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山东临沂爆发不明病症,200多名孩子患病。
据5月12日新华社消息,所谓不明病症其实是手足口病。
山东省临沂市人民政府5月12日通报说,今年以来,这个市部分县区相继有手足口病例发生,目前,有1例患儿死于该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什么病?
为什么会集中发病?
该病有多大危险性?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晓红。
据刘晓红介绍,入春以来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接诊的患儿中,也有手足口病病例,这些患儿大多经该院门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即康复,未出现并发症患儿。
刘晓红说,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性疾病。
它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发病较为少见,以夏秋季多见。
人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唾液、疱疹液以及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接触传播,或经口传播。
与患者同室居住最易感染。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为什么婴幼儿易感此病呢?
实际上,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
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低于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刘晓红提醒,手足口病虽然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也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极少数患儿可因暴发性心肌炎而危及生命。
2岁以内患儿还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小儿手足口病因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等常见病混淆,所以需要鉴别,家长和老师应注意仔细观察。
对于如何鉴别手足口病,刘晓红说有以下几个要领: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
皮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而临床上更有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同一患者手、足、口三个部位病症并非全部出现,有的表现为口腔溃疡,有的表现为手足皮疹等。
手足口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第一,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
第二,托幼机构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第三,对患儿使用过的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第四,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第五,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1周痊愈,家长不必太过惊慌。
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处理,可服用维生素B、C及清热解毒中草药或抗病毒药物,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球蛋白。
刘晓红说,小儿若患了手足口病,家长应配合医生,做好如下护理工作。
1)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
一般患儿应留在家中隔离2周,直到热度、皮疹消退。
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2)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患儿1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因此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4)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5)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
床铺应平整干燥。
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其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家长要随时为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6)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7)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家长若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