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藤

《中国药典》:青风藤

拼音注音
Qīnɡ Fēnɡ Ténɡ
别名

大风藤、吹风散、黑防己、排风藤、青防己

英文名
CAULIS SINOMENII
来源

本品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 Rehd et Wils. 及毛青藤inomenium acutum Rehd. et Wils. var. cinereum Rehd. et Wils.的干燥藤茎
秋末冬初采割,扎把或切长段,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常微弯曲,长20~70cm或更长,直径0.5~2cm。
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有的灰褐色,有细纵纹及皮孔。
节部稍膨大,有分枝。
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灰黄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淡黄白色或黄棕色。
气微,味苦。

贮藏

置干燥处。

炮制

除去杂质,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鉴别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 1列,被厚角质层,有的具木栓细胞。
皮层散有纤维及石细胞。
中柱鞘纤维群新月形,其内侧常为2~5列石细胞,并切向延伸与射线中的石细胞群连接成环。
维管束外韧型。
韧皮射线向外渐宽,可见锥形或分枝状石细胞;韧皮部细胞大多颓废,有的外侧散有1~3个纤维,内侧有数列薄壁细胞。
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切向连接。
环髓细胞壁稍厚,纹孔明显。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针晶。
粉末黄褐色或灰褐色。
表皮细胞黄色或黄棕色,断面观类圆形或矩圆形,直径24~78μm,被有角质层。
石细胞淡黄色或黄色,类方形、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壁较厚,孔沟明显 。
皮层纤维微黄色或黄色 ,直径27~70μm,壁极厚,胞腔狭窄。
草酸钙针晶细小,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5ml,加热回流 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青藤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 2%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10℃以下放置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硅胶为填充剂;甲醇-乙二胺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2nm。
理论板数按青藤碱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青藤碱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2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青藤碱不得少于0.50%。

归经

归肝、脾经。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用法用量

6~12g。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青风藤

拼音注音
Qīnɡ Fēnɡ Ténɡ
别名

清风藤,青藤、寻风藤。

出处

《中药志》

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
青藤及华防己夏、秋采割藤茎,晒干,或润透切段,晒干。
清风藤秋冬采老藤,切段,晒干。

原形态

①青藤,又名:大叶青藤、土木通、土藤、大青木香、岩见愁、排风藤。

落叶缠绕藤本。
茎带木质,枝绿色,光滑,有纵直条纹。
叶互生,叶柄长5~10厘米;叶片近圆形或卵圆形,长6~12厘米,宽4~12厘米,基部稍心形或近截形,全缘或5~7浅裂,上面光滑,绿色,下面苍白色。
花小,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长10~18厘米,多少被毛;雄花具花萼6片,黄色,长1.8~2.5毫米,外侧被毛;花瓣6片,淡绿色;雄蕊9~12枚,长约1.6毫米;雌花的花被与雄花同;具9枚退化雄蕊;心皮3,花柱反曲,柱头浅裂。
核果,黑色,长5~7毫米,直径4一5毫米,内果皮扁平。
种子半月形。
花期6~7月。

生于山地。
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②华防己,又名:湘防已、过山龙、穿山藤、秤钩风。

木质藤本,长达10米余,全体无毛。
枝绿色或紫褐色,具细纹。
叶互生,阔卵形至近圆形,长5~10厘米,宽7~12厘米,先端尖;全缘,基部截形、圆形或微心形,基出脉5;叶柄长4~8厘米。
聚伞花序腋生;花小,单性,绿色或黄色;萼片6,椭圆形,长约2.5毫米;花瓣6,近圆形,长约1.5毫米;雄花具雄蕊6,花丝长约2毫米,花药球形;雌花具退化雄蕊6,子房上位,心皮3,分离。
果为小核果。

生山坡林缘灌丛中。
分布湖南、广东、广西。

③清风藤

落叶缠绕藤本。
嫩枝条屈曲,有微毛。
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5~7厘米,宽3~4.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或带阔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苹质;落叶后,叶柄基部残留枝上成短刺状,顶端微呈两歧.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下有鳞片数枚,先叶开放;花黄色,直径5~6毫米;萼5裂;花瓣5,倒卵状椭圆形;雄蕊5,短于花瓣;子房基部有5尖裂的花盘,花柱锥形.核果深裂,成并立的2分果,分果扁,倒卵形,熟吐深碧色。
花期3月。
果期5月。

生于山坡路旁、林下、溪边灌丛中。
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湖南等地。

性状

①青藤的干燥藤茎呈细长圆柱形,直径5~20毫米,外表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节处膨大。
体轻,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不平坦,横切面韧皮部很窄,木质部导管与射线呈放射状排列,导管较大,中央为圆形的髓。
气弱,味苦。

产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②华防己的干燥藤茎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
表面灰棕色,有不规则的沟纹、裂隙和疤痕。
质极坚硬,不易折断。
切断面导管明显,维管束呈放射状,且显清晰的多层环纹,一般2~7圈,偏心性。
气微弱,味微苦。

产湖南。

③清风藤的干燥老藤呈圆柱形,灰黑色,光滑,外表有纵皱纹及叶柄残基。
横断面皮部较薄,灰黑色,木质部黄白色,射线不明显。
味微苦。

产浙江。

青风藤的原植物,《本草》记载简略,殊难确定为何种,据目前药用情况,主要为上述防己科的青藤。
此外,四川所用者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的茎;福建所用者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的茎;浙江尚有用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茎。

化学成分

青藤的茎和根含青藤碱、双青藤碱、木兰花碱、尖防己碱、四氢表小檗碱、异青藤碱、土杜拉宁、清风藤碱、dl-丁香树脂酚、十六烷酸甲酯、N-去甲基尖防已碱、白兰花碱、光千金藤碱。
又含β-谷甾醇、豆甾醇。

青藤的茎含清风藤碱甲等多种生物碱。

药理作用

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㈠镇痛作用:青藤碱在用小鼠电刺激法、热板法以及家兔光热刺激法的试验中,均证明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
脑内注射产生镇痛作用所需的剂量,相当于腹腔注射的1/2000,说明其镇痛作用的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它与丙烯吗啡合用,并不出现拮抗,反而产生协同,说明它的镇痛原理与吗啡类镇痛药有所不同。
其产生镇痛所需的剂量约为吗啡的10倍,持续时间较短。
连续应用也能产生耐受性,但较吗啡缓慢,与吗啡之间并无交叉耐受性。
与异丙嗪合用,作用增强,这主要是由于两药中枢作用的协同,部分还可能由于异丙嗪对抗了青藤碱释放组织胺所致。
合用时对青藤碱的耐受的产生及毒性皆无影响。
㈡镇静作用:青藤碱明显减少小白鼠的自发活动和被动活动,对巴比妥类睡眠时间并无明显影响;对士的宁有某些拮抗作用,但不能对抗五甲烯四氮唑。
犬、猴口服青藤碱45~95毫克/公斤也有显著的镇静作用。
小剂量即能延长小鼠和猫的防御性运动条件反射的潜伏期,条件反射部分消失,随之非条件反射也有少部分消失,说明它首先是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有抑制性影响。
青藤碱并能消除电刺激小鼠引起的"激怒"反应,似有安定作用。
㈢其他作用:青藤碱有镇咳作用,对小鼠及猫,其镇咳效价与可待因相仿;对豚鼠则其效价仅及可待因的1/4。
异丙嗪可加强其镇咳作用。
另外,略有催吐作用,对注射去水吗啡引起的呕吐无影响。
对大鼠腹腔注射大剂量时,有一定的降温作用。
对家兔注射中毒量时,体温亦有所下降,但如反复给予,可产生耐受性,体温不再下降。
据报道,它对家兔角膜有局部麻醉作用,可作局部浸润麻醉药使用,但也能产生耐受性,如连续注射,则作用减弱。

②降压作用

青藤总碱对麻醉或不麻醉实验动物,无论静脉注射或灌胃都有肯定的急性降压效果,作用迅速、显著而持久,但连续多次给药,则产生快速耐受性。
降压作用与M-胆碱能神经或乙酰胆碱无关,也非组织胺释放所致,可能与其抗肾上腺素及神经反射作用有关。
由于上述降压特性,它对犬的慢性实验性高血压无显著治疗效果。
青藤的酸性提取物,在兔的急性试验中,亦不影响血压。

③对胃肠活动的影响

青藤碱给犬、猴口服常有轻度的胃肠不良反应;对离体的兔肠及豚鼠肠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组织胺、乙酰胆碱及氯化钡的致痉挛作用,但对在位的犬及兔肠,静脉注射青藤碱均引起小肠暂时兴奋,这种兴奋作用可被苯海拉明、六烃季铵完全阻断,阿托品完全或部分阻断,但切断二侧迷走神经并不能阻断。
注射青藤碱可增加胃液分泌及其酸度,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改变。
对胃肠道的兴奋作用,主要是与组织胺释放有关。
但给予新安他精未能抑制胃液分泌。
青藤的酸性提取物,能兴奋离体兔肠。

④抗炎作用

青藤碱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炎"有显著的消退作用,切除肾上腺或垂体后,就无此作用。
对正常大鼠,能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在戊巴比妥麻醉后,即失去此作用,故青藤碱的抗炎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下丘脑影响垂体-肾上腺系统所致,而与释放组织胺无关。
对豚鼠的主动性过敏性休克有防止作用,对犬则比较差。
与抗原同时应用,可抑制抗原释放组织胺。
对滴虫、疟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性味

苦,平。

①《本草便读》:"苦,平。
"

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苦辛,寒。
"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小便。
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

①《本草图经》:"治风。
"

②《纲目》:"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
"

③《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行水利尿,泻下焦血分湿热。
治风水肿,脚气,风湿关节疼痛,口眼歪斜,痈肿恶疮。
"

④《中国药植志》:"除湿,祛风,行气,利水。
治膀胱水肿,风肿,脚气湿肿。
"

⑤《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驱风湿,通经络。
治风寒湿痹,鹤膝风,肢节肿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熬膏。
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一切诸风:青藤二、三月采之,不拘多少,入釜内,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瓶内。
用时先备梳三五把,量人虚实,以酒服一茶匙毕,将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急以梳梳之。
要痒止,即饮冷水-口便解。
避风数日。

②治骨节风气痛:大青木香根或茎叶适量,煎水常洗痛处。

各家论述

①《本草汇言》:"清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风病软弱无力,并劲强偏废之证,久服常服,大建奇功。
须与当归、枸杞合用方善也。
"

②《本草便读》:"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
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50896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