早春萌发前采挖。
除去茎藤,将根挖出,洗净泥土,大的切成2cm左右的厚片,小的不切。
晒干或烘干即成。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缠绕藤本。
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
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
叶互生;具长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叶片狭卵形或心形,长 4-8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
圆锥花序。
小花梗具节,基都具膜质苞片;花小,花被绿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不等长,短于花被;雌蕊1,柱头3裂,头状。
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显的3翅。
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潮湿气候。
忌干燥和积水,以选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粘土不宜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扦插繁殖。
种子繁殖:直播为主,也可育苗移栽。
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30~35cm,施人畜粪水后将种子均匀播入沟中,覆土3cm。
苗高5cm时间苗,株距30cm左右。
扦插繁殖:3月上旬至4月上旬选生长旺盛、健壮无病虫植株的茎藤,剪成长25cm左右的插条,每根应具节~3个。
行距30~35cm,株距30cm左右,穴深20cm左右,每穴放2~3条,切忌倒插。
覆土压紧,施人畜粪肥。

田间管理 播种和扦插均应保持田间湿润。
生长期应注意除草,5月追施人畜粪水1次。
苗高30cm左右,应插竹竿或树枝,供茎藤缠绕生长。
12月倒苗时,结合清除枯藤,施腐熟堆肥或土杂肥1次,并在根际培土。

病虫害防治 叶斑病可在发病初期喷1:1:120波尔多液,每星期喷1次,连续喷2~3次。
还有蚜虫为害。

性状

性状鉴别 块根纺锤形或团块状,一般略弯曲。
长5-15cm,直径4-10cm。
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的纵沟和致密皱纹,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
切断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粉性,皮部有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形成“云锦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
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以体重、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充满红棕色物质,皮孔可察见。
韧皮部较宽,散有异型维管束即复合维管束,另一种为单个的维管束,均为外韧型。
形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导管较少,周围有管胞及少数木纤维。
块根的中心为初生木质部。
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棕色。
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呈类球形、盔帽形或三角状锥形,直径4-50μm,脐点呈人字状、星状、弧线状或点状,层纹不明显。
复粒直径6-51μm,由2-9分粒组成。
②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约80μm,偶见簇晶与较大的类方形结晶合生。
③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178μm;另有细小的网纹导管。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约0.1g,加氢氧化钠溶液10ml,煮沸3min,冷后滤过。
取滤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再加等量乙醚,振摇,醚层应显黄色。
分取醚层4ml,加氨试液2ml,振摇,氨液层显红色。
取本品粉末约0.2g,加乙醇5ml,置水浴中煮沸3min,不断振摇,趁热过滤,放冷。
取滤液2滴,置蒸发皿中蒸干,趁热加三氯化锑的氯仿饱和液1滴,即显紫红色。
薄层色谱 取生何首乌粉末5g,用95%乙醇回流提取,回收乙醇,制成1.5:1的浸膏供点样用。
另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为对照品。
分别点在硅胶G-CMC板上,以氯仿-甲醇展开,展距10cm。
取出晾干,在可见光下,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于紫外光下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化学成分

块根含蒽醌类化合物,主为大黄素以及大黄素甲醚,大黄酸,大黄酚蒽酮[1,2]。
又含芪类化合物:白藜芦醇,云杉新甙,2,3,5,4′-四羟基芪-2-O-D-葡萄糖甙[3]、 2,3,5,4′-四羟基芪-2-O-葡萄糖甙-2″-O-没食子酸酯、2,3,5,4′-四羟基芪-2-O-葡萄糖甙-3″-O-没食子酸酯,右旋儿茶精,右旋表儿茶精,3-O-没食子酰-儿茶精[3-O-galloyl-catechin], 3-O-没食子酰-表儿茶精[3-O-galloyl-epicatechin], 3-O-没食子酰原矢车菊素B-2,3,3′-二-O-没食子酰原矢车菊素B-2[4]和β-谷甾醇[2],卵磷脂[5].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的作用:用小鼠跳台法及避暗法试验,何首乌煎剂60g/kg灌胃,对东莨菪碱所至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有显着对抗作用。

2.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何首乌醇提物0.084、0.84、8.4g/kg灌胃,连续6周,可抑制高血指症鹌鹑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升高,延缓动脑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3.对造血系统的作用:何首乌水煎醇沉液1g/ml、0.2g/ml只皮下注射,用体内扩散盒方法证明,对鼠骨髓粒系祖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
生首乌与制首乌各以温浸液30g/kg灌胃,连续14天,对出血性血虚小鼠,制首乌可使血液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增高,而生首乌无明显影响。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生首乌、黑豆汁拌蒸32小时首乌、黑豆汁九蒸九晒首乌的煎液,6g/kg灌胃,连续7天,实验结果表明制品Ⅰ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鸡红细胞能力,并对抗强的松龙对巨噬细的抑制作用,制品Ⅰ增加红细胞免疫,使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增多,降低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并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
生首乌和制品Ⅱ作用不显着。

5.对代谢的影响:生首乌、制首乌醇冷浸液各以350mg/只灌胃,制首乌可使去肾上饥饿小鼠肝糖原含量增加6倍,生首乌无作用。
何首乌注射液0.16、0.03、0.01mg/ml体外培养法,对大鼠乳鼠肝细胞DNA复制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6.抗衰老:何首乌水溶性成分0.1、1.0g/ml,可降低大鼠和小鼠脑内B型单胺氧化酶活性。
何首乌煎剂1g/ml、0.5ml/只灌胃,连续7天,可使老龄小鼠肾上腺增重,并使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

7.抗血小聚集:首乌粉4g/kg于饲料中喂饲大鼠,连续8周,可对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8.毒性:生首乌醇冷浸液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5.5g/kg。
制首乌醇冷浸液腹腔注射300g/kg,小鼠无死亡。
生首乌醇渗漉液灌胃,对小鼠的LD50为50g/kg,制首乌醇渗漉液灌胃1000g/kg,小鼠无死亡。

炮制

1.生首乌: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泡至八成透,捞出,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方块,晒干。

2.取何首乌块倒入盆内,用黑豆汁与黄酒拌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至汁液吸尽,取出,晒干。

归经

肝;肾经

性味

苦;甘;涩;性微温

注意

大便清泄及有湿痰者不宜。

功能主治

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
主血虚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疮痈;瘰疬;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场,10~20g;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涂。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何首乌,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气血太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矣。

2.《本草汇言》:何首乌,前人称为补精益血,种嗣延年,又不可尽信其说。
但观《开宝》方所云,治瘰疬,消痈肿,灭五痔,去头面热疮,苏腿足软风,其作用非补益可知矣。
惟其性善收涩,其精滑者可用,痢泄者可止,久疟虚气散漫者可截,此亦莫非意拟之辞耳。
倘属元阳不固而精遗,中气衰陷而泄痢,脾元困疲而疟发不已,此三证,自当以甘温培养之剂治之,又不必假此苦涩腥劣,寒毒损胃之物所取效也。

3.《本经逢原》:何首乌,生则性兼发散,主寒热疟,及痈疽背疮皆用之。
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肠风秘,用鲜者数钱,煎服即通,以其滋水之性最速,不及封藏,即随之而下泄也,与苁蓉之润燥通大便无异,而无助火之虞。
肠风脏毒,用干者为末,米饮日服二、三钱有效,盖其内温肝肾,外祛少阴风热之验也。
丹方治久疟,用生干何首乌一两,柴胡三钱,黑豆随年数加减,煎成露一宿,清晨热服,若夜疟尤效,乃散中寓收,补中寓散之法。

4.《本草求真》:何首乌,诸书皆言滋水补肾,黑发轻身,备极赞赏,与地黄功力相似。
独冯兆张辩论甚晰,其言首乌苦涩微温,阴不甚滞,阳不甚燥,得天地中和之气。
熟地、首乌,虽俱补阴,然地黄蒸虽至黑,则专入肾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补肝肾者,因滋肾而旁及也。
首乌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故专入肝经以为益血祛风之用,其兼补肾者,亦因补肝而兼及也。
一为峻补先天真阴之药,故其功可立救孤阳亢烈之危;一系调补后天营血之需,以为常服,长养精神,却病调元之饵。
先天、后天之阴不同,奏功之缓急轻重,亦有大异也。
况补血之中,尚有化阳之力,岂若地黄功专滋水,气薄味厚,而为浊中浊者,坚强骨髓之用乎?
斯言论极透辟,直冠先贤未有,不可忽视。

5.《本草经读》:何首乌,余于久疟久痢多取用之。
盖疟少阳之邪也,久而不愈,少阳之气惯为疟邪所侮,俯首不敢与争,任其出入往来,绝无忌惮,纵旧邪已退,而新邪复乘虚入之,则为疟,纵新邪未入,而荣卫不调之气自袭于少阳之界亦为疟。
首乌妙在直入少阳之经,其气甚雄,雄则足以折疟邪之势;其味甚涩,涩则足以堵疟邪之路,邪若未净者,佐似柴、苓、橘、半,若已净者,佐以参、术、耆、归,一、二剂效矣。
设初疟而即用之,则闭门逐寇,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久痢亦用之者,以土气久陷,当于少阳求其生发之气也,亦以首乌之味最苦而涩,苦以坚其肾,涩以固其脱;宜温者与姜、附同用,宜凉者与芩、连同用,亦捷法也。
此外,如疽疮、五痔之病,则取其通经络;瘰疬之病,则取其入少阳之经;精滑、泄泻、崩漏之病,则取其涩以固脱。
若谓首乌滋阴补肾,能乌须发,益气血,悦颜色,长筋骨,益精髓,延年,皆耳食之误也。
凡物之能滋润者,必其脂液之多也;物之能补养者,必气味之和也。
试问涩滞如首乌,何以能滋?
苦劣如首乌,何以能补?
今之医辈,竟奉为补药上品者,盖惑于李时珍《纲目》不寒不燥,功居于地黄之上之说也。

6.《重庆堂随笔》:何首乌,内调气血,外散疮痈、功近当归,亦是血中气药。
第当归香窜,主血分风寒之病,首乌不香,主血分风热之疾为异耳。
故同为妇科要药,兼治虚疟,并滑大肠,无甚滋补之力,昔人谓可代熟地,实未然也。

7.《本草正义》:首乌,专入肝肾,补养真阴,且味固甚厚,稍兼苦涩,性则温和,皆与下焦封藏之理符合,故能填益精气,具有阴阳平秘作用,非如地黄之偏于阴凝可比。

好古谓泻肝风,乃是阴不涵阳,水不养木,乃致肝木生风,此能补阴,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亦其所宜。
但此是滋补以息风,必不可误以为泻肝。

8.《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

9.《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

10.《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11.王好古:泻肝风。

12.《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
治赤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痒。
截疟,治痰疟。

13.《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
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

14.《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

15.《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

1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

17.《江西草药》: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117785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