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

《中国药典》:赤石脂

拼音注音
Chì Shí Zhī
英文名
HALLOYSITUM RUBRUM
来源

本品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含含水硅酸铝 [Al48.4H2O]。
采挖后,除去杂质。

性状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
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
质软,易碎,断面有的具蜡样光泽。
吸水性强。
具黏土气,味淡,嚼之无沙粒感。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炮制

赤石脂:除去杂质,打碎或研细粉。

煅赤石粉:取赤石脂细粉,用醋调匀,搓条,切段,干燥,放无烟的炉火或坩锅内煅烧,煅至红透。
用时捣碎。

归经

归胃、大肠经。

性味

甘、酸、涩,温。

注意

不宜与肉桂同用。

功能主治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
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外治疮疡不敛,湿疹脓水浸淫。

用法用量

9~12g。
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赤石脂

拼音注音
Chì Shí Zhī
别名

赤符,红高岭,赤石土,吃油脂,红土。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的一种红色块状体。
挖出后,选择红色滑腻如脂的块状体,拣去杂石、泥土。

生境分布

产福建、河南、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

原形态

单斜晶系。
很少成结晶状态,多数为胶凝体。
白色通常染有浅红、浅褐、浅黄、浅蓝、浅绿等色。
新鲜断面具蜡样光泽,疏松多孔的则呈土状光泽。
有平坦的贝壳状断口。
硬度1~2。
比重2.0~2.2,随水分子的含量而有变化。
性脆。
可塑性强。
有土样气味,致密块状者在干燥时可裂成碎块。
主要产于岩石的风化壳和粘土层中。

性状

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表面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光滑如脂。
质细腻,易砸碎,断面平滑,吸水性强,用舌舔之粘舌。
有泥土气,味淡。
以色红,光滑细腻,易碎,舌舔之粘性强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其组成如下:硅42.93%、铝36.58%、氧化铁及锰4.85%、镁及钙0.94%、水分14.75%。
赤石脂与高岭土极其相似,事实上赤石脂在150~200℃,尚余二分子的水时,即成高岭土。
普通的赤石脂是带红色的,但由于它所含氧化铁、氧化锰的多寡,故颜色可从白、灰,以至青绿、黄、红、褐等色;而高岭土则比较纯粹,故多为白、灰色。

炮制

煅石脂:拣净杂质,碾成细粉,用醋和匀,搓条切段,晒干,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赤石脂,研如粉,新汲水飞过三度,晒干用。
"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①《本草衍义补遗》:"赤入小肠,白入大肠。
"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

③《本草经疏》:"入手阳明,兼入手、足少阴经。
"

④《本草新编》:"入脾与大肠。
"

性味

甘涩,温。

①《本经》:"味甘,平。
"

②《别录》:"味甘酸辛,大温,无毒。
"

③《日华子本草》:"温,无毒。
"

④《长沙药解》:"味甘酸辛,性涩。
"

注意

有湿热积滞者忌服。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大黄。
畏芫花。
"

②《药性论》:"恶松脂。
"

③《日华子本草》:"畏黄芩、大黄、官桂。
"

④《本草经疏》:"火热暴注者不宜用。
滞下全是湿热,于法当忌,自非的受寒邪,下痢白积者不宜用。
崩中法当补阴清热,不可全仗收涩;滞下本属湿热积滞,法当祛暑除积,土涩之药,定非所宜,慎之慎之。
"

功能主治

涩肠,止血,收湿,生肌。
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

①《本经》:"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

②《别录》:"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
"

③《药性论》:"补五脏虚乏。
"

④《日华子本草》:"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瘘,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
"

⑤《珍珠囊》:"固脱。
"

⑥《纲目》:"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

⑦《本草汇言》:"渗停水,去湿气,敛疮口,固滑脱,止泻痢肠澼,禁崩中淋带。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少阴病下利脓血者: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热,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太乙禹余粮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③治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干姜各-两,胡椒半两。
同为末,醋和丸梧子大。
空心及饭前米饮下五、七十丸。

④治小儿疳泻:赤石脂杵罗为末如面,以粥饮调半钱服。
或以京芎等分同服。

⑤治痢后,躽气下,推出肛门不入:赤石脂、伏龙肝各等分。
上为细末。
每用半钱敷肠头上,频用。

⑥治妇人久赤白带下:赤石脂一两,白芍一两,干姜一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

⑦治血痔下血至多:赤石脂、白矾、龙骨各一两半,杏仁一百枚。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枣汤下二十丸,日再,以差为度。

⑧治小便不禁:牡蛎三两,赤石脂三两。
上同研匀,酒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盐汤送下。

⑨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赤石脂一两,蜀椒一两。
乌头一分,附子半两,干姜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悟子大。
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⑩治痰饮盛,吐水无时节,其源为冷饮过度,遂令痼冷,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食饮,食饮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者:赤石脂三斤,捣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三,酒、饮并可下之,稍稍渐加之三匕,服尽三斤。

⑾治反胃:赤石脂一升,捣罗研,以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空腹,以生姜汤下十丸,加至二十丸。

⑿治外伤出血:赤石脂八份,五倍子六份,松香六份。
共研细末,撒于伤口,加压包扎。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赤石脂

拼音注音
Chì Shí Zhī
别名

赤符、红高岭、赤石土、吃油脂、红土

英文名
Halloysit,Red Halloysite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的一种红色块状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lloysite

采收和储藏:挖出后,选择红色滑腻如脂的块状体,拣去杂石、泥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主要产于岩石的风化壳和粘土层中。

资源分布:主要产地有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西藏羊八井也有分布。

原形态

单斜晶系。
很少成结晶状态,多数为胶凝体。
白色通常染有浅红、浅褐、浅黄、浅蓝、浅绿等色。
新鲜断面具蜡样光泽,疏松多孔的则呈土状光泽。
有平坦的贝壳状断口。
硬度1-2。
比重2.0-2.2,随水分子的含量而有变化。
性脆。
可塑性强。
有土样气味,致密块状者在干燥时可裂成碎块。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表面局部平坦,全体凹凸不平。
浅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红白相间呈花纹状。
土状光泽或蜡样光泽;不透明。
体较轻,质软,用指甲可刻划成痕;断面平坦,具蜡样光泽。
吸水力强,舐灾害粘舌。
微有粘土气,味淡,嚼之无沙粒感。
以色红、光滑细腻、质软、易断、吸水力强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微带黄褐色。
结晶极细,一般偏光显微镜的放大数倍根本不能分辩其晶粒界限;低负突起或低正突起,很不明显。
干涉色很低。
几乎似均质体。
当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多水高岭石呈棒状集合体。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Al48·4H2O],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其组成如下:硅42.93%,铝36.58%,氧化亚铁4.85%,锰4.85%,镁及钙0.94%,水分14.75%。
另外,还含有钛、镍、锶、钡等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内服能吸着消化道内有毒物质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等。
对发炎的胃肠粘膜有局部保护作用,并对胃肠道出血有止血作用。
赤石脂20、40g/kg灌胃,可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和大鼠血浆复钙时间,对ADP诱导的兔、大鼠血小板聚集和小鼠体内ADP诱导的血小板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

煅石脂:拣净杂质,碾成细粉,用醋和匀,搓条切段,晒干,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取出,放凉;赤石脂,研如粉,新汲水飞过三度,晒干用。

鉴别

取本品1小块,置具有小孔软木寒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较多水生成,小块颜色变深。
取本品粉末约1g,置瓷蒸发皿中,加水10ml与硫酸5ml,加热至产生白烟,冷却,缓缓加水20ml,煮沸2-3min,滤过,滤渣为淡紫棕色,滤液显铝盐的各种反应。
详见“白石脂”条。

取上述滤液1ml,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发生深蓝色沉淀。

归经

脾;胃;心;大肠经

性味

甘;涩;酸;温;无毒

注意

有湿热积滞者忌服。
孕妇慎服。
《本草经集注》:恶大黄,畏芫花。
《药性论》:恶松脂。
《日华子本草》:畏黄芩、大黄、官桂。
《本草经疏》:火热暴注者不宜用。
滞下全是湿热,于法当忌,自非的受寒邪,下痢白积者不宜用。
崩中法当补阴清热,不可全仗收涩;滞下本属湿热积滞,法当祛暑除积,止涩之药,定非所宜,慎之慎之。

功能主治

涩肠;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生肌。
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湿疹;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1.桃花汤,治久痢不愈,便脓血,色暗不鲜,小便不利,腹痛喜按喜温等。
2.赤石脂禹余粮汤,治泻痢日久,滑泄不禁等病。
3.滋血汤,用治妇人劳伤太过,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崩中下血,或鲜血,或瘀血,连日不止,淋漓不断。
4.陀僧膏,用治诸般恶疮,流注瘰疬,跌扑损伤,金刃伤等。
5.赤石脂丸,用治阴寒固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
6.赤石脂散,治小儿痢后脱肛。
7.救母丹,功效固涩冲任,止血定痛,主治崩漏,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黄疸,泄痢,肠僻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2.《名医别录》: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僻,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

3.《药性论》:补五脏虚乏。

4.《日华子本草》: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痿,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

5.《珍珠囊》:固脱。

6.《本草纲目》: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7.《本草汇言》:渗停水,去湿气,敛疮口,固滑脱,止泻痢肠僻,禁崩中淋带。

8.李杲:赤石脂,其用有二,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

9.《本草纲目》:五色脂,涩而重,故能收湿止血而固下。
甘而温,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
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疸是也。
下者,肠僻泄痢崩带失精是也。
五种主疗,大抵相同,故《本经》不分条目。
《别录》虽分五种,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远,但以五味配五色为异,亦是强分尔。
赤白二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时用尚之。
仲景桃花汤,治下利便脓血者,取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而固肠胃也。
10.《本经逢原》:赤石脂功专止血固下。
《本经》养心气,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脱泄之病而言,用以固敛其脱,则目明精益矣。
疗腹痛肠僻等疾,以其开泄无度,日久不止,故取涩以固之也。
治产难胞衣不出,乃指日久去血过多,无力迸下,故以重以镇之也。
东垣所谓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设血气壅滞,而胞衣不出,又非石脂所宜也。

11.《本草求真》:赤石脂与禹余、粟壳皆属收涩固脱之剂,但粟壳体轻微寒,其功止入气分敛肺,此则甘温质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脱,及兼溃疡收口,长肉生肌也。
禹余粮甘平性涩,其重过于石脂,此则功专主涩,其曰镇坠,终逊余粮之力耳。
是以石脂之温,则能益气生肌;石脂之酸,则能止血固下。
至云能以明目益精,亦是精血既脱,得此固敛,始见目明而精益矣。
催生下胎,亦是味兼辛温,化其恶血,恶血去则胞与胎自无阻耳。
故曰:固肠有收敛之能,下胎无推荡之峻。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56533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