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协办的“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精英论坛”,于2005年12月31日在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旨在弘扬祖国传统医药学,进一步推动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开展。
会议由陈灏珠院士和洪震教授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系列子课题的部分专家,以及来自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等地的心脑血管病专家会聚上海,共同交流了络病理论及其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最新学术进展。
现将此次会议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陈生弟教授,为明确中成药通心络胶囊预防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探讨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较深入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干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其机制可能是药物通过对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的多个环节干预而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通心络干预急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
陈生弟教授称,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重危病,具有三高特征: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
以往的研究表明,通心络具有降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多重作用,临床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以及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
目前发现其治疗神经科急性脑梗死也有效,动物实验提示,通心络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多个病理环节有着不同程度的干预作用,能保护缺血性神经元,预防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一、通心络干预急性脑梗死的
主要作用机制
1.降低中枢兴奋性氨基酸含量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蔡定芳教授等,观察了通心络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动物模型海马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该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通心络组、模型组和对照组三组,MCAO3小时后将大鼠断头,取其海马,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兴奋性氨基酸含量。
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谷氨酸和麦门冬氨酸两种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而通心络组两者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作为脂质过氧化作用的醛基产物,其水平反映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
而过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是两种有效清除体内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等的抗氧化酶,可减轻脑缺血、缺氧时脂质过氧化的损伤。
通过对脑组织SOD、MDA和GSH-Px含量的观察,能了解缺血组织自由基损伤情况。
陈生弟教授等采用线栓法建立缺血2小时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通心络预防组及未用药对照组,并在再灌注后1小时、1天和5天断头取脑,观察大鼠梗死侧皮层脑组织SOD、MDA及GSH-Px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随着缺血再灌注后时间的推移,大鼠梗塞侧脑的MDA含量呈进行性增加,同时自由基清除剂SOD和GSH-Px的活性降低,提示氧自由基参与了缺血损伤机制。
而腹腔注射通心络后,无论预防组还是治疗组,MDA含量均有所下降,SOD和GSH-Px表达均有所增加,提示通心络可能通过调节自由基的作用而达到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3.减轻脑组织的炎性损伤
炎性损伤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缺血性脑组织炎性损伤中,细胞粘附机制日益受到重视。
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之间以及与血管内皮基质间相互粘附、相互作用而导致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从而促进缺血性脑组织炎性损伤的发展。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和粘附蛋白是介导细胞粘附和促进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分子基础。
ICAM-1和VCAM-1的表达水平与脑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因ICAM-1表达增加为白细胞牢固粘附到血管壁及跨内皮游出提供条件,所以抗粘附分子治疗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赵忠新教授等,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通心络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和基底节区,免疫球蛋白家族中的ICAM-1阳性微血管表达的情况。
结果显示,在缺血2小时再灌注6小时后,模型组ICAM-1蛋白和ICAM-1mRNA表达水平升高,ICAM-1阳性微血管表达明显增加,而通心络组其表达数目显著低于模型组酶活性降低,能量代谢受阻,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性死亡。
在陈生弟教授等的研究中,采用比色法观察了通心络对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缺血2小时再灌注后1小时、1天和5天时,通心络预防组和通心络治疗组大鼠梗死侧脑组织匀浆Na+-K+-ATP酶活性均较单纯造模对照组增高,尤其是在再灌注后1小时和1天时增高更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