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丙肝可能引发糖尿病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显着增高,且高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
因此有人认为HCV在糖尿病的发展中可能有直接的作用;HCV感染有可能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无论是急性或是慢性的丙型肝炎,还是肝移植后再发性的丙型肝炎,治疗上均首选干扰素,并且需要足量反复地使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但研究发现,干扰素在治疗丙型肝炎的过程中,可引起病人糖代谢紊乱以及发生1型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对丙型肝炎治疗的讨论中,已将未控制的糖尿病作为干扰素治疗的一个禁忌证。

α-IFN治疗丙型肝炎导致葡萄糖代谢紊乱或1型糖尿病的可能机理

干扰素是人体受到异种核酸刺激而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增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据其产生的细胞来源不同,分为α-IFN、β-IFN和γ-IFN。
其中α-IFN与β-IFN主要与抗病毒作用相关。

α-IFN治疗丙型肝炎导致葡萄糖代谢紊乱或1型糖尿病的相关机理,目前还尚未完全清楚。
一个可能的假说为:在易患糖尿病的遗传基础上,α-IFN治疗丙型肝炎的同时可引起或加快体内相关的自身免疫紊乱的进程,对该类患者的胰岛B细胞可能产生免疫性损伤,或是导致了胰岛素抗体的出现,产生了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

对接受干扰素治疗的丙肝患者的建议

对丙型肝炎患者以及肝移植后再发性的丙型肝炎是否应用大量的反复的α-IFN治疗,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对丙型肝炎患者且无临床及实验室糖尿病确诊证据的患者:测定患者的GAD-Ab、ICA及IAA的水平,以预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及分型;询问患者的糖尿病家族史,对有条件者,可以作HLA-Ⅱ分析,以确定其是否有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
对已经确定的有糖尿病易感性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或减少使用α-IFN的次数及剂量。
第二、对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测定病人血清中的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和甲状腺自身抗体,预测使用α-IFN治疗后发生自身免疫性病理状态的危险度。
对该类自身抗体有高滴度的病人,治疗过程中应严格监测血糖水平及自身抗体滴度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定是否停用α-IFN治疗或是加用胰岛素治疗。

Processed in 0.050587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