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微生物免疫学教研室丁维俊副教授等,在近日完成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模型小鼠肠道真菌菌群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多年来,在医学微生态学研究领域中,人们在真菌菌群的构成及生态功能等许多根本性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认识。
然而在临床,真菌的感染,尤其是白色念珠菌的感染,以及各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仅提升了部分真菌的毒力,而且增加了继发性内源性真菌感染的机会,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世界性卫生问题。
为探讨中医药对肠道真菌菌群的调节作用,丁维俊在动物实验中,将24只小鼠以大黄煎汁灌胃造模获得脾虚证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2只。
模型治疗组每日以剂量25毫克/千克的参苓白术散煎汁灌胃5天;模型对照组每日以相同体积的0.9%生理盐水同期灌胃。
尔后他又无菌采集小鼠粪便,分别接种于真菌培养基进行培养,5天后检测两组真菌菌群中主要的真菌、霉菌、酵母菌的菌落计数并进行真菌菌群种属鉴定。
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造模前真菌、霉菌及酵母菌每克平均菌落含量克隆指数分别为3.52、3.40和2.94,而造模后三种菌的菌落指数非但不减少,与造模前相比反而明显增加、酵母菌、曲霉、枝孢霉、毛霉、链孢霉,青霉菌和酵母菌是肠道真菌菌群中的优势群。
研究人员指出,青霉菌在肠道中,是最常见的菌种,而酵母菌是真菌菌群主要的致病菌,医院内的真菌感染,主要为酵母型,其中80%为白色念珠菌。
研究人员认为,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抗癌药物的大量使用,以及器官移植、放化疗的应用等,促使许多原先不致病的真菌逐渐转变为致病性真菌,导致临床近30年来真菌感染患者新增加30~50倍。
而另一方面,对真菌的治疗水平却远远落后于细菌的进化。
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微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而且也为临床治疗肠道真菌菌群感染开辟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