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合理选药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报告,每日一次处方给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非洛地平,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对日常血压控制和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可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他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对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物具有参考意义。

高血压疾病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有高血压患者6亿人。
研究人员介绍,在所有高血压病人中,有20%~30%可查到左心室肥厚,轻度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几率比血压正常者高2~3倍,而重度高血压患者可高10倍。

左心室肥厚是心梗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并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因此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是一个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
由此可见,高血压有许多合并症或与许多疾病并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以往的一些观点认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是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首选。

在该项研究中,116例患者的血压情况通过24小时流动监测进行评估。
此外,交感神经的活性通过血浆中的儿茶酚胺的浓度加以评估。
在研究期间,依那普利的初始用药剂量为10毫克;非洛地平为5毫克;硝苯地平为30毫克。
所有药物均每日给药一次。
给药间隔24小时后,如果血压的测量值仍保持在160/90毫米汞柱或超过这一水平值,则将给药剂量加倍。
治疗时间为30周。

24小时的血压监测结果显示,硝苯地平-胃肠治疗系统可在整个给药间期导致血压的持续下降;非洛地平在给药间期内可使血压大幅度下降;而依那普利的作用效果则在夜晚减退并在清晨消失。

只有非洛地平会明显地增加患者从仰卧位改变为站立时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且该增加值在治疗过程中的第6、18、30周时可超过50%以上。

与非洛地平相比,硝苯地平-胃肠治疗系统在刺激交感神经活性并使左心室肥厚降低方面有可能提供更好的功效。
在心脏收缩压降低10毫米汞柱的病人中,依那普利和硝苯地平-胃肠治疗系统所引致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逆转更为显著,而非洛地平则只减少6克/平方米。

Processed in 0.183665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