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日前召开的2005年中国国际药物制剂创新论坛上了解到,由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在京建立的缓控释制剂研发基地,以释药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已实现一批缓控释制剂关键制备技术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据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从新介绍,该缓控释制剂研发基地现已成立了三个实验室,建立了五个技术平台,旨在为北京医药产业的缓控释制剂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目前,该研究基地以人参一次皂甙、盐酸西替利嗪、二甲双胍、苯扎贝特、阿立哌唑、格列齐特等为模型药物,通过实验室小试、放大试验、中试试验,研制出黏性药物、易溶性药物、难溶性药物、有刺激性味道药物的缓控释制剂的关键制备技术和每一步的工艺参数。
黏性、苦味药口崩片制备有三招
通过对具有强烈苦味,遇水产生黏性的药物系统研究,科研人员总结出了制备这类药物口腔崩解片的三项基本工艺技术:一是添加矫味剂,包括甜味剂、香精、酸味剂;二是采用包合物法,即利用环糊精具有的中空筒状结构,将药物嵌入其分子内部,从而达到掩盖药物不良味道的目的;三是采用溶融法,即利用低溶点的辅料作为融合剂,或者将辅料溶于适当溶剂,加入主药,使主药被封于辅料之中,从而掩盖其味道。
目前,科研人员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用溶融法制备固体分散体,采用高效崩解剂,辅助崩解剂,填充剂,矫味剂,助流剂,润滑剂,通过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的人参一次皂甙口崩片,已通过研究样品质量检验和质量标准复核。
用膜控技术调节高剂量药物释放
苯扎贝特缓释胶囊难溶于水,由于受胶囊装样量的限制,其高剂量造成辅料可调节的余地较小。
对此,研究人员采用膜控的方法制备出缓释微丸,从两个方面对其释放进行了有效调节:一是增加丸芯的亲水性,即在制备丸芯的过程中,在保证微丸成型和外观圆整、光滑的前提下,尽量加入乳糖、十二烷基硫酸钠、微晶纤维素等水溶性或亲水性辅料作为微丸赋形剂,以促进主药的释放;二是衣膜材料选用不同渗透性的丙烯酸树脂材料进行适当配比,或以纤维素类材料辅以不同致孔剂。
多环节控制易溶性药物崩解
科研人员以盐酸西替利嗪为模型品种,研究出解决易溶性片剂崩解速度的方法及工艺参数,即将常规制得的湿颗粒冷冻后,在减压条件下干燥,使得到的颗粒具有更多的毛细孔,从而使压制的片剂在遇水时具有更快的吸水膨胀速率;通过使用泡腾剂,将有机酸与碳酸氢钠一起压片,由于遇水后两者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利用气体的膨胀作用促使片剂崩解;使用交联羟甲基纤维素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淀粉钠等高效崩解剂粉未直接压片。
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对该片剂进行稳定性研究。
此外,科研人员针对难溶性药物后期释放不完全的特点,在以HPMC4000为基本骨架材料的同时,加入低黏度的HPMC,配以其他致孔剂,从而有效地调节该药物的释放;以难溶性药物格列齐特为模型药物,研究解决了难溶性药物缓控释处方中增加主药溶解度或溶解速度的辅料种类和用量范围;通过辅料筛选,选择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为崩解剂,交联聚维酮、对甘露醇、木糖醇、乳糖、微晶纤维素等为填充剂,制备出崩解快,口感甜度适宜,无沙砾感,粉末流动性、可压性好、片面光洁美观的阿立哌唑口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