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海马
【拼音】:HAI MA【英文名】:原动物Sea Horse【来源】:为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刺海马、大海马、斑海马或日本海马除去内脏的全体。
【功效】:补肾壮阳,调气活血。
【主治】:治阳痿,遗尿,虚喘,难产,症积,疔疮肿毒。
【性味归经】:甘,温。
①《本草拾遗》:
性温平,无毒。
②《品汇精要》:
味咸,性温平,无毒。
③《纲目》:甘,温平,无毒。
入肝、肾经。
①《本草新编》:
入肾经、命门。
②《本草撮要》:
入足少阴、厥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0.3~l钱。
外用:研末撒。
【用药忌宜】:孕妇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别名】:水马、XIA姑、龙落子、马头鱼【处方名】:海马、大海马、水马、龙落子、酒炙海马处方中写海马、大海马、水马、龙落子均指生海马。
为原药用水洗刷干净,切块或打碎入药者。
酒炙海马为净海马用黄酒湿润,微火烘烤至黄色酥松入药者。
【商品名】:海马:为克氏海马、大海马、斑海马和日本海马的干燥全体。
主产于广东、台湾、福建等地。
刺海马:为刺海马的干燥全体。
主产于福建、广东。
海蛆:又名小海驹、小海马。
为海马的幼体。
形状与海马相似而较小。
主产于广东、福建、台湾。
均以个大、色白、体完整、干燥洁净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克氏海马分布广东沿海一带;福建、台湾沿海亦有。
刺海马分布广东及福建沿海。
大海马分布广东沿海及海南岛。
斑海马分布福建、广东沿海。
日本海马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广东沿海。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全年均可捕获,但以8~9月产量最大。
捕得后,将内脏除去,晒干;或除去外部灰、黑色皮膜和内脏后,将尾盘卷,晒干,选择大小相似者,用红线缠扎成对。
商品分为海马、刺海马两类。
另有一种为幼体的干燥品,称为海蛆。
【拉丁名】:药材Hippocampus原动物①克氏海马 Hippocampus kelloggi Jordanet
Snvder
② 刺海马
Hippocampus histrixKaup③大海马
Hippocampus
kudaBleeker④斑海马
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Leach⑤日本海马Hippocampus japonicus Kaup【炮制方法】:海马:用水刷净,切块或打碎。
酒炙海马:净海马用黄酒湿润,微火烘烤至酥松而呈黄色即成。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生药材鉴定】:①海马
为克氏海马、大海马、斑海马、日本海马的干燥全体。
体呈长条形,略弯曲或卷曲,长10~25厘米,上部粗而扁方,直径约2~3厘米,下部细而方,直径约 1厘米,尾端略尖而弯曲。
头似马头,具管状长嘴,有 1对深陷的眼睛。
表面黄白色或灰棕色,略有光泽,上部具6棱,下部有凄棱,密生突起的横纹,边缘有齿,背部有鳍。
骨质坚硬,不易折断。
气微腥,味微咸。
以个大、色白、体完整者为佳。
主产广东、福建及台湾等地。
以广东产量最大。
②刺海马
为刺海马的干燥全体。
形与海马相似,但较小,长约20厘米,通体具硬刺,刺长2~4毫米。
其他性状同上种。
主产福建、广东等地。
③海蛆
又名:
小海驹、小诲马。
为海马的幼体。
形状与海马相似而较小。
产地同海马。
【显微鉴定】
线纹海马
粉末:白色或黄白色。
①横纹肌纤维近无色、淡黄色或棕色,侧面观直径 45-144μm。
明暗相间横纹细密,平直或微波状;横断面呈类长方形、类矩圆形、菱形或长卵形,表面平滑,可见细点状或裂缝状孔隙。
②胶原纹维相互缠绕成团,隐约可见纵纹理。
常与含灰色颗粒状物的组织碎片相连结。
③皮肤碎片近无色或淡黄色,布有棕色颗粒状物,散在或聚集成星芒状。
④骨碎片呈不规则形块状,骨陷窝呈长条形、裂缝状或类长圆形,排列不规则,边缘骨小管较稀疏。
【中药化学成分】:刺海马
含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皮肤黄色素为γ-胡萝卜素, 红色素为虾毒素喇蛄素,黑色素为黑素。
并含乙酰胆碱酯酶、胆碱酯酶、蛋白酶。
三斑海马
含硬脂酸、胆甾醇、胆甾二醇、多种氨基酸及无机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