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糖皮质激素再次从幕后走到台前

上世纪中叶,糖皮质激素一直被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被认为是治疗RA的“灵丹妙药”。
但是,随着人们对糖皮质激素不良作用的不断认识,以及新的治疗药物的使用,在上世纪80年代后,糖皮质激素成为治疗RA的二线、三线药物。

在RA治疗的“金字塔”方案中,把“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适当锻炼”、“患者教育”作为最初的治疗措施,是金字塔的底部,对此无效的患者逐步加用青霉胺、金制剂,再上一层是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在金字塔的顶端是试验性药物及糖皮质激素。
由此可见,临床医师对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RA已持非常保守的态度。
在临床上,糖皮质激素仅用于活动性关节炎同时伴有发热、贫血等全身症状,出现严重内脏受累,以及对NSAID、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等常规治疗药物无效的患者。
且在药物剂量、疗程选择上,主张短期和小剂量治疗。

近年来,人们对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RA有了新的认识,对其疗效以及对RA预后的改善有了新的期待,在2007年EULAR年会上,这一点得到充分体现。

糖皮质激素也是一种DMARD

荷兰Boers教授大胆地提出,糖皮质激素也是一种DMARD。
他和他的同事对1955~2005年间报告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最终15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这些研究都针对早期RA。
患者每6个月检查1次,连续观察2年,随访是否有新发的骨质破坏出现。

这一结果显示,MTX+泼尼松组或MTX+环孢素A组患者骨质破坏的发生数仅为单用MTX组的一半。
这提示,MTX联用泼尼松可减少骨侵蚀的发生,且具有持续的作用。

研究者认为,在早期RA患者中,存在治疗的“机会窗”,如果在这一时期早期联合用药,可以减少骨侵蚀的发生,而且具有持续的作用。
但研究者同时指出,尽管MTX联用泼尼松可减少骨侵蚀的发生,但是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仍需要两种传统意义上的DMARD联用,因为它们具有协同作用。

相关不良反应研究逐步深入

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一直是令医师担忧的问题,但目前的系统评价表明,使用小剂量泼尼松和选择性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

另外一种策略为改变糖皮质激素的剂型、工艺,使其释放特性更符合人体生理节律。
目前一种新的泼尼松控释片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这种控释片在临睡前服用,服药后4小时,药物才逐步释放,与传统的即释型糖皮质激素相比服用更方便。
德国Buttgereit报告了该项临床试验的情况,288例RA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控释的泼尼松,另一组采用传统的泼尼松制剂,药物剂量均为3~10毫克/天,观察期为3个月,记录与疾病活动有关的实验室和临床指标。

结果表明,用药2周时控释片组患者晨僵改善优于普通制剂组10%。
至用药后3月,该优势更明显,缓释制剂组改善22.7%,而普通制剂组仅改善0.4%。
作为炎性反应标志的IL-6水平,在缓释制剂组中降低30%,而普通制剂组无变化。

为了预防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临床常用钙制剂、活性维生素D3、二磷酸盐来预防性治疗。
本次年会上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1,25-二羟维生素D3类似物可抑制前致炎细胞因子IL-17的产生,且能够抵抗糖皮质激素对抗炎细胞因子IL-4的抑制作用。
因此,1,25-二羟维生素D3类似物可能通过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增加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同时又可减轻糖皮质激素导致的骨量丢失。

总之,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强烈提示,糖皮质激素在RA治疗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它的长期疗效值得我们关注。

Processed in 0.125237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