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学派的形成和影响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医家辈出。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历代医家通过理论研究、经验的总结,形成了各自的学术思想,致使不同的学说不断涌现。
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师承授受是古代学习中医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医学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些医家研究共同的领域,或共同的学术见解和观点,再加上他们之后的师承关系,学术上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
扁鹊学派是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和完善,上升为理论知识,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
在《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
又云:“扁鹊又使第子子阳厉针砭石……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
”东周时期,扁鹊师承医宗长桑君,其弟子有子阳、子豹等数人。
由于这一历史时期师承关系已经形成和存在,就为扁鹊学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长桑君、扁鹊及弟子这一医学群体,为中医脉学、针灸、方药等诸多方面奠定了临床和理论基础。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
少而喜医方书。
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里公乘阳庆。
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临淄人宋邑。
邑学,臣意教以五诊,岁余。
济状王遣太医高期、王禹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淄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
高永候家丞杜信,喜脉,臣意教以上下经脉五诊,二岁余。
临淄召里唐安来学,臣意教以上下经脉,奇咳……”西汉时期的公乘阳庆、淳于意、冯信等十余人以及东汉时期的程高、郭玉,东汉末年的华佗、张仲景等又形成了一个医学群体,使扁鹊学派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医学名著问世。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东海徐氏”。
自名医徐熙始,亘八代之久,世代名医辈出,医学著作众多,丰富了扁鹊学派的医药宝库,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扁鹊学派虽然是脉学的创始人,但其并无亲撰之作。
淳于意受之于公乘阳庆的那一些医书,《汉书。
艺文志》所录的《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虽己失传,但仍可从“残存”的蛛丝马迹中考证出这些都是扁鹊学派的著作。
《难经》一书历代相传是秦越人的著作,并认为是《黄帝内经》的羽翼之作。
李伯聪先生通过对《难经》与《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后断定,《难经》是东汉时期扁鹊学派的著作而不是阐释《黄帝内经》之作。
这样,《难经》与《黄帝内经》在学术观点上相左之处也就涣然冰释了。
《难经》当是一本继承和发展《扁鹊内经》的学术思想,并“敷畅其义”的著作。
《中藏经》一书,托名华佗,是六朝时期扁鹊学派的著作。
传统观点把《中藏经》说成是《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发挥之作,也是不正确的。
此外,《诸氏遗书》和《扁鹊心书》也均为扁鹊学派著作。
李伯聪先生提出:第一,中医的学派争鸣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第二,中医史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元一脉正统传承”的过程,而是“多元争鸣并进”的过程。
因此,扁鹊学派是中医史上出现最早,在战国、秦汉时期享誉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派。

Processed in 0.057802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