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

《中国药典》:白蔹

拼音注音
Bái Liǎn
别名

山地瓜、野红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

英文名
RADIX AMPELOPSIS
来源

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Makino 的干燥块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

性状

本品纵瓣呈长圆形或近纺锤形,长4~10cm,直径1~2cm;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1凸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
斜片呈卵圆形,长2。
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
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
气微,味甘。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归经

归心、胃经。

性味

苦,微寒。

注意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疠,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成极细粉敷患处。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白蔹

拼音注音
Bái Liǎn
别名

白根、昆仑,猫儿卵,鹅抱蛋,见肿消,穿山老鼠,白水罐、山地瓜,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癞痢茶。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白蔹
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

生境分布

生长于荒山的灌木丛中。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
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
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原形态

白蔹,又名:菟核、白草,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早黄钳、白天天秧。
藤本,以卷须攀援他物上升。
块根纺锤形或块状,深棕红色,根皮栓化,易剥落。
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纵纹。
吁互生,掌状复叶,具柄;小叶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状或羽状分裂;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最终裂片披针形残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粗齿,叶轴及小叶柄有翅;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均光滑无毛。
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4~9厘米,常缠绕,花小,直径1.5~2毫米,淡黄色;花萼5片,不明显;花瓣5片,卵圆形,后脱落;雄蕊5枚,花丝短;花盘杯状,明显;子房着生花盘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
浆果球形,直径6~7毫米,蓝色或蓝紫色。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栽培

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
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
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
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
气微,味甘。
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粘液质、淀粉等。

归经

入心、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

③《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

性味

苦甘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

②《别录》:"甘,微寒,无毒。
"

③《药性论》:"味苦,平,有毒。
"

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

注意

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
反乌头。
"

②《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

③《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
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

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

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

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

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

⑥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

⑦《纲目》:"解狼毒毒。
"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或调涂。
内服:煎汤,1~3钱。

复方

①治痈肿:㈠白蔹二分,藜芦一分。
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

㈡白蔹、乌头、黄芩各等分。
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

②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
为细末,干撒疮上。

③治聤耳出脓血:白蔹、黄连、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各一两。
上五味,捣罗为散。
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

④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踯躅花一两。
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⑤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
为末。
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

⑥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

⑦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
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

⑧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
捣烂外敷。

⑨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

⑩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如无地黄汁。
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

临床应用

①治疗外科炎症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
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着疗效。
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
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
一般经治2~3天可愈。

②治疗扭挫伤

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
共治80例,66例有效。
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蔹

拼音注音
Bái Liǎn
别名

兔核、白根、昆仑、猫儿卵、鹅抱蛋、见肿消、穿山老鼠、白水罐、山地瓜、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山栗子、人卦牛、白浆罐、野红薯、地老鼠、野着薯、母鸡抱蛋。

英文名
Japanese Ampelopsis,Japanese Ampelopsis Root, Root of Japanese Ampelopsisc
出处

出自1.《本经》。

2.陶弘景:白蔹近道处处有之。
作藤生,根如白芷。
破片,以竹穿之,日干。
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

3.《唐本草》:白蔹,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殊不如白芷。

4.《本草图经》:白蔹,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
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
濠州有一种赤蔹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pelopsis japonica Makino [Paullinia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也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

原形态

白蔹 落叶攀援木质藤本,长约1m。
块根粗壮,肉质,卵形、长圆形或长纺锤形,深棕褐色,数个相聚。
茎多分枝,幼枝带淡紫色,光滑,有细条纹;卷须与叶对生。
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5cm,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细毛;叶片长6-10cm,宽7-12cm;小叶3-5,羽状分裂或羽状缺刻,裂片卵形至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深锯齿或缺刻,中间裂片最长,两侧的较小,中轴有闲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
聚伞花序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3-8cm,细长,常缠绕;花小,黄绿色;花萼5浅裂;花瓣、雄蕊各5;花盘边缘稍分裂。
浆果球形,径约6mm,熟时白色或蓝色,有针孔状凹点。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的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均能栽培,适应性强,耐寒。
对土壤要求不严,砂质壤土、壤土、粘壤上均可种植。

栽培技术 用分根和扦插繁殖。
分很繁殖:在春季植株未萌芽前,将植株挖出,每株分出带芽的根3-4个,按行珠距40cm×40cm开穴栽种,每穴栽1个带芽的根,覆土,将周围压实浇水,约20d左右出苗。
打插繁殖:在7月进行,截取枝条,每段插穗上留3-4个节,按行株距15cm×15cm斜插于土中2-3节,留1-2节于地上,浇水保湿。
生根后即可移栽。
此外,还可以用种子和压条法繁殖。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除注意中耕除草外,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苗高30cm左右时应搭架缚蔓以利于攀援生长。
每年应剪去枯枝和徒长枝,每株留4-5枝即可。
每年春季返青前,施堆肥、厩肥等并培土。

性状

性状鉴别 块根长圆形或纺锤形,多纵切成瓣或斜片。
完整者长5-12cm,直径1.5-3.5cm。
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层层脱落,脱落处显淡红棕色,剖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皱缩不平。
斜片呈卵圆形,长2.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
体轻,质硬脆,粉性。
气微,味微甜。
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2-6列木栓细胞,有时脱落。
韧皮部射线宽广,韧皮束呈窄条状,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导管稀疏排列,周围有木纤维及木化薄壁细胞。
薄壁组织中散有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薄墨细胞内充满淀粉粒,有的内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淡红棕色。
①淀粉粒单粒棍棒形、长圆形、长卵形、肾形、扁三角形或菱形,有的两端尖,直径3-13μm长至25μm,脐点、层纹不明显;复粒少数。
②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长86-169μm。
③粘液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长108-224μm,直径66-91μm,内含淡黄色粘液质,有的含针晶束。
④草酸钙簇晶直径25-78μm,棱角宽大,有的似方晶。
⑤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5-60μm,具缘纹孔排列成梯状或网状,纹孔口线形。
⑤木薄壁细胞长方形壁稍厚,连珠状,单纹孔形状大小不一。
此外,有石细胞、木纤维及木栓细胞。

化学成分

块根含粘质和淀粉,酒石酸,β-谷甾醇,延胡索酸,胡萝卜甙。
叶含没食子酸,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4,6-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二没食子酸,1,4,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2,4,6-三-O-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甙,2,3,4,6-四-O-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甙,6-O-二没食子酰基-1,2,3-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槲皮素-3-O-a-L-鼠李糖甙,槲皮素-3-O--a-L-鼠李糖甙[quercetin-3-O--a-L-rhamnoside]。

药理作用

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
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00mg/kg显着抑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升高。

2.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着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3.抗癌作用: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归经

心;肺;肝;脾经

性味

苦;辛;性微寒

注意

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
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
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

复方

白蔹汤《圣济总录》;漏芦汤《外科精义》;贯众汤《圣济总录》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白蔹、白芨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

2.《本草经疏》:白蔹,若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
盖以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致:女子阴中肿痛,亦由血分有热之故;火毒伤肌肉,即血分有热;目中赤,亦血热为病,散结凉血除热,则上来诸苦,蔑不济矣。
其治小儿惊痫、温疟及妇人下赤白,则虽云惊痫属风热,温疟由于暑,赤白淋属湿热,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药各有主,以类推之,或非其任矣,尚俟后哲详之。
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3.《本经逢原》:白蔹,性寒解毒,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
《本经》治目赤惊痫温疟,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
治阴肿带下,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
《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
世医仅知痈肿解毒之用,陋哉。
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及治金疮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4.《本草正义》:白蔹苦泄,能清湿热而通壅滞,痈肿疽疮,多湿火为病,古人所谓痈疽,本外疡之通称,此疽字,非近世之所谓阴疽。
结气以热结而言,苦泄宣通,则能散之,痛者亦热结之不通,《经》文以止痛与除热并言,则非泛治一切诸痛可知。
目赤乃湿热之上凌,惊痫多气火之上菀,温疟本是热痰窒塞,阴中肿痛,亦湿火结于肝肾之络,总之,皆苦泄宣通之作用。
医经主治,未尝不与陆氏《诗疏》同条共贯也,《别录》以治赤白,亦泄导湿热之浊垢,曰杀火毒,则约而言之耳。
《日华子》谓治发背,则古之背疽,多是火毒,此与太阳经凝结之背疽不同,不可含浑。
又谓瘰疬,面上疱疮,亦即《本经》主痈肿之义。
又谓治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则于《本经》、《别录》之外,多一层凉血破血,化瘀生新之义。
又可作疡家外治末药,盖苦而善泄,义固相因。

5.《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
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6.《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7.《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8.《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疬,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9.《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10.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11.《纲目》:解狼毒毒。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105673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