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臣佐使”易名

“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
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现代的解释,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段富津主编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为准,叙述如下: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
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这种组方原则是科学的,有良好的实践效果。
但是“君臣佐使”的名称,以封建皇帝、大臣、将佐差使等概念命名之,在21世纪的今天已甚不妥。
如何重新名之,笔者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

君药改为主攻药:主攻药,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最大。
可1~2味药,或适当增加,但应均为主攻药物。
在一个方剂中主攻药是最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改为助攻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剂量小于君药。

佐药改为辅佐制约药:有三种意义,一是辅佐、协助主攻药、助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是制约。
用以消除或减轻主攻药、助攻药的毒副作用。
三是反方向制约而能增效的药物,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主攻药性味相反而可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辅佐制约药的药力小于助攻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改为调和引导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导向药,即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诸药以达到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调和引导药的药力较小,用量要轻。

笔者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用整体的、宏观的理论去解释人体产生的生理与病理现象,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整体调控的方法治疗人体疾病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方剂则是这种理论体系治疗疾病的最常用的手段。
将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改用现代语言的名称,更容易掌握与记忆,同时也更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这也是中医学的与时俱进。

Processed in 0.050660 Second , 26 querys.