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习惯对照《论语》来养生

我国素有半本《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论语》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实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百科全书,同时它也是一本养生保健的百科全书。
孔子在行为医学上有独特的建树,他首倡仁者寿,指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对维护心身健康意义重大,指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认真研究孔子的这些思想并付诸实现,对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大有裨益。
多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张世筠教授一直对《论语》中养生保健的内容进行潜心研究。
健康时报报记者日前对张世筠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聆听他对《论语》养生内容的精辟讲解。

仁者长寿 知足常乐

阅读提示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
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阐释:孔子指出长寿必须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必须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也就是说健身要先健心,首先做个心怀仁术的人。
因为仁者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能调控自己的精神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防止不良因素侵害心身,推迟衰老,活到人类寿命应该达到的限度。
知者乐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样悠然安详;仁者乐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样崇高伟大。

阅读提示

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者不忧愁,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
”子贡说:“这是老师的自我写照呀。

阐释:孔子阐明了仁者、知者、勇者的性格特点。
仁者有正确的世界观,谦虚谨慎,故能经常处于乐观状态。
仁者勤敏好学,所以事业上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仁者孜孜不倦,济世利人,上不怨天,下不怨地,这对人的心理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
反之,损人利己、时时处于诚惶诚恐的状态,势必造成抗病力下降。
遇事斤斤计较,也会损伤五脏精气,导致精神压抑、消极颓废。

人生阶段 各有所戒

阅读提示

少、壮、老应各有所戒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年时代,血气没有稳定,要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戒贪求财物。

阐释:少年情窦初开,性意识逐渐觉醒,爱慕追求异性,实属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但少年涉世不深,一旦沉湎婚恋,势必损伤心身健康甚至酿成悲剧。
所以少年应该努力拓宽情趣爱好,把性冲动引导到社会认可的范畴中来。

人至壮年,思维日趋成熟,逐渐形成独立的见解,但由于经验的积累,也容易自以为是,出现先入为主的情况。
此时人际关系也较为复杂,矛盾重重,应力戒争强好斗而忠厚待人,此为减少矛盾冲突、维持心身健康的良方。

人至垂暮,心理悄然发生巨大变化,对自身的关注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这种自恋情结,倘不严格自律,加以禁戒,任其发展,有人就会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最终害人害己。

阅读提示

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应明智择业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能够得到,就是为人拿鞭子那样的差事,我也情愿去做。
如果争取不到,还是做我喜欢的事情吧。

阐释:温饱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在人们各种需要中占首位。
倘若这种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其他的需要也就无从谈起。
孔子打破世俗之见,为求温饱,不惜甘愿从事低贱的执鞭差事。
这种明智的选择是值得称道、也是有益心身健康的。

面对困境 情绪稳定

阅读提示

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着的人都饿病了。
子路怨气冲天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这样窘困的吗?
”孔子说:“君子在穷困时能固守节操,但小人窘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阐释:情绪过于波动就会导致疾病。
据调查,目前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占综合医院门诊病人的三分之一左右。
恶劣的生活和劳动条件、人际关系紧张等都是引起情绪波动的刺激源,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是否足以导致情绪的剧烈变化,却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思想情操等密切相关。

阅读提示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问:“以德抱怨,怎么样呢?
”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
应该用正直回报怨恨,用恩德报答恩德。

阐释: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曲直分明,力主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绝不迁就坏人坏事。
祖国医学认为,大怒可以导致头晕、头痛,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多种疾病,但路遇不平时,适当地发怒又有助肝气的疏泄,能够消除心中的积恨,维持心理平衡。

过犹不及 以适为度

阅读提示

保持适度紧张,但不能过度操劳

原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心思也不用,这很难呀!
不是有下棋的吗?
去玩玩总比没事干好些。
”“我曾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问题,结果一无所获,倒不如去学习。

阐释:保持适度的紧张,能增强适应生活和抵抗侵害的能力,能预防疾病,延年增寿。
倘若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心身也会发生退化。
凡事皆有度,必须适可而止,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适得其反。
过分自我加压,终日不食、不寝地努力拼搏,把弦绷得太紧,会造成脑力、体力严重透支,导致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成为患病或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

阅读提示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最高道德境界,处理事物过头与不及都不好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子张与子夏哪个更好?
”孔子说:“子张做事过头,子夏干事不到位。
”子贡问:“那么子张要好些吗?
”孔子说:“过头与不及同样不好。

阐释:中庸并不是不辨是非、不讲原则、调和矛盾、一团和气,或保守固执、不前不进、甘居中游。

中国的养生学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也以中庸为重要的指导原则。
正常的精神情绪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本来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然而七情过度,也会物极必反,导致疾病甚至暴亡。
人如果饮食过量或五味过偏,也能损伤肠胃,引起机体代谢失衡而致病。

中庸的原则还提示我们,要有节制地参加社会竞争。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加剧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劳逸结合,学会放松,忙中偷闲,懂得休养生息,并不断消除负面思想情绪,才能适者生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阅 读 提 示

勤用脑,防衰老。

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说:“你为何不说:他发愤学习会忘记吃饭,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

阐释:孔子的成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养生学等诸多方面,这些无不得益于他发奋图强、勤用脑、善思考。
大脑是人体生命的活动中枢,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所以脑健寿长,脑衰则命短。
爱学习、勤用脑是促使大脑保持活力的灵丹妙药。

阅 读 提 示

讲究饮食卫生,合理膳食。
不食腐败变质的食物,讲究烹饪技术,进餐按时定量,酒不过量,并用姜来食疗保健。

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吃饭时不因米精而多吃,不因肉细而多吃。
食物腐臭,鱼变质、肉腐败,不吃。
颜色不好,不吃。
气味难闻,不吃。
烹调不当,不吃。
没到吃饭的时间,不吃。
切肉的方法不对,不吃。
没有调味的酱,不吃。
肉食虽多,但吃肉不超过主食。
酒可以喝,但又不能喝醉。
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每餐不离姜,但又不多吃。

阐释:要防止病从口入,首先要从颜色、气味、形状等方面细心地鉴别食物是否变质,不吃腐败、陈馊的饭菜酒食。
其次还要讲究烹饪技术,用调料尽可能地将饭菜做得鲜美可口,以增加食欲,促进胃肠消化。
吃饭按时定量,即使细米精面,美味佳肴也绝不多食。
肉类虽营养丰富,但过量食用会加重身体负担,所以不能贪图口福,超过饭量。
姜可蔬可药,兼具药食两用价值,有发表、散寒、化痰、止呕、开胃的功效,用于防治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细菌性痢疾等疗效颇佳。
但姜性味辛、温,多食可致积热伤阴,损伤正气,出现目红、口舌干燥、身热汗出等症状,所以孔子餐桌上少不了姜,但又不多吃它。

阅 读 提 示

用音乐陶冶情操。

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唱。

阐释:和谐优美的音乐具有疏通宣泄情绪的功能,可消除人们内心的抑郁,使人情绪安宁,乐而忘忧。
此前文献曾有报道说,各国科学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宽音乐的应用范围,将其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用德彪西的管弦乐组曲《大海》治疗疲劳,用巴赫的《幻想曲和赋曲》治疗厌世,用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治疗忧郁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Processed in 0.049557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