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研究获得初步结论

针灸究竟能治什么病?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向中国针灸界提出的一个命题。
经过4年的艰辛工作,由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杜元灏博士领导的针灸病谱研究小组,终于获得了初步结论。

研究人员应用《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检索了1978~2005年有关针灸的所有文献。
通过对其中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得到针灸治疗的多种疾病和症状461种,其中西医病338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证50种。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目录,根据针灸临床病谱的特点,将针灸临床病谱划分为16类,并对每一个病种报道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16类临床病谱分别为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病谱65种;神经系统病谱61种;消化系统病谱52种;泌尿生殖系统病谱51种;眼和附器病谱31种;精神和行为障碍病谱29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病谱29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谱29种;呼吸系统病谱28种;循环系统病谱25种;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18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病谱13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谱9种;肿瘤病谱9种;耳和乳突病谱7种;血液及造血器官病谱5种。

早在2002年,杜元灏就率先在全国倡导针灸病谱的研究,并提出了针灸等级病谱的概念。
将针灸治疗的病种划分为三个等级,包括一级病谱、二级病谱和三级病谱。
此项研究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国针灸学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针灸学会列为针灸疗法优势特色专项研究计划。

杜元灏认为,从本次病谱的初步研究结果看,针灸病谱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眼和附器、精神和行为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这与目前针灸临床的情况是相符的,也是针灸作用的特点和性质所决定的。
杜元灏强调,针刺的作用是一种机械性刺激,作用的实质是依靠激发促进人体自身的调整机能和自我康复能力来实现疾病的转归。
因此,针灸治病不是外源性物质的直接作用,这是针灸与药物治病的本质区别,针灸没有药物的毒性作用也正是其优势所在。
从病谱的分析看,凡是针灸能够直接作用到的部位,治疗效果就优越,但这并不是否定针灸的远端效应和整体调节作用,只是说当病变部位针灸可直接刺激到时和针灸的远端效应、整体调节结合起来,其效果要比仅仅靠远端效应的调节效果好。
远端效应的发挥必须依靠经络或神经系统的传导和调节,因此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精神行为障碍疾病也是必然的特点。

杜元灏指出,对针灸病谱进行大规模的文献回顾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他表示,针灸病谱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他们研究所获得的只是一个初步的结论。
此次研究所获得的461种病症,有些是针灸独立可治疗的病种即针灸一级病谱,有些是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病谱即二级病谱,有些是针灸作为辅助治疗的病谱即三级病谱。
因此,下一步还将对上述病症进行等级病谱的划分,并对针灸的优势病谱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其疗效做出客观评价,最终获得针灸病谱的科学结论。

Processed in 0.168455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