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乳化技术在化妆品配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乳化剂的选择和配制的工艺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随着对乳化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乳化现象一微乳化。
自从1943年Hoar和Schulman发现热力学稳定的油-水-表面活性剂一助表面活性剂均相体系并于1959年正式命名为微乳液以来,微乳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以代以来,微乳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生命科学及环境等多个领域,成为现在热闹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实用技术。
二、微乳化技术
微乳液是两种互不相溶液体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稳定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所构成。
1.微乳液与乳液的不同
一般乳状液的分散相液滴直径的大小在0.1~10微米的范围,可见光的波长为0.4~0.8微米,故乳状液中光的反射较显著,而呈不透明的乳白色状。
而微乳液分散相质点非常小,一般液滴的直径在0.1微米以下,其外观是半透明的和透明的,而不呈乳白色。
在结构上,微乳液也有O/W型和W/O型,类似于普通乳状液。
但与普通乳液有根本的区别,普通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相质点大,不均匀,靠表面活性或其它乳化剂维持动态稳定,在存放过程中会发生聚结而最终分成油、水两相;而微乳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分散相质点很小,不会发生聚结,即使在超离心作用下出现暂时的分层现象,一旦取消离心力场,分层现象既消失,还原到原来的稳定体系。
普通乳状液一般不能自发形成,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如经过搅拌、超声粉碎、胶体磨处理等才能形成;而微乳液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不同。
微乳液在本质上仍是胶团溶液,在其体系中,油-水界面张力往往低至不可测量。
增溶比例不同。
微乳体系中增溶比例远远大于普通乳状液,可以同时增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作用,特别对于液体体系,应用特别广泛。
因为微乳液有很多不同于普通乳状液的性质,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