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仁

《中国药典》:柏子仁

拼音注音
Bǎi Zǐ Rén
英文名
SEMAN PLATYCLADI
来源

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Franco的干燥成熟种仁
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

性状

本品呈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7mm,直径1.5~3mm。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外包膜质内种皮,顶端略尖,有深褐色的小点,基部钝圆。
质软,富油性。
气微香,味淡。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炮制

柏子仁:除去杂质及残留的种皮。

柏子仁霜:取净柏子仁,照制霜法制霜。

归经

归心、肾、大肠经。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养心安神,止汗,润肠。
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阴虚盗汗,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3~9g。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柏子仁

拼音注音
Bǎi Zǐ Rén
别名

柏实,柏子、柏仁,侧柏子。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柏科植物侧柏种仁
冬初种子成熟时收采,晒干。
压碎种皮,簸净,阴干。

生境分布

主产山东、河南、河北。
此外,陕西、湖北、甘肃、云南等地亦产。

性状

种仁呈长卵圆形至长椭圆形,亦有呈长圆锥形者,长3~7毫米,径1.5~3毫米。
新鲜品淡黄色或黄白色,久置则颜色变深而呈黄棕色,并有油渗出。
外面常包有薄膜质的内种皮,顶端略尖,圆三棱形,并有深褐色的点,基部钝圆,颜色较浅。
断面乳白色至黄白色,胚乳较多,子叶2枚或更多,均含丰富的油质。
气微香,味淡而有油腻感。
以粒饱满、黄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无皮壳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约14%,并含少量挥发油、皂甙。

炮制

柏子仁: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外壳和种皮。
柏子霜:取拣净的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研细。

《雷公炮炙论》:"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却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天久阴,即于铛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煎为度。
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干为度。
"

归经

入心、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肾三经。
"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亦入手少阴经。
"

③《本草新编》:"入心、肝、肾、膀胱四经。
"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

②《别录》:"无毒。
"

③《药性论》:"味辛甘。
"

④《本草正》:"味甘平,性微凉。
"

注意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牡蛎、桂,瓜子为使。
恶菊花、羊蹄、诸石及面。
"

②《本草经疏》:"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什泻,法咸忌之。
"

③《得配本草》:"痰多,肺气上浮,大便滑泄,胃虚欲吐,四者禁用。
"

功能主治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治惊悸,失眠,遗精,盗汗,便秘。

①《本经》:"主惊悸,安五藏,益气,除湿痹。
"

②《别录》:"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

③《药性论》:"能治腰肾中冷,膀胱中冷脓宿水,兴阳道,去头风,主小儿惊痫。
"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润皮肤。
"

⑤《纲目》:"养心气,润肾燥,益智宁神;烧沥治疥癣。
"

⑥《岭南采药录》:"治跌打;以盐渍之,煎服,能治咳嗽。
"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咳止喘,收敛止血,润肺健胃,利尿消炎。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炒研取油涂。

复方

①治劳欲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夜多怪梦,怔忡惊悸,健忘遗泄,常服宁心定志,补肾滋阴:柏子仁四两,枸杞子三两,麦门冬、当归、石菖蒲、茯神各一两,玄参、熟地各二两,甘草五钱。
先将柏子仁、熟地蒸过,石器内捣如泥,余药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早晚灯心汤或圆眼汤送下。

②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新柏子仁、半夏曲各二两,牡蛎、人参、白术、麻黄根、五味子各一两,净麸半两。
上八味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
空心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二服。
作散调亦可。

③治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
同研,熔白蜡丸桐子大。
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

④治肠风下血:柏子仁十四枚。
燃破,纱囊贮,以好酒三盏,煎至八分服之,初服反觉加多,再服立止。
非饮酒而致斯疾,以艾叶煎汤服之。

⑤治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羸瘦而生潮热,及室女思虑过度,经闭成痨:柏子仁、牛膝、卷柏各五钱,泽兰叶、川续断各二两,熟地黄三两。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三丸,空腹时米饮送下,兼服泽兰汤。

⑥治脱发:当归、柏子仁各一斤。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
每日三次,每次饭后服二至三钱。

各家论述

①《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

②《本草正》:"柏子仁,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长。
"

③《药品化义》:"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
同茯神、枣仁、生地、麦冬,为浊中清品,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忡,颜色憔悴,肌肤燥痒,皆养心血之功也。
又取气味俱浓,浊中归肾,同熟地、龟版、枸杞、牛膝,为封填骨髓,主治肾阴亏损,腰背重痛,足膝软弱,阴虚盗汗,皆滋肾燥之力也。
味甘亦能缓肝,补肝胆之不足,极其稳当,但性平力缓,宜多用之为妙。
"

④《本草备要》:"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
"

⑤《本经逢原》:"柏子仁,《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
《经巯》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
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
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柏子仁

拼音注音
Bǎi Zǐ Rén
别名

柏实、柏子、柏仁、侧柏子

出处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Franco[Thujaorientalis L.;Biota orientalisEndl.]

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采收成熟球果,晒干,收集种子,碾去种皮,簸净。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石地也有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南部,经华北向南过广东、广西北部,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20m,胸径可达1m。
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
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
叶鳞形,交互对生,长1-3mm,先端微钝,位于小枝上下两面之叶露出部分倒卵状菱形或斜方形,两侧的叶折覆着上下之叶的基部两侧,呈龙骨状。
叶背中部均有腺槽。
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顶端;雄球花黄色,卵圆形,长约2mm。
球果当年成熟,卵圆形,长1.5-2cm,熟前肉质,蓝绿色,被白粉;熟后木质,张开,红褐色;种鳞4对,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头,中部种鳞各有种子1-2颗。
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形,长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无翅或有棱脊,种脐大而明显。
花期3-4月,球果9-11月成熟。

性状

性状鉴定 种仁长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3-7mm,径1.5-3mm。
新鲜品淡黄色或黄白色,久置则颜色变深而呈黄棕色,显油性。
外包膜质内种皮,先端略光,圆三棱形,有深褐色的点,基部钝圆,颜色较浅。
断面乳白色至黄白色,胚乳较发达,子叶2枚或更多,富油性。
气微香,味淡而有油腻感。
以粒饱满、黄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无皮壳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定 种仁横切面:内种皮细胞1列,扁长形,外壁稍厚。
胚乳较发达,胚乳和子叶薄壁细胞充满脂肪油和糊粉粒。

理化鉴别 取柏子仁粗粉2g,加长10ml,煮沸10min,趁热滤过。
取滤液2ml置试管中,用力振摇1min,产生持久性泡沫,放置10min 泡沫仍不消去。

取本品粗粉2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10min,滤过。
取滤液2ml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溶解,再加醋酐一浓硫酸试剂1ml,则显黄色-紫色-污绿色。

化学成分

种子含柏木醇,谷甾醇和双萜类成分:红松内酯,15-16-双去甲-13-氧代-半日花-8-烯-19酸[15,16-bisnor-13-oxo-8-labden-19-oic acid],15,16-双去甲-13-氧代-半日花-8,11E-二烯-19-酸[15,16-bisnor-13-oxo-8,11E-labdadien-19-oic acid],14,15,16-三去甲半日花-8-烯-13,19-二酸[14,15,16-trisnor-8-labdene-13,19-dioic acid],二羟基半日花三烯酸.又含脂肪油约14%,并含少量挥发油,皂甙。

药理作用

柏子仁对前脑基底核破坏的小鼠被动回壁学习有改善作用。
用电极热损伤环小鼠两侧前脑基底核,每日灌胃给予柏子仁乙醇提取物250mg/kg及500mg/kg,连续15d。
在避暗法和跳台法试验中,均证明其对损伤造成的记忆再现障碍及记忆消去促进有明显的改善;对损伤致的获得障碍亦有改善倾向;对损伤造成的运动低下无拮抗作用。

炮制

柏子仁: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外壳和种皮。
柏子霜:取拣净的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研细。
《雷公炮炙论》: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却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天久阴,即于档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煎为度。
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干为度。

归经

心;肾;大肠经

性味

甘;性平

注意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牡蛎、桂、瓜子为使。
恶菊花、羊蹄、诸石及面。

2.《本草经疏》: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作泻,法咸忌之。

3.《得配本草》:痰多,肺气上浮,大便滑泄,胃虚欲吐,四者禁用。

功能主治

养心安神;敛汗;润肠通便。
主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盗汗;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便溏者制霜用;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复方

①治劳欲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夜多怪梦,怔仲惊悸,健忘遗泄,常服宁心定志,补肾滋阴:柏子仁四两,枸杞子二两,麦门冬、当归、石菖蒲、茯神各一两,玄参、熟地各二两,甘草五钱。
先将柏子仁、熟地蒸过,石器内捣如泥,余药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早晚灯心汤或圆眼汤送下。
②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新柏子仁、半夏曲各二两,牡蛎、人参、白术、麻黄根、五味于各一两,净麸半两。
上八味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
空心米钦下三、五十丸,日二服。
作散调亦可。
③治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
同研,熔白蜡丸桐子大。
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九,食前。
④治肠风下血:柏子仁十四枚。
燃破,纱囊贮,以好酒三盏,煎至八分服之。
初服反觉加多,再服立止。
非饮酒而致斯疾,以艾叶煎汤服之。
⑤治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赢瘦而生潮热,及室女思虑过度,经闭成痨:柏子仁、牛膝、卷柏各五钱,泽兰叫、川续断各二两,熟地黄三两。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三丸,空腹时米饮送下,兼服泽兰汤。
⑥治脱发:当归、柏子仁各一斤。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
每日三次,每次饭后服二至三钱。

各家论述

1.《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2.《本草正》:柏子仁,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长。

3.《药品化义》: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
同茯神、枣仁、生地、麦冬,为浊中清品,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仲,颜色憔悴,肌肤燥痒,皆养心血之功也。
又取气味俱浓,浊中归肾,同熟地、龟版、枸杞、牛膝,为封填骨髓,主治肾阴亏损,腰背重病,足膝软弱,阴虚盗汗,皆滋肾燥之力也。
味甘亦能缓肝,补肝胆之不足,极其稳当,但性平力缓,宜多用之为妙。

4.《本草备要》: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

5.《本经逢原》:柏子仁,《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
《经疏》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
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
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7352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