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现代科学含义探寻

“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物质的活力是指对自组织系统达成自稳态有贡献的物质运动状态或构成成分。
阴阳二气则是物质运动状态或构成成分对自组织系统最佳有序状态的正负偏离,但这种偏离有一定的阈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具有明显的哲学本体论意义,古人把气看成是万物协调运转的基础,具有物质的属性。
但它与原子、电子、夸克等物质实体不一样。
气分阴阳,是阴阳二气的相互竞争、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决定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演化,而原子、电子、夸克只承担构成“物体”的“真身”这一责任。

精为物质,精是气之母,有精才有气,气行通畅,人体健康,万物协调。
气对于生命机体则是生命的活力。
人体健康、万物协调,都是对一个系统而言的。
对一个自组织系统,物质的活力是指对自组织系统达成自稳定状态是否有贡献的物质运动状态或物质成分自身。
具体就是指物质运动的快慢节奏与物质成分的多少。
物质运动状态或物质成分,有些对达成系统自稳定状态有贡献,有些起破坏作用。
对系统稳定协调、人体健康有贡献的是正气,对系统稳定协调,人体健康有害的是邪气。

一个自组织系统的状态,我们可以根据有序的程度分成最佳有序状态、有序状态、亚有序状态、有序的破坏等几种不同的状况。
最佳有序状态也就是最协调的自稳态,物质运动的快慢节奏和成分结构处于最佳状态。
按照我们对阴阳概念的理解,这就是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
如果物质的运动状态或物质的成分对最佳稳定态发生了偏离,偏快或偏慢,但没有超过保持系统有序的阈值范围,系统在最佳态和有序态之间振荡,那么这时的物质运动状态或构成成分就是物质的活力。
相对于最佳稳定态,活力“偏盛”时,则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迫使系统回到最佳状态,这就相当于阴气制约阳气,将系统拉回到最佳状态;当阴气偏盛时,则阳气制约阴气,还是将系统拉回到最佳态。
系统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中。
但是,如果物质的运动状态相对于系统最佳自稳态的偏离超过了维护系统稳定的阈值,则系统就处在一种亚稳定状态,超过了阈值的阴阳二气,也就是邪气,邪气能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使系统从有序向无序转化。
一旦邪气太盛,物质的运动状态或成分的多少达到了“快极”或“慢极”,“多极”或“少极”,系统的自稳态遭到彻底的破坏,原有的系统就瓦解了。

上述思想可用下图来表示:

即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系统内物质的自我控制能力将使系统在图中AB之间振荡,以图达到最佳有序状态——阴阳平衡态。
阴消阳长,阴长阳消是中国人的形象说法,是哲学抽提。
如果系统内物质的运动状态或构成成分突破了警戒线A、B之外,过快——向右,则出现阳盛证;过慢——向左,则出现阴盛证;系统处在亚有序——即疾病状态。
这时通过外界条件的改变,或内在调节机制的增强,有可能使系统拉回到有序以内,甚至回到最佳状态,达到阴阳平衡,但也可能直至系统的崩溃。
中医的补气,就是补生命物质的活力;调气,就是调整、调动生命物质的活力;运气、行气、得气就是通过针灸或思维的物质作用,让生命物质的活力得以传递,使生命物质处于对系统稳定有益的最佳运动状态。
应该注意,生命物质活力与生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命力是生命能、生命的驱动力,生命的潜力的总和,生命力决定生命物质的活力。
生命物质的活力对系统有序或无序作出贡献。

Processed in 0.052633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