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 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根皮。
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
本品呈筒状或槽状,长3~10cm,宽0.5~1.5cm,厚0.1~0.3cm。
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
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较平坦,有细纵纹。
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
气微,味微甘而后苦。
置干燥处。
除去杂质及残余木心,洗净,晒干。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 4~10余列细胞,其外有较厚的落皮层。
韧皮部射线大多宽1 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或2 至数个成束。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归肺、肝、肾经。
甘,寒。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
9~15g。
能清泄肺热,肺热除则肺气清肃,喘咳等症自可减除,常与桑白皮等同用。
用于吐血、衄血等症,可与白茅根、侧柏叶等配用。
对阴虚发热、低热不退等症,常与青蒿、鳖甲、白薇等药配用。
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枸杞根,苟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红榴根皮,狗地芽皮。
《本经》
为茄种植物枸杞等的根皮。
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生产。
干燥根皮为短小的筒状或槽状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长3~10厘米,宽0.6~1.5厘米,厚约3毫米。
外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粗糙,有错杂的纵裂纹,易剥落。
内表面黄白色,较平坦,有细纵纹。
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黄色,内层灰白色。
臭微。
味微甘。
以块大、肉厚、无木心与杂质者为佳。
根皮含桂皮酸和多量酚类物质、甜菜碱 。
也有报道,甜菜碱只含于枸杞的叶和果实,不存在于根皮。
根中尚含抑制硫胺素活性的物质,这种抑制作用可被半胱氨酸及维生素C解除。
地骨皮中尚分离得β-谷甾醇、亚油酸、亚麻酸、卅一酸等。
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地骨皮的浸剂、酊剂及煎剂对麻醉犬、猫、兔静脉注射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伴有心率减慢和呼吸加快;浸剂的作用似优于煎剂;反复给药可产生程度不等的快速耐受现象。
浓缩酊剂给麻醉犬、猫肌肉注射或煎剂给不麻醉大鼠灌胃也呈现持久稳定的降压作用。
地骨皮的降压作用与中枢有关,还可能有阻断交感神经末梢及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
降压期间,心电图除有心率变慢、T波减低外,无明显变化,中毒剂量可使豚鼠心脏产生房室传导的部分性乃至完全性阻滞。
②降血糖作用
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先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时后尚未恢复。
对于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并无明显对抗作用。
家兔皮下注射浸膏,血糖亦降低
另一种有髯毛的枸杞根的提取物可引起大鼠血糖显著而持久地降低,碳水化物耐量升高,其降低血糖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胍的衍生物。
③解热作用
地骨皮对人工发热家兔有显著退热作用。
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提取后残渣之水提取物并无作用,而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或乙醚提取后残渣的水提取物皆有作用。
其解热作用比氨基比林弱,约与其他解热药相等。
拣去杂质及木心,略洗,晒干,切段。
入肺、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足少阴,手少阳经。
"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
③《本草汇言》:"入足少阴、足厥阴经。
"
甘,寒。
①《本经》:"味苦,寒。
"
②《别录》:"大寒,无毒。
"
③《纲目》:"味甘淡,寒。
"
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医学入门》:"忌铁。
"
②《本草汇言》:"虚劳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泻者宜减之。
"
③《本草正》:"假热者勿用。
"
清热,凉血。
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
②《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
"
③《药性论》:"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
"
④《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
"
⑤《本草别说》:"治金疮。
"
⑥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
"
⑦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
⑧《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
"
⑨《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
"
⑩《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痼,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
"
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调敷。
①治骨蒸肌热,解一切虚烦躁,生津液:地骨皮、防风各一两,甘草一分。
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竹叶七片,煎服。
②治热劳:地骨皮二两,柴胡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麦门冬煎汤调下。
③治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热或寒:枸杞根白皮五升,麦门冬二升,小麦二升。
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麦熟,药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
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各一两,甘草一钱。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⑤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为散,煎服。
⑥治血淋:地骨皮,酒煎服。
若新地骨皮加水捣汁,每盏入酒少许,空心温服更妙。
⑦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土瓜根、栝楼根、芦根各一两半,麦门冬二两,枣七枚。
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⑧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五升,石膏一升,小麦三升。
上三味切,以水煮,麦熟汤成,去滓,适寒温饮之。
⑨治时行目暴肿痒痛:地骨皮三斤。
以水三斛,煮取三升,绞去滓,更内盐二两,煎取一升,洗目。
⑩治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
用水煎饮亦可。
⑾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各三钱。
水煎服之。
⑿治耳聋,有脓水不止:地骨皮半两,五倍子一分。
上二味捣为细末,每用少许,掺入耳中。
⒀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小豆,剥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叶。
煮汁,煎如糖服之。
⒁治肠风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凤眼根皮各等分。
捣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服。
忌油腻。
⒂治痔疾:枸杞根、地龙。
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干捣罗为末,每秤一两,别入地龙末一钱,和匀,先以热虀汁洗煠患处,用药干掺,日可三次用。
⒃治气瘘疳疮,多年不愈:地骨皮不以多少,杵为细末,每用纸燃蘸絍疮口内,频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饮调二钱,无时,日进三服。
⒄治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
⒅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
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
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两炒,一份用小茴香一两炒,一份用芝麻一两炒,一份用川楝肉一两炒。
炒后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
此方名"四神丸"。
⒆壮筋骨,补精髓。
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
此方名"地骨酒"。
⒇骨蒸烦熟。
用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半两,和匀后。
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此方名"地仙散"。
肾虚腰痛。
和枸杞根、杜仲、萆解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锅内煮一天,常取饮服。
赤眼肿痛。
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进盐一两,再煮成二程式,频用洗眼和点眼。
小便出血。
用新地骨皮洗净,捣取自然汁。
无汁则加水煎汁。
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
风虫牙痛。
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口舌糜烂。
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
此方名"地骨皮汤"。
男子下疳。
先以浆水洗过。
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妇女阴肿或生疮。
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痈疽恶疮,脓血不止。
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
以地骨皮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足趾鸡眼,作痛作疮。
用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涂。
目涩有翳。
用枸杞叶、车前叶各二两,捣出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
取汁点眼,不过三、五次,即见效。
五劳七伤,房事衰弱。
用枸杞叶半斤,切细,加粳米二合,豉汁适量,一起煮成粥。
每日食用,有效。
①治疗高血压病
每日用鲜枸杞根皮或全根2两,水煎2次分服,连服30天为一疗程。
观察1~3期患者36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11例。
其中I期3例全部有效;Ⅲ期疗效最低,有效率62%。
疗效出现时间最快4小时,最慢7天。
全部病例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无体位性低血压及其它副作用。
②治疗青年扁平疣、掌跖疣、泛发性湿疹
地骨皮制成10%注射液,每次用2~3毫升,加自血2毫升,肌肉注射,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如未痊愈亦可继续一疗程。
曾治疗青年扁平疣7例,6例痊愈,1例好转,皮疹大部消失;泛发性湿疹12例,痊愈9例,好转2例,无效1例。
有的经2~4次治疗即有明显好转,5~6次即愈。
个别注射后不久感觉轻度头痛及面部潮红。
③治疗牙髓炎疼痛
取地骨皮1两加水500毫升,煎至50毫升,过滤后以小棉球蘸药液填入已清洁之窝洞内即可。
经治11例,均有明显止痛效果。
有的用药后1分钟即止痛。
④治疗疟疾
取鲜地骨皮1两,茶叶1钱,水煎后于发作前2~3小时顿服。
试用于150例患者,其中145例均控制发作,有的服1剂即见效。
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枸杞根、苟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红榴根皮、狗地芽皮
出自《本草图经》:地柏,生蜀中山谷,河中府亦有之。
根黄,状如丝,茎细,上有黄点子,无花,叶三月生,长四、五寸许。
四月采,暴于用;蜀中九月。
药市多有货之。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ium chinense Mill.
采收和储藏:早春、晚秋采挖根部,洗净泥土,剥取皮部,晒干。
或将鲜根切成6-10cm。
长的小段,再纵剖至木质部,置蒸笼中略加热,待皮易剥离时,取出剥下皮部,晒干。
生于山坡、田梗或丘陵地带。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落叶灌木,植株较矮小,高1m左右。
蔓生,茎干较细,外皮灰色,具短棘,生于叶腋,长约0.5-2cm。
叶片稍小,卵形、卵状鞭形、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cm,宽0.5-2.5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
花紫色,边缘具密缘毛;花萼钟状,3-5裂;花冠管产和裂片等长,管之下部急缩,然后向上扩大成漏斗状,管部和裂片均较宽;雄蕊5,着生花冠内,稍短于花冠,花花丁字形着生,花丝通常伸出。
浆果卵形或长圆形,长10-15mm,直径4-8mm,种子黄色。
花期6-9月,果期7-10月。
性状鉴别 根皮事筒状、槽状或不规则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长3-10cm,直径0.5-2cm,厚1-3mm。
外表面土黄色或灰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具细纵条纹。
质松脆,易折为民,折断面分内外两层;内层灰白色。
气微,味微甘,后苦。
以筒粗,肉厚,整齐,无木心及碎片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皮横切面:落皮层较厚,有2-3条木栓组织环带,最内的木栓层为完整的环带,外侧的则交错连接,可见颓废的筛管及射线细胞。
韧皮部较宽,占根皮厚度一半;纤维单个散在或少数成束,偶见石细胞;射线宽1-2列细胞。
本口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砂晶。
粉末特征:米黄色。
①草酸钙砂晶随处散在,有的薄壁细胞充满砂晶,形成砂晶囊。
②纤维常与射线细胞连接;纤维梭形或纺锤形,长110-230μm,壁厚3-11μm,木化或微木化,具稀疏斜纹孔,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
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复粒由2-8分粒组成。
此外,可见石细胞、木栓细胞及落皮层薄壁细胞。
地骨皮毒性较小,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2.83±1.9g/kg,酊剂给药1次或每天1次,连续7天,半数致死量分别为4.7和4.1g/kg,说明在体内无明显蓄积性。
煎剂给家兔灌胃80g/kg或腹腔注射60g/kg,仅见其倦伏不动,3-4小时后恢复。
犬灌胃120g/kg或腹腔注射30g/kg,均很快出现呕吐,四肢无力,倦伏,2-3天后才完全恢复。
煎剂小鼠ip的LD50为12.8g/kg。
酊剂小鼠ip的LD50为4.7g/kg。
枸杞根皮含生物碱:甜菜碱-9-羟基-10E,12Z-十八碳二烯酸[-9-hydroxy-10E,12Z-octadecadienoic acid]和9-羟基10E,12Z,15Z-十八碳三烯酸[-9-hydroxy-10E,12Z,15Z-octadecatrienoic acid][6]。
尚含枸杞酰胺,柳杉酚和32%;对ACE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90.9%和79%。
2.解热作用:地骨皮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及乙醚残渣水提物ig或iV对热原发热家免有显着解热作用。
地骨皮的乙醇部分水提取物相当生药0.75-7.5g/kg时也有强的解热作用。
地骨皮煎剂按2g/kg,ig或iV对大肠杆菌细胞壁提得的糖酯类所致发热家免具较强的退热作用。
3.降血糖作用:地骨皮煎剂8g/kg,可使正常兔血糖降低14%,维持约7-8h]。
4.其它作用:5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地骨皮水煎剂对正常小鼠脾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有抑制作用;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脾细胞IL-2产生降低有显着提高作用;对硫唑嘌呤所致IL-2异常增高呈抑制作用。
地骨皮注射对未孕大鼠与小鼠的离体子宫有显着兴奋作用,1ml相当于0.054单位垂体后叶素。
拣去杂质及木心,略洗,晒干,切段。
归肺;肾经
味甘;性寒
1.《医学入门》:忌铁。
2.《本草汇言》:虚劳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泻者宜减之。
3.《本草正》:假热者勿用。
清虚热;泻肺火;凉血。
主阴虚劳热;骨蒸盗汗;小儿疳积发热;肺热喘咳;吐血;衄血;尿血;消渴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15-30g。
1.李杲:四物汤内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妇人骨蒸最妙。
地骨皮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
2.《纲目》:枸杞之滋益不独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
但根、苗、子之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
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
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
世人但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
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
3.《本草汇言》:王绍隆云,骨中火热为眚,煎熬真阴,以地中之骨皮,甘寒清润,不泥不滞,非地黄、麦冬同流。
4.《本草正》:地骨皮,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
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宜。
此物凉而不峻,可理虚劳,气轻而辛,故亦清肺。
5.《药品化义》:地骨皮,外祛无定虚邪,内除有汗骨蒸,上理头风,中去胸胁气,下利大小肠,通能奏效。
入泻白散,清金调气,疗肺热有余咳嗽;同养血药,强阴解肌,调疮痘不足皮焦。
以其性大寒,酒煎二两,治湿热黄疸最为神效。
牡丹皮能去血中热,地骨皮能去气中之热,宜别而用。
6.《本草新编》:地骨皮,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虽入肾而不凉肾,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泄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肾而生髓,黄柏、知母泄肾伤胃,故断不可多用以取败也,骨皮益肾生髓,断不可少用而图功。
欲退阴虚火动,骨蒸劳热之症,用补阴之药,加地骨皮或五钱或一两,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骨中之热也。
7.《本草备要》:朱二允曰,地骨皮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
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
8.《要药分剂》:丹溪云,地骨皮能治风者,肝肾同治也;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
夫地骨皮本非入肝之药,丹溪云然者,以肝肾同位而同治,骨皮既能退肾家虚热,则龙火不炽,雷火亦平,自能息肝热所生之风,虽不入肝经,而肝风亦并治也。
且骨皮入肾、三焦二经之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泄,则不必疑于肝风之不能息也。
总之,肾药兼治肝,乙癸同源也。
肾药兼治肺,金水相涵也。
9.《本草述钩元》:地骨皮,能裕真阴之化源,而不伤元阳,故与苦寒者特殊。
凡人真阴中有火,自相蒸烁,而见有汗骨蒸,宜此对待之。
须知此味不兼养血,却专以益阴为其功,虽能除热、却不以泻火尽其用,即曰益阴气者,便能泻火,但直以为泻火而用,则此味专以除热,不能治虚矣。
彼病后之虚烦地仙散,及健忘之读书丸,心气不足、惊悸健忘之补心丹,并赤白浊之清心莲子饮,可概谓之泻火乎?
或曰,兹味治风,风正阳之淫气所化者也,独不谓之泻火乎?
不知益阴气以退三焦之虚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所程治效,总完一个阴气耳。
其有不病于阴弱阳盛,止由阴气不足而亦用此为滋益之元者。
故于各证之治,须当识此义也。
10.《藏府药式补正》:地骨皮,能清骨中之热,泄火下行,以视桑皮,则寒凉又胜一筹。
而清肺热,导气火,亦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不嫌燥烈伤津、破耗正气,则与桑皮异曲同工。
杞根皮苦寒清肃,直入下焦肝肾,能疗骨蒸里热,而气味俱清,尚不至铲灭真阳,损害元气,然终属清泄凉降之品,绝无滋养能力。
11.《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12.《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
13.《药性论》: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
14.《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
15.《本草别说》:治金疮。
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
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16.《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
17.《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痫,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