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促进脑毛细血管新生
新血管的形成来源于先前存在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而内皮细胞增殖有赖于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刺激。
VEGF为分泌性蛋白,是一种内皮细胞有丝分裂源,作用于特异性受体,保护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防止毛细血管消失,同时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血管新生。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为伟教授等,采用免疫组化法及HE染色法分别检测了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通心络干预与不干预,对其脑组织VEGF阳性表达和促毛细血管新生的影响。
结果显示,假手术对照组无VEGF阳性神经元表达;单纯MCAO组在脑组织缺血中心和周边区神经元、缺血侧软脑膜细胞、海马神经元均有VEGF阳性表达;通心络干预组上述部位均有VEGF强阳性表达。
对照组缺血后毛细血管新生不明显,而通心络干预组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增生明显。
提示,通心络干预可通过提高VEGF阳性表达,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血管新生,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6.增强纤溶活性
脑梗死形成过程存在着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增强,临床治疗中可通过检测脑梗死指标反映这种病理过程和判断疗效。
其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升高有助于血栓溶解,而t-PA抑制物对t-PA有中和抑制作用,故PAI降低有助于t-PA升高并发挥其抗凝和血栓溶解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胡文立教授等,较为全面地研究了通心络对凝血、抗凝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其研究结果显示,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组时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后15天时,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常规+通心络治疗组t-PA显著升高、PAI显著降低局部脑血流变化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关系。
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均有局部脑血流减少,治疗后15天,通心络组患者原脑血流减少区和对侧大脑半球镜像区域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通透性显著增加,引起血管源性水肿甚至脑出血。
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可透过缺血再灌注后通透性增加的BBB进入脑组织,故测定脑组织EB含量可以反映BBB的损伤程度以及用于对药物治疗保护BBB作用的评价。
此外,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组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其在基底膜降解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后者是BBB结构破坏最主要的表现。
研究发现,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12小时和24小时,在其梗死侧脑组织中MMP-9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同时血管源性脑水肿达高峰。
因此通过测定MMP-9的表达水平,也能评价药物对BBB的保护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梅元武教授等,研究了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的作用及机制。
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48小时,对照组和通心络治疗组大鼠脑缺血侧EB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大鼠脑梗死侧和非梗死侧含水量均明显低于未用药对照组mm3、mm3和mm3、mm3,明显小于未用药对照组的mm3和mm3,对通心络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入组时各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5天、30天和90天时,通心络治疗组BI指数比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显著增加(P
总之,通心络具有一定程度的脑保护作用,能够促进脑血流的恢复,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