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的故事

鼻烟始自明末,兴于清代。
开始为达官贵人们权力的象征,后来遍及百姓,主要用于避瘟。
鼻烟用具中,又以鼻烟壶最为讲究,而鼻烟壶中所盛装的鼻烟则依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民间能够佩带者,多以预防瘟疫的避瘟散装之,高官贵人则以能用从外国进口的鼻烟为荣,也有人以此促进觉醒。
后因战乱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日见减少,直至逐渐消亡,而鼻烟壶作为一种工艺品流传至今。

说到鼻烟,常会使人想到鸦片,其实错矣。
鼻烟与鸦片不同,但与烟草有关。
真正的鼻烟多是来自欧洲各国,最初称为“布路辉卢”、“大子孤”等,《澳门纪略》载:“又有鼻烟,制烟为末,研极细,色红,入鼻孔中,气倍辛辣,来自西城市舶,今粤中亦造之。
本名洋烟,出大西洋,以烟杂香物花露碾细末,嗅之入鼻中。

根据文献记载,鼻烟主要产自意大利,于明万历年间,由利窦玛泛海入广东,后又辗转进贡北京的皇帝。
后来,康熙微服私访时,由汪儒望将此物进献给康熙,康熙用之感觉甚好,此后逐渐流传开来。
到了壅正三年,意大利人来华进献的贡品,多为鼻烟,甚得皇帝的奖赏。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有内务府造、洋造、广造以及土烟数种。
”鼻烟的组成现今只有《广大新书》有记载:“香白芷二分,北细辛八分,焙干猪牙皂角二分,研薄二分,冰片三厘,干烟丝为君,干丝一钱,必配福烟六七分。
又药各研细末。
酌量配合,不必拘分量,以色如棕色为佳。

鼻烟的作用,《常中丞笔记》曰:“鼻烟,或冒风寒,或受秽气,以少许引之取嚏,则邪秽疏散,积满亦解。
若刻不少间,反有致疾者,烟有多品,总以洋烟为最,取其滋润不烈,所以为佳。
通管窍,治惊风明目,定头痛,避疫尤验。
”又有《南越笔记》载:“驱寒冷,治头眩,开鼻,无烦。
烟火其品最为高逸。
”到了清代慈禧太后的时期,鼻烟已经甚少,宫廷中的医生常以代鼻烟方治疗鼻病和瘟疫。

鼻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消失,但是,通过嗅觉治疗疾病的方法却在民间广泛流传,对人体黏膜吸收作用的研究也因此受到重视。
研究古代治疗疾病的特色,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继承和提高,是今天的中医药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提到端午节,人们自然会想到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吃粽子的食俗。
除此之外,在这一天还有饮雄黄酒、插艾叶、挂菖蒲、吃咸蛋的风俗。
有的地方将艾叶、艾根做成象老虎样子的艾虎挂在门楣中央,把菖蒲做成宝剑挂在屋下。
民间传说这能避邪杀五毒保人安康。
这传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端午节为阴历的五月五日,正值初夏,五毒和各种病菌孳生最容易侵犯人体,故民间就用一些能制五毒杀病菌的药物来抗御。
雄黄是解百毒、辟百邪、杀百虫的良药,把雄黄酒涂洒在人身易暴露的地方如耳、鼻、手等处,可以避虫咬。
艾的茎叶中含有芳香油,对各种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艾作为中药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有两三千年了。
中医学认为:艾叶味苦辛,性温。
有温通经脉和止血止痛安胎的作用。
可用于孕妇的子宫出血和胎动不安,虚寒性的月经不调,腹痛等。
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Processed in 0.049074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