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礞石

《中国药典》:青礞石

拼音注音
Qīnɡ Ménɡ Shí
别名

礞石

英文名
LAPIS CHLORITI
来源

本品为变质岩类黑云母片岩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
采挖后,除去泥沙和杂石。

性状

黑云母片岩:主为鳞片状或片状集合体。
呈不规则扁块状或长斜块状,无明显棱角。
褐黑色或绿黑色,具玻璃样光泽。
质软,易碎,断面呈较明显的层片状。
碎粉主为绿黑色鳞片,有似星点样的闪光。
气微,味淡。

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为鳞片状或粒状集合体。
呈灰色或绿灰色,夹有银色或淡黄色鳞片,具光泽。
质松,易碎,粉末为灰绿色鳞片和颗粒,片状者具星点样闪光。
遇稀盐酸产生气泡,加热后泡沸激烈。
气微,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

炮制

青礞石: 除去杂石,砸成小块。

煅青礞石: 取净青礞石,照明煅法煅至红透。

归经

归肺、心、肝经。

性味

甘、咸,平。

功能主治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用于顽痰胶结,咳逆喘急,癫痫发狂,烦躁胸闷,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

3~6g,多入丸散服。

摘录
《中国药典》

《中华本草》:青礞石

拼音注音
Qīnɡ Ménɡ Shí
别名

礞石

英文名
Lapis Chloriti
出处

本品始载于《嘉佑本草》,云:“礞石……一名青礞石。
”1.《品汇精要》谓:“礞石,今齐鲁山中有之,青色微有金星。
”2.《纲目》记载:“礞石,江北诸山往往有之,以盱山出者为佳。
有青、白二种,以青者为佳。
坚细而青黑,打开中有白星点,煅后则星黄如麸金。
其无星点者,不入药用。
”并有附图一幅,为片状,有散在星状点,断面不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变质岩类黑云母片岩、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otite Schist;Mica Carbonate Schist by Chloritization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采得后除净杂石、泥土即可。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产于接触变质区域变质基中酸碱性浸入岩及火成岩、伟晶岩中,是中酸性火成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原形态

1.黑云母片岩 主要由黑云母及少量石英、中长石、绿帘石等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呈不规则扁块状,无明显棱角,其中有鳞片状矿物具定向排列,彼此相连。
断面可见明显的片状构造,鳞片状变晶结构。
岩石呈黑色,有的带暗绿色调,珍珠光泽,质软而脆,易剥碎。

2.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 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金云母、绢云母、石英等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呈不规则块体。
其中粒状矿物和鳞片状矿物定向排列为片状结构,鳞片花岗变晶结构,但不甚明显。
岩石呈灰绿色,夹于其中的鳞片状矿物显珍珠光泽。
质较疏松,易剥碎。
遇稀盐酸即有气泡发生。

性状

性状鉴别 黑云母片岩:主为鳞片状或片状集合体。
呈不规则扁块状或长斜块状,无明显棱角。
褐黑色或绿黑色。
具玻璃样光泽。
质软,易碎,断面呈较明显层片状;碎粉主为黑色或绿黑色鳞片,有似星点样闪光。
气微,味淡。
以绿黑色、质软易碎、有光泽者为佳。

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 为粒状和小鳞片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
灰色或绿灰色,夹有银色或淡黄色鳞片,具珍珠样光泽。
质松软,易碎,碎粉为灰绿色小鳞片和类白色颗粒,片状者具星点样闪光。
遇稀盐酸发生气泡,加热后泡沸激烈。
气微,味淡。
以灰绿色、有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 黑云母片岩 主为黑云母及少量石英、中长石组成。

黑云母:薄片中呈黄褐色至褐色;片状依一定方向排列;正突起中度;多色性和吸收性很强,Ng,Nm 为深褐色,Np为黄色;Ng≥Nm>Np;解理沿

化学成分

黑云母片岩主要含钾、镁、铁、铝的硅酸盐[K22〕,尚含有钛、钙、锰等杂质。

炮制

1.青礞石《嘉佑本草》:“细研为粉。
”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泥土,砸碎或碾成粉末。

2.煅青礞石《品汇精要》:“每二两,捶碎,用焰硝二两,同入小砂罐内,瓦片盖定,铁线缚之,盐泥固济,晒干。
火煅红,上有金星透出为度。
候冷,研为极细末。
”《本草蒙筌》:“欲辨假真,须依法制。
敲碎小颗粒,贮倾银罐中,搀半焰硝,盐泥固济,武火煅一炷香,取出。
色若雌黄、软脆易擂方为不假。
成末以水飞细,入药作散为丸。
”《本草乘雅半偈》:“以青色坚细、击开有白星点点者为贵。
修治以大坩埚一个,用礞石四两,杵碎,入消石等分拌匀,炭火十五斤簇定,煅至消尽,星黄如麸金。
取出研极细,水飞数过,晒干,再乳万匝。
”《医宗金鉴》:“焰硝煅过,埋地内七日用。
”现行,取净青礞石,置适宜耐火容器内,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细。

饮片性状:青礞石参见“药材鉴别”项。
煅青礞石呈粉末状,青黄绿色,质软,略有光泽。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

归经

肺;心;肝;胃;大肠经

性味

甘;咸;平;无毒

注意

非痰热内结不化之实证,或脾胃虚弱,阴虚燥痰及孕妇均禁服。
1.《纲目》:“气弱脾虚者,不宜久服。
”2.《本草从新》:“气弱血虚者大忌。

功能主治

坠痰下气;平肝定惊;消食攻积。
主顽痰咳喘;癫痫发狂;烦躁胸闷;惊风抽搐;宿食癖积;症瘕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3-6g;煎汤,10-15g,布包。

复方

《纲目》:“其色蒙蒙然,故名。

各家论述

1.《品汇精要》:“旧本不载所出州郡,今齐鲁山中有之。
青色微有金星,其质坚理细,凿制为磨,取其出物最速,为末亦细。
及考王隐君论痰致病百端,入滚痰丸用之,丹溪治食积成痰,良有验也。
”2.《本草乘雅半偈》:“有青、白、赭三色,以青色坚细,击开有白黑点之者为贵。
”3.《本经逢原》:“青者入肝力胜,色黄者兼脾次之。
者,不宜久服。
杨士瀛谓其功能利痰,而性非胃家所好,如慢惊之类,皆宜佐以木香。
而王隐君则谓痰为百病,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滚痰丸通治百病,岂理也哉?朱丹溪言一老人忽病目盲,乃大虚证,一医与礞石药服之,至夜而死。
吁!此乃盲医虚虚之过,礞石岂杀人者乎!况目盲之病,与礞石并不相干。
”3.1.缪希雍:“礞石禀石中刚猛之性,体重而降,能消一切积聚痰结,消积滞,坠痰涎,诚为要药。
然而攻击太过,性复沉坠,凡积滞症结脾胃壮实者可用,如虚弱者忌之;小儿惊痰食积实热,初发者可用,虚寒久病者忌之。
如王隐君制滚痰丸,谓百病皆生于痰,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殊为未妥。
不知痰有二因,因于脾胃不能运化积滞生痰,或多食酒面湿热之物,以致胶固稠粘,咯唾难出者用之,豁痰利窍,除热泄结,应如桴鼓;因于阴虚火炎,煎熬津液,凝结为痰,或发热声哑,痰血杂出者,如误投之,则阴气愈虚,阳火反炽,痰热未退而脾胃已为败矣,可见前人立方不能无弊,是在后人善于简择耳。
”3.2.周志林:“青礞石善化老痰癖积,沉降下行,吐痰在水上,以末掺之,痰即随水而下。
同火硝煅炼者,取其疏利之性,则礞石之性更为剽悍耳。
独入肝家,治惊痫痰涎胶粘不化,不外咸能软坚,重以镇邪之意。
”4.论礞石宜煅:唐容川:“礞石,必用火硝煅过,性始能发,乃能坠痰,不煅则石质不化,药性不发,又毒不散,故必用煅。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9390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